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3]艾布拉姆·德·斯旺:《世界上的语言》,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4]包福存、张海军:《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边燕杰、李颖晖:《体制转型与户籍身份转化:“农转非”微观影响机制的时代变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6]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7]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曹进、曹文:《言语交际视角下农民工语言使用的嬗变——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安宁区为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9]曹彦鹏:《排斥与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晨:《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建构:语言认同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2]陈慧玲:《经济转型、职业分层与中国农民工社会态度》,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13]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陈丽江:《中国的批评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15]陈章太:《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发展中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
[16]迟帅、金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17]储卉娟:《乡关何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述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8]崔晓飞:《城市农民工阶层的语言使用状况及思考》,《社会工作》2008年第5期。
[19]戴尔·海姆斯:《论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0]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1期。
[21]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2]邓伟志:《社会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23]董海军:《镜像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24]董明伟:《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5]樊中元:《广西农民工语言实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26]范叶超、杨慧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惰距》,《黑河学刊》2011年第2期。
[27]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8]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1]冯仰生:《苏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2]付义荣:《也谈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以安徽傅村进城农民工为例》,《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
[33]付义荣:《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研究——基于安徽傅村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付义荣:《关于农民工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35]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6]高小焱:《城市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交际与学习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20期。
[37]高莉琴、李丽华:《乌鲁木齐农民工语言调查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8]葛俊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调查与分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9]管雷:《网络时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的换代与转型》,《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40]郭骏:《语言态度与方言变异》,《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41]郭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2]郭科、陈倩:《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43]郭熙、曾炜、刘正文:《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
[44]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45]郭星华等:《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郭星化、李飞:《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人口研究》2009年第6期。
[4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版。
[48]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数据》2011年第4期。
[49]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51]韩长赋:《农民工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大问题》,《学习时报》2010a年10月11日。
[52]韩长赋:《谈“90后”农民工》,《农村·农业·农民》2010b年第2期。
[53]贺凤秀:《广西农民工语言调查研究——以南宁市和桂林市为调查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4]胡伟:《在穗农民工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5]胡书芝、吴新慧:《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2期。
[56]胡晓红:《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以S村若干新生代农民工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
[57]黄荣:《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消费视角的社会学分析》,安徽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
[58]吉密欧:《一个中国农民工的故事》,FT中文网(www.ftchinese.com),2015年5月15日报道。
[59]蒋冰冰:《双语与语言和谐》,《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
[60]靳晓燕:《普通话普及率全国超54%》,《光明日报》2010年9月4日。
[61]荆其诚:《简明心理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2]克劳德M.斯蒂尔:《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63]拉波夫:《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4]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65]黎红:《从被动到自觉: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环境与同化路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66]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67]李怀:《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68]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9]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0]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1]李培林、田丰:《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年第2期。
[72]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4]李芹、程胜利、高鉴国:《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与生存状况——来自济南市二区的调查》,《中国社会学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5]李绍山:《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李小玉:《当前我国农民工收入现状及提升路径》,《企业经济》2012年第12期。
[77]力量、夏历:《城市农民工用语现状与发展趋势》,《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78]林崇德、杨治浪、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9]林伟:《宿城村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80]刘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传承》2010年第3期。
[8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刘丽:《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现象及其城市融入问题》,《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
[83]刘茜、杜海峰、靳小怡、崔烨:《留下还是离开:政治社会酱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社会》2013年第4期。
[84]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5]刘玉兰:《跨国瑶族家庭语言使用现状研究——以泰美刘家四代人为个案》,《民族论坛》2012年第4期。
[86]刘玉屏:《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社会文化解读——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个案》,《修辞学习》2008年第3期。
[87]刘玉屏:《农民工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88]刘玉屏:《农民工语言再社会化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10a年第2期。
[89]刘玉屏:《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社会学研究》,《求索》2010b年第8期。
[90]刘玉屏、侯友兰:《农民工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浙江省绍兴市为样本》,《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91]刘玉侠、尚晓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92]陆阳:《浅析社会工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介入——以重庆市铜梁县A村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7期。
[93]陆益龙:《1949年后中国的户籍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4]马凤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95]马戎:《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96]迈克尔·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莫斯:《社会认同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8]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9]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00]莫红霞:《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语言接触与语言认同研究——以杭州市农民工为调查样本》,《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
[101]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2]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103]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104]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秦广强:《进京农民工的语言能力与城市融入——基于适应性区群抽样数据的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3期。
[106]秦晖、思无涯:《行有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7]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江苏纺织》2010年第8期。
[108]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109]沈家煊:《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综述》,载李铁映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0]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1]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2]苏金智:《国内外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概述》,《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113]苏金智:《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1期。
[11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5]孙曼君:《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4期。
[116]唐灿、冯小双:《论流动农民的二次分化——以“河南村”为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117]唐慧敏、解天然、许君:《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18]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119]童宗斌:《职业生涯与工作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实践》,《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120]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1]汪新建:《从社会结构到主体建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路径转向与融合期待》,《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12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中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王春光:《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民主与科学》2000年第1期。
[12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25]王汉生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26]王立志:《塞林文化冲突理论的分析与适用——以广州城中村农民工犯罪为视角》,《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127]王丽:《江苏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差异的个体因素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128]王亮:《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前沿》2010年第8期。
[129]王玲:《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30]王益敏、汪子芳:《17岁服务员为何如此狂暴》,《钱江晚报》2015年8月26日。
[131]王欣:《文化大发展中农民工语言变迁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32]王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33]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工社会认同现状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4]王毅杰、王微:《国内流动农民研究述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35]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6]王远新:《湖南省城步县长安营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137]魏礼群:《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4月26日。
[138]吴蓓:《二重与多维:融入进程中的社会认同》,《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39]吴玉军、宁克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40]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a年。
[141]夏历:《农民工言语社区探索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7b年第1期。
[142]夏历:《东北地区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研究》,《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43]夏历、谢俊英:《农民工的语言状况》,《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
[144]项飚:《流动、传统网络市场化与“非国家人空间”》,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5]谢邦昌、朱建平、何海鹰:《Excel 2007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6]谢桂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47]谢建社:《融城与逆城:新生代农民工两难选择——基于GCF监狱调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48]谢建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9]谢俊英:《在京务工人员语言状况调查与分析》,《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
[150]谢俊英:《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语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51]谢晓明:《关注农民工的语言生活状况》,《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52]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学术探索》2007年第6期。
[153]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10期。
[154]许太福:《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4期。
[155]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6]徐大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7]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8]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9]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60]杨菊花、张莹、陈志光:《北京市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不同代际、户籍及地区的比较》,《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3期。
[161]杨昕:《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
[162]姚俊:《“路在何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取向研究——兼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163]俞玮奇:《市场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在南京、苏州和常州农贸市场的非介入式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a年第4期。
[164]俞玮奇:《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b年第1期。
[165]俞玮奇:《城市公共领域语言使用状况的社会差异——在南京和苏州百货公司的匿名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a年第1期。
[166]俞玮奇:《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语言文字应用》2012b年第3期。
[167]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8]约翰·加普:《中国的两代农民工》,《金融时报》2011年9月21日。
[169]曾晓洁:《新生代农民工的母语能力缺失与补偿》,《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70]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71]张国胜、陈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化逻辑与战略取向——以农民工为例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5期。
[172]张建武、张一民、杨锋锋:《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特征调查报告》,《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第3期。
[173]张璟玮、徐大明:《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
[174]张娜、雷怀英:《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7期。
[175]张树铮:《试论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176]张先亮、赵思思:《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语言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农民工为例》,《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77]张祝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入:浙江两市调查》,《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78]章瑜:《还原失声话语:关于农民工话语的批判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9]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180]赵蓉晖:《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1]郑春平、鹿伟、刘伟伟:《总理讲述民工故事,感动全场》,《现代快报》2015年3月8日。
[182]郑全庆、顾娟:《“农民工”一词的法理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8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2008年,http://www.cycs.org/Article.asp?Category=1&Column=389&ID=7879。
[184]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185]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6]周薇:《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的相关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187]朱考金:《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布为例》,《社会》2003年第3期。
[188]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89]朱永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90]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1]褚荣伟、熊易寒、邹怡:《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社会》2014年第4期。
[192]Adorno,T.et al. .New York:Harper and Bros,1950.
[193]Allport,F.H., .Boston:Houghton-Mifflin,1924.
[194]Billig,M., .London:Academic Press,1976.
[195]Bernstein,B.,Social class,language and socialization.In Giglioli(1972),1972.
[196]Cedegren,H.,.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yania,1973.
[197]Brewer,M.B.,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identity: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psychology.,2001(1).
[198]Chambers,J.K.、P.Trudgill:《方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9]Cohen,Robin. .Aldershot,England:Avebury,1987.
[200]Deaux,K.,Social Identity.In Dr.Worell(ed.). .Waltham:Academic Press,2001.
[201]Doise,W.,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02]Erikson,E., [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
[203]Ferrer,R.C.& Sankoff,D.,Identity a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Language Choice in Valencia.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1).
[204]Gal,S.,Peasant men can't get wives:Language change and sex roles in a bilingual community.,1978(7).
[205]Giglioli,P.P.,(ed.). .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 Books,1972.
[206]Hess,R.D.and V.C.,Shipman.Early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gnitive Modes in Children.,1965(36).
[207]Hogg,M.A.,and Williams,Kipling D.From I to We:Social identity and the collective self.,,2000,4(1).
[208]Hudson,R.A.,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09]Israel,J.and Tajfel,,H.(eds). .London:Academic Press,1972.
[210]Jenkins,R.,Social Identity.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6.
[211]Johnstone,B.,and J.M.Bean.Self expression and linguistic variation.,1997(26).
[212]Kelmen,H.C.,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1961(25).
[213]Key,M.R.,/ .Metuchen,NJ:Scarecrow Press,1975.
[214]Labov,W.,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1963(19).
[215]Labov,W.,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1970(23).
[216]Labov,W.,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yania Press,1972a.
[217]Labov,W.,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b.
[218]Labov,W:《拉波夫语言学自选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a年版。
[219]Labov,W., .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2001b.
[220]Lambert,W.E.,Language as a factor in interguoup relations.In H.Giles and R.N.St Clair(eds).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Oxford:Blackwell,1979.
[221]Le Page,R.,and Tabouret-Keller,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22]Linde,C.,Gougen,J.,Finnie,E.,Mackay,S.&M.Wescoat.Bank and status in the cockpit:Some linguistic consequences of crossed hierarchies.In K.Denning(ed.).- .Stanford:Stanford Linguistics,1987.
[223]Marschak,J.,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 Science,1965(10).
[224]McDougall,W.,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1.
[225]Mead,G.H.,,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226]Mendoza-Denton,N.Chicana/Mexican identity and linguistic variation:An ethnographic and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gang affiliation in an urban high school.Ph.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97.
[227]Mendoza-Denton,N.Language and identity.In J.K.Chambers,P.Trudgill and N.Schilling-Estes(eds.). .Oxford:Blackwell,2002.
[228]Milroy,J.& L.,Milroy:《社会语言学中的“网络分析”》,《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期。
[229]Moscovici,S.,The Psychosociology of Language.Chicago:Markham Publishing,1972.
[230]Myers-Scotton,C., .Oxford:Clarendon,1993.
[231]Newson,J.and E.,Newson. .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 Books,1970.
[232]Pride,J.B.,and J.Holme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 Books,1972.
[233]Robinson,W.P.and S.J.,Rackstraw.Variations in Mothers' Answers to Children's Questions.,1967(1).
[234]Rowe,Willia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35]Schinffrin,D.,Narrative as self portrait:Socio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1996(25).
[236]Smith,N., [M].Oxford:Blackwell,1989.
[237]Stryker,S.,Symbolic interactionism.In M.Rosenberg and R.H.Turner(eds). .New York:Basic Books,1981.
[238]Tabouret-Keller,A.,Language and identity.In F.Coulmas(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39]Tajfel,H.,Value and the perceptual judgement of magnitude.,1957(64).
[240]Tajfel,H.,Experimen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1970(223).
[241]Tajfel,H.,Social categorization,English manuscript of“La categorization sociale”.In S.Moscovici(ed.) à ,Vol.1,Paris:Larousse,1972.
[242]Tajfel,H.,.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243]Tajfel,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44]Tajfel,H.& Turner,J.C.,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In W.G.Austin and S.Worchel(eds) .Monterey,Calif.:Brooks-Cole,1979.
[245]Tajfel,H.& 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In S.Worchel &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ago,IL:Nelson-Hall,1986.
[246]Talyor,D.M.and Brown,R.J.,Towards a more social social psychology?,1979(18).
[247]Trudgill,P.,Sex,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1972(1).
[248]Trudgill,P.,The Glossary of Sociolinguistic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
[249]Walters,K.,Gender,identit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nguage:Anglophone wives in Tunisia.,1996(25).
[250]Wardhaugh,R.,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51]Wolfram,W., .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