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begins by asking the "Needham Mystery" and "Weber's Question", and reflects on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use of learning evaluation". Integrate new evaluation theories such as evaluation of learning, evaluation of promot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as learning, tak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theory as the framework, adopt the technical route of mixed research, and us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survey method,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status quo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the ut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expand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promoting education with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learning with evaluation". From the process structure of "evaluation-improvement-new learning", th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hain intermediary mode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were constructed. Using the Worstergen index and development index, the fairness and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in China were measured.(AI翻译)
Chapter 2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Chapter 3 Value Measur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Chapter 6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Chapter 7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李鹏:(著)
李鹏,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密歇根州立大学—西南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专注于职业教育评价与管理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30篇,参著《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等著作5本;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第九届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
1.专著类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玉琨:《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李坤崇:《学业评价——多种评价工具与设计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梁佩云、张淑贤:《导向学习的评估:教育实务汇编》,香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世闵、曾世丰、钟明伦等:《NVivo11与网路质性研究方法论》,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
刘尧:《教育困境是教育评价惹的祸吗?》,学苑出版社2017年版。
罗胜强:《管理学问卷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方法》,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10版。
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运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岳昌君:《教育计量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伟豪:《SEM论文写作不求人》,三星统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011年版。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德全、徐小容、李鹏:《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朱德全、杨鸿:《教学研究方法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朱德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论》,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译著类
[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赖因哈德·施托克曼等:《评估学》,唐以志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韩]河连燮:《制度分析:理论与争议》,李秀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格莱德勒:《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张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何一希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简妮·奥姆罗德:《学习心理学》,雷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冯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B.S.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英]玛丽·道格拉斯:《制度如何思考》,张晨曲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英]伊恩·史密斯:《学习性评价》,剑桥教育(中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期刊类
曾文婕、黄甫全、余璐:《评估促进学习何以可能——论新兴学本评估的价值论原理》,《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曾文婕、黄甫全:《学本评估:缘起、观点与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
崔允漷、徐瑰瑰:《论课堂评价的后果效度》,《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
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邓泽民、姚梅林、王泽荣:《职业技能教学原则探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高安京:《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学徒考试与反思》,《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郭广生、赵曙东:《以“教会学生学习”引领教与学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3期。
郭丽君:《走向为教学的评价:地方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郭裕建:《“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心理科学》2002年第1期。
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教育科学》2017年第2期。
和震:《论能力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黄小平、胡中锋:《论教育评价的效度及其构建》,《高教探索》2014年第2期。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2期。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职业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2期。
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再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0期。
靳玉乐、艾兴:《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康永久:《“制度教育学”管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江苏高教》2010年第1期。
李定仁:《论教会学生学习的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之“真善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李芒、蔡旻君、陈萍:《英国ARG促进学习的评价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李淼、熊易寒:《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理论反思与本土化诠释》,《青年研究》2017年第1期。
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教育与经济》2017年第6期。
李鹏、朱德全:《读职校有用吗?——美国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的元分析与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李鹏、朱德全:《公平与发展:中国义务教育督导绩效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报》2016年第2期。
李鹏、朱德全:《监测评估:“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6期。
李涛:《底层的“少年们”:中国西部乡校阶层再生产的隐性预演》,《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之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吕鹏:《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潘春胜:《高职学生学业倦怠影响因子与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7期。
潘莉娟、乔炳臣:《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饶旭鹏、刘海霞:《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绩效——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石中英:《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汤霓、石伟平:《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核心要素与制度保障》,《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8期。
唐智彬:《论现代治理视域下的高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
王本陆、骆寒波:《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者》,《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期。
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王少非:《课堂评价需要什么样的公平性》,《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4期。
王少非:《效度概念的演进与课堂评价的效度》,《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6期。
王天晓:《教学改进:艾尔默对学校改进理论的深化》,《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5期。
肖化移、李中玲:《德国KOMET测评技术及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4期。
辛涛、李雪燕:《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5期。
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阎光才:《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杨彩菊:《第四代评价理论下高职学生学习评价反思》,《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3期。
杨启亮:《论教学评价中的“反教学”现象》,《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1期。
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杨依山:《基于人性结构和制度功能有效性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张和生、余军民、郑岱:《高考公平指数的建构与测评——以湖南省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
张永胜:《学习评价改革的困境和反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赵蒙成、徐承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育科学》2017年第2期。
赵志群:《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劳耐尔〈职业教育研究手册〉读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2期。
甄志宏:《制度、组织与经济绩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周潇:《从学校到工厂: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二代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周潇:《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小子与子弟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周雪光:《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读书》2001年第4期。
周志刚、杨彩菊:《教育评价范式特征演变的向度分析》,《江苏高教》2014年第4期。
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朱德全、李鹏:《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
朱德全:《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祝新华:《促进学习评估中的反馈的效能及其提升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4期。
邹吉忠:《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
2.学位论文类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康红芹:《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探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4年。
李涛:《底层社会与教育——一个中国西部农业县的底层教育真相》,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林克松:《工作场学习与专业化革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新》,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汪凌:《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业评估的视角——兼谈中国和法国的案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永林:《我国高职业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兼论评估制度的重构与监测评估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严芳:《教育元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严霄云:《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3年。
杨彩菊:《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4年。
杨鸿:《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张良:《课程知识观研究——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周瑛仪:《大规模职业能力测评的预测效度——基于COMET方案在汽修、数控与电气专业领域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数学处方教学设计原理归结》,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 1.html。
教育部:《面对质量诊改,高职院校该从何做起?》,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02/17zt02_pl/201705/t20170503_303689.html,2018年1月30日。
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12年9月24日第16版。
Amartya K.Sen,,New York:Knopf Group,2000.
Black Paul,Chris Harrison,Clara Lee,:,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Belfast:CCEA Publication,2009.
Danile L.Stufflebea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1981.
Danile L.Stufflebeam,Anthony J.Shinkfield,,,,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2007.
David H.Hargreaves,:,London:Specialist Schools Trust,2004.
Egon G.Guba,Yvonna S.Lincoln,:,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83.
Lorna Earl,:,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3.
Lorna Earl,Steven Katz,:,,,Winnipeg,MB:Western Northern Canadian Protocol,200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1.
Norman Gronlund, (6th Ed.),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 Publishing,1998.
Paulo Freire,,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2000.
Ralph W.Tyler.W, (1st Ed.),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0.
Ruth Dann,:,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2.
Wayne K.Hoy,Cecil G.Miskel,:,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2005.
Wynne Harle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
1.期刊类
Andy Hargreaves,Lorna Earl,Michele Schmidt,et al.,“Perspectives on alternative assessment reform”,,Vol.39,No.1,2002.
Anne Murphy,“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A New Approach to Culture,Structure and Process”, & ,Vol.15,No.6,2012.
Anthony Kelly,“The evolution of key skills:towards a tawney paradigm”, & ,Vol.53,No.1,2001.
Benjamin S.Bloom,“Learning for mastery”, ( -),Vol.1,No.2,1968.
Cheryl A.Jones,“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Vol.7,No.1,2005.
Danile L.Stufflebeam,“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Projects,and Materials”,,Vol.12,No.2,1981.
Danile L.Stufflebeam,“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ogram and Personnel Evaluations”,,Vol.11,No.1,1987.
Danile L.Stufflebeam,“The meta-evaluation”,,Vol.22,No.2,2001.
Deborah A.Verstegen,Lisa G.Driscoll,“Educational Opportunity:The Illinois Dilemma”,,Vol.33,No.4,2008.
Deborah A.Verstegen,Teresa S.Jordan,“A Fifty-State Survey of School Finance Policies and Programs:An Overview”,,Vol.34,No.3,2009.
Dominique Sluijsmans,Gerard Straetmans,Jeroen J.G.Van Merriënboer,“Integrating authentic assessment with competence-bas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rotocol portfolio scoring”, & ,Vol.60,No.2,2008.
Douglass C.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Vol.84,No.3,1994.
Dylan Wiliam,Clare Lee,“Teachers develop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 ,Vol.11,No.1,2004.
Dylan Wiliam,Hannah Bartholomew,H,“It's not which school but which set you're in that matters:the influence of ability grouping practices on student progress in mathematics”,,Vol.30,No.2,2013.
Dylan Wiliam,Paul Black,“Meanings and Consequences:A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Functions of Assessment”,,Vol.22,No.5,1996.
Eleanore Hargreaves,“Assessment for learning?Thinking outside the(black)box”,,Vol.35,No.2,2005.
Elinor Ostrom,“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Vol.89,No.3,1995.
Felix Rauner,Lars Heinemann,Andrea Maurer,et al.,“Competenc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in TVET(COMET)”, -,Vol.4,No.6,2012.
Gavin Moodie,“Identify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Vol.54,No.2,2002.
Jennifer O’Day,“Complexity,Accountability,and School Improvement”,,Vol.72,No.3,2002.
John M.Dirkx,“Leaning in and Leaning Back at the Same Time Toward a Spirituality of Work-Related Learning”,,Vol.15,No.4,2013.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 ,Vol.28,No.4,1964.
Marc Schütte,Georg Spöttl,“Development of Entry-Level Competence Tests:A Strategy for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s”, & ,Vol.6,No.3,2011.
Mary James,David Pedder,“Beyond method:assessment and learning practices and values”,,Vol.17,No.2,2006.
Melissa M.Nelson,Christian D.Schunn,“The nature of feedback:How different types of peer feedback affect writing performance”,,Vol.37,No.4,2009.
Michael Scriven,“Types of evaluation and types of evaluator”,,Vol.17,No.2,1996.
Patrick Griffin,Shelley Gillis,“Standards-Referenced Assess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chools”,,Vol.51,No.1,2007.
Paul Black,Christine Harrison,Clare Lee,et al.,“Wor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Vol.86,No.1,2004.
Paul Black,Dylan Wiliam,“Inside the Black Box: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Vol.80,No.2,1998.
Philipp Grollmann,Melanie Hoppe,“Methods and Instrument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A Basis for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Vol.6,No.3,2011.
Richard J.Stiggins,“Assessment Crisis: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Vol.83,No.10,2002.
Richard J.Stiggins,“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Vol.77,No.3,1995.
Rick Stiggins,“Assessment through the Student's Eyes”,,Vol.64,No.8,2007.
Ronald H.Coas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Vol.82,No.4,1992.
Sandra Speer,“Peer Evaluation and its Blurred Boundaries:Results from a Meta-evaluation in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ol.16,No.4,2010.
Thomas R.Guskey,“How Classroom Assessments Improve Learning?”,Vol.60,No.5,2003.
Wynne Harlen,“Teachers’ summative practices an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tensions and synergies”,,Vol.16,No.2,2005.
2.学位论文类
Lynette Daphne Vey,,Ph.D.dissertation,Canberra:University of Canberra,2005.
Yu Zhang,:,Ph.D.dissert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11.
3.会议论文类
Danile L.Stufflebeam,“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Presented at the 200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regon Program Evaluators Network(OPEN),Portland,Oregon,2003.
Fernando G.Aleu,Heather Keathley,“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Meta-evaluation Framework”,Iie Conference & Expo,2015.
Wolfgang Beywl,Sandra Speer,“Developing standards to eval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s”,The foundations of evaluation and impact research,Third report on vocational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background report,Luxembourg:EUR-OP,2004.
Andrew F.Hayes,,Hayes and The Guilford Press,2013.
Australian Policy Online,“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March 23,2017,http://apo.org.au/node/28700.
Elinor Ostrom,:,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Documents,Vol.100,No.3,2010.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2nd Ed.),Thousand Oaks,CA:Sage,1994.
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State Career & Technical Education(CTE)Self Assessment”,http://www.mprinc.com/products/browse_by_sub ject.aspx?pubID=451.
Ofsted,“Common Inspection Framework for Furthe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12”,http://www.ofsted.gov,March 23,2017.
Wilbert J.Mckeachie,Paul R.Pintrich,David A.F.Smith et al.,:,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7.
Willard G.Warrington,,East Lansing:college of educ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73.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