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启蒙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

    Enlightening China: The Thoughtful Journey of Modern Intellectual Elites

    张宝明

    2015-01-01

    978-7-5161-5322-2

    289千字

    53

    《启蒙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从知识分子与启蒙命运这一角度切入,从启蒙与立人、文言与白话、思想与困窘、话语与权力、自由与正义等话题领域展开讨论,力图勾勒中国启蒙运动的复杂历史图景,在思想性、前瞻性、当代性中展现知识分子在立人路径的共识与歧义、价值选择的话语与权力、思想博弈的决绝与困窘,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启蒙历史命运的起落沉浮。

  • 地位差异及其再生产:转型中国社会分层过程研究

    Status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production: A Stud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rocesses in Transitional China

    方长春

    2015-01-01

    978-7-5161-5377-2

    227千字

    41

    社会转型期 社会阶层 研究 中国

    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中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紫金社会学文库·地位差异及其再生产:转型中国社会分层过程研究》的研究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地位获得的分析来透视制度变革与分层过程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等研究的启发,作者拓展了“资本”这一概念的古典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地位获得研究中,建立起了一种考察地位获得机制的新的分析视角。

  •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

    Social Hierarchy Theor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n the “China Problem

    韩庆祥 汪业周

    2012-11-01

    978-7-5161-1749-1

    223千字

    68

    社会结构 研究 中国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路径选择:面向“中国问题”、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何以可能、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确立核心理念、走向理性政治、以思想解放带动政治解放等。

  •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Marriage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Male Disadvantaged Groups: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杨斌

    2010-11-01

    978-7-5004-9218-4

    204千字

    39

    农村 男性 边缘群体 婚姻问题 研究 贵州省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是一部关于研究农村婚姻边缘化问题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贵州农村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与类型划分、贵州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贵州农村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等七章内容。《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

    Language Use and Social Identity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付义荣

    2016-06-01

    978-7-5161-8310-6

    175千字

    88

    民工 言语 研究 中国

    经30余年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然而,农民工群体的这种代际分化并未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使用和社会认同上。无论是新生代还是老一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会说普通话与老家话,且能根据交际环境的不同自如地运用这两种语体。一般而言,他们在外部交际中使用普通话,而在内部交际中使用老家话。新老农民工如此使用语言,与他们对城市或农村的认同并无多大关系,而是缘于普通话可以方便他们在城市的工作与生活,甚至能拓展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而老家话则有助于他们维持与老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孤立无援时获得难得的社会支持或情感慰藉。在此,普通话并不是城市社会的标识,老家话亦不是农村社会的标识,新老农民工对普通话或老家话的使用更多地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出于表达社会认同的需要。实际上,农民工一开始就未确立对城市或农村的认同,即便发展至新生代这里,情况也未有明显的好转,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