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mergence of Buddhist precept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After the rise of Mahayana, the central idea of Mahayana in the precepts wa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the precepts also changed a lot with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The first is politicization: Buddhist precepts have absorbed Chinese liturgical traditions and changed Chinese law to some extent. The second is specia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Vinaya has established a complete system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cepts in China. The second is sectarianization: the major sect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precept idea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ideas. The fourth is Confucian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a large number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elements were enriched into the Buddhist precepts and became the norms followed by monks. Fifth, modernization: the reform of modern Buddhist precepts has made Buddhist precepts more adaptable to today's society.(AI翻译)
吕昂:(著)
吕昂,1989年出生,辽宁抚顺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联合培养博士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佛教戒律、佛教文化,近年主要从事佛教本生经论与佛教文学艺术的研究工作。出版有《墨子译注》,参编《大藏经》。在《世界宗教文化》《宗教研究》《宁夏社会科学》《五台山研究》等刊物发表《“一带一路”与中印佛教文化的交融互鉴》《论佛教因果思想的三次转向——以本生经为核心》《“诚之”,“成”与“至诚”——阐释〈中庸〉“诚”概念的三种角度》《从舍身本生看佛教伦理中国化——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等论文多篇。
《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
《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
《六度集经》,《大正藏》第3卷。
《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3卷。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卷。
《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卷。
《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
《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2卷。
《文殊师利问经》,《大正藏》第14卷。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卷。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正藏》第14卷。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大正藏》第15卷。
《月灯三昧经》,《大正藏》第15卷。
《大乘宝云经》,《大正藏》第16卷。
《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第17卷。
《佛说法集经》,《大正藏》第17卷。
《四十二章经》,《大正藏》第17卷。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大正藏》第17卷。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大正藏》第17卷。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大正藏》第17卷。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卷。
《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第22卷。
《五分戒本》,《大正藏》第22卷。
《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卷。
《弥沙塞羯磨本》,《大正藏》第22卷。
《摩诃僧祇律》,《大正藏》第22卷。
《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大正藏》第22卷。
《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卷。
《四分律》,《大正藏》第22卷。
《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藏》第22卷。
《四分僧戒本》,《大正藏》第22卷。
《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卷。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大正藏》第22卷。
《羯磨》,《大正藏》第22卷。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大正藏》第22卷。
《十诵律》,《大正藏》第23卷。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藏》第23卷。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藏》第23卷。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大正藏》第23卷。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藏》第23卷。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藏》第23卷。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大正藏》第23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大正藏》第24卷。
《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大正藏》第24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大正藏》第24卷。
《解脱戒经》,《大正藏》第24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大正藏》第24卷。
《善见律毗婆沙》,《大正藏》第24卷。
《毗尼母经》,《大正藏》第24卷。
《鼻奈耶》,《大正藏》第24卷。
《舍利弗问经》,《大正藏》第24卷。
《优波离问佛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目连所问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迦叶禁戒经》,《大正藏》第24卷。
《大比丘三千威仪》,《大正藏》第24卷。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大正藏》第24卷。
《沙弥威仪》,《大正藏》第24卷。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大正藏》第24卷。
《沙弥尼戒经》,《大正藏》第24卷。
《沙弥尼离戒文》,《大正藏》第24卷。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戒消灾经》,《大正藏》第24卷。
《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苾刍五法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五恐怖世经》,《大正藏》第24卷。
《佛阿毗昙经出家相品》,《大正藏》第24卷。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藏》第24卷。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大正藏》第24卷。
《梵网经》,《大正藏》第24卷。
《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正藏》第24卷。
《受十善戒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菩萨内戒经》,《大正藏》第24卷。
《优婆塞戒经》,《大正藏》第24卷。
《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藏》第24卷。
《寂调音所问经》,《大正藏》第24卷。
《菩萨藏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藏》第24卷。
《大乘三聚忏悔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净业障经》,《大正藏》第24卷。
《善恭敬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正恭敬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大乘戒经》,《大正藏》第24卷。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大正藏》第24卷。
《菩萨戒羯磨文》,《大正藏》第24卷。
《菩萨戒本》,《大正藏》第24卷。
《菩萨受斋经》,《大正藏》第24卷。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大正藏》第24卷。
《菩萨五法忏悔文》,《大正藏》第24卷。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大正藏》第26卷。
《大宝积经论》,《大正藏》第26卷。
《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卷。
《菩萨善戒经》,《大正藏》第30卷。
《决定藏论》,《大正藏》第30卷。
坚意菩萨:《入大乘论》,《大正藏》第32卷。
诃梨跋摩:《成实论》,《大正藏》第32卷。
大光:《解脱道论》,《大正藏》第32卷。
龙树:《菩提资粮论》,《大正藏》第32卷。
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大正藏》第40卷。
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大正藏》第40卷。
智者:《菩萨戒义疏》,《大正藏》第40卷。
明旷:《天台菩萨戒疏》,《大正藏》第40卷。
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
义寂:《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
吉藏:《百论疏》,《大正藏》第40卷。
道宣:《净心诫观法》,《大正藏》第40卷。
大贤:《菩萨戒本宗要》,《大正藏》第45卷。
智俨:《华严五十要问答》,《大正藏》第45卷。
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大正藏》第45卷。
智者:《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卷。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第46卷。
智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藏》第46卷。
智者:《观心论》,《大正藏》第46卷。
灌顶:《观心论疏》,《大正藏》第46卷。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大正藏》第46卷。
智者:《四教义》,《大正藏》第46卷。
灌顶:《国清百录》,《大正藏》第46卷。
宗晓:《四明尊者教行录》,《大正藏》第46卷。
智者:《方等三昧行法》,《大正藏》第46卷。
智者:《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第46卷。
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卷。
百丈怀海:《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48卷。
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大正藏》第49卷。
志盘:《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卷。
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
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
赞宁:《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
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51卷。
玄奘:《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卷。
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卷。
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藏》第52卷。
彦悰:《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大正藏》第52卷。
刘谧:《三教平心论》,《大正藏》第52卷。
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卷。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藏》第54卷。
智者:《禅门章》,《大正藏》第55卷。
慈云:《金园集》,《大正藏》第57卷。
自庆:《增修教苑清规》,《大正藏》第57卷。
惟勉:《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大正藏》第63卷。
弌咸:《禅林备用清规》,《大正藏》第63卷。
慧觉:《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大正藏》第74卷。
宗密:《圆觉道场修证仪》,《大正藏》第74卷。
彭际清:《居士传》,《大正藏》第88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
(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宋)宋敏求:《长安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周密撰,王根林校点:《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王抹:《宋朝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叶适:《水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曾慥编纂,王汝涛等校注:《类说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陶宗仪撰,李梦生校点:《南村辍耕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叶子奇等撰,吴东昆等校点:《草木子·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顾炎武著,张京华校释:《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 2011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柴桑:《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董群:《中国三论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方立天:《方立天讲谈录》,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方立天:《方立天文集 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冯国超主编:《印度诗歌经典》,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关剑平主编:《禅茶 清规与茶礼》,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韩焕忠:《华严判教论》,齐鲁书社2014年版。
何锡蓉:《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黄奎:《中国禅宗清规》,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黄永武:《敦煌宝藏》,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
霍韩晦:《绝对与圆融:佛教思想论集》,东大图书局1986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蓝吉富著,傅伟勋、杨惠南主编:《提婆达多》,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李叔同:《李叔同精选集》,万卷出版公司2015年版。
林太:《梨俱吠陀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年版。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学生书局1984年版。
欧阳竟无:《欧阳竟无著述集》,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蒲坚编:《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钱杭:《宗族的世系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任继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荣新江:《唐研究》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尚会鹏:《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圣严:《东初智慧丛刊·菩萨戒指要》,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
圣严:《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圣严:《律制生活》,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史国良:《悲欣交集——史国良自述》,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释传印:《印度学讲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释大恩:《律宗大义》,巴蜀书社2004年版。
释果灯:《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释妙因编:《新删定四分僧戒本浅释》,南投县净律寺1992年版。
释印顺:《华雨香云》,中华书局2011年版。
释印顺:《戒律学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释印顺:《唯识学探源》,中华书局2011年版。
释印顺:《印顺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释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释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华书局2011年版。
孙建军、陈彦田主编,于念等撰稿:《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年版。
太虚:《佛学常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太虚:《太虚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大德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田奇选编:《民国时期佛教资料汇编》第1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王大伟:《宋元禅宗清规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王惠民:《千年凿击而成的顶尖神话莫高窟》,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王建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王建光:《中国律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王孺童编校:《〈坛经〉诸本集成》,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道儒主编,周贵华著:《世界佛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夏德美:《晋隋之际佛教戒律的两次变革——〈梵网经〉菩萨戒与智注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颜尚文:《梁武帝》,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杨耀文选编:《文化名家谈佛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殷啸虎:《秦镜高悬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远尘:《清规戒律 佛教丛林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湛如:《〈禅苑清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
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8·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9·律宗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3·印度佛教史论(印度佛教专集之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张雪松:《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郑炳林等主编:《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郑群辉:《潮汕佛教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钟晓青:《钟晓青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周利敏:《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 对湖南省L县B寺庙的实证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朱政惠、崔丕主编:《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日]上田天瑞:《戒律思想史》,三省堂1940年版。
[日]佐藤达玄:《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香光书乡1997年版。
[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庄昆木译,商周出版社2004年版。
[日]佐藤成顺:《宋代仏教の研究:元照の浄土教》,山喜房佛书林2001年版。
[日]诹访义纯:《中国中世佛教史研究》,大东出版社1985年版。
[日]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日]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理想社1954年版。
[印]德·恰托巴底亚耶:《顺世论》,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印]D.D.高善必(D.D.Kosambi):《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王树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法]迭朗善译:《摩奴法典》,马香雪转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第1卷·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晏可佳、吴晓群、姚蓓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卷一 东方的遗产》,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美]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美]尉迟酣:《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包可华、阿含译,华宇出版社1989年版。
[德]韦伯:《印度的宗教》,康乐、简慧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T.W.Rhys Davids,,London:Putnam,1903.
R. A. Ray,,New York:Oxford,1999.
D.L.Overrnyer,“Messenger,Savior,and Revolutionary”,in Alan Sponberg,Maitrey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Marc Bloch,,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本相:《律宗在福建的弘扬》,《法音》2000年第1期。
别祖云:《永明延寿戒律思想的心学特质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蔡惠明:《弘一律师与律学》,《法音》1990年第8期。
陈进:《佛教戒律与康德的诫律之比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陈灵海:《通往唐永徽〈律疏〉之路——中古佛教律学与世俗律学互动论》,《学术月刊》2015年第9期。
陈晓红、赵丹丹:《浅谈佛教戒律的性质与特点》,《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2期。
陈友康:《近现代汉传佛教戒律松弛现象及自我矫正:以虚云大和尚为中心讨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达瓦卓玛:《从“五戒”浅谈藏传佛教戒律的现实价值》,《青藏高原论坛》2014年第4期。
戴传江:《佛教戒体思想初探》,《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董群:《佛教戒律的伦理诠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董永刚:《法显对汉地戒律的贡献及其对现世的社会影响》,《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3期。
杜寒风:《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方立天:《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方如金、季必平:《佛教的儒家化与和尚娶妻》,《晋阳学刊》1992年第4期。
高鸿钧:《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以〈摩奴法论〉为视角》,《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高令印:《试论弘一大师的律学思想》,《闽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广兴:《“孝名为戒”:中国佛教徒对孝道观的发展》,《佛学研究》2013年第1期。
韩秉芳:《从庄严未来佛到布袋和尚——一个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韩敏:《佛教现代化背景下戒律的困境与出路: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兰州学刊》2011年第2期。
何满子:《鉴真和尚与日本律宗的建立》,《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洪修平:《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洪修平:《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佛教文化》2005年第6期。
黄奎:《禅宗清规·佛教戒律·儒教伦理》,《儒教研究》2009年第1期。
黄奎:《科学视角中的禅宗清规》,《佛学研究》2005年第1期。
黄奎:《宋代禅门自律型制度伦理管窥——以〈禅苑清规〉为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黄熙蓉:《禅门清规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影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季羡林:《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济群:《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法音》1991年第5期。
济群:《戒律的现代意义》,《法音》1996年第11期。
济群:《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法音》1999年第12期。
济群:《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法音》1991年第8期。
济群:《学习戒律的意义》,《法音》1993年第2期。
净慧:《僧尼戒律的由来及种类》,《法音》1988年第12期。
净因:《三位一体的戒律》,《法音》1999年第11期。
李承贵:《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传军、金霞:《〈父母恩重经〉与唐代孝文化——兼谈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通儒”与“济俗”现象》,《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李福标、兰甲云:《清初岭南佛门的清规戒律与禅宗中兴——佛教戒律与道风建设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李继武:《论〈敕修百丈清规〉的法律属性与法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李静杰:《六世纪的伪经与僧团整顿》,《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
李瑞哲:《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内容所反映的戒律问题》,《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
李姝睿:《藏传佛教戒律之管窥》,《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李天保《〈敕修百丈清规〉的成书及其价值》,《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4期。
李音祚:《浅谈佛教的基本戒律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启迪》,《法音》2009年第8期。
林伟:《“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刘红梅:《明末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佛教戒律复兴——以莲池袾宏为中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刘朴兵:《略论〈敕修百丈清规〉中的禅茶制度》,《农业考古》2013年第2期。
刘绍云:《传统家规中所见佛、道戒律因素初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刘绍云:《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刘小平:《〈百丈清规〉与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刘晓玉:《读体见月与明末清初律宗中兴运动》,《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刘晓玉:《接续与开衍:明清之际律宗中兴之历史反思》,《延安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刘晓玉:《明末丛林“扶律辅教”的戒律复兴思潮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刘晓玉:《明清之际律宗中兴运动历史地位评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刘雄峰:《法显西行求律与中印佛教文化:从印度佛教的“五部分立”说起》,《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
刘因灿、郭文:《宋代华严宗戒律思想述论》,《船山学刊》2013年第4期。
刘震:《“菩萨苦行”文献与苦行观念在印度佛教史中的演变》,《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
鲁海军:《论宋代佛教律宗的传承特质》,《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吕澂:《律学重光的先决问题》,《现代佛学》1953年11月号。
吕澂、肖永明:《小乘异部之起源——从语文方面考察》,《世界哲学》2009年第6期。
骆海飞:《丛林制度的伦理思想:以〈古清规序〉〈禅苑清规〉和〈敕修百丈清规〉为例》,《佛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明成满:《唐五代敦煌僧尼私有财产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8期。
牛延锋:《藏传佛教戒律精神述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欧阳镇:《禅宗兴盛及禅林清规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欧阳镇:《慧远戒律观刍议》,《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潘春辉:《从戒律自身原因看唐宋敦煌僧人之违戒》,《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4期。
彭瑞花:《惠真与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及其他律学行迹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彭瑞花:《论敦煌“菩萨守戒十二誓愿”戒律画》,《山西档案》2014年第4期。
彭瑞花:《论慧能的戒律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彭瑞花:《浅议佛教戒律的现代价值》,《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邱环:《农禅制度与佛教戒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0年第1期。
屈大成:《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任汝平、张欧琼:《论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圣凯:《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中国宗教》2009年第4期。
圣凯:《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以〈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
释昭慧:《既违常情又违背法理的“八敬法”——比丘尼永世顶戴的紧箍》,《佛学与科学》2002年7月第3卷第2期。
释智文:《佛教戒律的法律性与道德性:以“五戒”为考察对象》,《法音》2015年第8期。
宋玉波:《略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孙兰荃:《试论佛教戒律研究的宗教学意义——以汉传佛教为例》,《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孙亦平:《论佛教戒律的特点及其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孙英刚:《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2期。
谭苑芳:《宋代禅宗僧团戒律的社会结构初探》,《江汉论坛》2010年第6期。
唐绍欣、李昭妍:《非正式制度安排:佛教戒律和儒家礼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王邦维:《义净和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文献》1989年第1期。
王大伟:《论〈禅苑清规〉中禅、净与律学思想的互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
王大伟:《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王大伟:《论宋元禅宗清规中的“嚫”》,《宋史研究论丛》2013年第1期。
王大伟:《论宋元禅宗清规中的香礼》,《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1期。
王大伟:《论中国禅宗对神圣性戒律与世俗性清规的需求》,《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大伟:《宋元禅宗清规中的延寿堂及禅寺内部慈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王大伟、于飞:《〈大悲咒〉与宋元僧众生活:以宋元佛教清规文献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
王江武、陈向鸿:《道安的般若思想与“毗昙”——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维度》,《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王磊:《“律分五部”与中古佛教对戒律史的知识史建构》,《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4期。
王永会:《〈百丈清规〉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
王永会:《〈百丈清规〉与中国佛教僧团的管理创新》,《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王永会:《禅宗清规与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王月清:《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王月清:《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惟善:《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温金玉:《达摩头陀行及其律学意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温金玉:《法显大师与中国律学》,《佛学研究》2011年第1期。
温金玉:《弘一大师与律学》,《佛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温金玉:《辽金律宗发展大势》,《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4期。
温金玉:《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中国宗教》2004年第11期。
温金玉:《律宗千华派法脉》,《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2期。
温金玉:《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佛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温金玉:《唐义净律师戒律观研究》,《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
温金玉:《中国律学源流》,《五台山研究》1993年第4期。
文碧方、刘乐恒:《禅门清规与佛教戒律、儒家礼制》,《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吴信如:《佛法戒律论》,《佛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夏德美:《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夏德美:《论中印佛教戒律学的哲学转型》,《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1期。
项阳:《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中国音乐》2013年第2期。
熊清元:《梁武帝天监三年“舍事李老道法”事证伪》,《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徐嘉:《佛道戒律及其伦理意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徐小跃:《僧肇“有无观”“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许孟青:《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严耀中:《东晋南朝佛教戒律发展》,《佛学研究》1996年第4期。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严耀中:《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严耀中:《述论佛教戒律的玄化与道化》,《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严耀中:《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杨廷福:《中国佛教律宗源流(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杨廷福:《中国佛教律宗源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杨曾文:《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中国文化》1990年第2期。
杨曾文:《唐鉴真大和尚东渡和日本律宗》,《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姚洪越:《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依法:《中国政治与文化对丛林清规的影响》,《汉语佛学评论》2013年第1期。
余卫国:《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翟艳春、张云辉:《中国佛教戒律之孝道观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张春蕾、桑吉扎西:《宝华山与中国律宗》,《佛教文化》2006年第5期。
张文良、徐绍强:《天台戒律论》,《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
张文卓:《从转轮王到顶轮王——佛教轮王思想盛行的政治因素剖析》,《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赵立春:《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戒律和清规》,《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周齐:《戒律外寺制僧规的产生及其特点和意义》,《佛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周永杰、李炜忠:《论佛教戒律对西夏司法的影响》,《西夏研究》2014年第3期。
周祝英:《中兴律宗之祖——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如馨律师》,《五台山研究》2003年第1期。
竹音:《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4期。
卓越:《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以〈唐会要〉为研究中心》,《求索》2008年第12期。
[日]广中智之:《慧超所见于阗大乘佛教的戒律》,《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
[日]镰田茂雄:《〈华严经〉的构成和思想(续)》,黄玉雄节译,《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2期。
李继武:《〈百丈清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
何松旭:《在菩提与烦恼之间——禅门清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杜悦:《智旭的律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杨昌谐:《见月读体律师的律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徐强:《汉唐佛教戒律传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黄熙蓉:《清代江西书院与禅宗寺院教学比较研究:基于学规与清规的视野》,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韩敏:《荷担南山律 践履毗尼行——弘一大师佛教戒律思想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董艳:《〈百丈清规〉创制背景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潘春辉:《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黎文松:《北传佛教戒律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