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ognition is the desire to obtain reason, and the tool for obtaining reason is logic; The essence of epistemology is to promote knowledge innovation, while logic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function of logic determines its cognitive turn, and knowledge logic comes into being. Knowledge logic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logic, which will surely have a major disciplinary guiding effect on the entire logic, and at the same time, knowledge logic will also usher in its ow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a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c and knowledge.
1.中文著作与辞典
[1][美]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2][英]R.科瓦尔斯基:《计算机解题逻辑》,郑守淇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苏]阿·谢·阿赫曼诺夫:《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4]编委会:《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版。
[6]编委会:《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7]编委会:《文史哲学百科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邓文辉:《欧美逻辑学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邓正来:《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弓肇祥:《认知逻辑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2]杭州大学等十院校编:《逻辑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何向东、刘邦凡等:《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何向东:《逻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6][德]黑格尔:《小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1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8]亨利希·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张家龙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9]江天骥:《归纳逻辑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李小五:《人工智能逻辑讲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李小五:《条件句逻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李小五:《无穷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4]李志才:《方法论全书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刘奕群、马少平、洪涛、刘子正:《搜索引擎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波兰]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李真、李先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7]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9][德]马克斯·舍斯:《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0]马佩:《逻辑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1][英]玛格丽登·博登:《人工智能哲学》,刘希瑞、王汉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2]莫绍揆、汪灵华:《逻辑代数与计算机简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3]莫绍揆:《递归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4][日]内田种臣:《模态逻辑》,何向东、瞿麦生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倪文杰:《现代汉语辞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36]《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37]宋洁人:《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宋文淦:《符号逻辑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宋文淦:《问题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宋文坚:《逻辑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苏天辅:《形式逻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2]苏天辅:《形式逻辑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王凤阳:《古辞辩》,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44]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45]王同亿:《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46]王维贤、李先焜、陈宗明:《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7]王文卿:《新编哲学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王宪均:《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9]王雨田:《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88年版。
[50]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学》,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1][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3]吴家国:《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4]吴家国:《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5]吴家国:《普通逻辑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6]谢康、陈禹:《知识经济思想的由来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熊立文:《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全集·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全集·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杨百顺、李志刚:《现代逻辑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1]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张学立、陈锐:《现代逻辑导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章沛:《逻辑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4]郑文辉:《欧美逻辑学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5]中国人大哲学逻辑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6]周北海:《模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7]周北海:《模态逻辑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69]周礼全:《逻辑百科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0]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1]周礼全:《模态逻辑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2]朱水林:《逻辑语义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3]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文论文(包括硕士、博士论文)
[74]J.范·本特姆、刘奋荣:《认知逻辑与认识论之研究现状》,《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75]艾林、周焯华:《基于模糊逻辑的自组织竞争网络对操作风险强度的识别》,《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期。
[76]蔡曙山:《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认知逻辑的对象、方法、体系和意义》,《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77]曹渝昆:《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6年。
[78]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9]陈霞、黄恺:《基于模糊决策与神经网络的汽车安全气囊多级触发控制算法》,《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0]陈晓华:《认知逻辑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81]陈艳:《基于时态认知逻辑的Web服务模型检测》,硕士学位论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2]陈阳、王涛:《基于 KM 算法的区间二型单点 TSK模糊逻辑系统》,《模糊系统与数学》2014年第3期。
[83]陈有亮、杨乐滨、靳巍巍、李磊:《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联络通道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与智能分析》,《混凝土》2008年第5期。
[84]程莉:《概率动态认知逻辑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85]程其云、孙才新、张晓星、周湶、杜鹏:《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互补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及方法》,《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第10期。
[86]程晓春、刘叙华:《基于模糊逻辑的不确定知识处理(Ⅰ)——模糊蕴涵的合理性》,《计算机学报》1996年第12期。
[87]程晓春、刘叙华:《基于模糊逻辑的不确定知识处理(Ⅱ)——模糊逻辑的TABLEAU推理》,《计算机学报》1996年第12期。
[88]邓安庆:《逻辑学还是伦理形而上学——费希特伦理学的“知识学原理”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9]邓维婕:《网络搜索引擎的原理、技术和发展》,《电脑与电信》2008年第5期。
[90]董晓倩、黄素平:《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轮椅导航系统》,《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第32期。
[91]董英东:《多主体自认知逻辑系统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92]杜国平:《应用逻辑研究进展》,《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93]方环非:《论知识学视野下的怀特海内省理论》,《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94]傅建中、陈子辰:《精密机械热动态误差模糊神经网络建模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第6期。
[95]耿新青:《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数据及文本挖掘的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96]顾晨、赵国军、刘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电梯群控系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3年第12期。
[97]桂起权、任晓明:《进化逻辑: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哲学动态》2002年第2期。
[98]郭美云:《从PAL看认知逻辑的动态转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期。
[99]郭美云:《带有群体知识的动态认知逻辑》,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6年。
[100]韩敏、孙燕楠、许士国:《一种模糊逻辑推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及算法设计》,《控制与决策》2006年第4期。
[101]郝湘宁:《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102]何青:《模型检测时态知识逻辑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6年。
[103]何向东、吕进:《归纳逻辑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3期。
[104]何新:《辩证拓扑逻辑引论》序言,《搜索》2003年5月12日。
[105]胡泽洪:《本体论与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
[106]黄立冬、周吟剑、颜昌茂:《文献知识学初探》,《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第9期。
[107]黄智生:《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知识逻辑及其问题》,《哲学研究》1990年第5期。
[108]姜跃、朱光菊、朱林立、姜懿庭:《基于模糊逻辑的产生式——框架的知识表示及推理的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S2期。
[109]姜长元、朱庆保:《基于 T -S 逻辑的新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第3期。
[110]蒋勋、徐绪堪:《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库逻辑结构模型》,《图书与情报》2013年第6期。
[111]柯平:《21世纪关于知识学与知识学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1期。
[112]柯平:《知识学研究导论》,《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4期。
[113]李箭:《典故的文化翻译策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14]李凯:《Web挖掘在教学资源搜索引擎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15]李曼:《浅谈现代逻辑的社会功能》,《理论界》2007年第6期。
[116]李蒙:《从归纳逻辑视角解读人工智能的哲学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9期。
[117]李娜、樊蕊:《信息流逻辑及其应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118]李娜、娄永强:《信息流逻辑研究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119]李寿涛、李元春:《基于递阶行为的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移动小车控制算法》,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中国黑龙江哈尔滨,2005年1月1日。
[120]李小五、何纯秀:《一个刻画理解的认知逻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21]李小五:《用带测度函数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归纳认知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2期。
[122]李小五:《什么是逻辑》,《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123]李杨、李晓明、黄玲、陈岭、舒欣:《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集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华中电力》2007年第2期。
[124]梁涤尘:《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3期。
[125]廖德明:《动态认知逻辑:变化中的认知推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126]廖德明:《动态认知逻辑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6期。
[127]林培光、樊孝忠、刘弘:《基于逻辑推理的知识库检索》,《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第B07期。
[128]刘邦凡、何向东:《面向不足与复杂认知的当代归纳逻辑研究》,《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
[129]刘邦凡、李包庚、罗文静、张绍友:《关于直觉思维的逻辑化归》,《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30]刘邦凡、王磊:《论逻辑的自然与自然的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期。
[131]刘邦凡:《当今三大发展中逻辑的交叉及其认知归省》,《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
[132]刘邦凡:《规范逻辑的应用功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33]刘邦凡:《论概率、概率逻辑与知识进步》,《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哲学院,2012年。
[134]刘邦凡:《什么是知识学》,《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2007年。
[135]刘邦凡:《试论模糊逻辑及其一般应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36]刘邦凡:《当今三大发展中逻辑的交叉及其认知归省》,《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
[137]刘邦凡:《关于概念与词项的取舍》,《哈尔滨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138]刘邦凡:《关于逻辑一词》,《汉中师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39]刘奋荣:《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世界哲学》2010年第3期。
[140]刘奋荣:《从信息更新到博弈逻辑——写在约翰·范·本特姆来访之后》,《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
[141]刘珂:《动态认知逻辑发展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142]刘黎岗:《从模糊逻辑到理想认知模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43]刘植惠:《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界定和分类及其对情报科学的影响》,《情报学报》2000年第4期。
[144]路平:《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平台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10年。
[145]骆翔宇、陈艳、古天龙、董荣胜:《基于时态认知逻辑的Web服务模型检测》,《计算机科学》2009年第8期。
[146]孟祥辉:《二维图形搜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47]彭志平、李绍平:《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协同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年第9期。
[148]齐忠霞、朱小平:《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9]钱坤、谢寿生、屈志宏、高梅艳:《带补偿的神经网络辨识器在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中小型电机》2004年第4期。
[150]钱坤、谢寿生、张伟、何秀然:《基于模糊补偿神经网络辨识器的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航空动力学报》2006年第1期。
[151]钱坤、谢寿生、张伟、于东军:《基于模糊补偿的神经网络算法在调速系统中的应用》,《电机与控制学报》2004年第4期。
[152]乔维德:《基于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微特电机》2008年第8期。
[153]秦孟苏:《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安全气囊智能点火控制算法》,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
[154]邱兴兴:《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文本分类方法》,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155]瞿麦生:《存在逻辑的基本概念——存在》,《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年第3期。
[156]任晓明、张玫瑰:《美国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研究概况》,《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2期。
[157]施光源、张宇:《基于模糊逻辑的数据分级存储模型研究》,《计算机科学》2013年第S2期。
[158]宋人杰、潘智勇、王震宇:《基于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华北电力技术》2007年第12期。
[159]苏建元、孙蔚、孙薇、叶海涛:《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工业过程故障诊断与报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年第3期。
[160]覃丹:《康德的知识学与逻辑学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61]唐雪峰、谢赟、莫雷:《概念及概念结构研究新进展》,《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4期。
[162]陶兴华、陈彪、张俊洪:《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蓄电池容量预测》,《电源技术》2004年第9期。
[163]田金信、万立军、杨旭东:《应用BP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的资源城市主导产业评价》,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10月1日。
[164]王爱国:《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协同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165]王保华:《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信用评价模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66]王岑、潘正华、程天笑:《基于中介逻辑的模糊知识推理的搜索处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第21期。
[167]王岑、潘正华:《基于中介逻辑的模糊知识表示及应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年第11期。
[168]王春丽、何向东:《“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69]王桂艳:《现代逻辑的发展与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170]王鸿雁:《乳品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71]王路:《逻辑与思维》,《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172]王茂光、殷兆麟:《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在基于Agent的Web搜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第30期。
[173]王楠、刘晨光、马立肖、赵占芳:《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电力负荷预测》,《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第4期。
[174]王楠、杨奎河:《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福建电脑》2005年第2期。
[175]王平:《“知识学”研究倡议与研究纲领》,《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1期。
[176]王维贤:《第二讲 语形学和形式语言的语形学》,《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年第1期。
[177]王一乐:《逻辑、理性与信仰》,《搜索》2003年7月15日。
[178]王轶:《认知逻辑的动态化理论》,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79]王勇、黄国兴、王雨、彭道刚:《一种关于Agent的模糊认知逻辑》,《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年第6期。
[180]王振今:《社会导向原理——论逻辑的辩证法》,《搜索》2000年11月15日。
[181]王左立:《试论认知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
[182]魏媛媛、邓超:《模糊知识体系逻辑扩展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3]文凯、付玲生、傅小玲:《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利用模糊逻辑的频谱分配》,《电讯技术》2011年第3期。
[184]吴格明:《略论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文集》2006年10月。
[185]吴海龙:《费希特知识学本体的先验澄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86]吴梅红:《基于动态认知逻辑的多主体系统知识推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187]吴焱明:《模糊神经网络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机床与液压》2006年第12期。
[188]夏远飞、曹永鹏:《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飞机发电机调压系统设计》,《电子工程师》2006年第6期。
[189]邢志宇:《网络搜索中的检索式及其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6期。
[190]熊立文:《人工智能、哲学与逻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3期。
[191]修国英、于渤、黄福玉:《基于扩展模糊逻辑的公共服务事业知识表示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192]徐力平:《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平台路径故障检测》,《信号处理》2008年第6期。
[193]许涤非:《非标准逻辑基础上的知识逻辑SI》,《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94]许海军、孟凡玲:《径流中长期预报的粗集模糊推理——神经网络模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95]许伦辉、衷路生、徐建闽:《基于神经网络实现的交叉口多相位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7期。
[196]许文艳、刘三阳:《知识库系统的逻辑基础》,《计算机学报》2009年第11期。
[197]颜晓峰:《从主客体相关的观点看“我能知道什么”——读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期第2期。
[198]杨鲲、陈建中、孙德刚、刘大有:《认知逻辑中逻辑全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99]杨涛、杨洪森、陈梅:《神经网络自组织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年第1期。
[200]杨溢:《知识学研究综述》,《图书馆》2009年第5期。
[201]杨英:《一种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四川电力技术》2006年第4期。
[202]杨宇姝、王福林、许晓强:《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土壤平衡施肥模型系统的研究》,《农机化研究》2007年第10期。
[203]杨则正:《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遗传知识的兼容问题》,《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第1期。
[204]杨正益:《基于建模工具的通用类生成器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年。
[205]叶秋生:《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7年。
[206]叶秀山:《再谈学者的使命》,《新华文摘》1998年第3期。
[207]易纲、常思勤:《基于模糊神经预测的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机床与液压》2006年第11期。
[208]尹凤杰、井元伟:《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在网络拥塞控制中的应用》,《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2005年6月1日。
[209]尹念东:《基于模糊神经理论的汽车悬架控制技术的研究》,《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210]应亦丰:《Web搜索引擎原理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211]于海飞:《量子逻辑述评》,《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12]岳菊梅、陈秋双、陈增强:《一种相关型模糊集合及其在模糊逻辑系统中的应用》,《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13]岳璐、张尧、钟庆、王哲:《基于模糊逻辑聚类神经网络算法的中长期负荷预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14]张福波、陈有亮、潘镇涛:《基于BP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深基坑开挖侧向变形分析》,《岩土力学》2005年第7期。
[215]张辉、孙明智:《关于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一致性的问题》,《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
[216]张君:《认知逻辑和知识论:可能的融通》,《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17]张莉敏:《优先道义逻辑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18]张强:《基于AFS模糊逻辑的模糊认知图》,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219]张文柱、刘栩辰:《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模糊逻辑和Q学习的集中式动态频谱分配》(英文),《中国通信》2011年第7期。
[220]张学立、董英东:《我国概率动态认知逻辑研究简况》,《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21]张志红:《基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教学质量评估研究》,《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22]张智勇、李岩、贺小扬、王家忠:《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农机化研究》2008年第12期。
[223]赵富春、徐以中:《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的交叉与融合》,《外语学刊》2012年第2期。
[224]赵睿、Roger.T、石磊:《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及其在含油饱和度预测中的应用》,《测井技术》2007年第4期。
[225]赵益民:《基于知识学的知识资源模型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1期。
[226]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我是谁”反映的内容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27]钟珞、夏红霞:《公共感观知识描述中的模糊逻辑》,《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88年第8期。
[228]周春成:《电信行业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29]朱建平:《确证逻辑:一种基于证据的认知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30]朱睿:《构建低耗高效的银行单证中心系统——以浦发银行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31]邹崇理:《信息流逻辑》,《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232]邹丽、谭雪微、张云霞:《语言真值直觉模糊逻辑的知识推理》,《计算机科学》2014年第1期。
3.外文文献
[233]Abadi,M.and J.Y.Halpern.“Decidability and expressiveness for first - order logics of probability”,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Vol.112,No.1,1994.
[234]Albers,C.J.“Distributional Inference:The Limits of Reason.Ph.D.thesis”,Institute for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Science,Groningen,2003.
[235]Albers,C.J.,“B.P.Kooi,and W.Schaafsma.Trying to resolve the two-envelope problem”,Submitted to Statistical Science,2002.
[236]Amsterdam New York Oxford Tokyo Cambridge,Massachusett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nd MIT Press.
[237]Apt,“K.R.Relative strength of strategy elimination procedures”,Economics Bulletin,No.3,2007.
[238]Apt,K.R.,Zvesper,J.A.,“Common beliefs and public an nouncements in strategic games with arbitrary strategy sets”,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http://www.citebase.org/abstract?id=oai:arXiv.org:0710.3536.2007.
[239]Aumann,R.J.,“Rationality and bounded rationality”,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No.53,1999.
[240]Bacchus,F.,“Representing and Reasoning with Probabilistic Knowledge”,A Logical Approach to Probabilities.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0.
[241]Baltag,A.“A logic for suspicious players:epistemic action and belief - updates in games”,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Vol.54,No.1,2002.
[242]Baltag,Moss,L.S.,Solecki,S.,“The logic of public announcements,common knowledge and private suspicious”,SEN - R9922,CWI,Amsterdam,1999.
[243]Benthem J.“Exploring Logical Dynamics.Stanford”,Cambridge:ESLI Publications,1996.
[244]Benthem J.,“Games in dynamic-epistemic logic”.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01.
[245]Bernal,J.D.,“Molecular Structure,biochemical function,and evolution”,In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Biology.Eds.T.H.Waterman and H.J.Morowitz,1965.
[246]Bernheim,B.D.,“Rationalizable strategic behavior”.Econometrica,Vol.52,No.4,1984.
[247]Binmore,K.Fun and Games,D.C.,“Heath and Company.Blackburn,P.,M.de Rijke,and Y.Venema.Modal Logic,Volume 53 of Cambridge Tract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48]Blackburn,P.,van Benthem,J.,Wolter,F.,“Handbook of Modal Logic”,Elsevier Science Inc,2007.
[249]Bonanno,G.,“A syntactic approach to rationality in games with ordinal payoff”,Vol.3.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8.
[250]Brandenburger,“A.Forward induction.Technical report,Stern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7.
[251]Brandenburger,A.,Friedenberg,A.,Keisler,H.J.,“Ad missibility in games”,Econometrica,Vol.76,No.2,2008.
[252]Bringsjord,S.& Ferrucci,D.,“Logic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ivorced,Separated,Still Married”,Minds and Machines,1998.
[253]Burks,A.W.,Logic,“Biology and Automata some Historical Reflections”,In Int.J.Man-Machine Studies,No.7,1975.
[254]Burks,A.W.,“Teleology and Logical Mechanism”,In Synthes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Vol.76,1988.
[255]Burks,A.W.,“Computers,Control and Intentionality”,In Science,Computers and the Information Onslaught,Academic Press.Inc,1984.
[256]Chase,J.,“The non-probabilistic two envelope paradox”,Analysis,Vol.62,No.2,2002.
[257]Christian,E.,“Iterated weak dominance in strictly competitive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2.
[258]Cover,T.and J.Thomas,“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Wiley Series in Tele- communications.John Wiley & Sons Inc,1991.
[259]Craig,I.D.,“Machine Learning and Induction”.In H.Mortimer,ed.The Logic of Induction.Ellis horwood limited,1988.
[260]Cui,J.Y.,“A method for solving nash equilibrium of game based on public announcement logic”,In:Logics for Dynamics of Information and Preferences,http://www.illc.uva.nl/lgc/seminar/?page_id=292,2009.
[261]D.M.,“Gabbay and F.Guenthner(edited)”,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Logic,2nd edi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Vol.8,2002.
[262]Dale Jacquette(edt.),“A Campanion to Philosophical Logic”,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
[263]David,P.,“Rationalizable strategic behavior and the problem of perfection”,Econometrica,Vol.52,1984.
[264]de Bruin,B.,“Explaining Games:On the Logic of Game Theoretic Explanations.PhD thesis,Institute for logic,Language and Computation”,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04.
[265]Dempster,A.P.,“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Vol.38,1967.
[266]Dunin-Köeplicz,B.and R.Verbrugge,“Collective intentions”,Fundamenta Informaticae,Vol.51,No.3,2002.
[267]Ebbinghaus,H.D.,Flum,J.,“Finite Model Theory”,Springer Verlag,Berlin,1995.
[268]Fagin,R.,Halpern,J.Y.,“Reasoning about knowledge and probability”,Journal of the ACM,Vol.41,1994.
[269]Fudenberg,D.,Tirole J.,“Game Theory”,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1.
[270]G.Takeuti,“A Determination Logic”,Nago ya Mathematical Journal,1970(38).
[271]Gilli,M.,“Iterated admissibility as solution concept in game theory”,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2.
[272]Gillies,D.,“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Probability.Philosophical issues in sci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73]H.D.Ebbinghaus,“Extended Logics:the General Frame work,Model Theoretic Logic(J·Barvuise and S·Feferman)”,Spring-Verlag New York Inc.,1985.
[274]H.N.Gastaneda,“Thinking and Doing D”,Reidel,1975.
[275]Halpern,J.Y.,“Lexicographic probability,conditional probability,and nonstandard probability”,In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ationality and Knowledge,2001.
[276]Harel,D.,D.Kozen and J.Tiuryn,“Dynamic Logic.Foundations of Computing”,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
[277]Hilary Putnam,“Renewing Philosoph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78]Holland,John,“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279]I.Prn,“The Logic of Power”,Oxford,Blackwell,1970.
[280]J.Welton,“Manual of logic”,London,Vol.I,No.10,1896.
[281]Kooi,B.P.,“Probabilistic dynamic epistemic logic”,Accepted for the 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2003.
[282]Kooi,B.P.,“Knowledge,Chance and Change.PhD thesis,Institute for logic,Language and Computation,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04.
[283]L.M.Adleman,“Molecular Computation of Solutions to Combinatorial Problems”,Science,1994.
[284]Lon Goble(edt.).“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ical Logic”,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285]M.Kroy,“Moral Competence An appiication of Modal Logic to Rationalistic Psychology”,Mouton,1975.
[286]Nicholas Rescher,“Topics in Philosophical Logic”,DordrechtHolland,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68.
[287]Nilsson,N.,“Logic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1.
[288]Osborne M.J.,Rubinstein A.,“A Course in Game Theory”,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289]Pearce D.G.,“Rationalizable strategic behavior and the problem of perfection”,Econometrica,Vol.52,No.4,1984.
[290]Peirce Charles Sanders,“Article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The Macmillan Company,1925.
[291]Renardel de Lavalette,G.,“Modal structures and changing modalities”,2002.
[292]Rubinstein,A.,“Modeling Bounded Rationality”,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1998.
[293]Rudolf Carnap,Meaning and Necess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1956.
[294]Rudolf Carnap,“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Translated by Amethe Smeat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1937.
[295]S.Muggleton(ed),“Inductive Logic Progamming”,Academic Press,1992.
[296]Salmon,M.(ed),“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Mechanism:Essays on the philosophy of Arthur W.Burk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297]Segerberg,K.,“A model existence program in infinitary propositional modal logic”,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Vol.23,1994.
[298]Segerberg,K.,“Two traditions in the logic of belief:bringing them together.In H.J.Ohlbach and U.Reyle(Eds.),Logic,Language and Reasoning:essays in honour of Dov Gabbay,Volume 5 of Trends in Logic”,Dordrecht et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299]Shimoji,M.,“On forward induction in money-burning games”,Economic Theory,Vol.19,No.3,2002.
[300]Stalnaker,R.,“Extensive and strategic form:Games and models for games”,Research in Economics.Vol.21,1997.
[301]Sundholm,G.,“A completeness proof for an in?nitary tenselogic”,Theoria,Vol.43,1977.
[302]Tanaka,Y.,“Model existence in non-compact modal logic”,Studia Logica,Vol.67,2001.
[303]Teck-Hua HO.,Weigelt K.,“Iterated dominance and iterated best response in experimental‘p-beauty contes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
[304]van Benthem,J.,“Decisions,actions and game,a logical perspective.Technical report,ILLC,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n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tanford University(2008).http://staff.science.uva.nl/~johan/Chennai.ICLA3.pdf.
[305]van Benthem,J.F.A.K.,“One is a lonely number:on the logic of communication”.To b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ogic Colloquium,2002.
[306]van Benthem,J.F.A.K.,“Conditional probability is update logic”,unpublished,2002.
[307]van Benthem,J.F.A.K.,“Games in dynamic epistemic logic”,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Vol.53,No.4,2001.
[308]van Benthem,J.,“Rational dynamics and epistemic logic in games”,International Game Theory Review.No.9,2007.
[309]van Ditmarsch,H.,der Hoek,W.,Kooi B.,“Dynamic Epistemic Logic”,Springer,Berlin,2007.
[310]van Ditmarsch,H.P.,“Descriptions of game actions.Journal of Logic”,Language and Information,Vol.11,No.3,2000.
[311]van Ditmarsch,H.P.,“Knowledge Games.Amsterdam:ILLC Dissertation Series DS - 2000—06”,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illc.uva.nl/Publications/,2000.
[312]van Ditmarsch,H.P.,W.van der Hoek and B.P.Kooi.,“Concurrent dynamic epistemic logic.In V.F.Hendricks,K.F.J?rgensen,and S.A.Pedersen(Eds.),Knowledge -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Synthese Library Serie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6.
[313]van Rooy,R.,“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2006.
[314]Veltman,F.,“Defaults in update semantics”,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Vol.25,1996.
[315]Wisniewski E.J.,“When concepts combine”,Psychology Bull Review,No.4,1997.
[316]Wright,S.,“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The Theory of Gene Frequencie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Vol.2,1969.
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
Study on the Academic Thought Path of Metaphysics and Science中国逻辑史研究.第一辑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First Series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The Way of Life and the Meteorology of Saints: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Oneness of All Things by the Five S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中国过程研究.第四辑
Research on China's Process. Fourth Series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