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文
A.Debeljak,Reluctant Modernity:The Institution of Art and Its Historical Form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8.
A.Sellerberg,A Blend of Contradictions:Georg Simm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Transaction Publisher,1994.
A.Wellmer,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MIT,1991.
A.C.Danto,After the End of Ar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A.C.Danto,Encounters & Reflection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Farrar Straus Giroux,1990.
C.Haskins,Autonomy:Historical Overview,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C.Haskins,Kant and the Autonomy of Art,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47,1989.
D.Frisby,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Rouotledge,1994.
D.Frisby,Simmel and Since:Essays on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Rouotledge,1992.
D.N.Levine,Georg Simmel: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209·
E.Hanslick,The Beautiful in Music,Bobbs-Merrill Co,1957.
F.Davis,Fashion,Culture and Identit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
G.Lipovetsky,The Empire of Fash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G.Simmel,The Problem of Style,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 8.3,1991.G.Vattimo,The End of Modernity,Polity Press,1988.
H.H.Gerth & C.W.Mills,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H.S.Becker,The Politics of Presentation:Goffman and Total Institutions,Symbolic Interaction,Fall 2003,Vol.26.
H-P.Roche,B.Wood,M.Duchamp,The Richard Mutt Case,The Blind Man,Vol.2,1917.
J.Baudrillard,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J.Finkelstein,The Fashioned Self,Polity Press,1991.
J.Habermas,Legitimation crisis,Beacon Press,1975.
L.Grossberg,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Essays in Cultural Studies,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L.Lowenthal,An Unmastered Pas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M.S.Davis,Georg Simmel and the Aesthetics of Social Reality,Social Force,51,3,1973.
N.Goodman,Ways of Worldmaking,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78.
O.Rammstedt,On Simmel's Aesthetics:Argumentation in Journal Jugend,1897-1906,Theory,Culture & Society 8.3,1991.
P.A.Crowther,Cri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Clarendon Press,1996.
P.Bourdieu,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Polity,1992.
P.Crowther,Cri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Clarendon Press,1993.
Q.Bell,On Human Finery,Allison & Busby,1992.·210·
R.Berg-pan,Bertolt Brecht and China,Bouvier Werlag Horbet Grundmann,1979.
R.Ellmann,Oscar Wild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Prentice-Hall,1969.
R.Shusterman,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ives for the Ends of Ar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
S.Lash,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Routledge,1990.
W.Maker,Hegel and Aesthetic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W.Welsch,Undoing Aesthetics,Sage Press,1997.
W.J.T.Mitchell,Picture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二 中文译作
[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路易斯·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亚历山大·哥特利市·鲍姆加通:《美学》,简明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霍华德·S.贝克尔:《艺术界》,卢文超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理查德·比尔纳其:《超越文化转向》,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布希亚):《艺术的消亡与无差别:布希亚访谈录》,《艺术与哲学》,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褚思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美]H.G.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新西兰]斯蒂芬·戴维斯:《艺术诸定义》,韩振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法]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陈代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尼尔森·古德曼:《艺术语言》,褚朔伟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周计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编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美]安妮·霍兰德:《性别与服饰:现代服装的演变》,魏如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唐纳德·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吴啸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德]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美]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三),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汤姆·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桥与门》,涯鸿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林荣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叔本华和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哲学的主要问题》,钱敏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苏]T.苏丽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中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英]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德]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性》,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珍妮特·沃尔芙:《艺术的社会生产》,董学文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吴勇立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日]细见和之:《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谢海静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布莱希特与方法》,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三 中文著作
蔡志忠:《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曾军:《观看的文化分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一段问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乐黛云:《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黎:《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 期刊
[德]贝·布莱希特:《间离效果》,邵牧君译,《世界电影》1979年第3期。
[德]狄塞:《齐美尔的艺术哲学》,薛云梅等译,《哲学译丛》1987年第6期。
[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丁扬忠:《布莱希特和他的表演理论》,《戏剧学习》1979年第2期。
高建平:《当代中国美学的学科处境和任务》,《艺术百家》2015年第4期。
高建平:《美学在当代的复兴》,《文史知识》2014年第11期。
刘悦笛:《评“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终结论”》,《美术》2002年第10期。
彭锋:《艺术的皇帝新衣》,《装饰》2005年第2期。
孙君华:《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国外文学》1982年第4期。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戏剧艺术》1996年第4期。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的任务》,《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的诊断》,《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周宪:《从视觉文化观点看时尚》,《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周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