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张厚安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李学举、王振耀、汤晋苏编著:《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15]徐勇、邓大才:《再领先一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18]刘金海:《产权与政治: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视角下的村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朱光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0]金太军:《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高新军:《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我国乡镇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吴理财:《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3]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5]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6]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何增科、高新军、杨冬雪、赖海榕:《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8]徐勇、吴理财:《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张静:《基层政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刘明兴:《中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与基层治理结构变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31]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版。
[32]王玉梁:《价值和价值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3]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4]沈荣华、钟伟民:《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37]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9]王艳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0]剧锦文:《转轨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角色与行为——甘肃省华亭县砚峡乡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董江爱:《中国农村基层民主与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2]许才明:《乡镇政府管理改革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4]赵宝煦:《行政机构改革透析——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型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6]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敬乂嘉:《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9]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张铭、王讯:《基层治理模式转型——杨村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经济体制的理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分》,刘敬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9年版。
[7][美]珍妮特·V.丹哈特、罗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休谟:《福利经济与国家理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12][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民主的意义及民主制度的脆弱性》,李梅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德]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王志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1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6][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再造政府》,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美]巴里·巴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观点》,王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9][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2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5][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2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7][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1][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2][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庄晨燕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3][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美]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5]萨拉蒙等:《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尤琳、陈世伟:《后税费时期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2]董江爱:《税费改革与乡村治理》,《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
[3]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5]尹利民:《“在场”抑或“缺席”: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乡镇政权——基于赣中地区A乡的调查与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8]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9]邓万春:《内生或内源性发展理论》,《理论月刊》2011年第4期。
[10]田春生:《解读“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11]亨利·明茨伯格、廉晓红:《发展的反思》,《IT经理世界》2007年第9期。
[12]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13]王志刚、黄棋:《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4]杨小柳:《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5]关学增:《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思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6]陈亮:《从效率优先到多元价值的整合:社会治理转型的价值诉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7]佟福玲、杨宏山:《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
[18]井敏:《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四种角度》,《新视野》2006年第3期。
[19]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20]徐勇:《论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国家整合视角下农民劳动的变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1]林兴初:《农民政治参与视角下乡镇政府权力的变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2]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23]龙太江:《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未完的历史话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4]铁锴:《影响和制约乡镇政府行为的变量因素及其规制路径》,《理论导刊》2012年第6期。
[25]曹正汉、史晋川:《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26]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7]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28]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9]徐勇:《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政策》2007年第3期。
[30]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31]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
[32]武力:《农村基层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的历史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3]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4]魏杰、谭伟:《企业影响政府的轨道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2期。
[35]徐勇、王元成:《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研究——从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着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6]陈朋:《政社合作中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太仓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37]景春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国市场》2012年第20期。
[38]何晓星、王守军:《论中国土地资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9]董江爱、何璐瑶:《角色定位与职能转变:城镇化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路径——一个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站的调查与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1期。
[40]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41]唐忠新:《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42]侯琦、魏子扬:《合作治理——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43]何增科:《人类发展与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44]张康之、张乾友:《公共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概念》,《东南学术》2013年第3期。
[45]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6]任中平:《维持地方新政可持续性的政治考量》,《领导科学》2011年第27期。
[47]俞可平:《改革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8]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49]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50]何增科:《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6期。
[51]李昌平:《乡镇体制变迁的思考——“后税费时代”乡镇体制与农村政策体系重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52]章荣君:《供给与需求:关于乡镇政府未来去向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3]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3期。
[54]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55]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56]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57][美]莱斯特·M.萨拉蒙:《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1期。
[58]王航:《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线索追踪及文献回顾——兼论H镇改革之个案》,《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59]时和兴:《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彰》,《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60]周志忍:《深化机构改革应关注的四个问题》,《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1期。
[61]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2]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学习月刊》2004年第2期。
[63]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
[64]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65]金东日、李勇军、马会周:《乡镇政府的选择性政策行为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66]陈盛伟、岳书铭:《乡镇政府“谋利型政权代理人”行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
[67]赵树凯:《农村发展与“基层政府公司化”》,《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68]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69]贾晋:《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求实》2009年第7期。
[70]丁煌、柏必成:《论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优化——以乡和乡村制度环境的互动为视角》,《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1]陈朋:《改革双重身份:乡镇政府改革的重点》,《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2期。
[72]刘义强:《湖北乡镇政府改革经验与趋势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73]吴理财:《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4]覃道明:《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能力重塑》,《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75]李昌平:《乡镇体制变迁的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76]李水金:《中国乡镇政府改革的五种模式及其评析》,《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6期。
[77]杨友国、刘志民:《中国乡镇行政改革的内在张力分析》,《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78]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
[79]陈荣卓、杨正喜:《农村民主管理的扩展:乡镇治理中的政府与民众互动机制建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80]史云贵、王海龙:《合作治理视域中的我国乡镇治理结构重塑》,《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81]徐元善、祝天智:《服务型乡镇政府:缘起及其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2期。
[82]饶静、叶敬忠:《税费改革背景下乡镇政权的“政权依附者”角色和行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1期。
[83]欧阳静:《“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社会》2011年第3期。
[84]陈剩勇、孟军:《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85]马得勇、王正绪:《民主发展、合法性与治理绩效对五类乡镇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6][澳]格雷姆·史密斯:《乡镇政府“空壳化”问题研究:一种内部运作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87]孙召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改革路径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3期。
[88]唐兴军、齐卫平:《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89]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90]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
[91]张凤阳:《激励机制再造:政府治理改革的着力点》,《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92]李慧凤、郁建兴:《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93]臧雷振,黄建军:《大政府还是小政府:灵巧型政府建构进路》,《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94]闫丽萍:《关于乡村基层治理的几点思考——基于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视角》,《东岳论丛》2013年第11期。
[95]庞超:《乡镇政府治理变革:参与式乡镇政府的构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6]董江爱、王慧斌:《民生与民主:资源型地区利益均衡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14年第2期。
[97]董江爱、徐朝卫:《基于煤炭资源的利益博弈与策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2期。
[98]董江爱、王慧斌:《科技驱动与乡村治理变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年第2期。
[99]董江爱、王慧斌:《扩权与制衡:县政改革的政策逻辑》,《新视野》2013年第6期。
[100]王慧斌、董江爱:《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管理与农民利益保障——L乡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交易站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研究》2015年上卷。
[1]Jean C.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Vol.45,No.1,Oct.1992.
[2]Jean C.Oi,,Berkele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p.11—12.
[3]Andrew G.Walder,“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 Transitional Economy”,,Vol.101,No.2,Sept.1995.
[4]Nan Lin,“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Vol.24,No.3,Jun.1995.
[5]Garofoli G.,“Loc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Vol.9,No.3,Sept.2002.
[6]Gilles Paquet,,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99,p.214.
[7]P.E.Arnold,“Reforms Changing Role”,Vol.55,No.5,Sept./Oct.1995.
[8]Larry D.Terry,“Why We Should Abandon the Misconceived Quest to Reconcil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with Democracy”,Vol.53,No.4,July/August 1993.
[9]Robert B.Denhardt & Janet V.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Vol.60,No.6,November/December 2000.
[10]Wedeman,Andrew 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242.
[11]Elizabeth Perry,Merle Goldma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