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broad-perspective and in-depth explan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service economy the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70 years ago,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new trend of service economy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ier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marginalized for a long time, but today, the service industry contributes as much as 60%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China is rapidly moving towards the era of service economy.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practice has given birth to the 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service economy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maturity of service economy disciplines, and we are ushering in the spring of service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research.(AI翻译)
夏杰长:(主编)
夏杰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综合经济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服务经济、旅游管理与宏观经济。主持了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部论著获得省部级奖励。多次参与国务院相关文件前期调研与起草工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和《财贸经济》等学术刊物发表有关财政理论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学术论文90余篇。参加了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出版多部学术著作,主要代表作有:《反失业的财政政策》、《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等,论著多次获省部级奖。
姚战琪:(主编)
姚战琪,财经系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系教授、服务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二级学科专业为国际贸易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本人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社科院类课题在内的10项课题研究项目,近几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技术进步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与互动关系研究》,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中国攀升全球产业链:以宁波和东莞为例》,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思想史研究》等。
李勇坚(主编): 暂无简介
陈宪:《中国服务产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谷书堂等:《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韩枫:《中国第三产业经济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
何立峰主编:《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年版。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陈彪如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江小涓等:《网络时代的服务型经济:中国迈向发展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上海三联书店1958年版。
[美]维克托·R.富克斯:《服务经济学》,许微云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钱伯海:《社会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任兴洲、王微:《服务业发展制度、政策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夏杰长等:《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版。
杨丹辉、王子先:《服务外包与社会服务业开放式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周蕾:《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全球价值链提升》,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振华、周国平:《服务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理论篇)》,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2年。
欧阳彪:《开放经济下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6年。
白仲尧、白景明、苏广文:《服务经济理论讨论会综述》,《商业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
白仲尧:《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商业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
白仲尧:《谈谈服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财贸经济》1987年第4期。
北京日报理论部:《关于“商业服务业工作是不是低人一等”讨论的体会》,《新闻业务》1963年第7期。
蔡昉:《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草英、攸全:《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62年第9期。
草英、攸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与何炼成同志商榷》,《中国经济问题》1965年第6期。
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美国服务外包的验证》,《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陈明、韦琦、邝明源:《生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国际比较》,《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陈明、魏作磊:《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
陈鹏联:《关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效应的评价与思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陈少峰:《互联网+ 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陈书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陈文玲:《互联网与新实体经济》,《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4期。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中国科学基金》2019年第3期。
陈艳莹、赵旭:《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美两国行业数据的比较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程安东:《论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程大中、汪蕊:《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之谜”破解:Pugno模型拓展及基于中国的数值模拟》,《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程大中、郑乐凯、魏如青:《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一般均衡模型及其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10期。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财经研究》2001年第27期。
迟福林:《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二次开放》,《经济参考报》2017年4月28日第1版。
初玉岗:《制造业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崔林:《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问题》,《人口与经济》1989年第1期。
戴翔:《生产率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业和制造业有何不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党诚恩:《第三产业的划分及我国服务业发展方向》,《商业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
丁守海、陈秀兰、许珊:《服务业能长期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吗》,《财贸经济》2014年第8期。
丁守海、丁洋、沈煜、南毓:《新常态背景下服务业就业的滞后风险》,《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
董小麟:《论第三产业的崛起》,《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都阳:《就业政策的阶段特征与调整方向》,《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豆建民、张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趋势》,《城市问题》2015年第7期。
杜传忠、杜新建:《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东岳论丛》2016年第7期。
杜逸冬:《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质量影响路径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4期。
方秉铸:《发展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核算体系问题》,《统计研究》1986年第4期。
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冯晴、王晓萍:《乌拉圭回合与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经济科学》1993年第1期。
傅殷才:《评现代资产阶级服务经济理论》,《世界经济》1981年第12期。
高传胜:《老龄服务业促进政策及现实问题再审视》,《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高涤陈:《开展服务经济研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商业经济与管理》1985年第4期。
高红冰:《平台经济崛起改变互联网治理模式》,《前线》2016年第2期。
高翔:《大砍商品流转的多余环节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革命》,《经济研究》1958年第6期。
高翔:《高速铁路在服务业分布中的作用——基于城市层级体系视角的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1期。
戈力:《实现1959年商业部门劳动力计划的几个主要措施》,《劳动》1959年第5期。
耿永志、魏云娜、周瑾:《“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问题探究》,《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
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顾宝孚:《服务部门的独立化以及对再生产实现条件的修正》,《经济科学》1980年第6期。
顾纪瑞、张君诚、徐七凌:《有计划商品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
顾玲妹、陈永强:《承接“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外包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浙江省为例》,《商业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5期。
归克:《美国的饮食服务业》,《国际问题资料》1985年第12期。
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国际趋势及其启示》,《全球化》2013年第9期。
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上)》,《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
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下)》,《财贸经济》2000年第11期。
郭文杰:《服务业改革、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郭文杰、李泽红:《劳动力流动、服务业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三产业专题组:《加速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1986年第12期。
韩玉军:《“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服务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6期。
郝宏杰、付文林:《劳动力技术禀赋与消费性服务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15年第2期。
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何军红、李仲香:《生活服务O2O带动消费模式升级的路径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16期。
何炼成:《三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术研究》1981年第2期。
何炼成:《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劳动理论讨论的回顾与展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何炼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3年第2期。
何小锋:《劳务价值论初探》,《经济研究》1981年第4期。
侯欣裕、孙浦阳、杨光:《服务业外资管制、定价策略与下游生产率》,《世界经济》2018年第9期。
胡培:《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浙江学刊》1963年第1期。
胡润松、刘百扬:《第三产业的理论和上海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践》,《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黄汉民:《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零售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财贸经济》2002年第9期。
黄焕中:《谈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祝吕静:《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3期。
黄玉杰、冯雷鸣、刘妍:《企业服务外包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12期。
霍景东、夏杰长:《现代服务业研究开发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0期。
纪良纲:《关于发展传统服务业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
冀归山:《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42期。
贾履让、陶琲、郭冬乐、白仲尧:《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分析》,《学术论坛》1994年第1期。
贾英勋:《试论生产性劳务》,《长白学刊》1989年第1期。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江小涓、罗立彬:《网络时代的服务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国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江小涓:《“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体制政策保障》,《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江小涓:《网络空间服务业:效率、约束及发展前景——以体育和文化产业为例》,《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江小涓:《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服务经济理论研究》,《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6期。
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姜长云、邱灵:《扩大和深化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思路》,《经济纵横》2014年第10期。
姜凌、卢建平:《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作用机理》,《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金建:《全国第三产业理论第二次讨论会观点综述》,《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3期。
金云哲、朴松子:《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问题及对策》,《财经问题研究》1993年第1期。
经济结构调查研究组:《关于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的意见》,《经济管理》1980年第12期。
荆林波、袁平红:《全球化面临挑战但不会逆转——兼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财贸经济》2017年第10期。
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例》,《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邝日安、刘国光、董辅礽:《试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民经济平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原则》,《经济研究》1959年第12期。
邝日安、赵效民、王庆令、张卓元、何振一:《试论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经济核算问题》,《经济研究》1963年第8期。
来有为、陈红娜:《以扩大开放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管理世界》2017年第5期。
来有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及建议》,《经济日报》2017年3月4日第12版。
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科学决策》2004年第7期。
蓝宏、荣朝和:《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对城市群人口和产业的影响及启示》,《经济地理》2017年第8期。
雷小清:《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业“成本病”的影响研究——基于OECD国家生产率的增长核算分析》,《财经论丛》,2011年。
李长洲、孙艾华:《关于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服务经济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财贸研究》1985年第4期。
李成瑞、孙冶方、王积业:《首都经济理论界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8期。
李定中:《关于先进技术创造价值的问题——兼与钱伯海同志商榷》,《经济学家》1994年第5期。
李纲、杨宽宽:《关于服务业统计改革》,《中国统计》1999年第10期。
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财贸经济》2003年第10期。
李建华、孙蚌珠:《服务业的结构和“成本病”的克服——Baumol模型的扩展和实证》,《财经研究》2012年第11期。
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李江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与评价指标》,《经济管理》1997年第8期。
李江帆:《第三产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李江帆:《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吗?——与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论点商榷》,《财贸经济》1997年第9期。
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李江帆:《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服务价值理论》,《经济学家》1996年第2期。
李江帆:《略论服务消费品的价值问题》,《上海经济研究》1984年第10期。
李江帆:《略论服务消费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李江帆:《论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价格剪刀差》,《南方经济》1987年第1期。
李江帆:《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2期。
李晋中:《政府和市场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李京文:《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李平、付一夫、张艳芳:《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2期。
李善同、高传胜:《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容、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8期。
李文秀:《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第7版。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李杨、张鹏举、黄宁:《中国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就业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6期。
李勇坚、夏杰长:《服务业是节约投资的产业吗?——基于总量与ICOR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李勇坚、夏杰长:《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改革》2010年第5期。
李勇坚、夏杰长:《我国经济服务化的演变与判断——基于相关国际经验的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11期。
李勇坚:《中国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1978—2000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6期。
李哲、石亮元:《城镇个体商业、服务业的作用、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商业研究》1980年第6期。
李志军:《发展服务外包:西部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11期。
李志猛、李世峰:《“七五”期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第1期。
梁厚斌:《探索中国式的第三产业的路子》,《经济学周报》1985年第12期。
梁晶晶、黄繁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梁若冰:《Solow悖论引出的思考:服务业的生产率之谜》,《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梁志高、厉璠:《扩大上海劳动就业的几点建议》,《社会科学》1979年第4期。
梁志华、盛绳武:《破除传统观念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崇文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几点体会》,《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4期。
廖少廉:《东盟国家的“无烟工业”——旅游业》,《南洋问题研究》1979年第2期。
林宏桥、徐兴田、黄祖馨、秦广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城镇个体商业服务业》,《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
林文益:《以市场为中心发展服务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年第4期。
刘国平:《第三产业、对外开放与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刘莱夫:《商业工作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前线》1959年第1期。
刘培林、宋湛:《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刘日新:《客运是物质生产部门吗?——划分是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的原则》,《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6期。
刘诗白:《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财经科学》1982年第1期。
刘维刚、倪红福:《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技术进步:效应及作用机制》,《财贸经济》2018年第8期。
刘伟:《第三产业与国民收入》,《改革》1985年第2期。
刘奕:《服务业地理集中:产业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刘奕、雷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社会服务业外包:趋势、效应与启示》,《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
刘英传:《我对商业部门实行计时加奖励的工资制度的体会》,《商业研究》1978年第3期。
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刘志彪:《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服务业进入现代增长轨道》,《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陆立军:《关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指导思想问题》,《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吕拉昌、阎小培:《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罗国勋、罗玥:《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罗浥尘、施宗全:《服务人员不创造价值吗?——从第三次产业谈起》,《文汇报》1981年5月5日。
骆耕漠:《必须分清“第三产业”的大杂烩性质——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问题之一》,《经济学动态》1985年第8期。
骆耕漠:《个人服务的社会化和分类统计问题》,《财经问题研究》1989年第2期。
骆耕漠:《关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1961年第4期。
毛中根、洪涛:《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2年第12期。
倪红福、夏杰长:《中国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财贸经济》2016年第11期。
欧阳彪、王耀中:《开放经济下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的测度与评价》,《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欧阳钧:《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我们对它的看法》,《人口学刊》1985年第6期。
庞瑞芝、邓忠奇:《服务业生产率真的低吗?》,《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平新乔、安然、黄昕:《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学术研究》2017年第3期。
钱伯海:《劳动价值理论与三次产业》,《经济学家》1995年第3期。
渠慎宁、吕铁:《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服务业更重要吗——论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财贸经济》2016年第3期。
肜新春:《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交通运输事业》,《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
沙吉才、孙长宁:《论社会主义的服务劳动》,《财贸经济》1981年第3期。
商业部组织技术局:《商业企业挖掘劳动潜力的基本经验》,《劳动》1960年第6期。
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孙浦阳、韩帅、靳舒晶:《产业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基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孙浦阳、侯欣裕、盛斌:《服务业开放、管理效率与企业出口》,《经济研究》2018年第7期。
孙尚清、马建堂:《产业结构:80年代的问题与90年代的调整》,《管理世界》1991年第2期。
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谭成文、杨开忠:《京津第三产业分工协作特征》,《经济地理》1999年第6期。
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9期。
唐一大:《略论社会主义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经研究》1960年第9期。
陶桓祥、金火:《对建立服务业经济学的初步意见》,《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
陶桓祥:《尽快建立服务经济学》,《财贸经济》1982年第4期。
陶永宽:《全国首次第三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观点综述》,《社会科学》1985年第11期。
汪绍铨:《要适当发展个体商业服务业》,《商业研究》1980年第5期。
王朝阳:《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升级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财贸经济》2012年第10期。
王积业:《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王微:《消费性服务业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日报》2018年9月20日第15版。
王晓红、谢兰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区域服务业开放发展的研究》,《全球化》2018年第9期。
王子先:《全球化下中国服务业跨越式升级的路径及开放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魏江、朱海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模式研究——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2期。
魏翔:《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发展与演进》,《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财贸经济》2006年第11期。
温端云:《试论第三产业劳动的性质及其效益、产值的核算》,《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奚兆永:《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6期。
夏杰长、陈军:《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服务业开放》,《全球化》2017年第8期。
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夏杰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光明日报》2019年6月4日第16版。
夏杰长、刘奕、李勇坚:《“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夏杰长、倪红福:《服务贸易作用的重新评估:全球价值链视角》,《财贸经济》2017年第11期。
夏杰长、倪红福:《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夏杰长:《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财税政策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夏杰长、肖宇、李诗林:《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学术月刊》2019年第2期。夏杰长、姚战琪:《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5期。
夏杰长:《迎接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谢伏瞻:《积极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在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统计》2007年第12期。
徐学珍、刘溶沧:《发展第三产业要重视社会效益》,《北京日报》1985年9月16日。
许柏年:《再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何炼成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65年第5期。
许涤新:《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许宪春、董礼华、赵同录、刘慧平、金红:《中国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统计研究》2004年第1期。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4期。
宣烨:《要素价格扭曲、制造业产能过剩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3期。
薛暮桥:《国家统计局薛暮桥局长在全国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
杨长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4年第10期。
杨坚白:《关于第三次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财贸经济》1985年第11期。
杨坚白、于光远、钟兆修、杨春旭:《首都经济理论界继续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姚战琪:《服务业对外开放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改革》2019年第1期。
姚战琪:《技术进步与服务业的融合和互动——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财经研究》2008年第7期。
姚战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7期。
易炼红:《论第三产业产品的交换》,《经济问题》1986年第12期。
于光远:《马克思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3期。
于光远《在社会生产成果的统计中应不应该包括劳务》,《经济研究》1983年第7期。
余鑫炎:《商业部门职工的劳动主要是非生产性劳动——与杨百揆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81年第7期。
余泳泽、潘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结构升级滞后并存之谜——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视角的解释》,《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
袁富华、张平、刘霞辉、楠玉:《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原毅军、刘浩、白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岳希明、张曙光:《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问题》,《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曾巩:《我国第三产业成长阶段及发展对策》,《管理世界》1986年第5期。
曾山:《国务院第五办公室曾山副主任在全国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曾艺、韩峰、刘俊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张彬斌、陆万军:《公路交通性能与服务业发展机会——基于国道主干线贯通中国西部的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5期。
张车伟、王博雅、高文书:《创新经济对就业的冲击与应对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5期。
张寄涛、夏兴园:《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80年第12期。
张建华、程文:《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张颖熙:《中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弹性研究——基于QUAIDS模型的分析》,《财贸经济》2014年第5期。
张月友、董启昌、倪敏:《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了吗》,《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
张月友、刘丹鹭:《逆向外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张月友:《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基于国内关联与总关联分离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张卓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跨越》,《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张卓元:《开展第三产业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全国第三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上的开幕词》,《财贸经济》1985年第11期。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郑吉昌、朱旭光:《全球服务产业转移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财贸经济》2009年第8期。
郑家亨、吴戎:《对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几点认识》,《统计》1985年第3期。
《支持第三产业 活跃经济生活》,《中国金融》1980年第10期。
周小川:《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第12期。
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抓紧建立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统计》1985年第6期。
资料室:《我国商业纲的发展和1955年的基本情况》,《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18期。
邹加怡:《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的得失与选择》,《世界经济》1988年第10期。
《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记录》,1950年3月3日。
《支持第三产业 活跃经济生活》,《中国金融》1980年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第28号(总号:15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www.gov.cn/gongbao/shuju/1958/gwyb195828.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四年第一号(总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www.gov.cn/gongbao/shuju/1954/gwyb195401.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五年第十五号(总第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www.gov.cn/gongbao/shuju/1955/gwyb195515.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五年第五号(总第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www.gov.cn/gongbao/shuju/1955/gwyb195505.pdf)。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聚焦“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农村发展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2020)Focusing on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70年
中国对外贸易报告.2017:英文
Understanding China's Foreign Trade.2017中国人视野中的经济发展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URBAN COMPETITIVENESS(NO.1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