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1.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敏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保熙、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5.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7.渠爱雪、孟召宜:《苏北农业现代化初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李力:《吴文化与苏南模式》,《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9.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0.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1.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12.江小涓:《新型工业化:实现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理论参考》2003年第4期。
13.李晓华:《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产业格局的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
14.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15.刘培林、宋湛:《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6.刘小玄、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发展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7.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18.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9.鲁勇:《和谐发展论——新型工业化与新兴城市化契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1.吴敬琏:《怎样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第4期。
22.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3.安礼伟、张二震:《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昆山的经验与启示》,《财贸研究》2010年第9期。
24.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25.胡鞍钢:《新型工业化与发展》,载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吕政: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讨,《经济日报》2003年1月15日。
27.简新华、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28.顾松年:《奋进60年:从苏南之路看中国模式》,《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12期。
29.许丽莎、赵伟:《江苏省产业结构与产业优势分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第2期。
30.王世文:《金融危机对苏州出口增长趋势的影响》,《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9期。
31.张艺影:《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当代经济》2007年第7期。
32.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33.陈宇峰、汤余平:《产业结构调整对缓解能源区域经济冲击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
34.范正:《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35.封思贤、于明超、尹莉:《要素流向高增长行业能实现产业升级吗——基于制造业的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3期。
36.葛红岩:《制造业企业文化驱动技术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实证》,《财经研究》2010年第7期。
37.郭晓丹、宋维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时机选择:领军还是跟进》,《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5期。
38.桁林:《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9.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创新驱动:江苏的战略选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0.吴先满:《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1.李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科学发展》2011年第6期。
42.李志远:《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43.刘思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44.门献敏:《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45.钱志新、孙宁华、江学迪:《江苏民间投资:问题、根源与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6.沈坤荣、李子联、李光泗:《江苏收入分配:结构评估及优化途径》,《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47.周志山:《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社会视阈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48.罗巴特·巴罗、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0.熊彼特:《财富增长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巴曙松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年第2期。
52.樊纲:《对科学发展的九点思考》,《学理论》2008年第19期。
53.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求是》2004年第8期。
55.齐建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贸经济》2010年第4期。
56.施爱平:《加强有效银行监管推动银行业“十二五”科学发展》,《金融时报》2011年6月13日。
57.赵华:《长三角地区转变增长方式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分析——兼论苏南地区率先提升人类发展水平的可行性》,《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8.周叔莲、刘戒骄:《如何认识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前沿》2008年第6期。
59.周明生:《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内容的若干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0期。
60.周明生、李宗尧:《由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基于江苏实践的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思考》,《中国名城》2011年第9期。
61.邓晨光:《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学术交流》2009年第9期。
62.周明生、吴正林:《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攀登》2006年第3期。
63.穆虹:《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科学发展观》,《理论视野》2008第4期。
64.高金浩:《欠发达地区:坚持科学发展就有优势》,《人民日报》2005年7月29日。
65.胡忠明:《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理论建设》2009年第5期。
66.范春德:《经济欠发展地区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1期。
67.陈慧娟:《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领导科学》2008年第11期。
68.黄瑾宏:《科学发展观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9.陈继红:《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无锡的生动实践》,《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70.姜建成:《论科学发展观与苏南人的社会转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1.盛海潇:《江苏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2.侯立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苏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经济管理》2008年第14期。
73.焦剑、韩云:《FDI研发本地化对苏州低端制造业转型的动力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7期。
74.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6月。
75.周明生、蒋海益:《现代苏南模式与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76.周明生等:《苏南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7.卞建军:《后发优势:苏北的今天和明天》,《江苏经济》2001年第3期。
78.周明生、孙文华、华彦玲:《努力使发展现代化农业成为致富农民的主要路径——对江苏苏北地区的调查与思考》,《调查与研究》2008年第85期。
79.宋周:《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宿迁模式”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80.翁思杰:《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苏北振兴”的理性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2期。
81.周明生、李宗尧、孙文华:《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城市理想形态——来自江苏苏北地区的调研与思考》,《江苏城市规划》2009年第3期。
统计资料
1.江苏省统计局:《2001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江苏省统计局:《2002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3.江苏省统计局:《2003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4.江苏省统计局:《2004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5.江苏省统计局:《2005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6.江苏省统计局:《2006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7.江苏省统计局:《2007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8.江苏省统计局:《2008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9.江苏省统计局:《2009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0.江苏省统计局:《2010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11.江苏省统计局:《“十一五”(2006—2010)江苏统计概要》,2011年编印。
12.《江苏五十年》编辑委员会:《江苏五十年:5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13.浙江省统计局:《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14.南京市统计局:《2010南京统计年鉴》,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
1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16.山东省统计局:《2011山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17.昆山市统计局:《2011昆山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18.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1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出版。
英文文献
1.Edgar M.Hoover & Joseph L.Fisher,1949,“Research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NBER Chapters”,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
2.John.Friedman,“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sed development”,Paper presented to the Ford Foundation Urban and Regional Advisory Program in Chile,Santiago(preliminaryd raft mimeo.,1967);J.Friedmann,“The future of 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role of the periphery”,Pap.Proc.reg.Sci.Ass.23(1969).
3.Rostow W.,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4.Arndt,S.and H.Kierzkowski,(eds.),2001,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Cogoy,M.,2004,“Dematerialisation,Time Allocation,and the Service Economy”,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5.
6.Eschenhach,F.and B.Hoekman,2005,“Service Policy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1990-2004,”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33.
7.Eswaran,M.and A.Kotwal,2002,“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8.
8.Feenstra,R.,1998,“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2(4).
9.Gereffi,G.,Humphrey,J.,Sturgeon,T.,2003,“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An Analysis Framework,”http://www.ids.ac.uk/globalvaluechains/.
10.Kox,H.and L.Rubalcaba,2007,“Business services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European economic growth”,MPRA Paper No.3750.
11.Mattoo,A.,R.Rathindran,and A.Subramanian,2001,“Measuring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 Illustation,”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2655.
12.John.W,1987“Theory and Research on Induotrialization”,Au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 13.
13.Schmitz,H.2004,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rs: Recent Findings,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VID Summer Conference.
14.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
15.Lau,L.J.,2010,“The Chinese Economy: The Next Thirty Years”,presented at the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6 January.
16.Hicks,J.R.(1932),The theory of Wages,Landon: Macmillan,The Social Framework: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3rd edn.Oxford: Clarendon Press.
17.Shui,B.and Harriss,R.C.,2006,“The Role of CoEmo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Energy Policy,Vol.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