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economics us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to stud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centr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and whole-process manner.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70 years of large-scal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New China, the introduction and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stages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This book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technical economics over the past 70 years, brings together important events,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s and important research practices in various field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uture of technical economics in the new era.(AI翻译)
李平:(主编)
李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经济预测与评价、战略规划、项目评估等方面。
[波]米哈尔·卡莱茨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符钢战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胃、易家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方识华、程桂荣:《关于价值工程建成国际性学术学科的思考》,选自《价值工程》编辑部编《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傅家骥、吴贵生:《技术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傅家骥、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龚飞鸿、刘满强、陈平等:《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率发展报告——各行业部门》,载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龚飞鸿、王宏伟、陈平等:《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发展报告——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增长与生产率:1980—2008年》,载汪同三、何德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井浩涌、陈立新等,《技术经济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雷家骕、程源、杨湘玉:《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京文:《技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李京文:《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李京文、[美]D.W.乔根森、郑友敬、[日]黑田昌裕:《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模型》,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经济手册》(理论方法卷),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年版。
李廉水:《技术创新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平:《颠覆性创新的机理性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
刘建翠、陈平、王宏伟等:《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发展报告——地区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研究:1980—2007年》,载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刘晓君:《技术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庆国、马延路:《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彭安福:《电力企业现代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彭建刚:《技术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齐建国、王宏伟、蔡跃洲等:《技术经济学及其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汝信主编,黄长著、沈世鸣副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沈明:《价值工程原理与方法》,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4年版。
沈胜白:《价值工程分析》,北京化工厂1980年版。
田威:《关于价值工程基本术语的探讨》,载《价值工程》编辑部编《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版。
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吴开亚:《物质流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测量工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寿波:《技术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徐寿波:《技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寿波:《技术经济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玄龙范:《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薛葆鼎:《加强技术经济学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研究》,1978年11月15日在全国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规划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薛葆鼎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彩江:《复杂价值工程理论与新方法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富春:《资本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金锁:《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 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张卓元等:《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赵国杰:《技术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赵永、王劲峰:《经济分析CGE模型与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郑友敬:《技术经济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著:《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
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白永秀、吴丰华:《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蔡莉等:《创业研究回顾与资源视角下的研究框架构建》,《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蔡莉、单标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13年第12期。
蔡跃洲:《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蔡跃洲:《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述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陈宝定:《功能、成本评价中的两种计算方法——“固定价值法”与“功能、费用双比重法”》,《价值工程》1987年第1期。
陈德平:《两类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评价准则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合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作用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陈浩:《价值工程与软件工程方法论比较研究》,《价值工程》2005年第3期。
陈建军:《技术进步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8年第12期。
陈洁:《计算机辅助价值工程(CAVE)的研析》,《价值工程》2005年第12期。
陈劲、李飞:《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评估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1期。
陈圻:《“田中法”的错误及其替代方法——“期望收益系数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陈圻、李崇孝:《功能定量标准化分析评价系统》,《价值工程》1997年第3期。
陈起俊、王艳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探讨》,《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年第2期。
创业(风险)资本研究课题组:《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模式选择》,《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2期。
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1期。
陈旭、施国良:《基于情景分析和专利地图的企业技术预见模式》,《情报杂志》2016年第5期。
陈正中:《关于最合适区域法中S值的探讨》,《价值工程》1985年第3期。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邓焱、唐璞:《如何保证住宅设计技术经济评价的正确性》,《建筑学报》1964年第2期。
董保宝:《创业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 1期。
董福忠、张德昂:《技术经济:回顾与展望——关于技术经济学史的对话(2)》,《技术经济》1996年第4期。
杜春亭:《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樊春良:《技术预见和科技规划》,《科研管理》2003年第1期。
方伟、曹学伟、高晓巍:《技术预测与技术预见:内涵,方法及实践》,《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年第3期。
方琢、刘晓明:《基于价值链基础的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初探》,《价值工程》2001年第4期。
房春生、王菊、李伟峰、于连生:《水利工程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科学动态》2002年第2期。
冯国林:《价值系数——重点剔除分析的方法》,《价值工程》1988年第1期。
冯昭奎:《技术评价的辩证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第7期。
傅家骥:《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工业技术经济》1992年第1期。
傅家骥:《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探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
傅家骥:《对我国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议》,《技术经济》1989年第6期。
傅家骥:《关于功能值确定方法的探讨》,《价值工程》1985年第1期。
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骕:《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1991年第7期。
傅毓维:《价值工程中功能—成本相关性原理探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傅道臣:《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科学、经济、社会》1994年第1期。
范小虎等:《技术转移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辨析》,《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
F.E.Oliveto、苏之:《双阶段失效方式评价技术》,《电子计算机动态》1965年第4期。
高红阳、张少杰:《基于外在技术预见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研究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年第3期。
高卉杰、王达、李正风:《技术预见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第17期。
高尚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龚诗庆:《浅析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几个特点》,《理论与改革》1992年第4期。
顾培亮:《技术评价方法的介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第3期。
韩国柱:《价值工程与费用——效能分析》,《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年第10期。
郝世绵、赵瑾:《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韩秋明、袁立科:《创新驱动导向的技术评价概念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4期。
贺善侃:《技术预见:城市科技创新的引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贺正楚、张蜜、陈一鸣等:《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
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移》,世界社会学大会第二十三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墨西哥城,1982年。
胡宝民:《价值工程的功能和体系探讨》,《价值工程》1995年第2期。
胡树华、张治河:《价值工程的创新本质与发展》,《价值工程》2000年第1期。
胡序威、胡听主:《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地理学报》1965年第3期。
胡亚茹、陈丹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期。
华冠联:《最合适区域法Basic程序及应用》,《价值工程》1987年第4期。
黄觉雏:《技术创新初探》(上),《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资料》1985年第1—2期。
黄鲁成、成雨、吴菲菲、苗红、李欣:《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5期。
黄鲁成、蒋林杉、吴菲菲:《萌芽期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36期。
黄鲁成、李剑:《基于组合评价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9期。
黄鲁成、卢文光:《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4期。
黄擎明、马庆国:《关于价值工程技术方法科学性的探讨》,《价值工程》1982年第0期。
黄宪等:《政府对创业投资的扶植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2期。
贾学程:《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问题》,《价值工程通讯》1983年第2期。
江雨、姚丽芳、关冰、何浚宏:《利用excel软件预测价值工程——基于3L的工程管理前期策划》,《江西建材》2018年第12期。
《加强矿区评价工作的技术管理》,《地质与勘探》1959年第16期。
金理:《我国经济学界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63年第1期。
J.E.弗里安、R.M.麦菲尔德、杨宇锋:《高质量难熔金属管材加工新技术的评价》,《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75年第7期。
康捷等:《日本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制度建设经验及启示》,《特区经济》2018年第6期。
孔欣欣、刘辉锋:《技术创新与经济演进——经济低迷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4期。
雷家骕、陈闯:《从社会创业体系缺陷解读中国机会型创业缺失的成因》,《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1期。
李必强、任俨:《论工业生产专业化、技术进步和经济效果》,《经济研究》1964年第2期。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李春艳等:《对我国1985—2017年科技政策的数量,效力及效果的评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李纯波:《技术经济学原理》,《冶金经济分析》1987年第1期。
李刚、张明等:《基于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0期。
李贵春:《VE研究对象选择的方法问题》,《价值工程》1998年第4期。
李红、孙绍荣、刘继云:《上海市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S1期。
李红、孙绍荣、李健民:《上海市生物技术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9期。
李俭:《VE中“价值”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辨析》,《价值工程》1986年第4期。
李健民、万劲波:《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与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期。
李京文:《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3期。
李京文:《技术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第1期。
李京文、郑友敬:《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经济》1987年第10期。
李平:《日本R&D的多角化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平:《后向联系和技术的溢出转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7期。
李平、蔡跃洲:《新中国历次重大科技规划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体系理论视角的演化分析》,《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
李平、王宏伟:《大型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理论基础及其评价体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平、钟学义、王宏伟等:《中国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源泉:1978—2010》,《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李如鹏:《熊彼特经济创新理论》,《学海》2002年第2期。
李石柱、曹恒忠:《“星火”项目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年第9期。
李天明:《降低成本与价值分析》,《会计研究》1980年第4期。
李万、常静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李晓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规律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7期。
李勇、王婕:《关于关键技术评价与选择若干问题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第1期。
李振兴、程家瑜、张俊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路线图》,《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6期。
李振兴、杨起全、程家瑜:《关于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科技评价问题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期。
李中国、皮国萃:《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与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3期。
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5期。
李思一:《中国关键技术选择——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手段》,《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廖建样:《中国经济特区的技术选择和政策问题》,《港澳经济》1982年第4期。
瞭望新闻周刊编辑部:《京沪高铁论证历程》,《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2期。
林海:《“价值”杂议》,《价值工程》1986年第4期。
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刘芳震:《浅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困难、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5期。
刘贵文、沈岐平:《价值工程在我国建筑业中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价值工程》2001年第3期。
刘继云、李红:《上海市新材料技术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刘建翠、郑世林:《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计:1990—2014》,《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12期。
刘建翠、郑世林、汪亚楠:《中国研发(R&D)资本存量估计:1978—2012》,《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2期。
刘健钧:《正确认识创业资本,努力推进创业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
刘建旭、和炳全、杨倩:《关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新定位》,《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刘继云、李红:《上海市新材料技术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刘晋:《关于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能源问题的研究综述及评价》,《当代经济》2014年第17期。
刘可新、王浣尘、金铭等:《对并购战略进行技术分析与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工程学报》1998年第3期。
刘满强、陈平:《技术经济学:回顾与展望》,《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
刘思峰、菅利荣:《区域国际合作关键技术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6期。
刘先涛:《最合适区域法的计算求解方法》,《价值工程》1987年第6期。
刘友金、王其元:《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炭工业技术进步评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刘宇:《确定功能重要性系数的隶属函数法——模糊数学在价值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工程》1990年第6期。
刘宇飞、周源、廖岭:《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预见中的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第4期。
柳青、蔡莉、单标安、周立媛:《中国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4期。
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年第19期。
龙富:《技术经济学科讨论会在京举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龙富:《评徐寿波同志的〈技术经济概论〉一书》,《技术经济》1982年第2期。
卢晨等:《价值方法的创新——2012年价值管理国际会议(IVMC2012)》,《价值工程》2013年第9期。
卢文光、黄鲁成:《技术预见在新技术评价中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卢新生:《乡镇企业的行为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人文杂志》1992年第6期。
卢阳旭等:《科技政策研究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定位、功能与应用》,《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8期。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吕梦江:《对“最合适区域”法中价值系数的探讨》,《技术经济》1984年第Z1期。
吕梦江:《对如何确定最合适区域方程参数的探讨——价值工程方法研究》,《技术经济》1985年第5期。
栾军:《价值工程学理论体系探讨(一)》,《上海交大科技》1990年第3期。
栾军:《价值工程学理论体系探讨之一——运用创造学原理进行方案创新》,《上海交大科技》1992年第1期。
栾军:《价值工程学学科体系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罗月明:《功能评价系数计算方法的改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第11期。
马庆国:《价值分析中的两个新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2年第2卷第3期。
马庆国:《价值工程中成本—功能分析的一个新方法》,《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82年第1期。
马庆国:《价值工程中基本模式的局限性与基点方法的修正》,《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4卷第4期。
毛洁良:《浙江省机械系统推行价值工程见成效》,《价值工程》1986年第1期。
孟凡生、李晓涵:《中国新能源装备智造化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9期。
孟凡生、张明明:《我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国军转民》2010年第12期。
穆荣平、任中保:《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中技术课题选择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7期。
穆荣平、王瑞祥:《技术预见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第4期。
牛季收、何平:《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建筑经济》2007年第2期。
彭靖里、邓艺、李建平:《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4期。
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总结性分析框架》,《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齐建国:《技术经济学发展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齐建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贸经济》2010年第4期。
戚汝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邱仁宗:《技术评估:影响分析和政策分析》,《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10期。
邱忠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效益分析》,《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任海英、于立婷、王菲菲:《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情报杂志》2016年第2期。
任若恩、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3期。
司春林、王善造:《创业投资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第5期。
沙振江、张蓉:《基于专利技术地图的技术预见模型研究》,《图书情报研究》2015年第3期。
沙振江、张蓉、刘桂锋:《国内技术预见方法研究述评》,《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6期。
商孟华、刘春英:《演化经济学方法论述评》,《文史哲》2007年第5期。
施应麟:《试论技术转移的经济形式及其战略意义》,《财经研究》1982年第4期。
盛四辈、宋伟、翁磊:《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4期。
石永清、董培江:《价值分析功能评价方法的探讨——选择VE分析对象的新方法》,《技术经济》1986年第3期。
沈沛:《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与现代投资银行的作用》,《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史如海:《关于V=F/C的含义》,《价值工程通讯》1983年第2期。
时宪民:《北京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类别分化》,《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宋超、刘海滨:《一种面向技术预见研究的专利共引可视化方法》,《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
苏挺:《“货币的时间价值”浅谈》,《外国经济与管理》1982年第1期。
眭纪刚:《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驱动作用》,《经济导刊》2019年第4期。
孙安强:《镉的科学技术评价报告》,《环境科学研究》1978年第3期。
孙冰:《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管理评论》2011年第12期。
孙启霞:《对“最合适区域法”的改进设想——“动态不对称法”》,《价值工程通讯》1983年第4期。
孙胜凯、魏畅、宋超:《日本第十次技术预见及其启示》,《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孙续元:《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发展与前瞻》,《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
谈毅:《面向公共决策的技术评价范式与演变过程》,《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
谈毅:《建构性技术评价范式的演进与发展》,《科技导报》2005年第4期。
谈毅:《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研究维度与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7期。
谈毅、仝允桓:《公众参与技术评价的意义和政治影响分析》,《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4期。
谈毅、仝允桓:《公众参与技术评价的目标、特点和意义分析》,《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
谈毅、仝允桓:《政策分析导向技术评价范式与发展过程分析》,《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唐永、范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效应》,《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3期。
唐祥忠、王文静:《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价值工程的实施》,《经济师》2006年第1期。
陶永宏、朱瑾:《价值工程思想在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及其计算机处理》,《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题正义、杨艳国、丁涛:《瓦斯涌出量的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田浩:《国家创新体系:从概念到研究方法》,《兰州学刊》2017年第6期。
涂辉文、史永安、裴学进:《论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预见的角色》,《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1期。
万劲波:《技术预见: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5期。
汪锦才:《“价值工程”新论——实现产品型VE向商品型VE的转化》,《价值工程》1994年第6期。
王伯鲁:《技术评价的多维空间模式》,《科研管理》1999年第1期。
王飞:《关于价值工程的“最大价值”与“最低费用”》,《价值工程》2010年第9期。
王公一:《价值工程简介》,《经济问题》1980年第7期。
王国庆:《关于价值工程中“功能”的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王海政、谈毅、仝允桓:《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多维融合方法体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7期。
王宏伟:《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王宏伟、李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求是学刊》2015年第5期。
王辉:《创业叙事研究:内涵、特征与方法——与实证研究的比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王嘉、曹代勇:《中国科技成果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5期。
王乃静:《现代制造业中的全面价值管理》,《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王琦:《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影响评价》,《北方交通》2009年第2期。
王如富、陈劲:《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初探》,《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6期。
王瑞祥、穆荣平:《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世界科学》2003年第4期。
王世波、王世良:《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AHP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王慎之:《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3期。
王未卿、杨瑶:《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高教探索》2018年第3期。
王学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工程研究》2012年第4期。
王阳:《论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科技进步与对策》1987年第3期。
王雨忠、单永恒:《价值工程在深井泵上的应用》(上、下),《价值工程》1985年第3—4期。
王之泰:《关于价值系数的探讨和质疑》,《经济与管理研究》1982年第6期。
王志玲、管泉、蓝洁:《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5年第4期。
王志玲、蓝洁、管泉:《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综述》,《情报探索》2015年第8期。
魏江、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21期。
吴翌琳、黄筝:《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创业政策实证研究——以财税政策评估为例》,《宏观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
吴晓园、许明星、钟俊娟:《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国家创新系统层级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吴有艳、李国秋:《日本第十次科学技术预见及其解析》,《竞争情报》2017年第1期。
夏绍瑟:《计算机存储系统技术方案的评价和选择》,《电子计算机动态》1974年第4期。
夏禹龙等:《梯度理论与区域经济》,《研究与建议》1982年第8期。
项保华:《技术评价的现状与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1989年第1期。
项保华、王观潮:《影响功能评价的要素》,《管理工程学报》1986年第1期。
肖汉平:《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肖士恩等:《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5期。
肖嵩:《谈技术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2年第2期。
肖灼基:《中国科技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企业家的成长》,《中国工业经济》1989年第3期。
谢科范:《最合适区域法曲线方程的简单推导法及其常数K的求法》,《价值工程》1986年第3期。
谢文蕙:《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建筑经济》1981年第1期。
信玉红:《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邢怀滨等:《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理论进路:评述与比较》,《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4期。
修国义:《企业技术评价方法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胥俊章:《城市热化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中国能源》1978年第3期。
徐端正:《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的药理技术》,《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1977年第4期。
徐剑波:《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价值工程》1986年第4期。
《我国价值工程发展记事》,《价值工程》1986年第1期。
徐磊:《技术预见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思考——基于德尔菲法和技术路线图的对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11期。
徐寿波:《技术经济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科学通报》1964年第7期。
徐寿波:《我国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第1期。
徐延光:《对消除价值系数计算偏差的探讨》,《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6期。
许庆瑞、盛亚:《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概述》,《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4期。
许质武:《技术经济学内容体系及发展趋势探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薛澜:《中国科技创新政策40年的回顾与反思》,《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颜士梅、王重鸣:《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水平的选择:一个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杨斌:《我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认知及政策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杨国梁、刘文斌、郑海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述》,《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第6期。
杨俊:《新世纪创业研究进展与启示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期。
杨虹、万忠伦:《价值工程中确定功能权重的方法》,《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4期。
杨通文、刘祖容:《建筑工程应用价值工程研究现状及展望》,《江西建材》2018年第231卷第6期。
杨忠直、张世英、李光泉:《企业资产再使用方案的评价与决策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0期。
颜士梅、王重鸣:《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水平的选择:一个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姚海琳等:《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城市矿产政策效果评估》,《城市问题》2018年第11期。
叶继涛、张瑞山:《技术预见 塑造未来——“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部分发言摘要及经验启示》,《世界科学》2006年第12期。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易惟谦:《废水生化处理的技术经济评价》,《环境污染与防治》1979年第2期。
闫丽平:《中国创业理论研究现状及思路探讨》,《经济论坛》2013年第2期。
元:《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效果问题讨论中的不同论点简介》,《经济研究》1962年第2期。
袁桓:《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索洛模型》,《数学》1994年第1期。
袁立科、韩秋明等:《我国环境领域技术处于怎样的水平——来自环境领域技术竞争调查的经验证据》,《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4期。
袁卫、吴翌琳:《创业测度与实证: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9期。
曾宪林:《物资供应管理价值工程效益评价研究》,《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张保胜:《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张彩江、李克华、徐咏梅:《对我国价值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影响降低的深层原因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1期。
张彩江、王春生:《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引起中国VE/VM应用回落的反思》,《价值工程》2007年第7期。
张峰、邝岩:《日本第十次国家技术预见的实施和启示》,《情报杂志》2016年第12期。
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张根保、张湘雄、游懿:《基于属性的价值系数计算研究与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张宏军、徐有为、程恺、张睿、尹成祥:《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热点综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8年第10期。
张建、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张磊、王淼:《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2期。
张立民:《关于价值工程中功能评价值问题的探讨》,《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张若萍:《对液态鼓风熔炼几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价》,《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76年第10期。
张士英、贾化育:《工业系统技术评价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1993年第2期。
张书琛:《系统工程中的价值分析》,《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张文泉:《关于技术经济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技术经济》1994年第Z1期。
张文泉:《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与全面价值集成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张小蒂:《美国创业投资业成功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启示》,《金融研究》1999年第9期。
张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经济学考察》,《理论学刊》2010年第3期。
张琰:《价值工程原理简介》,《建筑经济》1980年第4期。
张永安等:《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复杂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
张玉利、薛红志、杨俊:《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张玉利、杨俊、戴燕丽:《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1期。
章庭笏、陈永川:《也谈城市热化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中国能源》1979年第2期。
赵峰等:《科技政策评估的内涵与评估框架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赵北望、杨仑:《艰苦创业 开拓奋进——北方车辆研究所30年》,《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年第11期。
赵国军:《价值工程的功能评分方法的探讨》,《管理现代化》1985年第3期。
郑思世:《用大寨精神实现农业机械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6期。
赵树宽、赵英才:《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之一》,《技术经济》1996年第4期。
赵树宽、赵英才:《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学科分支的探讨》,《技术经济》1996年第5期。
郑友敬:《经济效益评价与评价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年第4期。
郑友敬:《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郑玉歆、张晓、张思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率的贡献——沿海工业企业调查的初步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中共南京凤凰山铁矿委员会:《靠大庆精神创业,加快新矿山建设》,《金属矿山》1978年第1期。
钟学义、陈平:《技术,技术进步,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之诠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周新川、陈劲:《创新研究趋势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5期。
朱兴龙:《黑龙江省技术预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对外经贸》2006年第6期。
庄子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五大研究思路》,《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
作沅:《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效果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经济问题》1962年第5期。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10月29日),《求是》2016年第1期。
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年。
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年。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郭卫东:《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李婷婷:《技术的环境效应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鲁开根:《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4年。
沈滢:《现代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佟煊:《基于数据挖掘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技术预见方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王金鹏:《基于科学计量的技术预见方法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王伟:《文献计量法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徐莉贞:《辽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预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张帆:《基于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第1版。
蔡昉:《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http://www.sohu.com/a/321951812_739032。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03/c402884-28168984.html。
Aghion P.& Howitt P.,1992,“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60(2).
Atkinson,A.B.and J.E.Stiglitz,1969,“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Vol.79.
Caves R.,1974,“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Vol.41,No.162.
Coates.J.F,1976,“The role of formal model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Vol.9,No.1.
D.Miles,Lawrence,1961,,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p.3.
Ende.J.V.D,Mulder.K,Knot.M,et al,1998,“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 Assessment:Toward a Toolkit-A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Vol.58,No.1.
Gartner,W.B.,1985,“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Vol.10,No.4,pp.696-706.
Griliches Z,1980,“R&D and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Vol.70,No.1.
Gunnar Myrdal,1968,,New York:Pantheon.
Josée C.M.Van Eijndhoven,1997,“Technology Assessment:Product or Process”,,Vol.6,No.2.
Keller W.,2001,“Knowledge Spillovers at the World’s Technology Frontier”,CEPR Working Paper,No.2815.
Kenny P.G.,Parsons T.D.,Gratch J.,et al,2009,“Evaluation of Novice Andexper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kills with a Virtual Patient”,.
Lee K.& Malerba F.,2017,“Catch-up Cycles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Leadership:Windows of Opportunity and Responses of Firms and Countries in the Evolution of Sectoral Systems”,,46(2).
Levinsohn,J.and A.Petrin,2003,“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Vol.70,No.2.
Linstone.H.A,1981,“The multiple perspective concept :With applications to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other decision areas”,,Vol.20,No.4.
MacDougall,G.D.A.1960,“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Vol.36,No.73.
Mansfield E.,1961,“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nnovation”,,Vol.29.
Moore J F,1993,“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71(3):75.
M.Gibbons and R.Voyer,1974,“A Technology Assessment System:A Case,Study of East Coast Offshore Petroleum Exploration”,,No.30,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Ottawa.
Oseph F.coates,2001,“A 21st Century Agenda for Technology Assessment”,.
Raymond Vernon,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80(2).
Robert Berloznik and Luk Van Langenhove,1998,“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R&D Management Practices”,,Vol.58,No.1.
Robinson D.K.R.,Huang L.,Guo Y.,et al,2013,“Forecasting Innovation Pathways (FIP) for New and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R.M.Solow,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Vol 39.
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Vol.70,No.1.
Stewart F.,1981,“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in Streeten P.,Jolly R.(eds),,Oxford:Pergam on Press.
Timmons,J.A.,Smollen,E.,Dingee,A.L.,1977,,Homewood,IL:Irwin.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