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典著作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二 国内著作
《毛泽东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陈义平:《分化与组合——中国中产阶层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江文君:《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连连:《萌生:1949年前的上海中产阶级——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马宝成:《政治合法性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彭正德:《生存政治:国家整合中的农民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沈亚平:《社会秩序及其转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7),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庆兵:《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3卷《当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民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于建嵘:《底层立场》,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虞维华、张洪根:《社会转型时期的合法性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三 国外著作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军、阎花江、郑孝华、黄素娟译,梦熊校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森邦:《政治文化》,陈鸿瑜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卡斯:《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日]大前研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刘锦秀、江裕真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利的来源》第二卷(下),陈海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四 学位论文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郭谦:《民国时期统治者对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调控——以山东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黄利新:《共和国初期北京城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廖胜平:《北京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3)》,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任冬梅:《解放初期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研究(1949—1953)》,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王波:《政治认同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王健:《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获取新解放区农民政治认同的方法——以沪郊土地改革为视角的观察(1949—1952)》,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吴金花:《解放初期上海对旧人员的接收与安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五 期刊论文
白钢:《论政治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董雅华:《政治认同: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3期。
范小方、常清煜:《新中国建立前后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安置——以南京、上海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郝先中:《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上海对旧人员的接收与安置》,《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胡建:《公民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6期。
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胡元梓:《民主转型与政治冲突:以政治认同为视角》,《学术界》(双月刊)2007年第5期。
黄相怀:《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学解读》,《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黄宗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领导者》(双月刊)2008年第3期。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李良玉:《建国前后接管城市的政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李沛、文红玉:《建国初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积极转变——以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为对象》,《理论导刊》2011年第9期。
梁丽萍、卫丽萍:《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梁丽萍:《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浙江学刊》2012年第1期。
林超超:《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彭勃:《自我、集体与政权:“政治认同”的层次及其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彭正德:《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
彭正德:《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政治认同的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任勇:《从嵌入到断裂:中国社会认同的轨迹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4期。
史献芝、刘建明:《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谱系的梳理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3期。
王东:《新中国接收政策浅析》,《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第5期。
王增收、张飞:《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的连接点》,《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文红玉、李沛:《建国初妇女解放视阈下的政治认同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吴继平:《当代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评析——以北京市为个案(1953—1954)》,《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
杨华、吴素雄:《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从权力结构均衡考察》,《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
杨菁:《建国初期城市行政队伍建设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张浩:《新中国成立前后共产党接管城市旧政权的政策与实践——以北京市为个案》,《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朱健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夏季号。
六 英文文献
Anne Norton,Baltimore,Refle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
Chantal Mouffe,Citizenship and Political Identity,The Identity in Question,October,Vol.61(Summer,1992).
Elizabeth Perry,Shanghai on Strik,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3.
Emilyhoning,Sis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Ernest O.Hauser,Shanghai:City for Sale.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New Yord,1940.
Granovetter,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Leonie Huddy,From Social to Political Identi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Political Psychology,Vol.22,No.1(Mar.2001).
Ling-ling Lien,“Searching for the‘New Womanhood':Career Women in Shanghai,1912—1945”,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2001.
Martha A.Ackelsberg,Identity Politics,Political Identities:Thoughts to-ward a Multicultural Politics,Frontiers:A Jounal of Women Studies,Vol.16,No.1(1996).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y.Vol.1(Bedminster Press,1968).
Olga Lang,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
S.N.Eisenstadt,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ivilizations.Free Press,1978.
Wen-hsin Yeh,“Corporate Space,Communal Time: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Feb.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