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arding crosstalk, today's public has formed many classic cognitions and propositions, such as crosstalk is a kind of "popular national folk art" and "has a long-standing satirical tradition". We are accustomed to understanding these essentialized concep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but few people think about how these commonplace knowledge and concepts are generated. This book is a bold attempt to place the changes of crosstalk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of crosstalk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1949-1966)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 This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is how crosstalk is constructed under the control of social ideology,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formance space,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formers, operators and audiences, and has become such a "tradition" through the inversion of cognitive devices. This book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hange on crosstalk,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and folk culture, and reflects the efforts to integrate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thought.(AI翻译)
祝鹏程:(著)
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曲艺、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以英文字母排序)
一 相声研究及相关史料
1.专著
《延安文艺丛书》委员会编:《延安文艺丛书·第一卷·文艺理论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曲艺志·北京卷》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邦上蒙人:《风月梦》,苗壮、石星点校,齐鲁书社1991年版。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陈独秀著,林茂生主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陈涌泉口述,蒋慧明整理:《清门后人——相声名家陈涌泉艺术自传》,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成善卿:《天桥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
龚之方著,丁聪绘:《北京小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何迟:《何迟相声创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曲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年版。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等:《相声艺术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等:《相声溯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等:《相声溯源》(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
侯宝林:《侯宝林谈相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侯宝林:《侯宝林自传》(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侯宝林:《相声的表演》,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
侯希三:《戏楼戏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侯珍、谈宝森主编:《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侯錱主编:《七嘴八舌侯家事儿》,中华书局2008年版。
侯錱主编:《一户侯说——侯宝林自传和逸事》,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胡适著,易竹贤主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胡适》,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黄宗汉主编:《天桥往事录》,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姜昆主编:《足迹1949—2009——中国曲艺家协会6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编印2009年版。
金名:《相声史杂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畅:《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李起民、田雨华、刘胜兰主编:《中国当代新词语的来龙去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里竹:《怎样表演相声》,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左著,王朔主编:《笑忘书——梁左作品选》,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刘连群:《马三立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刘英男主编:《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罗荣寿:《相声表演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罗扬主编:《当代中国曲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马季:《相声艺术漫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季:《一生守候》,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全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倪锺之:《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倪锺之:《中国相声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任中敏辑录,王福利校理:《优语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编:《相声论丛》(第一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
邵燕祥:《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邵燕祥:《一个戴灰帽子的人——1960—1965:“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舒乙:《我的父亲老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孙书筠口述,包澄洁整理:《艺海沉浮》,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6年版。
蓑笠翁(彭俐):《醒木惊天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陶钝:《陶钝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
陶钝:《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汪景寿、[日]藤田香:《相声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决、汪景寿、[日]藤田香:《中国相声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2年版。
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办公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文化行政法规汇编:1949—1985》(上卷),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文科:《中国曲艺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吴祖光:《吴祖光选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编:《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新凤霞:《新凤霞回忆录》,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薛宝琨:《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薛宝琨:《侯宝林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薛宝琨:《笑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薛宝琨:《中国的相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薛永年等编:《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
余光中:《在冷战的年代》,(台北)蓝星诗社1969年版。
余钊编:《相声艺术入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岳永逸主编:《新中国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云游客(连阔如):《江湖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
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绠堂书店1951年版。
张炯主编:《中国新文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版。
张立林:《相声名家张寿臣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张寿臣口述,陈笑暇、张立林整理:《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
张秀艳、王燕琪:《当代北京说唱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版。
赵树理:《赵树理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不怕鬼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中国曲艺出版社主编:《中国曲艺论集》(一),中国曲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主编:《曲艺艺术论丛》(第二辑),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年版。
周海婴:《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桓、魏喜奎:《曲剧大师魏喜奎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周玉波主编:《清代民歌时调文献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期刊与不定期刊物
《八角鼓讯》(1997年至今)。
《北京晚报》(1958—1966年)。
《北京文艺》(1955—1966年)。
《立言画刊》(1938—1945年)。
《曲艺》(1957—1966年、1979年至今)。
《人民日报》(1948年至今)。
《说说唱唱》(1950—1955年)。
《戏剧报》(1954—1966年)。
《新闻战线》(1956—1966年)。
《游艺画刊》(1940—1945年)。
《语文建设》(1956—1966年)。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至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74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5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北京市档案馆档案
001-024-00092,《北京市文化工作代表团话剧、杂技、戏曲、美术、文学方面代表在全国文代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002-001-00027,《民政局关于本市英语戏剧研究会、戏剧工作联谊会、学生联合会、曲艺会准否登记的请示》。
002-001-00030,《市公安局制订娱乐场所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市旅栈业管理暂行办法、旅栈旅客遗留物品处理暂行办法、舞厅管制暂行办法》。
002-002-00204,《市府公布北京市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
002-003-00042,《市府公布临时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及公安局有关的报告》。
002-005-00155,《市文化处关于北京市私营公助剧团暂行办法》。
002-005-00157,《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放映和发行工作的指示、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私营剧团登记和奖励工作的指示》。
002-006-00215,《吴副市长关于建立两个公营剧团及曲艺、评剧院的报告》。
002-009-00100,《市人委关于群众文艺社团经费补助问题及保留地下铁筹建处而增加财政垫支问题向国务院请示、财政局关于基建工程剩余器材变价损失处理规定的请示及市人委的批复》。
002-016-00382,《文化局关于市属艺术表演单位奖励办法和评奖工作的请示及市人委的批复》。
004-010-00752,《财政局关于市影剧院及书馆固定税额调整完竣的报告等》。
008-002-00069,《对“游艺报”“游艺画报”登记处理意见报告及有关文件》。
008-002-00250,《“新相声”第二集审查记录表》。
008-002-00294,《对人生的意见、农村应用全书,及有关婚姻问题的相声三书研究报告及审读意见》。
008-002-00296,《益昌、文达、自强、10月、大众、宝文堂等书店出版社的出版物、文艺翻识〔译〕图书审读报告》。
011-001-00124,《建立文化展览厅给周付〔副〕部长的信及成立国营曲艺团的报告、文化部批复》。
011-001-00129,《赴朝慰问演出的三个剧团名册及剧目》。
011-001-00134,《本委办公室关于会演期间各剧团对戏改工作意见的报告及文化处关于文艺会演的计划、报告》。
011-002-00082,《市文化处关于修建剧场、杂技院问题的请示与本委的批复》。
011-002-00144,《文化处关于增设区文委会、艺术品与电影管理、娱乐场所检查、识字教育幻灯推广等工作报告》。
011-002-00148,《文化处关于三年来文化工作检查、文艺工作会议及1952年工作总结报告》。
011-002-00149,《人民代表反映公安局将剧团当作特殊行业对待问题》。
011-002-00154,《市府报中央将文艺处改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处》。
011-002-00158,《私营公映剧团的实施办法和民主改革的经验》。
011-002-00165,《中央文化部关于私营剧团登记和奖励工作的指示》。
011-002-00168,《文管处请示对私营剧团上演所应采取的态度》。
011-002-00182,《关于接收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团的请示》。
011-002-00185,《盲艺人曲艺工作队请求拨业务救济补助费及工作反映》。
011-002-00188,《文管处关于专业文艺团体辅导北京群众文化活动的报告》。
011-002-00210,《盲人讲习班及曲艺工作队三年来的工作总结》。
011-002-00211,《北京市民营公助剧团概况》。
011-002-00220,《文教委员会、文化科艺类剧场调查综合表》。
011-002-00362,《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委员会表演组织会议记录等文件》。
011-002-00405,《1952年本市文化事业概况、图书刊物出版、电影剧场等的统计材料草稿》。
022-012-01631,《北京文化事业管理处、本局、文娱场同业公会关于电影院、剧院调整票价问题的报告函件》。
033-001-00043,《市文化局对私营文化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简报》。
033-001-00061,《市文化局关于对古、旧书业图书租赁业游艺书茶社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方案报告等》。
100-003-00814,《关于北京市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青年基本情况统计及文化娱乐场所情况统计》。
100-003-00963,《关于直属文艺单位1—4季度组织情况统计表》。
148-001-00300,《税总有关文化娱乐企业合作社、合作商店、小商小贩纳税和适用税率的指示》。
164-001-00015,《本局党组有关文艺团体开展群众文化运动及改造私营文化企业的报告、方案》。
164-001-00039,《北京市文联有关美术、曲艺十年工作总结》。
164-001-00059,《本局党组关于本市文艺工作进一步贯彻“二百”方针的情况报告》。
164-001-00110,《市文教局文艺处工作计划、成立曲艺工作团计划》。
164-001-00116,《市政府文委有关曲艺园社、影剧院调查表》。
164-001-00117,《北京影剧院游艺社、书馆情况一览表》。
164-001-00172,《本局关于曲艺公会改组的意见及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市曲艺杂技工作者联合会》。
164-001-00173,《本局关于市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总结》。
164-001-00187,《本局关于北京市戏曲工作安排方案及1956年挖掘剧目工作情况》。
164-001-00188,《本局关于1956年剧目工作总结及1956年至1958年规划》。
164-001-00232,《本局关于将宣武区代管的曲艺杂技零散艺人分别交各区领导管理的请示及市人委的批复》。
164-001-00249,《参加1960年度市群英会先进集体名册及事迹登记表(文艺系统)》。
164-001-00298,《本局关于改变剧团和剧场关系的通知、调回园恩寺剧院的请示及市人委办公厅的批复》。
164-001-00317,《本局关于北京市直属艺术表演团体5月会演方案、简报》。
164-001-00350,《本局关于本市重点艺术单位方针任务及文艺五级以上干部名单》。
002-005-00156,《市文化处三年来戏曲改革工作及戏改工作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和评剧创作修改计划草案》。
4.影像资料
CCTV“探索·发现”制作:《百年板声》(2014),中国科学音像出版社。
北京电视台摄制专题节目:《国风》(2011,未正式发行)。
姜昆、许小杰出品:《中国相声一百年》(2003年制作,未标明发行年份),中华文艺音像出版社。
二 中文理论
1.专著
[丹]易德波:《扬州评话探讨》,米锋、[丹]易德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王燕生等译,中华书局2001年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二卷),王佩莉、袁志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1999年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米歇尔·史洛德编:《莫扎特的成败: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吕爱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法]柏格森:《笑》,徐继曾译,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法]迪迪埃·法兰克福:《音乐像座巴别塔——1870年至1914年间欧洲的音乐与文化》,郭昌京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杜蒙:《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王志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赵丙祥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石泰安:《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王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法]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尔伯特·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姜德顺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保罗·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迪金森编:《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美]洪长泰:《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布茨:《美国受众成长记》,王瀚东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叶桐、顾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董晓萍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瓦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论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李德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西德尼·D.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陈愉秉等译,中国书店2010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付卫译,巴莫曲布嫫审译,《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美]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形式》,李冠南、何翔译,《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美]瑞吉娜·本迪克斯:《本真性》,李扬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苏]A.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彭吉象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四、五、六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杜书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林琦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井口淳子等:《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林琦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日]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文体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大野香织:《京津相声考》,北京大学1996级博士学位论文。
[日]西村真志叶、岳永逸:《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匈]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波拉德·阿瑟:《论讽刺》,谢谦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主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非凡的小人物:反对、造反及爵士乐》,王翔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5年版。
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董每戡:《说剧:中国戏剧史研究专题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杜书瀛:《论艺术典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冯沅君:《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傅谨:《京剧学前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高瑞泉、[日]山口久和编:《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视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高小康:《游戏与崇高:文艺的城市化与价值诉求的演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郭于华:《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何其亮:《在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黄平、罗红光、许宝强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宝臣:《礼不远人——走进京师明清礼制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德生:《禁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李欧梵:《李欧梵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刘铁梁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卷·门头沟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刘铁梁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卷·宣武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罗小茗主编:《制造“国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吕微:《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马芷庠:《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 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唐小兵主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万建中:《中国民俗史·民国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万建中主编:《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王海洲:《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王杰文:《表演研究:口头艺术的诗学与社会学》,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王杰文:《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许慧琪:《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杨利慧、张霞等著:《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念群、黄兴涛、毛丹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旭东:《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袁熹:《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1840—1949)》,同心出版社 2007年版。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理论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岳永逸:《都市中国的乡土声音:民俗、曲艺与心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岳永逸:《老北京的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世瑜:《眼光乡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集类编·花煞》,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周华斌等编:《中国剧场史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视觉政治,1910—1945》,(台北)城邦(麦田)出版社2004年版。
周星主编:《国家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文论文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兼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陈建华:《相声的艺术演进与表演场所之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延安时期到文革时期的戏曲现代戏研究》,厦门大学2004级博士学位论文。
黄旭涛:《祁太秧歌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学位论文。
李静:《从民间狂欢到红色仪典——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化阐释》,青海大学2005级硕士学位论文。
刘畅:《改造民间故事集:一种传统重建方式及限度——以〈不怕鬼的故事〉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铁梁:《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倾向的反思》,《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鹿忆鹿:《从徐文长到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毛巧晖:《韩起祥说书的民间性阐释》,《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施爱东:《“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王学泰:《北京天桥杂忆》,《博览群书》2004年第3期。
文贵良:《秧歌剧:被政治所改造的民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徐明君:《现场:电视中的剧场——论电视与剧场在相声表演地点上的兼容性》,《电视研究》2007年第1期。
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对三个社区的神话研究的总结与反思》,《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于嘉:《故事性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岳永逸:《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当代艺术神话的生成与光晕》,《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张莉:《红色神话演绎之路——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浙江大学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
张炼红:《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1998级博士学位论文。
张霖:《新文艺进城——“大众文艺创研会”与五十年代北京通俗文艺改造》,《文学评论》2006年第11期。
周静:《新中国“十七年”北京大众的娱乐生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学位论文。
朱羽:《中国社会主义喜剧脉络中的滑稽戏实践》,《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
三 外文资料
Bonnie McDougall(ed.),Popula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erforming Ar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David Holm,Art and Ide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Dell Hymes,Folklore’s Nature and the Sun’s Myth,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975,Vol.88.
Francesca R.Sborgi Lawson,The Narrative Arts of Tianjin: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Ashgate Press,2011.
Henry Glassie,Tradition,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995,Vol.108.
Jeremy Brown,Paul G.Pickowicz(eds.),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Joshua Goldstein,Drama Kings:Players and Publics in the Re-creation of Peking Opera,1870-193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Lauri Honko,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FFC No.264.
Lawrence W.Levine,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Afro-American folk Thought from Slavery to Free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Marja Kaikkonen,Laughable Propaganda:Modern Xiangsheng as Didactic Entertainment,Stockholm East Monographs,1990.
Richard Bauman,A World of Others’Word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Intertextuality,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Richard Bauman(ed.),Folklore,Cultural Performances,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Richard Bauman,Story,Performance and Event Contextual Studies of Oral Narrative,Cambridge University,1986.
Ronald J.Berger,Richard Quinney(ed.),Storytelling Sociology:Narrative as Social Inquiry,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5.
Ruth H.Finnegan,Oral Traditions and the Verbal Arts: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Routledge,1992.
Sue Tuohy,Imag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the Case of Hua’er Songs,Festivals,and Scholarship,PhD Dissertation,Indiana University,1988.
Vibeke Børdahl,Chinese Storytellers:Life and Art in the Yangzhou Tradition,Cheng & Tsui Company,2002.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