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ang Kuei Li:,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97.
[2]李方桂:《侗泰族语言概论》,邢公畹编译,载《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译》1980年。
[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5]邢公畹:《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
[6]袁家骅:《壮语/r/的方音对应》,《语言学论丛》第五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岑麒祥:《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9]梁敏:《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0]张均如:《水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1]梁敏:《毛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2]喻翠容:《布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3]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4]倪大白:《谈水语全浊声母b和d的来源》,《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15]邢公畹:《三江侗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8]张均如:《原始台语声母类别探索》,《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
[19]李钊祥:《侗语和老挝语的语音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硕士论文。
[20]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1]本尼迪克特:《再论汉-藏语系》,见《汉藏语言概论》,乐赛月、罗美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年。
[22]谢·叶·雅洪托夫:《语言年代学和汉藏语系诸语言》,载《汉语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李方桂:“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Vol.1,1973.
[24]梁敏:《壮侗语族诸语言名词性修饰词组的词序》,《民族语文》1986年第5期。
[25]梁敏:《临高人——百粤子孙的一支》,《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26]梁敏:《侗泰诸族的源流》,《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一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7]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28]《水族简史》编写组:《水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9]《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0]《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31]《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2]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3]张琨:《原始苗瑶歌声调的构拟》,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第4分册,1973年,台北;现载《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1集,1983年。
[34]邢公畹:《红河上游傣雅语》,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5]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6]桥本万太郎:《汉语声调的扩展现象》,原载,No.2,1983,现载《语言研究译丛》第二辑,1988年。
[37]邢公畹:《说平声》,《语言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8]西田龙雄:《声调的形成与语言的变化》,原载日本《言语》1979年第8卷第11期;现载《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3集,1984年。
[39]艾杰瑞(J.Edmondson):《侗语的声调分裂和浊呼气音变异》,1986,现载《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9集,1987年。
[40]李方桂:《原始台语的*kh-和*x-》,《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
[41]雅克布逊(R.Jakobson)、方特(M.Fant)、哈特(M.Halt),1951,《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王力译,载《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3、4期。
[42]王士元,1967,《声调的音系特征》,刘汉城、张文轩译,《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1期;又见《声调的音位特征》,石锋译,《语言研究译丛》第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关于区别性特征理论》《关于声调语言》,《语言学论丛》第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3]讪娘·孟宁(Samnieng Muangil):《关于泰语声调区别性特征的一个新方案》(1985),《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9集,1987年。
[44]萨丕尔(E.Sapir):《语言论》(1921),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5]吴宗济:《什么叫“区别性特征”》,《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1期;《区别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46]林焘:《音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47]叶蜚声、徐通锵:《区别特征》,载《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8]陆致极:《关于区别特征的层级性》,《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49]Joseph H.Greenberg:,Walter de Gruyter,1974.
[50]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民族语文》2006年第6期。
[51]石林:《侗语汉语语法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纳日碧力戈、龙宇晓:《迈向中国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
[5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54]王明业:《中国的山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55]格林伯格:《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陆丙甫、陆致极译,《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
[56]潘永荣、龙宇晓:《香禾糯命名与分类的语言人类学考察》,《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
[5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8]R.J.内尔森:《命名和指称:语词与对象的关联》,殷杰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9]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61]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边疆人文》1944年3月第一卷第三、四合期。
[62]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边疆人文》1944年11月第二卷第一、二合期。
[63]马学良:《彝族姓名考源》,《民族语言教学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64]范玉梅:《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名》,《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
[65]何星亮:《图腾名称与姓氏的起源》,《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
[66]徐松石:《泰族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1946年版。
[67]吴伟峰:《壮族图腾概述》,《三月三》1984年第1期。
[68]梁庭望:《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69]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70]巢宗祺:《从语言角度分析八排瑶的姓名》(油印稿),1988年。
[71]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2]郑贻青:《黎族的亲属称谓和人名》,《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73]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4]杨希枚:《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1957年。
[75]王钟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76]纳日碧力戈:《民族姓名的语言制约因素析要》,《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77]张锡禄:《白族姓名初探》,《民族学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78]刘庆华:《满族姓氏述略》,《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79]石林、吴文君、龙宇晓:《名物的濒危与语言空心化:以黎平四寨侗语名物系统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
[80]石林、黄勇:《侗语植物名物研究》,《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6年第1期。
[81]李方桂:《龙州土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六十六,1940年。
[82]李方桂:《武鸣壮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邢公畹:《贵州惠水远羊寨仲歌记音》,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丛刊正集第一种,1942年。
[84]龙宇晓:《择取生命的符码:西南民族个人命名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5]龙宇晓:《民族名物学发凡:基于中国山地民族物象本体的思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
[86]蒙元耀:《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87]石林:《侗台语比较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8]石林:《湘黔桂边区的三个族群方言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