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ccup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referred to in this book refers to the laws, policies and rules of a country or region related to occupational activiti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including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guidance system,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management system, professional title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voc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vocational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s a basic system for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macro-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is book comprehensively us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ies to research and propose the basic framework, practical basis and reform path of China's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is book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coordinat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areer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dre personnel systems.(AI翻译)
蔡学军:(著)
蔡学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学基础理论、人才发展战略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主持或参加国家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和专题、国家资历框架、“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中期绩效评估、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中国博士发展质量、研究生专业学位社会需求分析、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分类、社会化人才评价与职称制度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科技工作者职称状况调查、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等课题研究;参加《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中华人事行政法律大典》《中国博士发展状况》《中国职称制度改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环境报告》等著作的编著。
谢晶:(著)
谢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担任社会职务: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人力资源领域课题研究50余项,出版著作2部。目前研究领域集中在:职称、职业资格、职业标准、职业指导与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年。
《2019年全球职业安全健康要事回顾》,《劳动保护》2020年第2期。
卜凡伟:《我国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框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
蔡学军、范巍:《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研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6年课题报告。
常凯:《劳动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陈光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转引自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09年版,第4页。
陈浩、刘民慧:《我国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框架研究》,《科研管理》1999年第5版,第21—27页。
成邦文:《OECD 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lunwen/66/100/lunwen_95325.html)。
程桢:《囯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我国的“双证书”制度的探析》,《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大学工科教育不改革不行》,2009年11月21日,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09-11-21/091516645005s.shtml)。
德国联邦政府发布《2018年职业教育报告》,《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11期。
德国联邦政府发布《2019年职业教育报告》www.sohu.com 德国教科动态,2019年5月8日。
[德] 李希霍芬:《劳动监察》,×××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董琳琳:《美国职业信息网络构建及对我国职业指导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董琳琳、张元:《美国职业信息网络数据库的职业指导功能设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费重阳、张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探究》,《新职教》1999年第0期。
谷晓洁、李延平:《英国资历框架制度改革新进展—基于〈16岁后技术教育改革——T级行动计划〉的审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9期。
关怀:《回顾与瞻望——六十年来我国的劳动立法》,《朝阳法律评论》2009年。
郭萍、张旭昆:《专业服务市场的规制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郭晓琳:《建国后职业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6年。
郭宇强:《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版。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年版。
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4)》,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何国祥:《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内涵》,《科技导报》2008年第12期。
何琴:《我国职业安全规制问题研究——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何文奎:《我国从业者职业保障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贺飞:《美国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定义和数据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29416.html。
黄娥:《资历框架的现实意义、内涵与功能》,《成人教育》2018年第8期。
黄昆:《〈劳动法〉颁布二十年来中国劳动立法的成就与展望》,《中国法律发展评论》2014年第5期。
黄林凯:《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的整合与构建研究》,《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黄梅、蔡学军编著:《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工程师制度》,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黄梅:《典型国家工程师制度的启示借鉴》,《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10期。
黄梅:《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中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经验借鉴与制度因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
黄园淅:《中美科技人才统计的对比分析》,《科协论坛》2016年第10期。
季欣:《基于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理念的1+X证书制度建设探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13期。
季欣:《建设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背景分析与“施工图”探讨》,《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年第5期。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3期。
姜大源:《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上中下),《中国青年报》2014年2月24日。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1期。
姜大源:《职业科学辨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蒋国珍、李寰:《基于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架构设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8期。
蒋国珍、李寰:《基于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架构设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8期。
蒋石梅:《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蒋晓旭、郭雪梅:《完善中囯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蒋亦璐、汤霓、郑炜君:《国际视野下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推进模式探究》,《终身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焦化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课题组:《国际资历框架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家资历框架研究”(编号:AKA160011)子课题,2018年。
金炳雄:《欧洲资历框架对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2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李稻葵:《中国经济的创新基因来源于工程师和制度创新》,央广网,2015年9月11日。
李建忠:《欧盟各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及进展》,《职教论坛》2009年第16期。
李静、李林曙、王丽娜:《基于资历框架的能力单元开发:国家开放大学的经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
李丽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演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李明慧、曾绍玮:《终身学习时代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研究》,《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2期。
李涛:《从职业病防治转向职业健康促进》,《健康报》2020年5月4日,第5版。
李文东:《美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
李文东、时勘:《美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
李晓:《职业教育史视角下〈教育与职业〉杂志的历史考察(1917—1949)》,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李兴军、张元:《治生职业指导思想及其评价》,转引自《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中华职业教育社2009年版。
李雪婵、赵斯羽、关燕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实践和展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8期。
李志峰、高慧、张忠家:《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李智:《建立我国教练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刘剑青、孙静怡:《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制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敏、彭城:《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刘思达:《职业的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刘天明:《论职业资格教育的特征》,《职教论坛》2003年第4期。
刘湘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刘永权:《资历架构对中国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启示——2013年香港资历架构国际会议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刘卓宝、胡天锡:《我国职业卫生工作世纪顾瞻》,《劳动医学》2001年第3期。
柳君芳:《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职业指导》,《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柳君芳:《实施职业指导要有紧迫感》,《职教论坛》1998年第8期。
柳君芳:《我国职业指导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2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1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系列讲座(六)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概述(二)》,《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6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系列讲座(三)学校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3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系列讲座(四)学校职业指导的活动设计和学校的创业教育》,《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4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系列讲座(五)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概述(一)》,《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5期。
柳君芳:《“职业指导与咨询”的学习与借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2期。
吕忠民:《职业资格制度概论》,中囯人事出版社2011年版。
罗民:《日本的职业资格制度和考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立:《科技进步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科学学研究》1999年第2期。
[美] 苏珊娜·M.达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全案》,谢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莫荣:《国外就业理论、实践和启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版。
牛金成:《德国国家资格框架及其特点》,《外国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彭涛、何国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7期。
祁秀秀:《美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培养及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报告》,2008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http://www.mohrss.gov.cn。
任扶善:《新中国劳动立法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阮草、张丽:《创新纵横谈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三部门关于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应用工作的通知,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2/content_5044590.htm,2016-02-22。
盛向东、张元:《中国就业服务中的职业指导》,《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孙锐:《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开发关键问题研究——基于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的视角》,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3年12月课题报告。
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2期。
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光明日报》2013年4月。
孙一平、谢晶、黄梅:《职称评聘方式研究》,《中国人事科学》2017年第10期。
汤向玲:《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两种资格的历史变迁与概念辨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
陶建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困惑和对策研究》,《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第6期。
田大洲:《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王海东、邓小华:《亚洲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进展比较与经验借鉴》,《终身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王洪才、汤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内涵·目的·要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王洪才、田芬:《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原则·过程·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第6期。
王娇、张元:《职业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职业技术》2010年第12期。
王俊飞:《大陆和台湾就业促进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2017年。
王瑞朋、王孙禺、李锋亮:《论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王为民:《印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设计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王卫红、蒋冬梅、王美蓉、何彩云、陈丹:《湖南省三级医院聘用护士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第8期。
王文淋、张元:《全人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启示》,《职教通讯》2010年第11期。
王昕红:《专业主义视野下的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吴江:《人才强国的标志是人才国际竞争力》,《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12月10日。
吴南中、夏海鹰:《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 +X 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6期。
吴璇:《论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山西农经》2019年第18期。
吴雪萍、汪鑫:《发达囯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职教论坛》2011年第13期。
吴志渊:《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智库时代》2020年第3期。
武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5期。
肖凤翔:《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5期。
肖凤翔、黄晓玲:《国家资格框架发展的世界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职教论坛》2014年第16期。
肖凤翔、刘丹:《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6期。
肖凤翔、马钰:《对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选择指导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5期。
肖凤翔、杨顺光:《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立意与中国构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9期。
肖进成:《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肖林:《规制理论视角下的职业资格制度研究》,《中囯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2期。
谢晶:《国际视野下国家资历框架对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
谢晶、孙一平、黄梅:《活用〈职业分类大典〉,规范设置职业资格清单目录》,《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年第5期。
谢晶、孙一平、黄梅:《设置职业资格清单目录应坚持四大标准》,《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7月14日。
谢晶、孙一平、黄梅:《职业资格清单目录应坚持四大标准》,《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7月5日。
谢莉花、何蓓蓓:《学习成果在资历框架中的应用——基于国际比较》,《当代职业教育》2019年第4期。
谢莉花、余小娟:《国家资历框架开发的诉求、经验与趋向》,《职教论坛》2019年第8期。
谢青松:《巴基斯坦国家职业资历框架分析与启示》,《职教论坛》2019年第6期。
谢青松:《南亚国家资历框架发展现状比较与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7期。
谢青松:《区域资历框架的构建和对接的比较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8期。
辛忠、吴艳阳、徐心茹:《美国ABET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对其工程教育的作用机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4期。
徐纯:《民办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为例》,2006年1月9日,www.gwdwx.com。
徐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层次及国际比较》,《今日科苑》2018年第5期。
严君:《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彦文:《论科技工作者之定义》,《科协论坛》2003年第5期。
杨黎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条件下各级各类课程衔接与转换模式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杨良玖、易宣:《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成与变革》,《企业技术开发》2006年第9期。
杨蕊竹:《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制度的形成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杨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成人教育》2020年第6期。
杨莹译:《全球行动:劳动监察(一)》,《现代职业安全》2007年第2期。
姚芳斌:《国际职业标准分类体系更新及与中国的比较》,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姚裕群:《关于职业社会学的几个问题》,《科学·经济·社会》1990年第2期。
叶至诚:《职业社会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于正超:《司法改革背景下从业者职业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法治与社会》2020年第3期(中)。
余小娟:《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应然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9年第4期。
余小娟:《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应然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9年第4期。
袁焕伟、张元:《帕森斯职业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借鉴》,《职业技术》2010年第2期。
袁礼、张志辉:《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刍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曾令萍:《国际和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职业分类概况》,《职业杂志》2001年第1期。
张恩铭:《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审思》,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8年。
张菊霞等:《南非国家职业资格的产生、内容及启示》,《职教论坛》2016年第7期。
张平淡、王奋:《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决策》2002年第8期。
张琦、袁丽蓉、周汉林:《九江市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的现状调查及思考》,www.jjsf.gov.cn。
张卿:《论行政许可的优化使用——从法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张伟远、段承贵:《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先驱:新西兰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23期。
张伟远、傅璇卿:《搭建教育和培训的资历互认框架:东盟十国的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
张伟远:《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建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8期。
张伟远、谢青松、胡雨森:《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全球化发展的关键议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张岩、谢青松:《基于职业教育的资历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国家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
张迎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更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6期。
张元、李兴军:《论职业指导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1期。
张元、李兴军:《中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1期。
张元、燕妮:《德国的个人职业指导》,《现代技能开发》1995年第4期。
张兆瑞、郑友军:《公安管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正钊、韩大元:《外国许可证制度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智勇等:《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张宗辉、刘璐璐:《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研究探微》(下),《中国培训》2019年第6期。
赵瑾:《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工业革命机遇》,《全球化》2019年第7期。
赵康:How to Develop An Educational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Theoretical &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with A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夏威夷国际社会科学大会电子出版物(ISSN 1539-7300)》,2002年6月15日。
赵康:《高校学生素质内涵及其素质培养模式初探》,《学海》2002年第1期。
赵康:《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赵康、周厚栋: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and the U.S.,《全美中国研究学会第42届旧金山年会》,旧金山大学,2000年10月28日。
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赵丽:《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双证书”制度的效率困境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5期下。
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郑炜君、李雪婵:《资历框架视域下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以香港汽车业能力标准说明为例》,《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郑炜君、吴峥:《论国际组织对国家资历框架的推动——以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郑文、吴念香、杨永文:《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7期。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社会职业发展观察报告(1978—2008)》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家资历框架研究”(编号:AKA160011)子课题,2018年。
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期。
周佳赟、金明媚、蒋达锋、薛羚伟、何涛:《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年第4期。
周丽:《发达国家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工程教育研究与借鉴》,《科教导刊》2015年第11期。
周绍梅、王启合:《基于1 +X 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7期。
朱云立:《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Accreditation criteria and supporting docs.http://www.abet.org/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
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Guiding Principles for Evaluators”,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008:29,p.125.
Barbour,Elisa;Markusen,Ann,Regional occupation andindustrial structure:Does one imply the other.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ol.20 Issue 1,pp.72-90,19p,2007.
Cedefop.Terminology of Europ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Aselection of 100 key terms,2008.http://www.cedefop.europa.eu/en/Files/4064_EN.PDF.
Claire Hodge,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Redistribution on Earnings,Monthly Labor Review,Vol.89,Issue 7,p.744,5p,1966.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mes:Effective for Reviews During the 2013-2014 Accreditation Cycle.ABET.www.abet.org.
Crites,J.O.,Administration and Use Manual for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Monterey,CA:McGraw-Hill,1978.
Daniel L.Stufflebeam,Evaluation Model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1.
David P.Sorensen,Kerry S.Nelson,and John P.Tomsyck,“Industrial R&D Program Evaluation Techniques”,Evaluation Review,Feb 1994,Vol.18,pp.52-64.
Eddie C.Y.Kuo,Linda Low,Information Economy and Changing Occupational Structure in Singapore,Information Society,17:281-293,2001.
Eewart T.Gullason,The dynamics of the U.S.Occupational structure during the 1990s,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Vol.12,2002.
Freidson,E.,1986,Professional Powers: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Formal Knowled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pin G.,Ralph J.and Halpin,G.,The Adult Career Concerns Inventory:Validity and Reliability.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0,22:196-202.
http://www.sooq.cn,2004年8月28日。
Louis A.B.,Brian J.T.,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Revised:A 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2,10(4):441-455.
M.Darby and E.Kami,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Optimal Amount of Fraud(1973),16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pp.68—69;R.Van Den Bergh,Self—regul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Legal Professions and the European Internal Market in Progress,in M.Faure,J.Siegers and R.Van den Bergh(eds.),Regulation of Professions(1993),p.35.
Michael Smith,Program Evaluation in the Human Services,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91.
National Science Board年第NSB).2014.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Arlington 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年第NSB 14-01)。
OECD.Moving Mountains-Shaping qualifications systems to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2006.http://new.mkuzak.am/wpcontent/uploads/Targm-38-%D5%A1%D5%B6%D5%A3%D5%AC.pdf.
O*NET Data Collection Program,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Clearance Package Supporting Statement,December 10,2008,http://www.onetcenter.org/ombclearance.html.
Parkin,F.,1979,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Curtis,The Changing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Lmplications for the High School Educated.Journal of Urban Affairs,Vol.26,Issue 1,pp.67-88,22p,2004.
Slaney R.B.,Palko-Nonemaker D.and Alexander R.,An Investigation of two Measures of Career Indecis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1,18:92-103.
Stewart I.Donaldson,Program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Science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NJ:Lawrence Erlbaum,2007.
Super,D.E.,Osborne,W.I.,Walsh,D.J.,Brown,S.D.,and Niles,S.G.Developmental Career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The CDAC Model,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2,71:74-80.
Terrell,Katherine,Female-male earnings differentials and occupational structure,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31,Issue4/5,p.387,18p,1992.
The 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UK 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mpetence.www.engc.org.uk.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s,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How to Asses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Newbury Park CA:Sage 1994.
Wyatt,Ian D.,Wyatt.Hecker,Daniel E.,Occupational chang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Monthly Labor Review,Vol.129,Issue 3,pp.35-57,23p,2006.
Zhao,K.,1997,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nsultancy:The Case of China,Roskilde,Denmark: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Roskilde Universit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