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大卫·G.格林:《再造市民社会》,邬晓燕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胡征宇:《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杭州城市品牌网群的思考与实践(上)》,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
胡征宇:《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杭州城市品牌网群的思考与实践(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凯文·菜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波主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6—1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彦平:《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4—2015):助力可持续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彦平主编,许峰、赵峥、钱明辉、何春晖副主编:《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7):国家品牌战略的城市担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玲、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卢泰宏、邝丹妮:《整体品牌设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牟盾·安妮委内兹:《为变化而建:旧金山的街区建筑》,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6。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标志诞生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诞生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叶南客、李芸:《战略与目标——城市管理系统与操作理论梳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瓦尔·卡尔松:《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杨荣甲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晓波、李钰、杨奇明主编:《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报告201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玲强:《国际旅游城市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环境心理学》,朱建军、吴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016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杭州》杂志社,2016年6/7月。
《2017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杭州》杂志社,2017年6/7月。
白俊红、卞元超:《政府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统计研究》2015年第11期。
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白俊红、王钺、蒋伏心、李婧:《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陈晓运、张婷婷:《地方政府的政策营销——以广州市垃圾分类为例》,《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6期。
陈一锋:《英国工业城市重建问题分析及其启示》,《发展研究》2012年第2期。
陈易:《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与城市更新——从“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对城市更新的影响说起》,《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第25期。
程万慧等:《美国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都市快轨交通》2013年第26卷第1期。
董奇、戴晓玲:《英国“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政策的实践和反思》,《城市规划》2007年第31(4)期。
范柳、张亚男、刘新民:《区域经济圈创业政策比较分析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13期。
冯乔:《以公共艺术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广州国际灯光节的价值研究》,《美术学报》2015年第2期。
冯圆圆:《英国城市复兴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09年第1期。
高昉:《感官刺激对消费者行为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品牌研究》2016年第2期。
高梦楚:《“欧洲文化之都”发展研究》,《上海文化》2014年第1x期。
葛剑平:《合力助推众创空间“质”的提升》,《北京观察》2017年第3期。
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2期。
郭伟娜、田大江、张胜雷:《美国旧金山发展智能交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年第1期。
郭友群、陈嘉逸:《格拉斯哥的兴衰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研究》2006年第22期。
郭哲、施云燕、宫飞:《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汇报》,《科协论坛》2016年第4期。
韩忠:《后工业化城市与制造业——以旧金山市为例》,《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
郝胜宇、白长虹:《从顾客视角建设城市品牌》,《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郝胜宇、白长虹:《顾客视角的城市品牌概念模型探析》,《城市问题》2008年第5期。
何佳讯:《颠覆的品牌逻辑》,《清华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
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胡贝贝、王胜光、任静静:《互联网时代创业活动的新特点——基于创客创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6年第21(1)期。
黄良奇:《城市元素与城市品牌形象的互动传播机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2期。
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9期。
蒋钢强、高晓波:《我国体育赛事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李宝芳:《英国城市复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30(9)期。
李东升、张再生:《天津市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李攀、孙海燕:《格拉斯哥:工业革命摇篮的新生》,《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3期。
李正治、张凤莲:《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
刘东锋:《城市营销中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联合战略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陆萌:《媒体视域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构建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第4期。
马骏、张文魁、张永伟、袁东明:《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发展研究》2017年第2期。
马名杰:《创新政策打到“痛点”了吗?》,《决策》2016年第11期。
马名杰:《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经济纵横》2016年第7期。
宁德鹏、葛宝山、金志峰:《我国创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4期。
权衡:《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困境与发展新周期及中国的新贡献》,《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
瑞妮·周:《旧金山的可持续创意》,郝盈译,《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0年第6期。
盛恩养:《空间感知与环境意象的生成》,《新经济杂志》2008年第8期。
盛垒、洪娜、黄亮、张虹:《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纽约全球科创中心的崛起及对上海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0期。
苏海泉、武书宁、乔松:《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及社会支持构建——以辽宁省101个县区862名创业者调研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
孙有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的探索》,《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孙瑜康、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
孙志远:《基于环境感知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解析——以桂林市蚂蟥洲景观设计为例》,《南方园艺》2017年第28(03)期。
谭翀、严强:《政策网络结构视域下的政策营销——基于台北、深圳政策营销案例的对比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田鸣、张阳、唐震:《典型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4期。
汪明峰:《空间的流变与折叠: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与区域转型》,《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王丽君:《文化建筑:城市复兴的引擎》,《华中建筑》2007年第6期。
王丽平、刘小龙:《价值共创视角下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3期。
王明杰:《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比较研究——以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为例》,《行政论坛》2016年第2期。
王子朴:《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吴晨:《文化竞争:欧洲城市复兴的核心》,《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Z1期。
吴军:《流动的逻辑:解读创新创业者大城市聚集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吴清津、邹锐、杨春梅、黄萍、许燕纯:《基于价值共创的垃圾处理服务变革和社会营销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
吴瑶、肖静华、谢康、廖雪华:《从价值提供到价值共创的营销转型——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4期。
熊黑钢、邹桂红、崔建勇:《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研究》,《地理科学》2010年第1期。
徐琴:《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再生》,《中国名城》2009年第1期。
徐诤、王丹、宋奇、柴慧:《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政策和环境研究》,《科学发展》2015年第6期。
严利、叶鹏飞:《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杨东峰、殷成志:《如何拯救收缩的城市: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28(6)期。
杨礼茂、陈玉:《顾客参与城市品牌价值共创策略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第30(15)期。
杨体荣:《英国格拉斯哥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究》,《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20期。
易晓峰:《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19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城市更新方法》,《城市规划》2009年第33(6)期。
于立、Alden J.:《城市复兴——英国卡迪夫的经验及借鉴意义》,《国际城市规划》2006年第21(2)期。
余稳策、张雪妍、徐静:《美国创新驱动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17年第2期。
袁卫、吴翌琳、张延松、唐丽娜:《中国城市创业指数编制与测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原毅军、葛海鹰:《城市价值与城市功能优化》,国研网《中国城市化》2004年第4期。
张龙鹏、蒋为、周立群:《行政审批对创业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4期。
张茉楠:《国际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趋势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张思雪、林汉川:《创新中国品牌体系的关键:重塑与定位》,《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
张蔚鸰、杨芳、盛小丰:《以气质型吉祥物塑造气质型城市品牌形象》,《品牌研究》2016年第1期。
张谢宁:《青奥会的举办对南京城市形象提升的影响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章文光、Ji Lu、Laurette Dubé:《融合创新及其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章希:《旧金山的公共交通》,《城市交通》2004年第5期。
赵勇、魏后凯:《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
郑石明、雷翔:《政策营销沟通的有效性分析——以凤凰古城“一票制”政策事件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周尚君:《地方法治竞争范式及其制度约束》,《中国法学(文摘)》2017年第3期。
周雪平、何恒远、陈若扬:《大连与青岛:城市现代化的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城市化导报》2001年第10期。
朱洪军:《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品牌的路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庄德林、伍翠园、王春燕:《区域品牌化模型与绩效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9期。
韩爽:《高校学生户外活动习惯对声景感知力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4年。
任丛佳:《城市品牌社会化媒体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16年。
余守文:《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胡征宇:《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关于生活品质网群的思考》,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08年4月。
薛芃、许懋彦:《欧洲文化之都与城市历史空间再生》,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3年。
资料来自于东方企业家,2006年8月号总209期,全球必修迪拜学系列报道。
Ambler,T.Kokkinak,J.F.,“Measures of Marketing Success”,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No.13,1997.
Ashworth,Voogd H.,Selling the City: 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Belhaven Press,1990.
Baloglu S.,Brinberg D.,“Affective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No.3,1997.
Baloglu S.,McCleary K.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No.4,1999.
Barth Gunther,Instant City Urba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San Franciso and Denv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Blichfeldt B.S.,“Unmanageable Place Brands?”,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No.4,2005.
Bloomer,K.C.,Moore,C.W.,Body,Memory and Architectur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Booth P.and Boyle R.See Glasgow,See Culture,Bianchini F.,Parkinson M.,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1993.
B.C.Green,L.Chalip,“Sport Tourism As the Celebration of Subcultur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No.2,1998.
Carmona M.,“Implementing Urban Renaissance-Problems,Possibilities And Plans In South East England”,Progress in Planning,Vol.56,No.4,2001.
CCPR(Centre for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Glasgow 1990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Glasgow University of Glasgow,2003.
Coshall J.,“Measurement of Tourists'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Vol.39,No.8,2000.
DeVere,R.,Marjorie,C.,Navigating,Smell and Taste Disorders,Demos Health,2010.
Dobson Nigel,The Economic Impact of Major Sport Events: A Case Study of Sheffield,Sheffield: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2000.
Fakeye,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ees between Prospeetive,Firs-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oumal of Travel Research,Vol.30,No.2,1991.
Feldwick,Paul,“What is Brand Equity Anyway and How to Measure It?”,Journal of the Market Research Society,No.2,1996.
García B.,“Deconstructing the City of Culture:The Long-Term Cultural Legacies of Glasgow 1990”,Urban Studies,Vol.42,No.5,2005.
Gibson,J.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9/1986.
Gomez M.V.,“Glasgow and Bilbao: A Comparis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Strategies”,University of Stirling,1998.
Hall P.G.,Cities in Civilization:Culture,Innovation,and Urban Order,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1998.
Iall Caldwell,Joao R.Freir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anding a Country,a Region and a City: Applying the Brand Box Model”,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12,No.1,2004.
Kavaratzis,M.2008,“From City Marketing to City Branding: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with Reference to Amsterdam,Budapest and Athens”,Doctor of Philosophy,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S.l.].
Kotler P.,Gertner D.,“Country as Brand,Product,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Journal of Brand Manage ment,No.9,2002.
Kotler,P.Hamlin,M.A.Rein,I.Haider D.H.,“Marketing Asian Places”,John Wiley &Sons(Asia),Singapore,2002a.
Macleod G.,“From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to a‘Revanchist City'?On the Spatial Injustices of Glasgow's Renaissance”,Antipode,Vol.34,No.3,2002.
Mihalis Kavaratzis,G.J.Ashworth,“City Branding: 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No.2,2006.
M.J.Bernthal,T.H.Regan,“The Economic Impact of a NASCAR Racetrack on a Rural Community and Region”,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No.1,2004.
Oakley C.,The Second City:The Story of Glasgow,Glasgow&London Blackie,1990.
Pallasmaa,J.,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TJ International Ltd,Padstow,Cornwall,1996.
Park C.W.,Joworski B.J.,D.J.MachInnis,“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No.4,1986.
Reynold,T.J.Gutman,E.G.,“Advertising as Image Managenent”,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2,No.124,1984.
R.Madrigal,“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Fan Satisfaction with 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No.3,1995.
San Francisco Planning Department Industrial Land in San Francisco Understanding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nd Repair,http//www.sfgov.org/site/up loaded files/planning/community planning/pdf/pdr-repond pdf 2006-05-25.
Simoes C.,Dibb,S.,“Rethinking the Brand Concept: New Brand Orientation”,Corporate 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No.4,2001.
Solomon M.,“The Role of Products as Social Stimuli:A Symbolic Interactions Perspectiv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No.10,1983.
Stead D.,Hoppenbrouwer E.,“Promoting an urban renaissance in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Cities,Vol.21,No.2,2004.
Vargo S.L.,Lusch R.F.,“Institutions and Axioms: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Vol.44,No.1,2016.
X.Xing,L.Chalip,“Effects of Hosting an Event on Host Destination:A Test of Co-branding and Match-up Models”,Sport Management Review,No.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