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图书结果 全文结果

图书

搜索“李平” 共 7 条记录
  • “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共同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亚太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

    ONE BELT. ONE ROAD: CONNECTIVITY AND COMMON DEVELOPMENT-EERGY INFRASTRUCTLR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MARKET INTEGRATION IN ASLA-PACIFIC REGION

    李平

    2015-09-01

    978-7-5161-6923-0

    65千字

    12

    亚太地区 能源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研究

    课题主持人为;课题协调人为刘强;课题组成员包括:董惠梅、刘金朋、胡安俊、杨惜春。

  • 湘江流域绿色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Xiangjiang River Basin

    李平

    2017-06-01

    978-7-5203-0509-9

    368千字

    10

    湘江 流域经济 绿色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建武。

  • 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研究: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反思和重构的视角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AND REVITALIZATION OF KEY INDUSTRIES:The Perspective of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Policy

    李平

    2018-04-01

    978-7-5203-2485-4

    436千字

    10

    产业结构调整 研究 中国

    2009年年初,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钢铁、打色金属、石化、汽车等十个产业实施调整与振兴规划。调整振兴规划是短期应对危机措施(保增长)和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调结构)的结合。其中,“调结构”政策是原有产业政策的延续,具有较强直接干预市场、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和限制竞争的管制性特征,是典型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本书对以上十个重点行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面临的丰要问题以及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从实施情况来看,调整振兴规划在保增长、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一些不良的政策后果,例如进一步刺激了钢铁等行业产能投资,使得保增长、扩内需政策退出后,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调整振兴规划虽在调结构方面作用有限,且由于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政策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并由此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本书以此为基础,在重新认识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中国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取向。在发展和转型国家存在的所谓“市场失灵”,实则多是“政府失灵”或“制度失灵”,实施直接干预市场型的产业政策只会使问题更为严重。中国应调整产业政策取向,转为实施以“完善市场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闱,补充市场不足”的功能性产业政策。

  • 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s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李平

    2020-11-01

    978-7-5203-7428-6

    697千字

    5

    制造工业 中小企业 企业创新 研究 中国

    全书由四篇三十二章构成,旨在把促进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上升到顶层战略设计,加强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和破除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二者对接,构建系统的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理论模式和发展路径,完善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制造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目标和解决企业市场困境,对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和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李平

    2019-09-01

    978-7-5203-4918-5

    282千字

    3

    技术经济学 研究 中国 1949-2019

    技术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研究科技创新及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技术经济学在新中国70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科技自主创新等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书系统回顾了70年以来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演变,汇集了各领域研究重要事件、代表性成果以及重要研究实践,并展望了新时代技术经济学发展趋势和未来。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