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Nixing potter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book uses image theory and modern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to conduct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Nixing pottery 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ixing pottery kiln, aiming to analyze how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its industry, and provide a constructive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AI翻译)
王宁:(著)
王宁,1981年生,男,汉族,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陶艺教研室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委员会理事、广西人社厅坭兴陶行业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坭兴陶质量标准委员会委员、广西科技厅企业特派员、钦州坭兴陶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获得国家专利13项。主持广西哲社课题2项,主持横向课题3项,主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参与省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2部,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获省级重点教材立项1项。获国家级专业比赛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8项。多次获钦州学院优秀教师、科研先进个人。2010—2017年先后进入美国莫海德大学、韩国弘益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
[1]邓剑锋:《论无印良品设计风格对钦州坭兴陶茶具设计的指引》,福建茶叶,2017(05):126-127。
[2]田双娥,郑琳,赵晶,廖晓迪:《坭兴陶表面及展柜空气中霉菌的分离及鉴定》,博物馆研究,2017(02):91-96。
[3]邓新实:《态度决定归属——广西钦州坭兴陶茶壶(星壶)如是说》,福建茶叶,2017(04):131-132。
[4]覃雪梅,韦欣宇:《体验市场经济下钦州市坭兴陶旅游商品推广探析》,中国商论,2017(08):116-117。
[5]李帅:《文化转译视域下的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佛山陶瓷,2017(04):41-43,45。
[6]范立强,覃毅卉:《陶土中绽放的花朵》,当代广西,2017(07):52。
[7]陈梅:《坭兴陶传承与创新》,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03):15-16。
[8]陈梅荣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证书,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03):85。
[9]周兴海:《3D数字化技术在坭兴陶现代造型中的研究》,艺术评鉴,2017(05):180-182。
[10]倪文豪,容家宁:《论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2017(10):225-227。
[11]曾栋梁:《三螺旋模型下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学理论,2017(03):157-158。
[12]李帅:《以茶文化为核心的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创新设计》,福建茶叶,2017(02):143-144。
[13]汪晓东:《广西茶叶与坭兴陶联动发展策略研究》,福建茶叶,2017(02):278-279。
[14]周作好:《钦州坭兴陶茶具的生产性保护探究》,福建茶叶,2017(02):150-151。
[15]林叶新,周旺:《广西钦州地区饮食文化发展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8-11。
[16]胡可可:《天工与人巧——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审美与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01):73-75。
[17]曹现果:《广西民族图案在陶瓷礼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74-75。
[18]王宁:《潮州工夫茶具的艺术特征探讨》,福建茶叶,2016(12):128-129。
[19]黄剑铃:《第九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钦州开幕》,广西城镇建设,2016(12):2。
[20]韦迪斯:《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努力挖掘更生动的广西故事》,当代广西,2016(24):58。
[21]于长敏:《于长敏陶瓷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2):58。
[22]杨永福,苏小燕:《浅谈坭兴陶在餐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2016(12):32。
[23]伏小树:《坭兴陶工艺与艺术性的探索》,艺术评鉴,2016(12):173-175。
[24]林叶红:《广西特色专业指导下社区美术教育的思考》,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46-48。
[25]王刚:《钦州坭兴陶产业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83-284。
[26]阳建中,廖献芬,陈慧蓉,杨忠强:《3DMax在坭兴陶三维建模中的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55-56。
[27]《区内视点》,当代广西,2016(21):6-7。
[28]白雅力克,邹哲,杨勇波:《探索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0):6-8。
[29]郭甲:《中国传统文化下邓敦伟艺术之美》,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0):17-20。
[30]何显仪:《浅谈钦州坭兴陶的雕刻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0):24。
[31]万幸:《荣昌陶的传承与发展》,美与时代(上),2016(10):28-30。
[32]李智君:《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大众文艺,2016(19):269。
[33]黄鸿春:《林朱勋大师坭兴陶壶艺评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54-56。
[34]景馨颖,徐朗悦:《哈尼族服饰元素在建水紫陶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6(16):144-145。
[35]黄齐茂:《坭兴陶的陶印艺术》,现代商贸工业,2016(21):72-73。
[36]龙锦俏:《提高中职坭兴陶专业学生在企业学习时效的策略》,现代商贸工业,2016(21):193-194。
[37]张国成,黄富:《“玩泥”大师陆景平》,当代广西,2016(16):48。
[38]黄齐茂:《论钦州坭兴陶的陶雕艺术》,现代商贸工业,2016(18):61-62。
[39]陈向进:《坭兴印象——广西坭兴陶的初步认识》,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8):7-9。
[40]黄叔界,欧阳基文:《论钦州坭兴陶的装饰构成美》,美与时代(上),2016(08):15-16。
[41]唐飞飞:《中职坭兴陶雕刻艺术实践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16(17):198-199。
[42]苏志兰:《在中职陶艺英语教学中导入坭兴陶文化的探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7):84-85。
[43]黎国彪:《意象表达在钦州坭兴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大众文艺,2016(12):124。
[44]陈向进,卢志红,王然:《双料混炼——万年前人类智慧结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6):58-59。
[45]黄盈:《钦州坭兴陶〈四神壶组〉的装饰艺术赏析》,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6):35。
[46]于长敏:《于长敏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6):36-40。
[47]毕研瑞,肖智芳:《书法艺术在坭兴陶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中),2016(06):135-136。
[48]黄叔界:《论坭兴陶艺创作中的情感》,建材与装饰,2016(23):204-205。
[49]邓剑锋:《论钦州坭兴陶材质城市导向系统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众文艺,2016(10):82-83。
[50]宁绍强,王柳凤:《基于坭兴陶材质特性的产品创新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3):146-148。
[51]陈锦山:《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管理观察,2016(14):106-111。
[52]陈向进,周海:《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及陶雏器初探》,江苏陶瓷,2016(02):2-4。
[53]董焕俊,杨采彬,李小雨:《坭兴陶土配比对烧结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陶瓷,2016(03):34-37。
[54]刘缘靖,廖强,黄富盛:《研究提升钦州坭兴陶茶具制作工艺方式》,艺术科技,2016(03):72。
[55]黄剑:《钦州坭兴陶“填雕”工艺与艺术性的探索》,艺术科技,2016(03):165。
[56]王茁:《坭兴陶〈龙涎流香〉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2):132。
[57]梁鸿展:《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大众文艺,2016(03):105。
[58]黄富盛,刘缘靖,廖强:《探讨钦州坭兴陶设计的情趣化表现形式》,艺术科技,2016(02):47。
[59]杨建军:《论中国陶器的工艺特色——以紫砂陶和坭兴陶为例》,中国陶瓷,2016(02):100-102。
[60]王晓航:《高校动漫教育服务地方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钦州学院学报,2016(01):61-64。
[61]陈亮,郭建林,章秒秒,肖爱连:《基于DEA的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绩效及企业经营评价》,经济数学,2015(04):59-65。
[62]王刚:《产品设计(坭兴陶艺术)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169-170。
[63]黄鸿春:《“非遗”视域下坭兴陶艺的传承与创新》,广西地方志,2015(06):57-59。
[64]周作好:《钦州坭兴陶旅游工艺品开发及其包装设计》,钦州学院学报,2015(12):7-10。
[65]《广西工艺美术精品城——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精品展示中心开业》,中国集体经济,2015(35):4。
[66]杨恩举:《广西坭兴陶与东盟博览会纪念品的设计创新和材料工艺研究》,大众文艺,2015(22):64-65。
[67]《坭兴陶和海鸭蛋获评“广西十大特产”》,水禽世界,2015(06):3。
[68]赵巧艳,闫春:《文化资本视角下“老字号”的现代性转换——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32-35。
[69]王刚,容州:《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证研究——以陶瓷与设计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5(46):220-221。
[70]邓超群:《鱼鹰壶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11):25-28。
[71]潘绍祥,刘春:《超声检测技术在坭兴陶材料检测中的研究》,装备制造技术,2015(11):160-162。
[72]李丹崖:《坭兴陶》,思维与智慧,2015(19):57。
[73]童团结:《丹青绘古贤 坭陶谱春秋——记中国古典人物画家、坭兴陶艺一代宗师邓敦伟》,人事天地,2015(10):49-50。
[74]钟恒成,潘井雨,王婕妤:《关于坭兴陶食用调料器皿的设计》,求知导刊,2015(17):119。
[75]王宁:《广西坭兴陶窑变文书档案数字化路径研究》,兰台世界,2015(23):46-47。
[76]牙韩彰:《开发“桂玉”文化旅游纪念品的思考》,当代广西,2015(15):60-61。
[77]邓全道,庞广盛,许光:《坭兴陶饮食用具中微量元素溶出量的调查报告》,食品工业,2015(07):195-197。
[78]陈慧:《中职民族工艺探究式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以坭兴陶专业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5(14):170-171。
[79]白雅力克:《探索宜兴紫泥与钦州坭兴窑变技术的结合——以电窑窑变为例》,中国陶瓷,2015(07):37-41。
[80]陈梅:《坭兴陶与莲韵》,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6):16-17。
[81]董焕俊:《略谈坭兴陶仿生造型》,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6):71。
[82]马玉山:《京族特色元素在坭兴陶装饰设计初探》,中国陶瓷,2015(06):77-80,83。
[83]杨建军:《钦州坭兴陶与宜兴紫砂陶窑变工艺的比较》,中国陶瓷,2015(06):81-83。
[84]钟昆廷:《坭兴陶白泥填抹装饰工艺研究与应用》,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5):13。
[85]叶昌典,张芝侯:《谈谈坭兴陶“霸王樽”的创作特色》,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5):33。
[86]杨建军:《把地方特产(坭兴陶)引入艺术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科技展望,2015(13):266。
[87]吴锦:《钦州市举行坭兴陶技师颁证仪式》,人事天地,2015(05):69。
[88]戴江:《建水紫陶一代宗师——向逢春》,今日民族,2015(04):32-35。
[89]《广西钦州市工艺美术作品2015“金凤凰”大赛获奖总数位列广西前茅》,中国集体经济,2015(11):15。
[90]《努力打造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新名片——广西工艺美术发展情况》,中国集体经济,2015(11):36-41。
[91]林柏成:《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 促进广西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5(10):27-29。
[92]张飞,宋亚平:《论陶艺花卉在现代家居中的创新应用》,钦州学院学报,2015(03):96-100。
[93]马武宏,劳伟萍:《略谈坭兴陶制作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3):18。
[94]陈贤敏,黄旭:《浅议坭兴陶的特点与盘条成型技法》,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3):19。
[95]童团结:《在陶器上复活青铜器吉金文字的青年女陶艺家——王茁》,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3):14-17。
[96]农帮敏:《躯干》,雕塑,2015(02):17。
[97]钦州坭兴陶文化调研课题组:《钦州坭兴陶文化调研报告》,歌海,2015(02):105-130。
[98]周仕敏:《让民族文化之花在职业学校绽放——广西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15(03):32-34。
[99]孙红兵:《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大众科技,2015(02):171-173。
[100]何迪斯:《论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艺的传承和发展》,美与时代(上),2015(02):38-40。
[101]杨广明:《CIS理论在钦州坭兴陶品牌文化战略中的运用》,大众文艺,2015(03):256。
[102]王茁:《坭兴陶与战国金文书法刻字的双剑合璧》,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2):10-12。
[103]杨广明:《基于CIS理论在坭兴陶艺品牌战略中的教学与实践》,包装世界,2015(01):48-49。
[104]倪文豪,容家宁:《审美视域下的钦州坭兴陶》,钦州学院学报,2015(01):15-18。
[105]胡媛:《民俗学视野下的钦州坭兴陶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06):37-41。
[106]周三平:《浅谈广西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品牌建设》,大众文艺,2014(22):261。
[107]陈贤胜:《坭兴陶刻字章法与打格之关系》,大众文艺,2014(22):79-80。
[108]龚福强:《“连环三保”展示供电优质服务》,广西电业,2014(11):30-31。
[109]杨广明:《钦州坭兴陶的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与CIS课程教学模式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57,159。
[110]童团结:《刘明洲:一刀刻出一世情》,当代广西,2014(22):54-55。
[111]马秀明,张龙:《坭兴陶乐器——埙的研发》,大众文艺,2014(21):171,107。
[112]陈冬雁:《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坭兴陶外宣英译研究》,才智,2014(31):270,273。
[113]叶建维:《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可读性的路径》,广西地方志,2014(05):48-50。
[114]罗志胜:《略谈坭兴陶茶壶制作》,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10):26-27。
[115]翁朝国:《浅议工艺美术与坭兴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10):18。
[116]黄向新:《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刍议》,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9):11。
[117]徐雪锋:《浅谈坭兴陶注浆成型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9):23。
[118]杨焕彬,张壮华,杨国光:《浅谈钦州坭兴陶传统装饰技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9):28-29。
[119]黄绘语,陈杰:《从钦州坭兴陶的品质特色谈其文化承载能力》,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9):18-19。
[120]吕朝春:《坭兴陶装饰图案与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4(09):24。
[121]麦伟德:《如何提升钦州坭兴陶茶具制作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8):22-23。
[122]陈贤胜:《谈谈坭兴陶刻字打格》,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8):47。
[123]郑昊,张彰:《坭兴陶外观设计工艺的独特性》,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8):133-135。
[124]马秀明:《坭兴陶乐器——陶笛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大众文艺,2014(14):159-160。
[125]倪文豪,容家宁:《论钦州坭兴陶的美学特征》,钦州学院学报,2014(07):14-17。
[126]马秀明:《浅谈坭兴陶笛的研发及文化意义》,大众文艺,2014(13):147-148。
[127]王兆儒,王茁:《书法艺术为坭兴陶“点睛”》,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7):32-33。
[128]韦春榕:《浅谈坭兴陶的雕刻装饰》,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7):36。
[129]李伟光:《赏心只在此陶中——刍析帅民风的坭兴陶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7):48-51。
[130]《“第四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在北京国展中心隆重举行》,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7):105-106。
[131]程成,陆娜:《刘永福:“跨界”成就的职教名师》,教育与职业,2014(19):40-42。
[132]韦意谊,郑超君:《广西钦州陶土成矿带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科技与企业,2014(13):145,147。
[133]马玉山:《论坭兴陶文化空间的活态保护》,钦州学院学报,2014(06):17-20。
[134]刘铁群:《孤独地行走 执着地追问——读何述强的散文》,河池学院学报,2014(03):70-72,87。
[135]王志平:《谈谈坭兴陶的手拉成型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6):12。
[136]黄盈:《坭兴陶茶具——茶文化熏陶下的一枝独秀》,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6):67-68。
[137]叶荣典:《坭兴陶艺术产品与商品的关系》,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6):26-27。
[138]马培媛:《创意产业视角下钦州坭兴陶的品牌培育》,艺术科技,2014(05):109,120。
[139]梁显飞,麦伟德,张文州:《观念坭兴陶之探析》,艺术科技,2014(05):168。
[140]钟昆廷:《坭兴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浅析》,现代妇女(下旬),2014(05):358。
[141]马玉山:《非遗视野下的坭兴陶文化保护研究》,大舞台,2014(05):255-256。
[142]王胤,杨伟庆:《坭兴陶低温釉的广西民族装饰品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5):148-149,177。
[143]于长敏:《陶瓷艺术与文字》,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5):51-54。
[144]阳建中,禤世丽,韦小铃:《基于Freeman链码连通体边界检测及其在坭兴陶图像中的应用》,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2):32-35。
[145]麻新华,李小红,罗燕秋:《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钦州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02):35-39。
[146]肖文生,罗礼烈,梁通,陆石强,曾建民,胡治流,曹德光:《方解石含量对坭兴陶坯体烧成特性及其烧结体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机械工程材料,2014(03):23-26,59。
[147]刘俭:《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坭兴陶创作中的运用》,现代装饰(理论),2014(03):135。
[148]《天地之趣融于一陶 一个追梦的画家、陶艺家刘也涵》,收藏界,2014(03):130-135,2。
[149]李聃,李浩璇,曾燕,张波,黄永春,曹德光:《坭兴陶坯体干燥失重-干燥收缩的同步测定及其应用》,中国陶瓷,2014(02):37-40。
[150]谢凯:《安陶,今安否》,中华手工,2014(02):64-67。
[151]王茁:《大气豪放与细腻游弋相竞相生——王茁书法坭兴陶作品欣赏》,当代广西,2014(03):56-57。
[152]高安刚:《基于地方根植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钦州坭兴陶产业为例》,钦州学院学报,2014(01):29-33。
[153]刘铮峰,黄全胜,万辅彬:《广西钦州唐代宁道务陶碑的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3(04):160-162。
[154]《〈佛山陶瓷〉二〇一三年总目录》,佛山陶瓷,2013(12):74-79。
[155]《克难攻坚 全力增强钦州工业企稳回升的发展动力》,广西经济,2013(11):17-18。
[156]《广西泓历》,荣宝斋,2013(11):348。
[157]孟萍:《广西海洋旅游风帆正鼓》,当代广西,2013(21):61。
[158]黄鸿春:《坭兴陶历史文化底蕴新探》,广西地方志,2013(05):41-43。
[159]马玉山:《钦州坭兴陶的品牌塑造与推广研究》,钦州学院学报,2013(10):7-9。
[160]陈学璞:《桂学学科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特色——桂学学科性质与特色研究系列论文之六》,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6-12。
[161]陈黎明:《喜看广西前程似锦》,当代广西,2013(18):20。
[162]张士伦,颜燕:《坭兴陶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佛山陶瓷,2013(08):38-42。
[163]田时胜:《钦州坭兴陶再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奖》,当代广西,2013(15):60。
[164]汪旻,麦伟德:《坭兴陶全手工制壶成型工艺探析》,艺术科技,2013(06):103-104。
[165]王宁:《浅析广西钦州千年古陶城建设的问题》,江苏陶瓷,2013(03):6-7,9。
[166]吴小玲:《论钦州坭兴陶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钦州学院学报,2013(06):6-10。
[167]《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利成世》,雕塑,2013(S1):47。
[168]刘庆涛:《文人趣味与坭兴陶艺术的关系》,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06):21-25。
[169]王宁:《浅谈广西坭兴陶窑变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佛山陶瓷,2013(06):45-47。
[170]王宁:《广西吉祥物“马拐”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中国陶瓷,2013(05):74-76。
[171]王宁:《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大舞台,2013(04):178-179。
[172]周作好:《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钦州坭兴陶研究》,钦州学院学报,2013(04):7-9。
[173]吴迪先:《林繁东:钦州千年坭兴陶的传承者》,团结,2013(02):70-72。
[174]唐青,李帅:《浅谈坭兴陶茶具纸包装的结构设计》,佛山陶瓷,2013(03):37-40。
[175]阳建中:《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坭兴陶图像特征参数提取》,广西科学院学报,2013(01):17-18,21。
[176]庞赋军:《挚爱陶艺 传承坭兴陶文化》,农家之友,2013(02):29。
[177]穆荣兵,张彩霞:《桂林旅游纪念品刘三姐玩偶的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2(S1):173-174。
[178]黄依珍:《对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职业,2012(36):67。
[179]陈彪,汪常明,汪海港,范安川,吴又进:《〈古陶瓷研究〉教学改革初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78-81。
[180]李人帡:《钦州坭兴陶概况介绍》,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38-40。
[181]杨新文,敖帅昌:《钦州国际陶瓷论坛2012钦州国际陶艺文化节“钦州国际陶瓷论坛”》,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41。
[182]《钦州国际陶瓷论坛大赛论文获奖名单》,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42。
[183]许兴国:《打造坭兴陶品牌形象之推广策略》,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49-51。
[184]王宁:《钦州坭兴陶产品开发的战略性武器——生命周期工程》,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52-54。
[185]卢俊,许贵芳:《钦州坭兴陶刻字技法的探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55-58。
[186]马玉山:《坭兴陶艺术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59-60,58。
[187]白雅力克:《釉料在坭兴陶艺上的装饰法研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43-45。
[188]《藏博资讯》,东方收藏,2012(11):14-15。
[189]张夫也:《钦州坭兴陶审美探议》,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1):13-15。
[190]李国君,蒋志敏,梁欢,梁辉,黄嫄,农清清:《浓浓故乡情,陶艺写人生——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人事天地,2012(10):37-39。
[191]邱萍:《民间艺术奇葩——广西钦州坭兴陶》,美术教育研究,2012(17):53-54。
[192]《行业动态》,陶瓷,2012(09):67-77。
[193]卢瑾钰,唐天勇:《钦州民间文化及其传承的调查与思考——以坭兴陶、采茶戏、绞脸、猪脚粉为例》,传承,2012(16):62-63。
[194]吴莹:《试论钦州坭兴陶艺术》,大众文艺,2012(16):189。
[195]王宁:《浅析钦州坭兴陶艺与传统美学》,钦州学院学报,2012(04):15-16,36。
[196]梁君,郑雅元:《广西工艺美术品产业化运作探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9-23,28。
[197]黄明海:《清末民国广西钦州坭兴陶雕刻装饰研究》,美术大观,2012(08):60-61,32。
[198]黄霞:《浅析坭兴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02):53-57。
[199]李燕:《探究坭兴陶魅力》,大众文艺,2012(12):273。
[200]苏星:《广西“盛装”亮相深圳文博会》,当代广西,2012(12):32-33。
[201]鲍斌杰:《宜兴紫砂与广西坭兴陶的区别》,佛山陶瓷,2012(06):46-47。
[202]吴豪:《钦州坭兴陶的“凤凰涅槃”》,技术与市场,2012(05):316-317。
[203]韦剑华,孙琳:《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形式美》,旅游论坛,2012(03):118-121。
[204]宁绍强,王俊娜:《钦州坭兴陶设计特色及发展研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5):19-21。
[205]牙韩彰,黄吉遇,谢冬,钟春云:《钦州速度》,当代广西,2012(09):8-9。
[206]李帅,周作好:《试论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装潢设计创新》,钦州学院学报,2012(02):15-18。
[207]汪旻:《坭兴陶在砖雕工艺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2(07):213-214。
[208]黄明海:《关于广西钦州坭兴陶官窑器考证初探》,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6):203-204。
[209]马玉山:《从民族形态解读坭兴陶的精神诉求》,美与时代(中),2012(03):51-52。
[210]《钦州市人才小高地“特区”效应显现》,人事天地,2012(03):65。
[211]唐雄先:《漫谈钦州坭兴刻字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美术教育研究,2012(04):36。
[212]毛文青:《现代陶艺教学课程设置思考——以钦州坭兴陶艺术为例》,中外企业家,2012(04):119-120。
[213]陆石强,曹德光,曾建民,孟家庆,范俊杰,余涛:《干压成型对坭兴陶烧制过程的影响研究》,中国陶瓷,2012(01):49-52。
[214]《唐旭作品欣赏》,大众文艺,2011(20):302。
[215]唐旭:《论刀刻在坭兴陶上表现线描艺术》,大众文艺,2011(19):62。
[216]白雅力克:《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研究——以坭兴陶为例》,美术大观,2011(09):169。
[217]向炳成,戴江:《建水紫陶窑变之美》,今日民族,2011(07):24-25。
[218]阮成就,邱光兰,邓辉:《抓好工艺美术系列职称工作 推动钦州坭兴陶特色产业发展》,人事天地,2011(07):39-40。
[219]施国财,张壮华:《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6):20-22。
[220]《以转变职能为切入点 着力打造坭兴陶产业》,中国集体经济,2011(14):22-25。
[221]《容州教授》,钦州学院学报,2011(02):2。
[222]毛文青:《古雅之中见光华——试论广西坭兴陶的无釉窑变艺术》,中国陶瓷,2011(04):62-64。
[223]苏悦娟,邓全道,孔璎红:《坭兴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监管研究》,中国品牌与防伪,2011(03):58-61。
[224]邓全道,许光,林冠春,刘建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同时测定坭兴陶中铝镉铜铅锰镍钛的溶出量》,中国陶瓷,2011(02):38-41。
[225]刘洪波:《民族化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广西“风雨桥”、“鼓楼”坭兴陶茶壶开发为例》,中国报业,2011(02):56-57。
[226]巫广生:《促进广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之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0(32):23-27。
[227]吴明旭:《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93-95。
[228]周琳,谢涛,龙智翔,李健:《坭兴陶中微量元素的ICP-MS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03):333-334。
[229]刘青林,苏睿:《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钦州坭兴陶产业做大做强》,经济研究参考,2010(35):14-16,48。
[230]刘永福:《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实践》,教育与职业,2010(15):147-148。
[231]喻湘泉:《钦州:坭兴陶入选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当代广西,2010(09):56。
[232]黄鼎军:《三大文化品牌提升钦州城市品位》,当代广西,2010(06):50-51。
[233]刘永福:《广西民族工艺美术人才的现状与培养》,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156-157。
[234]容州:《谈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美术大观,2010(02):184-185。
[235]王宁:《试论广西坭兴陈设陶的创新设计》,中国陶瓷,2009(12):64-66。
[236]《〈佛山陶瓷〉二〇〇九年总目录》,佛山陶瓷,2009(12):51-53。
[237]汪叶兵:《挖掘文化资源 积极推进文化统战——以广西钦州市为例》,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5):53-57。
[238]曾令发,黄万稳:《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及保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38-46。
[239]于长敏,黄海基:《论钦州坭兴陶的神奇表现和文化品位》,美术大观,2009(08):208-209。
[240]黄海基,于长敏:《论坭兴陶在中国四大名陶中的历史地位》,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02):52-53,75。
[241]王慧贤,吴伯麟:《降低钦州坭兴陶烧成温度的工艺条件研究》,中国陶瓷,2009(02):48-50。
[242]罗兴华:《罗兴华陶瓷作品选登》,中国陶瓷,2009(02):81。
[243]肖洒,王宁:《试论带北部湾风情特色的坭兴陶工艺品的研发》,佛山陶瓷,2009(01):35-36。
[244]罗兴华,陆景平:《本土化的表达与现代坭兴陶》,陶瓷科学与艺术,2008(11):18-20。
[245]毛文青:《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历史流变及其地域性特征》,中国陶瓷工业,2008(05):44-46。
[246]陆丹,吴卓斌:《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特征》,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0):195-197。
[247]毛文青:《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历史流变及其地域性特征》,佛山陶瓷,2008(10):26-28。
[248]于长敏:《南国名陶——论广西钦州坭兴陶的传承》,中国陶瓷,2008(09):66-67,97。
[249]《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经济,2008(08):4。
[250]潘华清:《千年回眸:钦州“窑变”》,当代广西,2008(15):30-31。
[251]杨淑金,吴伯麟:《坭兴陶土的塑性改造及在特种陶瓷中的应用》,非金属矿,2008(04):40-41,52。
[252]毛文青,关强:《利用地方陶瓷资源 开展陶艺教育——钦州坭兴陶向中小学美术课程转化探讨》,陶瓷科学与艺术,2008(07):44-46。
[253]王宁:《陶瓷专业教育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业发展的影响》,佛山陶瓷,2008(06):7-8。
[254]毛文青:《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流变及其地域性特征》,陶瓷科学与艺术,2008(03):75-77。
[255]王宁,肖洒:《广西坭兴陶的SWOT分析》,佛山陶瓷,2008(02):6-8。
[256]廖景标:《钦州“千年古陶城”开工建设 占地1000亩投资7.7亿》,广西城镇建设,2008(01):115。
[257]吴小玲:《论钦州坭兴陶的文化内涵、特点及发展》,广西地方志,2007(04):32-37。
[258]黄家庆,郭李芢:《论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策略》,钦州学院学报,2007(04):100-103。
[259]李伊,吴小玲:《从坭兴陶的功能价值看其潜在市场与客户》,钦州学院学报,2007(04):104-107。
[260]蒋俊贤:《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振兴钦州坭兴陶产业》,钦州学院学报,2007(04):108-111。
[261]黄云清,庞卡:《钦州 北部湾的一颗明珠》,南方国土资源,2007(08):14-15。
[262]邱萍,何颖:《以文化力提升坭兴陶产业竞争力》,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9-23。
[263]于长敏:《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兴衰与发展》,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01):34-35,66。
[264]蒋俊贤:《浅析钦州坭兴陶产业的竞争态势》,佛山陶瓷,2007(01):21-23。
[265]黄立廉:《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广西地方志,2006(05):43-46。
[266]关东:《钦州名景知多少》,当代广西,2005(21):17。
[267]帅民风:《帅民风坭兴陶作品》,装饰,2005(10):112。
[268]《产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中国集体经济,2002(03):28-29。
[269]黄鸿春:《从坭兴陶刻字看书法与陶瓷结合之路》,广西师院学报,2001(03):62-66。
[270]黄鸿春:《改善企业管理 更新营销观念——关于钦州坭兴工艺厂的调查》,广西师院学报,2000(03):28-31。
[271]熊庆荣:《五朵金花》,中国土特产,1999(02):31-32。
[272]平友舜:《试论坭兴陶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04):38-42,45。
[273]邓敦伟:《坭兴陶的装饰法》,中国陶瓷,1982(04):48-50。
[274]颜昌德,邓敦伟:《古朴幽雅的钦州坭兴陶》,中国陶瓷,1982(02):63-64。
[275]王册,常波:《“互联网+”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西部皮革,2017(08):107。
[1]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2]许思豪:《手工艺创意产业》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3]孙彦春:《中国钧瓷年鉴》,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中华书局2008年版。
[5]徐恒醇:《设计符号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李继宏:《科学意象》,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张锐:《陶瓷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于帆:《意象造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张福昌:《现代设计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云洪主编:《陶瓷工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1][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3]陈忱:《2002—2006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4]叶朗:《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Karl T.Ulrich,[美]Steven D.Eppinger:《产品设计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7][韩]李在万:《设计师谈配色艺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8]李彬彬:《设计效果心理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9]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0]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曲伟,韩明安主编:《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24]张福昌:《感悟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5]阎夫立,阎飞,王双华:《中国钧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6](清)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7](清)朱琰撰:《陶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设计元素》,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29]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晋佩章编著:《中国钧瓷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1]赵青云主编:《宋代汝窑》,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32]朱顺龙,李建军编著:《陶瓷与中国文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
[33]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4](宋)沈括:《梦溪笔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35][日]柳宗悦:《民艺论》,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6]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8]程金城主编:《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0]赵青云:《钧窑》,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4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2](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李辉柄卷主编:《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赵青云,赵文斌:《钧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7](清)李渔:《闲情偶寄》,岳麓书社2000年版。
[48]苗锡锦主编:《钧瓷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徐飚:《成器之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李家治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53]许平著:《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54](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
[55]伍跃,赵令雯点校整理:《古瓷鉴定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56]王红旗:《符号之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57]陈进海编著:《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58]傅振伦:《中国古陶瓷论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5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0]卞宗舜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61]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2]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63]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64]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65]李家治,陈显求主编:《古陶瓷科学技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6]刘凤君:《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7]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68]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69]晋佩章编著:《钧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
[7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
[7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72][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73]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Kingery W.D.,Vandiver P.B.,1986.
[2]Yimin Yang,Min Feng,Xue Ling,Zhenwei Mao,Changsui Wang,Xinmin Sun,Musen Guo,“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Color-Generating Mechanism in Ru Ware,Modern Copies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with Jun Ware”,2005.
[3]Kingery W.D.,Vandiver P.B.,“Glaze Structur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Lightan Example of Song Dynasty Jun Ware”,,1986.
[4]Zhang Weimin,Jun Porcelain,1984.
[5]Lee G J.T.O.C.S.,1945-1946.
[6]Harder J M.F.E.C.B.,1948.
[7]Tadashi,F.E.C.B,1950.
[8]Kring W.D.,“Blue and Purple Chun Glazes”,1956.
[9]Kuwayama G.,“Chun and Yuen Wares at the Museum”,1961.
[10]Alley R.,“The Chun and Ju Kilns Today”,1965.
[11]Plumer J.M.O.A,(NS I),1955.
[12]Michael,Sullivan,1999.
[13]Kingery W.D.,“Ceramic Masterpieces,Art,Structure,Technology”,1986.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