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巴曙松、陈华良等主编:《2012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短兵相接中的资产管理格局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
曹彤:《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西南金融》2011年第8期。
曹小武:《美国次债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创新的启示与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第9期。
姜再勇:《银行理财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李存、杨大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经济纵横》2016年第7期。
李存、杨大光:《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17年第3期。
李建军等主编:《中国影子金融体系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李建伟、李树生:《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与实体经济景气程度——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李世宏:《经济不确定性中的金融风险防范》,《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8期。
李向前、诸葛瑞英、黄盼盼:《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李扬、殷剑锋:《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中国外汇》2011年第16期。
刘慧:《“一行三会”共话改革和增长》,《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3月14日。
刘润佐、王光远、罗钢青:《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和扩张机制——从信托公司角度的考察》,《投资研究》2014年第9期。
卢川:《中国影子银行运行模式研究——基于银信合作视角》,《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1期。
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武汉金融》2012年第4期。
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彭文玉、孙英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货币供应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0期。
秦岭:《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金融法苑》2009年第12期。
秦岭:《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与监管——以美国为例探讨》,《国际经济法学刊》2010年第1期。
邵伟:《影子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上海金融报》2012年4月6日。
邵伟:《让影子银行成为金融创新主力》,《上海金融报》2012年4月27日。
沈悦、谢坤峰:《影子银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金融论坛》2013年第5期。
汤震宇、刘博、林树:《从美国次货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开放导报》2009年2月14日。
王爱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王海全、郭斯华:《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风险防控》,《金融与经济》2012年第12期。
王铭利:《影子银行、信贷传导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4期。
王勇、韩雨晴:《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思考及建议》,《国际金融》2012年第5期。
王增武:《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国信用卡》2010年第1期。
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中国金融》2010年第23期。
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金融研究》2013年第12期。
肖钢:《影子银行将是中国金融业五年内的最大风险》,《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10月11日。
许少强、颜永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利率传导与货币政策调控》,《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阎庆民、李建华:《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杨旭:《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期。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新金融》2013年第2期。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的本质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年第1期。
袁增霆:《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张化桥:《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黎木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张杰:《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张荔:《金融自由化效应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张金城、李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失衡下的监管套利理论透析》,《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
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周丹、王恩裕:《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初探》,《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机制及其脆弱性》,《金融市场》2010年第12期。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自由银行业的回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朱华培:《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2期。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王玚:《影子银行发展成因影响及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4年。
宋巍:《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5年。
Tobias Adrian and Hyun Song Shin,“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onetary Economics”,in ,2010,pp.601-650.
Allen and Carletti,“Issues in the Credit Risk Modeling of Retail Markets”,,No.28,2010,pp.727-752.
Esther Jeffers and Claudia Baicu,“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the Regular Banking System:Evidence from the Euro Area”,City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No.2,2013.
Gary Gorton and Andrew Metrick,“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Yale ICF Working Paper,2010,pp.9-14.
George Soros,“Bank-Firm Relationships and Contagious Banking Crisis”,Vol.35,No.2,2007,pp.239-261.
Gorton,“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No.15273,1990.
Kane,E.J.,“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lulation”,,No.36,1981,pp.355-367.
Patricia M.Dechow and Linda A.Myers et al.,“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Gains from Asset Securitizations:A Convenient Earnings Management Tool with Compensation Side-benefits?”,,No.9,2009,pp.1-24.
Pozsar et al.,“Institutional Cash Pools and the Triffin Dilemma of the US Banking System”,IMF Working Paper,WP/11/190,2010.
Robter Kuttner,“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o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Crises”,No.11,2007,pp.76-88.
Schwarcz,S.,“Regulating Shadow Banking”,No.7,2012,pp.35-47.
Silber,W.L.,“Towards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No.9,1975,pp.53-85.
Silber,W.L.,“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No.5,1983,pp.89-95.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October,2008.
Internatl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08.
Valentina Bramo and Shin,H.S.,“Capital Flows and 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No.4,2015,pp.1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