韩庆祥:(著)
韩庆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政治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190篇论文,出版《能力本位》、《马克思ᄉ学思想研究》等7部学术专著。2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提出的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论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主持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首席专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汪业周:(著)
汪业周(1966-),男,江苏泗阳人,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校董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政治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网络政治等方面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7项。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公共理性·发展范式·主体逻辑——小康社会的主体性建构》(专著,2006,在《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学习与探索》、《江苏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9年获淮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江苏省2010-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陶德麟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6]韩庆祥:《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从哲学到人学》,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2]《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27]王国斌:《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王惠岩:《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拓荒之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8]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0][英]布莱恩·麦基:《思想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4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2]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5][法]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48][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9][英]亚当·库铂、杰西卡·库铂:《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1][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周星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52]《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3]《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4]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5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56][法]克洛德·泰洛特:《父贵子荣: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殷世材、孙兆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7]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0][美]罗伯特·墨菲:《文化与人类社会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1][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62][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3]许烺光:《宗族、种姓与社团》,黄光国译,南天书局2002年版。
[64]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6][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8]王寿林:《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9]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0]刘笃才:《极权与特权——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1]秦晖等:《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7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5][美]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76]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7]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78]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9]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1]庄子:《天道》,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2]荀子:《富国篇》,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83]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法]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5]《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87][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0][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英]罗素:《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92]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
[93]李仁主、刘凯湘:《契约观念与秩序创新——市场运行的法理、文化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4][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6]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97]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8]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9]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前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0]王岩:《中外政治哲学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10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2]万斌:《政治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3]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104]李鹏程、单继刚、孙晶:《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5]秦晖:《天平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06]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9][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0][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2][德]阿尔弗雷德·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3][加]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4][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5]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6]王思斌:《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7]《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18]许耀桐:《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19][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0][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2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2]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3][美]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4][美]赛班(G.H. Sabine):《西方政治思想史》,李少军、尚新建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125][德]许希特(Wolfgang Schluchter):《理性化与官僚——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126]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雷蒙·阿隆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27][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雷蒙·阿隆回忆录》,刘燕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128]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129]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0][英]潘恩(Thomas Paine):《潘恩选集》,马清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2][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3][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4][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等译,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5]张汝伦:《良知与理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136][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37][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8]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1]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42]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43]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董方、顾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5][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6][美]萨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147]李景鹏:《中国转型期问题的政治学思考——李景鹏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48]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9][美]丹尼斯·郎:《权力论》,陆针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0]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52][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刘江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5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4][美]伍德罗·威尔逊:《国会政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5]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6]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7][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阎克文、刘满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59][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60][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1]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62]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63]宋惠昌:《政治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64]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5]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6]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67]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陈晏清:《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视野——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2]顾杰:《十七大的历史方位和庄严使命》,《政策》2007年第12期。
[1]卢周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3]罗贵秋:《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现状》,《哲学动态》2002年第6期。
[4]张奎良:《马克思晚年探索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换和统一机制》,《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5]刘奔:《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各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6]涂成林、杨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7]章兴鸣:《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移植的必然性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刘丽敏:《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特征》,《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9]张盾:《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路径》,《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0]龙立荣:《层级回归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1期。
[11]郭忠华:《改革过程中的认识分形与范式转换》,《岭南学刊》2006年第4期。
[12]陈恢忠:《论社会分层的功能及社会冲突》,《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赵光武:《宏观考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社会复杂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韩庆祥:《马克思是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方式》,《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15]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问题意识”》,《中山日报》2008年3月22日。
[16]韩庆祥:《看待改革问题不能固守“体制决定论”》,《江南论坛》2007年第6期。
[17]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18]韩庆祥:《体制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人民论坛》2007年第7期。
[19]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20]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理论创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1]韩庆祥:《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
[22]韩庆祥:《创新的文化阻滞力》,《创新科技》2007年第2期。
[23]韩庆祥:《社会转型与社会和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11期。
[24]韩庆祥:《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25]张恒山:《略论社会有序——执政党的首要价值目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26]郑忆石:《“过程”辩证法与“无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7]孟庆仁:《论社会有机体及其本质特征》,《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28]王玉波:《深化社会结构史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读后》 ,《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29]吴元梁:《论社会结构的两重性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30]王家范:《中国社会史研究笔谈》,《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1]郑杭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2]朱光磊:《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与性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1期。
[33]朱光磊:《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的若干思维方式问题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4]游龙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若干特征》,《东南学术》2007年第6期。
[35]吕梁山、江洋:《“阶级关系中矛盾的地位”——赖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地位的理论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36]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37]胡必亮:《关系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8]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9]熊志军:《金字塔形结构的社会功能》,《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0]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陈离:《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41]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2]戚攻:《论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43]戚攻、郭勤:《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4]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45]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6]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47]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8]叶剑锋:《专制权力全面支配社会——论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运行机制》,《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9]杨楹、王福民:《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50]钱福臣:《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障碍、条件与路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1期。
[51]李锡海:《权力文化与腐败犯罪》,《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2]李强:《权力的傲慢与人性的扭曲》,《新闻周刊》2003年7月14日。
[53]刘景钊:《从人学研究走向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理论建构——韩庆祥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54]高尚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学习时报》2006年3月2日。
[55]高尚全:《坚持解放思想 推动体制创新》,《中国金融》2008年第5期。
[56]高尚全:《焦点不是收入差距而是权力市场化》,《广州日报》2006年9月11日。
[57]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8]李德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59]孙正聿:《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0]赵景来:《当代政治哲学若干问题研究述略》,《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61]吴倬:《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62]陈来:《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3]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制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4]王南湜:《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65]陈晏清:《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6]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7]邹诗鹏:《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68]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透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69]刘怀玉:《“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与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70]刘晓:《政治哲学初探》,《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71]韩冬雪:《政治哲学论纲》,《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72]吕嘉:《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73]康晓光:《中国特殊论——对中国大陆25年改革经验的反思》,《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74]毛立言:《“转型”的历史方位、结构变迁与趋向——现代化视角下的逻辑与结构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5]王新生:《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治体制与日本政治体制的研究》,《日本学刊》2000年第6期。
[76]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二十一世纪》1994年第6期。
[77]卢周来:《旁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读书》2000年第12期。
[78]张桂琳:《自由主义:基于理性的政治论说》,《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9]汪洋:《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期。
[80]王中汝:《如何客观评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81]刘熙瑞:《当前国外行政改革的趋势》,《新视野》1998年第3期。
[82]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4期。
[83]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4]江美塘、姜苏东:《再议“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概念分梳与特征归纳》,《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
[85]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86]辛宇:《试析当前社会矛盾与党内权力制衡》,《炎黄春秋》2007年第11期。
[87]陈永刚:《对我国权力运行机制缺陷成因的探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88]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6年6月26日。
[89]杨春贵:《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问题》,《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90]马国川:《广东新一轮思想解放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访谈录》,《炎黄春秋》2008年第3期。
[91]汪业周:《社会层级结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92]汪业周:《关于“社会层级结构”的一般理论——对一个当代中国政治分析框架的哲学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93]汪业周:《社会层级结构范式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Nan Lin,“How Can Chinese Studies Contribute to Sociological Theories?”,见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C.A.M.Hermans,G.Immink,A.Dejong,J.van der Lans eds., ,Brill, 2002.
[3]MaxWeb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4]Max Weber,, ed.by Gerth and Mi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art VIII.
[5]Weitzman,Martin and Xu,Chenggang,“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s”,,18,1994.
[6]Georg Jellinek,,Unrecht und Strafe.
[7]Aron,,trans.by George J. Irwin,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48.
[8]Aron,,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p.116.
[9]David M.Trubek, “Toward a Social Theory of Law: 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Law and Development”,, Volume 82, Number 1, November, 1972.
[10]Hannah Arendt,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3 [1951].
[11]Hannah Arendt, “”, ,New York: Penguine Books, 1977.
[12]Jurgen Habemas,“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Remarks on John Rawls’s Political Liberation”,,Vol,XCII,No.3,March,1995.
[13]Stuar Hampshire,“Liberalism:The New Twist”,,August12,1993.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