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xism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book tak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in China as the starting point, sorts out 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deeply analyzes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AI翻译)
高淑玲:(著)
高淑玲,女,汉族,陕西临潼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硕士、法学博士。2007年开始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2010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大学英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教学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参编各类教辅、教材多部。曾获得陕西省、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
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丁俊萍、熊启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王观泉:《“天火”在中国燃烧(增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温宪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高军等:《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版。
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学术论文:
毕剑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途径——读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3期。
陈金龙:《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6期。
陈晋:《一九三八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陈望道:《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
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段忠桥:《科亨的政治哲学转向及其启示》,《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段忠桥:《转向英美 超越哲学 关注“正统”——推进当前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点意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高凤林、马启民:《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郭记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点》,《人民日报》2002年5月第9期。
郭金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贺金莲:《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求索》2007年第4期。
侯征峰:《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胡大平:《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的神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第1期。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年7月第1期。
黄黎:《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5期。
赖文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特点》,《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李东朗:《王明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始末》,《党史博览》2004年第6期。
李海春:《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李俊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李毅嘉:《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的释读和翻译》,《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永春:《蔡和森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2月。
梁树发:《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林华俤:《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党史文苑》2007年第2期。
刘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暨南学报》2001年第3期。
刘金如:《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求索》2007年第6期。
刘文军:《翻译与民族文化的建构》,《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卢敏:《如何做好中共中央文献翻译工作》,《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
卢培琪、王立胜:《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刊》1993年第3期。
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概况及对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鲁克俭:《国外学者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关系》,《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党建研究》1999年第7期。
罗九平:《陈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2卷第6期。
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美]诺曼·莱文、张亮:《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诺曼·莱文教授访谈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彭冰冰、王柏霞、何羽:《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8年第9期。
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全燕黎、马启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冉诗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早期在中国的翻译介绍》,《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2期。
荣开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沈宝祥:《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北京日报》2007年2月第19期。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孙登峰:《西方“马克思学”之“两个马克思”论的历史逻辑》,《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
谭培文、汤志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英]特瑞尔·卡弗:《“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张亮译,《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屠静芬:《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王东、刘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3期。
王东:《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上)(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东、赵玉兰:《“马克思学”一词源流的新发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王浩斌:《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王荣阁、孟轲:《略论抗战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变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6期。
王素莉:《李大钊“根本解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学习时报》2006年4月第3期。
王先俊、曹明臣:《党的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南都学坛》2003年第3期。
王先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20期,2006年第5期。
王旭宽:《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韦日平:《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特点》,《江汉论坛》2007年第7期。
夏娟:《方法论幻象:西方“马克思学”模式的内在意识形态陷阱》,《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夏娟:《西方“马克思学”视阈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
萧永烨:《马克思主义概念翻译在中国》,岭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金海、蒋仁祥:《关于〈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论断的翻译和理解——与俞吾金同志商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杨兴林:《学派无意识: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模式的内在逻辑悖结》,《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余伯流:《略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天下第一山”解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俞吾金:《从〈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译文看马克思如何看待传统》,《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4日。
张步仁:《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张静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阶段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8年第1期。
张静如、齐卫平:《论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
张立波:《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张立慧:《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张立今:《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张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上的“模式”? ——兼析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张亮:《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一个批判的评价》,《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张亮:《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演化与终结》,《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张瑞堂、杨震林:《论毛泽东文化工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3卷2期,2006年第3期。
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张仲实:《毛泽东同志论理论著作翻译》,《翻译通讯》1980年第1期。
赵付科、李安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述评》,《信息与动态》2008年第4期。
赵付科:《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特点》,《求实》2008年第3期。
郑德荣、王占仁:《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的意义》,http:/www.cctb.net/zjxz/xscgk/200502240669。
周连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朱兆华:《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外文参考资料:
Alastair Pennycook,English and the Discourses of Coloniali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AlbertoManguel,A History of Reading,USA: Westwood Creative Artists,1996.
Ashcroft Bill,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9.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Tantor Audio,1991.
BernalMartin,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
Bettig V Ronald,Copyrighting Culture:The Politi 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USA: Westview Press,1996.
Butler Judith,Guillory,John and Thomas Kendall,What's Left of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Carver Terrell,“Re-translating theManifesto: New Histories,New Ideas”,in the CommunistManifesto: New Interpretations,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
Chow Tse-tsung,TheMay Fourth 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Claude Lefort,Democracy and Politi cal Theor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
Dean Mitchell,Criti cal and Effective Histories: Foucault's Methods and His-tori cal Sociolog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Dirlik Arif,Revolution and History:The Origins of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1919-1937,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Dirlik Arif,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Dirlik Arif,The Postcolonial Aura: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USA: Westview Press,1997.
Duara Prasenjit,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U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Eagleton Terry,Ideology: 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
Eagleton Terry,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United Kingdom: Basil Blackwell,1983.
FedericoMasini,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Berkeley,1993.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Criti 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Foucault M.,“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in 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Bouchard D F(ed.),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139-164,1977.
James Arnt Aune,Rhetoric andMarxism,Westview Press,1994.
KarlMarx,Friedrich Engels(ed.),Sammuel Moore(tran.),The Com-munistManifesto,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KarlMarx,Friedrich Engels,The CommunistManifesto,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98.
KarlMarx,Early Writings,London: Penguin Books.1975.
Lefevere André,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New York:Routledge,1992.
Liu,Lydia H.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90-1937,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Mark Neocleous,“Revolution? Reaction? Revolutionary Reaction?”in the CommunistManifesto: New Interpretations,Mark Cowling(ed.),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06-111,1998.
Micehle Barrett,The Politics of Truth:FromMarx to Foucault,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Michael Payne,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 cal Theory,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Raymond Williams,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 Fontana Press,1976.
Régine Pernoud,La Bourgeoisie,Paris: Presses University de France,1985.
The Politi cal Forms of Modern Society,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