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外影响因素为研究视角,探讨其对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对于了解中国道路所走过的曲折历程,认识中国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总结党在认识与处理国外因素上的经验教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中国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This book takes foreign influences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roa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ortuous course of the Chinese road, recogniz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China's taking the socialist road suited to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summing up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arty's experience in 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foreign influences, and advanc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in China.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China's experience, explore the roa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uited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revival of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一 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列宁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毛泽东文集》(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
[1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1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李鹏:《市场与调控——李鹏经济日记》(中卷),新华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2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0]《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二 中文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31]王春良、祝明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2]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3]华原:《痛史明鉴: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及其教训》,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993年版。
[35]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6]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7]高放:《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9]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李淑珍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江流、徐崇温主编:《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43]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顾海良等:《世纪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严书翰:《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46]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52]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54]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靳辉明、罗文东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徐敦信主编:《世界大势与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57]周敏凯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8]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宫力、刘德喜等:《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61]张素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62]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郑德荣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64]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自主至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65]秦宣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6]袁秉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7]肖冬连:《六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阎学通等:《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0]程玉海、林建华等:《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新论》(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1]赵启正等:《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72]庄锡福、刘新宜主编:《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3]顾关福主编:《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4]王伟光主编:《社会主义通史》(第6、8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5]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6]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7]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8]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9]王伟光:《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0]张远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透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81]叶庆丰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历史实践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82]严书翰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前沿问题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83]胡振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84]刘海涛:《走向世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85]朱峻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86]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88]郑必坚、基辛格等:《世界热议中国:寻找共同繁荣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89]朱峻峰:《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修订简明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90]欧阳康、杜志章等:《中国道路: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1]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92]门洪华主编:《中国外交大布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3]徐艳玲、龚培河:《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4]张伟超、蒋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道路篇》,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版。
[95]罗文东、陈建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崭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96]黄燕:《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97]白雪秋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现实和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8]杨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9]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0]李肇星:《说不尽的外交》,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三 中文文章
[101]良月:《列宁的时代观与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第3期,第1—11页。
[102]方连庆:《中苏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第3期,第12—19页。
[103]陈启懋:《试论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过渡》,《国际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第1—7、63页。
[104]徐耀新:《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第35—42页。
[105]张仁德:《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失败原因和教训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1期,第105—112页。
[106]梅忠德:《为什么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35—39页。
[107]袁德金:《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战争与和平理论的演变》,《军事历史》1994年第4期,第33—38页。
[108]高放、向文华:《新科技革命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影响与挑战》,《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5期,第5—9页。
[109]包心鉴:《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漫漫征途上——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3期,第19—31页。
[110]向文华:《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第3期,第32—35页。
[111]张亚斌:《50年代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认识》,《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第1—5页。
[112]陈振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6期,第84—90页。
[113]俞良早:《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年第S1期,第44—48页。
[114]李兴、周雪梅:《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关系的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第10—20页。
[115]刘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时代观与国际战略思维的衍进和创新》,《学术月刊》1998年第12期,第16—23、103页。
[116]李玉荣:《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演变及其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1期,第43—46页。
[117]许先春:《反对霸权主义的锐利武器——学习邓小平关于人权问题的论述》,《党建研究》1999年第8期,第23—25页。
[118]李景治:《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12期,第32—34、51页。
[119]王四达:《全球化:一个逻辑与历史的进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89—94页。
[120]王真:《雅尔塔格局与新中国的历史走向》,《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32—36页。
[121]严书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理论前沿》2000年第18期,第3—5页。
[122]郑必坚:《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前沿》2000年第20期,第3—6页。
[123]罗浩波:《东西方文明整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5—118页。
[124]张从田:《中苏分裂与中国社会主义的走向》,《理论探讨》2001年第1期,第85—88页。
[125]方永刚、石家铸:《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特点及对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1—64页。
[126]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1年第3期,第13—18页。
[127]任宗理:《试析“9·11事件”的原因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6期,第21—23页。
[128]南菁:《“9·11事件”与当前国际局势的演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2期,第8—12页。
[129]陶正付、葛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第10—13页。
[130]袁强:《邓小平反“和平演变”思想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36—239页。
[131]王世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4—12、125页。
[132]胡振良、熊云:《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6期,第75—78页。
[133]黄宗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的飞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0—15页。
[134]徐崇温:《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30—36页。
[135]严书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5—11页。
[136]李慎明:《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8—30、125页。
[137]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2—118、128页。
[138]沈志华:《以苏为鉴: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和思考》,《暨南史学》2004年第3期,第587—628页。
[139]沈志华:《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国际冷战史研究》2004年版,第28—69、8页。
[140]宋以敏:《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第6—11、5页。
[141]秋石:《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求是》2004年第5期,第19—22页。
[142]张晓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第37—43页。
[143]杨发喜:《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观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第1—4页。
[144]赵凌云、张连辉:《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4—32页。
[145]孙津:《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16—121页。
[146]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兼与赵凌云、张连辉先生商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1—18、25页。
[147]李明斌:《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与中苏论战的实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70—174页。
[148]李世安、王林霞:《美国对华人权战略及其实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93—97页。
[149]王林霞:《美国对华接触战略与人权战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第110—115页。
[150]吴攀龙、杨恕:《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第32—35页。
[151]李慎明:《党的八大前后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当今中国的发展壮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18—21页。
[152]杨守明:《时代主题的演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第93—96页。
[153]赵凌云:《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历史启示》,《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第10—13页。
[154]左凤荣:《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其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87—92页。
[155]罗文东:《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第12—16页。
[156]阎学通:《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第7—10页。
[157]范强威:《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0期,第24—26页。
[158]贾琳:《邓小平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及其现实指导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1期,第65—67页。
[159]马龙闪:《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第5—10页。
[160]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29—42页。
[161]温强:《肯尼迪政府对华和平演变政策及中国的反应——以人权外交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9—43、125页。
[162]吴苑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问题的思考》,《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27—31页。
[163]杨军:《从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第104—109页。
[164]赵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问题》,《当代经济》2007年第10期上,第1页。
[165]秦宣:《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44—47页。
[166]郑传芳:《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8页。
[167]李伟:《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的政治战略与实践》(上下),《探索》2008年第1期,第4—10页,2008年第2期,第4—7、12页。
[168]禹国峰:《恩格斯合力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发展的逻辑进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41—45页。
[169]许斗斗:《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唯实》2008年第2期,第45—48页。
[170]蔡亚志:《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第134—137页。
[171]王永贵:《从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6—11页。
[172]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解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第75—78页。
[173]秦宣:《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模式”——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9—15页。
[174]徐崇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47—50页。
[175]韩振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成功原因》,《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91—95页。
[176]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第9—17页。
[177]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第52—57页。
[178]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中国广东深圳,2008年第9期,第306—314页。
[179]秦宣、郭跃军:《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3—59页。
[180]周建超、孙进:《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21页。
[181]陈志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性模式的新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第8—13页。
[182]郑德荣、姜淑兰:《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个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2期,第15—19页。
[183]李强:《邓小平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第130—136页。
[184]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第82—91页。
[185]马拥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5—10页。
[186]吕世荣、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第82—85页。
[187]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红旗文稿》2009年第8期,第27—30页。
[188]倪世雄、赵曙光:《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17—25、159页。
[189]王昌英:《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新中国60年主要领导人时代观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第62—66页。
[190]徐崇温:《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第5—11页。
[191]秦宣:《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第35—41页。
[192]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第8—13页。
[193]徐崇温:《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22页。
[194]陈述:《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第60—65页。
[195]赵曜:《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第9—13页。
[196]林怀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中国化》,《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第6—9页。
[197]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7期,第36—41页。
[198]徐崇温:《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红旗文稿》2010年第17期,第10—12页。
[199]夏征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论战争与和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82—86页。
[200]桑学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经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1—18页。
[201]刘浚:《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5期,第96—100页。
[202]张宁:《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及特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第139—147页。
[203]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上下篇)——俄罗斯人在诉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第5—25页,第4期,第5—23页。
[204]叶志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第63—70页。
[205]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第83—89页。
[206]张维为:《在国际比较中解读中国道路》,《求是》2012年第21期,第42—46页。
[207]夏兴有:《现代性的历史境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第5—9页。
[208]季正聚:《全球化视角下的诠释两条主线上的反思——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简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第1页。
[209]李占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时代性》,《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第89—96页。
[210]李玉生、耿云:《“中国模式”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4—8页。
[211]刘爱武:《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质疑与坚定道路自信》,《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20—26页。
[212]李捷:《毛泽东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9期,第1—10页。
[213]姜宁:《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27页。
四 中文学位论文
[214]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215]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16]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与模式比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17]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18]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19]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五 中文译著、英文著作与文章(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
1.中文译著
[220][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221][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22][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夏伯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24][加]郑海麟:《廿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之反省》,香港海峡关系研究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
[225][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卷),裘克安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26][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27][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8][俄]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卷),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29][英]菲利普·布朗、休·劳德:《资本主义与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及人类社会未来》,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0][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31][美]克里斯托弗·莱恩:《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孙建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2][新]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3][韩]文正仁:《中国崛起大战略——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深层对话》,李春福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234][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23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36][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王吉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237][美]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张睿壮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38][美]德瑞克·李波厄特:《50年伤痕——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郭学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239][丹]李形主编:《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林宏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40][意]洛丽塔·纳波利奥尼:《中国道路——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2.英文类著作与文章
[241]Henry Kissinger.White House Years,Little,Brown and Company(Canada)Limited,1979.
[242]Peter Jones and Sian Kevill.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1949-84,Harlow: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43]Chen Jian.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244]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Itill&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
[245]David Harvey.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46]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Monthly Review Press,2005.
[247]Lorenz M.Luthi,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248]Shu Guang Zhang.Economic Cold War:America'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9-1963,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49]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ermacy,1962-196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权力法治与廉政治理
Power Rule of Law and Integrity Governance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关怀与国际视野相耦合的哲学观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Public Management: A Philosophical View Based on the Coupling of Chinese Concern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国际话语权视角下中国公共外交建设方略
Construction Strategy for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清洁能源外交: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径
Clean Energy Diplomacy:Global Trend and China's Path第三方与大国东亚冲突管控
Third Partie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Among Great Powers In East Asi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