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years of thinking and accumulation,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neoclassical "structure-function theory", trying to interpret various "traditional-modern" transformation phenomena in China. The core part of this book describes the "one, two, three, four" of the neoclassical "structure-function theory": "one"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neoclassical "structure-function theory" as a theory; "Two" is to demonstrate the new interpretation ability of binary social analysis for "Chinese-style development"; "Three" is a special discussion of three force analysis methods, analyz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Four" is to propose two analytical tools: four-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four-level analysi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he first, middle and second parts, with a total of eighteen chapters.
陈学明:《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戴可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开创学术新风气》,《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高丙中主编:《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格扎维埃·格雷夫主编:《经济学与内源发展》,胡中夫等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
海南省琼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琼山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何星亮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胡彬彬、李向军、王晓波主编:《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黄培平:《府城春秋》,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2010年版。
黄忠彩、张继焦主编:《世界的盛会 丰硕的成果——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最新学术成果概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黄忠彩、张继焦主编:《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培林、王春光:《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内源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刘宝明、戴明超:《当代北京商号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马戎、王汉生、刘世定主编:《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马戎、黃朝翰、王汉生、杨牧主编:《九十年代中国乡镇企业调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乔健主编:《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版。
荣仕星、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志乐主编:《2002—200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王志乐主编:《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谢康、乌家培编:《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里茨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年。
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厚义、陈光金主编:《走向成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张厚义、侯光明、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和创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张继焦:《亚洲的城市移民——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比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从社会结构视角分析经济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继焦、丁惠敏、黄忠彩主编:《老字号蓝皮书——中国“老字号”企业发展报告No.1(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张继焦、葛存山、帅建淮:《分销链管理——分销渠道的设计、控制和管理创新》,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张继焦、黄忠彩主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版。
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报告No.2(2013—201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3(2015—2016)》,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版。
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4(2016—2017)》,中国市场出版社2016年版。
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5(2017—2018)》,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年版。
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6(2018—2019)》,中国市场出版社2019年版。
张继焦、吕江辉编著:《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张继焦、帅建淮编著:《成功的品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张继焦编著:《控制链管理:防范客户和应收账款风险》,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
张继焦主编:《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张继焦主编:《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探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赵旭东:《文化转型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赵旭东、刘谦主编:《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全新修订版),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编著:《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美]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和领导力》,马红宇、王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猛、李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荷]彼特·J.M.纳斯、张继焦主编:《当今国际人类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G.德拉姆德和J.恩索尔:《战略营销:计划与控制》,张继焦、田永坡译,张继焦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
[匈]卡尔·波拉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1944),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切尔编:《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科学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沈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陆宏成、陈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1980),张晓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尔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日]中根千枝:《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1967),陈成译,东尔校,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白长虹、廖伟:《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6期。
白振声:《民族现代化与禁忌习俗》,《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白振声:《文化——山区民族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民族学研究》第十辑,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陈伯君:《“权贵经济”从何而来》,《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9月刊(总第303期)。
陈启新:《民族人口素质与现代化》,《思想战线》1995年第2期。
陈启新:《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化》,《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陈占江、包智明:《“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陈振铎:《民营企业家的女性代际传承——浙江个案的企业人类学研究》,《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探讨》(张继焦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美]大卫·科兹:《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单霁翔:《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求是》2006年第14期。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丁赛、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5年泰国中期会议综述》,《世界民族》2015年第6期。
范可:《“自我的他者化”——关于本土田野实践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费孝通:《中国的现代化和知识分子问题》,《社会科学》1982年第12期。
费孝通:《发挥智力优势,为民族地区四化服务》,《中国民族》1983年第4期。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费孝通:《谈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费孝通:《西部开发中的文化资源问题》,《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政协天地》2009年第11期。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格勒:《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龚德全:《后现代语境中的民族志生产:一个困惑的追求》,《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郭大烈:《民族文化类型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民族学研究》第十辑,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郝国强:《近10年来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反观》,《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
何明:《民族研究的危机及其破解——学科认同、学者信任和学术体制的视角》,《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何星亮:《从人类学观点看中国西部的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何星亮:《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李亦园教授访谈录》,《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
何星亮:《论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何星亮:《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何星亮:《文化模式: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何星亮:《“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贺雪峰:《“大循环”:经验的本体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2期。
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黄剑波:《写文化之争:人类学中的后现代话语及研究转向》,《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景军:《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瞿明安:《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评述》,《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李诚:《影响老字号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商业时代》2008年第19期。
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李明武:《中华“老字号”的创新方向》,《区域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绍明:《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现代化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李宇军:《走向国际的中国人类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国际会议综述》,《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黄忠彩、张继焦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李宇军、张继焦:《企业人类学:“老字号”研究的四个阶段和范式转变》,《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李宇军、张继焦:《城市复兴: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李宇军、张继焦:《走内源型发展路子,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小镇: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李宇军、张继焦:《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看特色小镇的内源型发展——新“结构—功能论”的分析框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李宇军、张继焦:《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内源型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梁钊韬:《黎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教育因素》,《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林耀华:《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类型及其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民族学研究》第十辑,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刘仕刚、张继焦:《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困境和发展新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吕俊彪、周大鸣:《实践、权力与文化的多样性阐释——人类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意]马力罗:《时间与民族志:权威、授权与作者》,吴晓黎译,《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马戎:《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纳日碧力戈:《中国人类学的独白和对白:课题与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庞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识历程——兼论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乔健:《底边社会——一个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新概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乔健、徐杰舜:《对话:乔健与中国人类学》,《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科视角,处理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阮西湖、徐杰舜:《面向21世纪的国际人类学——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4届世界大会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阮仪三:《中国古城保护与西部大开发》,《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宋蜀华:《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学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宋蜀华:《从民族学视角论中国民族文物及其保护与抢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孙立平:《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5期。
谭深:《启动我国都市人类学创建的契机——第一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综述》,《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3期。
王克稳、徐会奇、栾惠洁:《基于消费者怀旧的中华老字号品牌营销》,《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绍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2期。
王天佑、张威、马鹏:《我国“老字号”中餐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乌小花、艾易斯:《“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吴晨:《“城市复兴”理论辨析》,《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1期。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检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吴金光:《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3届世界大会》,《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12期。
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上篇),《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1期。
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下篇),《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2期。
邢少文:《中国正在走向权贵市场经济?—— 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南风窗》2010年第18期。
徐杰舜、丁苏安:《关于文化转型问题的一场争论——第十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述评》,《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徐杰舜、赵旭东等:《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期。
徐黎丽:《通道地带理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杨圣敏:《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杨小柳:《整体观的延续和拓展:都市民族志范式的构建》,《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殷鹏:《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对一个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人类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5年。
臧得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与实证对一个师承性学派研究成果的谱系考察》,《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张继焦:《“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国际会议纪要》,《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张继焦:《“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思想战线》2015年第3期。
张继焦:《“伞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新概念》,《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
张继焦:《“自上而下”的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老商街、老字号的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张继焦:《城市复兴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基于首尔与北京的比较分析》,《民族论坛》2016年第5期。
张继焦:《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韩国首尔挖掘餐饮老字号价值的经验与启示》,《城市》2016年第6期。
张继焦:《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张继焦:《城市转型中的老字号、老商街:首尔与北京的比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张继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向》,《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张继焦:《从第16届世界大会,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的盛会 丰硕的成果——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最新学术成果概述》(黄忠彩、张继焦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张继焦:《从企业人类学视角破解老字号的长寿之道——以百年老字号“清华池”为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张继焦:《从中华老字号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对两家“老字号”企业(鹤年堂、同仁堂)的个案研究》,先发表于《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后收入韩敏、[日]末成道男编《中国社会的家族·民族·国家的话语及其动态——东亚人类学者的理论探索》,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千里民族志研究丛书第90卷(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90),2014年版。
张继焦:《当代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后现代主义,还是新制度主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张继焦:《当代西方人类学发展的四种趋势》,《民族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
张继焦:《当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热点议题和发展动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张继焦:《第三届都市人类学会议暨“城市社会转型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简述》,《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张继焦:《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张继焦:《费孝通的三个重要理论都过时了吗?——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张继焦:《关系网络:少数民族迁移者城市就职中的社会资本》,《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张继焦:《关注老字号发展新阶段的“四大关系”》,《中外企业文化》2017年第3期。
张继焦:《国际都市人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4中期会议综述》,《世界民族》2015年第1期。
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综述》,《世界民族》2014年第2期。
张继焦:《换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新“结构—功能论”》,《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张继焦:《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张继焦:《老商街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持久活力研究》,《民族论坛》2016年第7期。
张继焦:《老字号、老商街如何重拾竞争力》,《中国民族报》2014年9月12日第6版整版。
张继焦:《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保护和经营》,《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2年第3期。
张继焦:《论我国南方民族文化的类型、层次与变迁》,《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创新视角:老字号的研究现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创新》2015年第1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新一轮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创新》2015年第2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实证与应用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视角:“老字号”的长寿秘诀与“伞式”发展模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张继焦:《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对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资本的利用》,《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张继焦:《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以城市消费文化为例》,《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0年总第4期。
张继焦:《人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再度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张继焦:《人类学方法的特点、不足和改进方向》,《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张继焦:《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1995年总第9期。
张继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西北师大学报》2016年第3期。
张继焦:《人类学在第三世界》,《民族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
张继焦:《三亚市郊回族经济民俗的变迁》,《民族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
张继焦:《上海世博会:“老字号”企业的“盛典性事件营销”——以上海杏花楼为例》,中牧弘允编《上海万博の经营人类学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课题番号:21242035),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2012年版。
张继焦:《社会人类学者是否适合研究自己的文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1995年总第9期。
张继焦:《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从“二分法”到“四分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张继焦:《新功能主义: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新价值》,《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张继焦:《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张继焦、黄忠彩主编),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版。
张继焦:《新一代商人群落的研究之一——从企业人类学角度,分析浙商的产生和群体特点》,《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张继焦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张继焦:《中国城市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形成——民族企业和民族企业家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张继焦:《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张继焦:《中国都市人类学的最新学科进展——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张继焦:《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最新趋势:走出村落,以老字号为抓手,走向现代化》,《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张继焦:《中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比较分析——略谈我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张继焦:《走出研究范式的困境:企业人类学的“四层次分析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张继焦、柴玲、陈楠、殷鹏:《再论“国家—民族”理论》,《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张继焦、党垒:《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基于中国和英国的经验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张继焦、李金操:《“伞式社会”与中国古代工商业经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张继焦、李宇军:《“城市复兴”研究:五个发展阶段及其未来展望》,《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张继焦、李宇军:《观察中国市场转型的一个新角度:地方政府与老字号企业的“伞式”关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张继焦、李宇军:《乡村振兴要以文化为新动能》,《小康》周刊2018年12月第363期。
张继焦、李宇军:《中国企业都“富不过三代”吗?——对“老字号”企业的长寿秘籍和发展前景的社会学分析》,《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张继焦、刘佳丽:《从企业人类学视角看老字号的“蜂窝式”发展模式:以张一元茶庄为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张继焦、刘仕刚:《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张继焦、刘仕刚:《论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基于“三个方向”与“三种能力”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2020年第1期。
张继焦、宋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现代化转型:直面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张继焦、尉建文:《三论“国家—民族”关系: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张继焦、尉建文、殷鹏、刘波:《换一个角度看民族理论:从“民族—国家”到“国家—民族”的理论转型》,《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张继焦、吴玥:《中国人类学发展70年》,《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张继焦、肖明远:《在国际学术殿堂 讲好中国故事》,《民族论坛》2016年第8期。
张继焦、杨林:《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五轮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张继焦、杨林:《“伞式社会”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企业的产生及发展》,《西北师大学报》2018年第1期。
张继焦、殷鹏、万斌:《政府与老字号企业的伞式关系研究——以致美斋饭庄为例》,《创新》2015年第6期。
张继焦、张小敏:《苗族的文化转型:一种关于民族文化变迁的新“结构—功能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张少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一个老字号止咳药的工业化故事》,《思想战线》2015年第6期。
张艳梅:《品牌资产视角下广西老字号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赵旭东:《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周大鸣:《都市化中的文化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周大鸣:《互联网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路径》,《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0期。
周大鸣、郭永平、王真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周大鸣、张超:《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走廊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2期。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周建新:《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论争与实践——以华南研究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3期。
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庄孔韶、兰林友:《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Maine,Henry James Sumner,,,(1st edition),London:John Murray,1861.
Tonnies,F., (),Leipzig:Fues's Verlag,1887,2nd ed.1912;8th edition,Leipzig:Buske,1935;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Charles P.Loomis,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57.
Durkheim,E., (:).Translated by W.D.Halls.1997,New York:Free Press,1893.
Veblen,Thorstein,.New York:MacMillan,1899.
Weber,Max, (),2 volumes,Germany:Bendix,Reinhard,1922.Max Weber,1921–1922,,Translated by Parsons together with Alexander Morell Henderson in 1947.
Commons,John R,.New York:Macmillan,1934.
Malinowski,B.K.,,Chapel Hill,N.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
Parsons,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
Redfield,Robert,:,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6.
Polanyi,Karl,.Boston:Beacon Press,1957.
Kuhn,ThomasSammual,(1st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Geertz,Cliffor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Foucault,Michel,,New York:Pantheon,1972.
Foucault,Michel,.New York:Pantheon,1978.
Skinner,G.William.(e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Nash,Ju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Rozman,Gibert (ed),,New York:Free Press,1982.
Webster,Andrew,,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4.
Giddens,Anthony,:,Cambridge:Polity (publisher),1984.
Marcus,G.E.& Michael,M.J.F.,:,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Clifford,J.& Marcus,G.E.(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Walder,Andrew,:,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Szelenyi,Ivan,:,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8.
Bourdieu,Pierr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ames,Alloson,Hockey,Jenny and Dawson,Andrew.(ed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7.
Nas,Peter and Zhang Jijiao (eds),: () (),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China,2009.
Zhang,Jijiao and Voon Phin Keong(eds),:,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011.
Zhang,Jijiao & Howard Duncan (ed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Migration 10,Netherlands: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14.
Zhang,Jijiao,:,Sept.Scholars’ Press,2019.
Cobb,Charles W.and Paul H.Douglas.1928.A Theory of Productio..Vol.18(1):139–165.
Redfield,Robert,1947.The Folk Society..Vol.52:293-308.
F.Keesing,B.Hammond and B.McAllister.1955.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resettlement:Milpitas,California..Vol.14,No.2.pp.15-20.
Keesing,F.and B.Hammond.1957.Industrial resettlement and community relations:Milpitas,California.:,(eds.) F.M.Keesing,B.J.Siegel and B.Hammon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27-44.
Freedman,Maurice.1963,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Vol.14.1:1~19.
Szelenyi,Ivan.1978.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Vol.19:63-87.
Granovetter,Mark.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Vol.91,No.3.pp.481-510.
Szelenyi,Ivan and Robert Manchin.1987.Social Policy under State Socialism.,edited by Gøsta Esping-Anderson,Lee Rainwater,and Martin Rein.White Plains,NY:M.E.Sharpe,pp.102-39.
Form,William.1979.Comparative Industrial Sociology and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Vol.5.pp.1-25.
Holzberg,Carol S.and Maureen J.Giovannini.1981.Anthropology and Industry:Reappraisal and New Directions.,Vol.10,pp.317-360.
Nee,Victor.1989.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Vol.54 (5):663-681.
Oi,Jean.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Vol.45 (1).
Huntington,Samuel P.,1993.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i,Jean.1995.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Special Issue: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Dec.),Vol.144,pp.1132-1149.
Li,Peilin,1994.Another Invisible Hand: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Society,,Vol.1,pp.85-94
Walder,Andrew.1995.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Vol.101 (2):268-269.
Lin,Na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Vol.24(3).
Wansink,B.1997.Making old brands new.,Vol.19(12):53-58.
Oi,Jean.1998,The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in Andrew Walder,(ed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i,Jean.1999,Local State Corporatism.in Jean C.Oi,(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own S.,Kozinets R.,Sherry J.2003,Teaching old brands new tricks:Retro branding and the revival of brand meaning.,Vol.67 (7):19-33.
Wolfe,Alvin W.,2003.Commentary on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UAES) in Firenze,Italy,2003,.Vol.62.September.P.3.
Hanvanich S,Cornelia Dröge,Calantone R.2003.Reconceptualizing the meaning and domain of marketing knowledge.,Vol.7(4):124-135.
Lopasic,Alexander,2004,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at Florence,5-12 July,2003..Vol.63.February.P.2-3.
Lehu J.2004,Back to life!Why brands grow old and sometimes die and what managers then do: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put into the French context.,Vol.10 (6):133-152.
The world’s oldest companies:The business of survival.,Dec.16,2004.
Sirmon D G,Ireland R D.2009.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Vol.32(1):273-292.
Zhang,Jijiao,2009.Report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16th IUAES World Congress (Oct.20th,2008 - Feb.20th,2009),.Vol.72.April.P.1.
Zhang,Jijiao.2011.Enterprise Anthropology Review and Prospect,in Zhang Jijiao and Voon Phin Keong(eds),:,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pp.1-12.
Zhang,Jijiao 2012.Shanghai Expo’as a Nation-owned Enterprise——A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Anthropology,中牧弘允编:《上海万博の经营人类学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课题番号:21242035),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2012年3月,第91-108页。
Zhang,Jijiao.2012.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An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Osaka,No.34,June.pp.7-8.
Zhang,Jijiao.2012.Migrant Social Networks: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Cities of China,in :.Edited by David Haines,Keiko Yamanaka,and Shinji Yamashita.USA,New York:Berghahn Books,Chapter 3,pp.47-59.
Zhang,Jijiao.2013.Shifting Two-tiered Boundaries of Belonging:A Study of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in ,edited by Ludger Pries,Great Britain:Palgrave Macmillan,pp.136-163.
Zhang,Jijiao.201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Case Study on Two“Chinese Old Brand”Companies (Heniantang,Tongrentang),,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November,Vol.1,No.2,pp.1-24.
Zhang,Jijiao.2014.The economic-cultural patterns of ethnic minority migrants in the cities of China,,Vol.3,No.2:67-85.
Baer,Drake.2014.How 16 of the Oldest Companies On Earth Have Been Making Money For Centuries.,Aug.2.
Kageyama,.Yuri.2015.Why Japan has the most old companies in the world.,Apr.27..
Zhang,Jijiao.2016.The“Umbrella Society”:A New Concept for Observing Social-Economic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China,.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Vol.6 (2),pp.83-102.
Zhang,Jijiao.2017.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on Chinese Old Brand Enterprise,.Published online:21 Nov.,pp.1-10.
Zhang,Jijiao.2018.Beehive Society:A New Concept for Observation of China’s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Published online by Springer.
Zhang,Jijiao.2018.Enterprise Anthropology:The Fourth Evolution of Anthropology,.Vol.7(2).
Zhang,Jijiao.2019.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Role of Ethnic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vol.8 (2):54-64.
Zhang,Jijiao.2019.New Functionalism:Turn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to New Energy in Urban Revival,,Sept.Published online:by Springer-natur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研究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uman Civilization职业管理制度研究
Research on Career Management System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Peibai Village in Wenxi, Shanxi Province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景天魁荣休讨论会文集
Disciplinary Confidence in Chinese Sociology:Papers of the Conference for Emeritus Professor Jing Tiankui中国近代社会史(第2版)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2nd Edition)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