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exander Gerchenkron,,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Aviash,K. Dixit and Joseph,E. Stiglitz,“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Vol.67,No.3,1977.
[3]A.J.Brown,:,London:G.Allen & Unwin,1947.
[4]Behrens,K.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equalities:How Important is National Infrastructure,,No.2004/66.
[5]Bertil,G. Ohli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6]Besley,T. and A.Case,Does Electoral Accountability Affect Economic Policy Choice? Evidence from Gubernatorial TermLimits,,1995,110(3):769-798.
[7]Charles,S. C.,Measurement of the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y. Theory and Method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ject of the USA,2004.
[8]Deng Ju-Long,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 ,Vol.1,No.5,1982.
[9]Douglass,C. North,,,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0]Eli,F. Heckscher,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1919,reprinted in Chater 13 in AEA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Philadelphia:Blackiston,1949.
[11]Friedman,J.R.:,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6.
[12]Grant Kirkparick,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Vol.2009,No.12009.
[13]Hadyee,S. Sheomber,Logistics Coordination in Dyads: Som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DI-Induced Redesign. ,1997(2):153-184.
[14]Kojima.Kojima,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ong Advanced Countries,,Vol.5,No.1,1964.
[15]Lise,S.Brezis,Paul R.Krugman and Daniel Tsiddon,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Vol.83,No.5,1993.
[16]Marion Joseph Lev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17]Martinez,J. I.& Jarillo,J. C. The evohition of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multinational research. ,1989(3):489-514.
[18]Paul,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Vol.9,No.4,1979.
[19]Reuven Glick and Andew,K.Rose,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 Currency Crises Reginoal,,Vol.18,No.4,1999.
[20]T. S. Raghu A. Chaudhury H. Raghav Rao,Business Process Change: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pproach. ,1998(2):87-98.
[21][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法]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应用经济学》1955年第1—2期。
[24][美]汤姆·泰坦伯格:《自然资源经济学》,高岚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25]《温家宝总理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当代广西》2012年第8期。
[26]毕初健等:《广西力推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运力仅次长江》,广西新闻网,http://www.x#sd.com/staticpages/20130603/x#sd51ac5325-24894.shtml。
[27]曹可:《海陆统筹思想的演进及其内涵探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5期。
[28]陈安:《“黄祸”论的本源、本质及其最新霸权“变种”:“中国威胁”论》,《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
[29]陈继勇:《论NAFTA投资条款与美加墨相互直接投资》,《世界经济》1996年第5期。
[30]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31]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
[32]陈丽娜:《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3]陈明军:《以港口为依托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国水运》2009年第3期。
[34]陈万灵:《关于海洋经济的理论界定》,《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年第3期。
[35]陈万平:《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与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5期。
[36]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
[37]程尚龙、尚丽娜、何安尤:《海洋休闲渔业资源开发研究》,《河南科技》2008年8月上旬刊。
[38]崔智友、黄克:《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国民族》2009年第1期。
[39][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0]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11期。
[41][美]丹尼尔·伯斯坦:《巨龙》,阿恩·德凯基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2]丁丁、章秋琼:《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3]董楠楠、钟昌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7期。
[44]董伟:《澳大利亚海洋产业计量方法》,《海洋信息》2006年第5期。
[45]董永虹:《区域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46]冯之俊主编:《循环经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48]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资源科学》2013年第5期。
[49]高艳:《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0]龚玥:《〈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中国海洋报》2012年6月20日。
[51]龚紫娟:《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2]谷克鉴:《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宏观管理的战略调整:金融经济语境的实证描述》,《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2期。
[53]郭纯青、何敏:《广西需要海洋教育》,《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3期。
[54]郭培清:《“南极模式”能用于南沙群岛吗?》,《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3期。
[55]郭璇:《CAFTA建设对我国发展同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经济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6]郭渊:《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57]郭越、赵锐、蔡大浩译:《新西兰海洋经济(1997—2002年)——环境系列》,《经济资料译丛》2010年第3期。
[58]过建春主编:《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
[59]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
[60]韩忠南:《我国海洋经济展望与推进对策探讨》,《海洋开发与管理》1995年第1期。
[61]何秋竺:《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62]胡德坤:《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历史性的战略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5期。
[63]胡锦涛:《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2月4日。
[64]胡求光、李红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3期。
[65]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南方国土资源》2006年第4期。
[66]黄家庆:《论广西海洋产业群发展与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的契合》,《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67]黄家庆:《浅谈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5期。
[68]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69]黄日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广西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南方国土资源》2005年第10期。
[70]黄日富:《综合开发利用北部湾资源推动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红旗文稿》2007年第18期。
[71]黄艳:《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72]黄燕:《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3]姜旭朝、黄聪:《中国海洋经济理论演化研究》,《中国海洋经济评论》2008年第6期。
[74]蒋惠园:《交通运输经济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蒋升湧:《充分发挥广西海洋特殊优势,加快建设“海洋强区”,支撑打造全国发展引擎》,《人事天地》2013年第4期。
[76]蒋升湧:《加快建设广西“海洋强区”》,《当代广西》2013年第13期。
[77]金永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及保障制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78]黎东梅:《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79]李锋、刘容子、齐连明、吴姗姗:《环渤海区域海陆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5期。
[80]李国强:《对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几个方案的解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81]李国选:《南海共同开发制度化:内涵、条件与制约因素》,《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82]李海霞:《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4千亿美元》,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723/c1004-22292436. html,2013年7月23日。
[83]李疆:《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学术论坛》1999年第3期。
[84]李靖宇、尹博:《关于大连城市经济与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论证》,《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1期。
[85]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6]李天星:《东南通道:马六甲海峡之痛》,《中国石油企业》2012年第9期。
[87]李欣广:《国际产业经济学》,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教材2004年版。
[88]李阳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第2期。
[89]李茵:《海洋高新科技园经营与发展的对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第6期。
[90]林宪生、张磊:《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91]林香红、陈刚:《中外海洋经济概念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5期。
[9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转引自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3]刘畅:《中国离海洋经济大国有多远》,《环球时报》2012年9月24日。
[94]刘广斌、张义忠:《促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海洋经济》2012年第2期。
[95]刘康、姜建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统计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96]刘楠:《加快制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规划》,《中国海洋报》2014年1月14日。
[97]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8]刘伟:《水运基础设施发展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9]刘湘桂等:《广西海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目标与路径》,《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100]刘学敏、金建君、李咏涛编著:《资源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1]刘洋、丰爱平、马林娜、刘大海:《海洋产业经济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12期。
[102]卢明辉:《南海争端与东南亚国家的扩军》,《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103]卢明银、王丽华、宛宏伟:《运输经济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5]卢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3期。
[106]卢新华:《论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期。
[107]陆建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过去、现在与将来》,《亚非纵横》2004年第4期。
[108]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海陆辽宁经济一体化建设》,《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第4期。
[109]栾维新:《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地理科学》1998年第4期。
[110]栾维新:《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7期。
[111]罗杰:《东南亚国家如何看“中国威胁论”》,《亚太参考》1997年2月3日。
[112]罗霞、姚新胜:《交通产业结构》,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版。
[113]马一鸣:《中国海洋安全评价体系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1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15]毛吉康:《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116]毛志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7年。
[117]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7期。
[118]乔翔:《中西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比较分析》,《中州学刊》2007年第11期。
[119]青木昌彦、金滢基:《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20]权锡鉴:《海洋经济学初探》,《东岳论丛》1986年第8期。
[121]任东明、张文忠、王云峰:《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基地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3期。
[122]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当代亚太》2010年第4期。
[123]沈满洪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年版。
[124]石洪华、郑伟、丁德文、高会旺、刘洋:《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1期。
[125]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03年第9期。
[126]宋徽:《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27]宋瑞敏、杨化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28]宋瑞敏、杨化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129]宋少华:《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
[130]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31]宋昭辉:《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人海洋意识嬗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32]孙才志、高扬、韩建:《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评价》,《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2期。
[133]孙洪芬:《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34]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35]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136]覃照素、韦善豪:《广西沿海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7]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8]汪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以国际区域为新切入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汪德荣、杨鹏、韦海鸣:《广西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12年第4期。
[140]王长征、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2003年第4期。
[141]王芳:《对海陆统筹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国土资源》2009年第3期。
[142]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11期。
[143]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144]王丽萍:《试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145]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46]王士录:《东盟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和基本途径》,《东南亚》1991年第2期。
[147]王希:《浅析海陆经济一体化》,《商业文化》2007年第11期。
[148]王贤、李甫春:《广西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1期。
[149]王小娟:《辽宁省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50]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兼论CAFTA的推进与策略选择》,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151]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2]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53]吴士存:《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新东方》2010年第5期。
[154]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5]伍业锋:《海洋经济:概念、特征及发展路径》,《产经评论》2010年第5期。
[156]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31/c_116762285.htm,2013年7月31日。
[157]肖立国、陈斌:《论泰国政局动荡的原因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5期。
[158]徐丛春、董伟:《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海洋经济》2012年第8期。
[159]徐海成:《公路经济》,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版。
[160]徐胜:《我国海陆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5期。
[161]徐胜:《我国海陆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62]徐文学、刘奕、裴大菊等:《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年版。
[163]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
[164]徐质斌:《广东省海洋经济重大问题研究》,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165]徐质斌:《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科学》,《海洋科学》1995年第4期。
[166]徐质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的思路》,《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第4期。
[167]徐质斌:《陆海统筹、陆海一体化:经济解释及实施重点》,《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8年。
[168]徐质斌等:《海洋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9]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论》,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170]许浩:《南海油气争端解决的法律机制探讨》,《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5期。
[171]许启望:《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海洋信息》1998年第2期。
[172]薛桂芳、迟远达:《浅议中日东海共同开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73]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74]杨海军:《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产经纵深》2005年第12期。
[175]杨廼裕:《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策略研究》,《学术论坛》2011年第5期。
[176]杨小凯、张永生:《新型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7]杨越松:《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10年。
[178]姚远:《北部湾海陆一体化下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179]叶向东:《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8期。
[180]易泽阳:《上古时期中国的海洋文明》,中国海洋军事系列访谈录,百度文库。
[181]易泽阳:《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中国海洋军事系列访谈录,百度文库。
[182]殷克东、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经济师》2009年第4期。
[183]殷克东、孟昭苏、张燕歌:《我国创新型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北方经济》2009年第4期。
[184]殷克东、王法良、张燕歌:《陆海经济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5]尹贻梅、邢相勤:《连云港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86]于向东:《越南全面海洋战略的形成述略》,《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187]于洋:《我国南海的“维权”始末(下)》,《纵横》2010年第12期。
[188]俞海:《论当前形势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措施》,《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第4期。
[189]张创智:《解放思想,赶超跨跃,推动广西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广西日报》2012年6月8日。
[190]张创智:《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不断开创广西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新局面》,《南方国土资源》2012年第2期。
[191]张丹、张宝仁:《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2期。
[192]张海峰:《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3期。
[19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94]张文杰:《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95]张向前:《试析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亚太经济》2001年第11期。
[196]张艳利:《广西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2年。
[197]张耀光:《我国海陆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1996年第2期。
[198]章铮:《经济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99]赵坚:《引入空间维度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铁路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00]赵昕:《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的海陆产业关联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5期。
[201]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版。
[202]中国新闻网:《中国收揽东盟国家占上风,为海洋强国找突破口》,http://www.chinanews.com/hb/2013/10-14/5375341.shtml,2013年10月14日。
[203]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年我国进口煤暴增趋势难改》,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619/165410545.html。
[20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205]周福君:《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206]周亨:《论海陆一体化开发》,《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6期。
[207]周洪军、何广顺、王晓慧、李长如、杨娜:《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优化对策》,《海洋通报》2005年第4期。
[208]周江、曹瑛:《区域经济理论在海洋区域经济中的应用》,《区域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09]周骁骏、童政:《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升级”》,《经济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7-25/content_9669897.html。
[210]周鑫:《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南方日报》2013年1月24日。
[211]周瑜瑛:《浙江省海洋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