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风险分散及共生机制探索

    邓国取等

    2015-08-01

    978-7-5161-6365-8

    376千字

    22

    农业 自然灾害 风险管理 研究 中国

    本书主要由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相关理论评述、农业巨灾风险影响分析、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研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计四个大的部分总计十章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相关理论评述。农业巨灾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农业巨灾长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管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巨灾是一个相对事件,结合国内外通行做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在调研231个有效样本后认为,基于受灾农户、农业保险公司或政府的农业巨灾度量标准分别是一次性灾害累计损失超过其总资产、赔付能力和GDP的50%、30%和1‰的为农业巨灾,否则就是一般性农业灾害。本书是从宏观视角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进行研究,所以采用了年度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超过当年GDP的1‰就视为农业巨灾。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又称农业巨灾风险转移,是农业巨灾风险处理的一种选择方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农业巨灾后,农户可选择风险降低、风险自留和风险分散三种方式进行风险处理。农业风险分散方式主要有财政救助、社会捐赠、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巨灾准备金和巨灾金融衍生产品等。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指涉及政策、市场、风险转移工具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地说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主体为了减轻农业巨灾损失,依照国家政策和市场条件,将农业巨灾风险合理地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分散的机制。第二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及其影响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农业巨灾情况进行了系统描述,主要包括历年农业巨灾直接经济损失及占GDP的比例等情况、历年农业巨灾主要灾种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历年农业巨灾其他情况,如受灾人口、死亡(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农作物成灾面积等,并且总结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特征。其次,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损失量角度对农业巨灾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巨灾对我国的GDP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农业巨灾的关联损失与直接损失同等重要;由农业巨灾引起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总产出的损失占农业巨灾损失的92.68%,其关联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相当;农业总产值损失对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最后,以GMM模型为基础,利用我国1949—2013年农业巨灾直接损失的数据,在对面板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农业巨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教育水平、健康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发展总体为正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预算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总体为负影响,并且影响显著,唯一有点差异的是政府预算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太显著。二是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巨灾对GDP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旱灾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影响,洪灾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地震对GDP、农业和服务业为负影响,台风对GDP和服务业为负影响,但并不显著,台风对工业发展产生正影响,对农业发展产生负影响。第三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研究。首先,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现状进行了分析。刻画了包括我国防灾减灾法律和规划、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巨灾准备金和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等在内的政策;总结出了财政主导模式、财政支持模式和多层次分析分散等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历史模式演变;在描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存在着农业巨灾损失总体补偿很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主体分散比例不尽合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主体风险分散方式增长差异较大、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主体不足等问题。其次,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拟合分析及责任测算。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现状,建立巨灾损失救助金额和农业巨灾损失、财政支出、农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间的拟合模型,刻画出它们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农业巨灾损失的影响较大,但两者也没有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说明我国每年财政救灾支出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稳定机制;社会救助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要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再辅以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引导,社会救助在农业巨灾面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相对于发达国家,赔付额所占经济损失比例过低,即使在我国农业巨灾总救助金额中也不占主导地位,说明我国的农业巨灾保险业水平很低,但也看到其迅速增长的潜力。假定在目前的理想状态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准备金在农业巨灾分散中的责任进行测算,结论是在现在的农业保险政策下,当农作物投保率达到80%、保障水平为70%时,我国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为:1.6×保费收入+650亿准备金+ 500亿社会救助。如果保费收入为估算的平均值550亿元,则总体保障水平可达2000亿元,按照2013年的灾害损失总额5000亿元来计算,保障水平为40%。相对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的灾害损失保障水平,我国的保障水平还是较低,但考虑到我国的自然条件、人口总量、人均经济状况等因素,这样的保障水平基本上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行为分析。本书以三家农业保险企业的72个营销服务部或代办处作为调研样本,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动因、共生合作方式、互动关系、共生合作满意度和共生合作效益等,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方式等对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合作伙伴特质、互动关系和信用制度等对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影响,但不显著。另外,本书以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湖北省孝感市和浙江省金华市的12个县(市) 的36个自然行政村的655个农户作为有效样本,实证分析了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共生合作动因、共生合作方式、共生合作密切程度、共生合作满意度和共生合作效益等,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受灾农户特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互动程度与依赖程度、风险分散方式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经济效益、合作伙伴特质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也有显著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机制设计。首先,基于生物学中的“共生”视角,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强调应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系统,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系统是由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所构成。其次,通过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演进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共生行为模式除了完善现有的建立在信誉和政策基础之上的财政拨款、社会救济、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行为外,更应该通过契约和股权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并指出演进路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组织模式应该向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模式发展,实现共生组织由“虚拟共生组织”向“实体共生组织”转变。最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机制和路径设计,认为该机制由共生政策机制、共生组织机制、共生行为机制和其他共生机制四个部分构成,强调结合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及分散现状,综合共生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设计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业巨灾;农业巨灾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计

  • 中国药品安全风险治理

    刘鹏

    2017-05-01

    978-7-5203-0359-0

    201千字

    22

    药品管理 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 中国

    “是药三分毒”,药品虽然可以用来治愈疾病,但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药品安全治理的核心是风险治理,即药品对人体的客观风险挑战和主观风险认知能够控制在正常的临界值之内。本书以国际通行的风险治理理论作为指导,从公共治理角度对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药品安全风险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探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内容涉及药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其核心是要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社会共性、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药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 中国奶产业链重构与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马彦丽,芦丽静

    2016-09-01

    978-7-5161-8923-8

    284千字

    9

    乳品工业 供应链管理 研究 中国 鲜乳 产品质量 安全管理 研究 中国

    “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业界对中国乳制品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除重新审视乳品产业质量监控体系的缺陷外,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奶产业链的结构缺陷。在以“散养奶农+奶站+乳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条中,各个经济主体缺乏内在的利益联结,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力的条件下,必然导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大量研究成果认为,通过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可以促进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协调,更好地保证产品安全和促进产品品质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中国的奶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一方面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迅速推进,另一方面乳品加工环节的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纵向一体化不断推进,生鲜乳的价格形成机制也有所改进。中国的奶产业链重塑正在走一条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工商资本养牛的养殖规模化道路。然而,几年过去,实践给业界提出更多的问题:(1)中国的奶产业链重构能够改善产业链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吗?(2)目前,中国出现了养殖小区、家庭牧场、规模牧场、超大规模现代牧场等不同的规模养殖模式。养殖模式不同,关系到中国未来谁养牛、怎么养的问题。那么,考虑质量控制和环境影响,哪种养殖模式的效率更高?或者说,中国未来的规模养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3)在中国目前占主体地位的养殖小区模式中,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是什么状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种集中养殖的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生鲜乳的质量和品质吗?(4)恢复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是中国奶产业链重构的目标之一,那么,当前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是否恢复了?(5)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走基于家庭农场的“合作社纵向一体化”道路,为什么中国与众不同?未来又可能走向何方?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乳业发展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不同的答案可能使中国在乳业未来的发展中面临不同的选择。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除导论章外,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概括如下:第二章,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再认识——从产业链主体间关系的视角。本章回顾“三聚氰胺”事件及其影响,提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选择是造成中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理论上讲,解决乳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三个视角:有效的信号传递、强有力的政府管制以及确保质量安全的正向激励。然而,中国的乳制品质量监管体系不能有效控制安全隐患、没有有效的信号传递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产业链上以邻为壑的竞争行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中国的质量安全机制全面崩塌。本研究认为,除了健全乳品质量监管体系,产业链纵向整合是除政府监管外控制食品质量的另一有效途径。第三章,中国奶业发展和产业链重构——背景和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高速发展,形成了以“乳企+奶站+奶农”为代表的奶产业链组织模式,然而高速增长背景下的奶产业链存在严重的组织缺陷:农户散养模式不能满足质量控制和技术引进的需要;重市场、轻奶源,乳企的野蛮生长以忽视质量为代价;以邻为壑的竞争模式导致产业链上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养殖规模化和以乳企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成为当前中国奶产业链的重构方向。一方面,工商资本涉足奶牛规模养殖;另一方面,乳品加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此外,为了应对来自国外的乳业竞争,中国的大型乳企“引进来,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布局。然而,这样的产业链重组是否能够保障乳业的健康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目前来看既存在共识,也存在许多争议。包括奶牛散养是技术落后和质量隐患的根源吗?规模养殖的主导模式应该是什么?一体化是解决乳品质量安全的唯一方法吗?以合作社还是以乳企为基础实施纵向一体化?业界和学界均有不同的声音。第四章,产业链重构与纵向关联市场价格传递——奶产业链利益分配改善了吗?“三聚氰胺”事件后,在中国乳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奶产业链上养殖环节和乳品加工环节的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乳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的利益联结也有所改进,然而产业链上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否有所改善呢?本章使用2009年以来生鲜乳交售价格和鲜牛奶零售价格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通过考察产业链中是否存在非对称价格传递来观察市场势力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向量自回归结果表明,在一个月的传导时滞后,生鲜乳价格上涨(下跌)后会造成鲜牛奶价格的上涨(下跌);而鲜牛奶价格对生鲜乳价格的影响不显著。脉冲响应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乳品产业链价格非对称传递的存在,一个正向的价格冲击到来,鲜牛奶价格对生鲜乳价格的影响时滞较短,但影响较小且收敛快;生鲜乳价格对鲜牛奶价格的影响则持续而深远。误差修正模型表明,鲜牛奶价格的下跌很快就会给奶农带来利益损失,鲜牛奶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却迟迟不能被奶农分享,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反应再次被验证。奶农在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第五章,中国乳业产业政策与奶牛养殖模式的嬗变:结构分析与效率评价。由于奶牛散养模式在质量控制和技术引进方面的局限性,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正如火如荼。目前,养殖小区、家庭牧场、规模牧场、超大规模现代化牧场大量涌现。不同的养殖模式,意味着“谁养牛”(农户还是企业)、“如何养”(更多的资本要素还是更多的劳动要素)的抉择不同,并从根本上对产业链整合的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章对各种养殖模式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然后使用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在考虑环境友好和质量安全的视角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各种养殖模式的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家庭牧场的综合效率显著优于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是今后需大力支持的奶牛养殖模式。第六章,养殖小区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分析。当前,“奶农+养殖小区(合作社)+乳企”在中国很多地方成为主流的奶牛养殖和加工模式,在这一典型的产业链条中,奶农、养殖小区老板、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否如各界所期望的那样有所改善?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又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影响其行为?调研发现,养殖小区式的“集中散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奶农、养殖小区老板及乳企之间的紧张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养殖小区模式下,奶农的受教育年限、原料乳价格水平,奶农对原料乳指标体系的掌握程度,对各种条例规范的了解程度以及政府政策都显著影响了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政府应进一步改进定价机制,提高奶农的价格满意度;加强对乳业政策特别是质量安全政策的宣传和技术推广,为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提供制度约束和技术保障;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外的其他规模养殖模式,特别是为较大规模的散户发展成为家庭牧场提供条件。第七章,中国奶产业链的解构与重塑——一种发展思路。基于前文研究基础,本章分析了工商企业养牛的多重弊端,认为以乳企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不符合资源配置的规律。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业增长进入平台期,乳制品产量的增长基本来自国外奶源;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未从根本上消除;而且中国乳企的国际化是原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内,并不完整;中国乳业正在被国内外大工商资本所绑架。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养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是普遍的经验。在中国,散养奶农普遍实力弱,技术差,农民的组织化还举步维艰,但是从长远看,政府还是要以极大的耐心培育家庭牧场和培育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社,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合作社与乳企形成双边垄断或者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到加工领域,与大型乳企形成竞争。关键词:奶产业链 解构与重建 质量安全 合作社

跳转共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