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献
Aiyar,S.,R.Duval,and D.Puy:“Growth Slowdowns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IMF Working Paper,Number13/71,2013.
Asian Development Bank:“Asian 2050:Realizing the Asian Century”,Manila,2011.
Asian Development Bank:Infrastructure for a Seamless Asia,Tokyo: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2009.
Charles P.Kindleberger:“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1),pp.11-13.
Easterly,W.,M.Kremer,and L.Pritchett:“Good Policy or Good Luck:Country Growth Performance and Temporary Shock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pp.459-483.
Eichengreen,B.,D.Park and K.Shin:“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Asi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1(262).
Eichengreen,B.,D.Park,and K.Shin:“Growth Slowdowns Redux:New Evidence on the Middle-income Trap”,NBER Working Paper,2013.
Felipe,J.,A.M.Abdon and U.Kumar:“Track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What is it,Who is in it,and Why?”,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12(715).
Gabriel,F and D.Rosenblatt:“Middle-income Traps: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Surve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umber 6594,2013.
Gill,I.S.,H.J.Kharas,D.Bhattasali: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7.
Im,Fernando Gabriel and David Rosenblatt:“Middle-Income Traps: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Surve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6594,2013.
Jankowska Anna,Nagengast J Arna,and Ramon Jose:“The Middle-Income Trap:Comparing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s”,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2012.
Kremer,Michael,Alexei Onatski,and James Stock:“Searching for Prosperity”,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8250,2001.
Mancur Olson and Richard Zechhauser:“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6,48(3):pp.266-279.
Mancur Olson:“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1,25(4),pp.866-874.
Ohno Kenichi:“Avoid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Renovating Industrial Policy Formulation in Viet Nam”,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9,26(1),pp.25-43.
Quan,D.:“Galton' s Fallacy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Scandinavia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5(12),pp.427-443.
Qureshi,Mahvash Saeed and Guanghua Wan,2008,Trade Expansion of China and India:Threat or Opportunity?The World Economy,31(10),pp.1327-1350.
Robertson,P.and L.Ye:“On the Existence of a Middle Income Trap”,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Number 13,2013.
Shekhar Aiyar,Romain Duval,Damien Puy:“Asia and Pacific Department,Growth Slowdowns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IMF Working Paper,1371,2013.
Woo,W.T.“China meets the Middle-Income Trap:The large potholes in the road to catching-up”,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y and Business Studies,2012,10(4),pp.313-336.
Woo,W.T.“China meets the Middle-Income Trap:The large potholes in the road to catching-up”,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y and Business Studies,2012,10(4),pp.313-336.
中文文献
[古罗马]普布里乌斯·克奈力乌斯·塔西佗:《历史》,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蔡翠红:《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话语》,《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蔡昉、都阳、陈凡:《论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投资导向: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启示》,《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蔡昉:《中国内部能产生雁阵经济吗》,《人民论坛》2013年第10期。
蔡昉、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蔡昉、王美艳:《中国面对的收入差距现实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蔡翔、熊静:《我国各产业就业区域差异分析》,《商业研究》2013年第5期。
曹秋菊:《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化解》,《求索》2016年第6期。
曹晓蕾:《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1期。
陈得文、苗建军:《人力资本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过滤模型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陈华:《转型期社会管理困境与政府公信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陈积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3期。
陈明宝、陈平:《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构建》,《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陈思萌:《出口模式与贸易摩擦: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德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第2期。
陈岩、翟瑞瑞:《对外投资、转移产能过剩与结构升级》,《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陈园园、王荣成、安祥生、王建康、宋庆伟:《中国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经济问题》2014年第11期。
程俊杰、刘志彪:《产能过剩、要素扭曲与经济波动——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15年第11期。
代法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经验和对策——基于44个国家的跨国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4年第2期。
邓若冰、刘颜:《工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1期。
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段海超、李晓静、张周鹏:《新常态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6期。
菲利普·斯蒂芬斯:《构建新的全球权力均势》,2016年10月17日,《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9728?full=y。
冯梅:《上海制造业比较优势演化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傅好文著:《天下万物:历史如何帮助中国力争成为全球强国》(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 s Push for Global Power),Scribe。
干春晖、邹俊、王健:《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
格拉汉姆·艾利森著:《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s Trap?),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耿楠:《多边开发金融体系新成员:创新与合作——新开发银行与亚投行机制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6年第1期。
郭惠琳:“马来西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政策应对”,《亚太经济》2012年第5期。
郭金兴、胡映:《典型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研究》,《亚太经济》2016年第5期。
郭熙保、朱兰:《“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统一增长理论与转移概率矩阵的考察》,《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0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
韩宏伟:《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与救赎》,《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韩民春、李根生:《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发展:去工业化还是结构升级》《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5期。
韩文龙、李梦凡、谢璐:《“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国际经验数据的描述与测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1期。
韩媛媛、赵金亮、聂元贞:《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何春、刘来会:《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审视》,《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7期。
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统计研究》2014年第7期。
何雄浪、郑长德、杨霞:《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13年第7期。
贺大兴、姚洋:《不平等、经济增长和中等收入陷阱》,《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5期。
洪世坤:《塔西佗陷阱的消解与避免——基层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的调查研究》,《法治与社会》2015年第5期。
胡立君、薛福根、王宇:《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空心化机理及治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胡荣涛:《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2期。
胡艳、朱文霞:《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东中西部的区域比较》,《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期。
黄晖:《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制度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期。
黄亮雄、安苑、刘淑琳:《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三个维度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0期。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祝吕静:《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3期。
贾兴梅、刘俊杰:《中国就业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实证》,《西北人口》2014年第1期。
江时学:《真的有“中等收入陷阱”吗?》,《世界知识》2011年第7期。
姜文辉:《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经验与教训》,《亚太经济》2016年第6期。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改革》2011年第10期。
李丹丹、顾颖、邵展翅:《我国工业增长源泉的区域差异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7期。
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李立国、易鹏、薛新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增加教育投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教育投入的特征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9期。
李献波、林雄斌、孙东琪:《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地理》2016年第5期。
廖筠、赵真真:《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比较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林志帆:《“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增长收敛模型的识别方法》,《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林致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河北学刊》2016年第3期。
刘贯春、张晓云、邓光耀:《要素重置、经济增长与区域非平衡发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刘建民、王蓓、吴金光:《基于区域效应的财政政策效果研究——以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例:1981—2010》,《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刘力、杨萌:《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演变——基于完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研判》,《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期。
刘绍芹:《危机传播管理中政府公信力“话语权”的建构》,《东岳论丛》2013年第5期。
刘涛雄、周碧华:《我们能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吗》,《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文祥、杨小勇:《破解“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刘宪法、郑宇吉:《中国区域发展的政策选择》,《开放导报》2013年第2期。
刘跃、卜曲、彭春香:《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3期。
刘志红、王利辉:《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来自郑西高铁沿线的证据》,《经济科学》2017年第2期。
卢万青、史怡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别比较”,《商业研究》,2013年总第431期。
陆文聪、许为:《中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逯进、苏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人口学刊》2017年第1期。
迈克尔·格林著:《不只是天意:1783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大战略及影响力》(By More Than Providence:Grand Strategy and American Power in the Asia Pacific Since 178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孟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最终品全部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跨国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孟祺:《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9期。
年猛、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逄晓婷、谢丽威:《议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彭成义:《被颠倒的“修昔底德陷阱”及其战略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乔俊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公共政策因应:韩国做法及启示》,《改革》2011年第8期。
乔晓楠、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个分类比较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6期。
曲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权衡、罗海蓉:《“中等收入陷阱”命题与争论:一个文献研究的视角》,《学术月刊》2013年第11期。
石光宇、孙群郎:《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时磊、刘志彪:《“福利赶超”、政府失灵与经济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教训的再解释》,《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史学贵、施洁:《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再估计——基于技术溢出的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
苏庆义:《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再评估——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国内增加值双重视角的分析》,《财经研究》2016年第6期。
孙斌栋、郑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人文地理》2014年第5期。
孙楚仁、张楠、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2期。
孙建波、张志鹏:《第三次工业化:铸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价值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孙玉环、季晓旭:《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地理研究》2014年第6期。
覃成林、张华、张技辉:《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谭振义:《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历史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唐铁球:《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
陶桂芬、方晶:《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78—2013年15个省份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11期。
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王国红、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王家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第3期。
王君君:《当政府公信力遭遇塔西佗陷阱:当下中国网络社会的公信力反思》,《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王岚:《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统计研究》2014年第5期。
王丽莉、文一:《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基于工业化路径的跨国比较》,《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王秋石、王一新:《去工业化、经济发展与中国产业路径选择》,《当代财经》2014年第3期。
王双:《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软实力》,《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4期。
王婷、严卫:《“梅佐乔诺陷阱”与江西经济发展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王薇:《中国经济增长中创新驱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王曦、杨扬、余壮雄、陈中飞:《中央投资对中国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王孝松、翟光宇、谢申祥:《中国贸易超调:表现、成因与对策》,《管理世界》2014年第1期。
王旭:《美国传统工业大州“去工业化”(1950—1990)——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6年第5期。
王展祥:《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当代财经》2015年第11期。
魏巍、李强:《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软科学》2014年第1期。
温湖炜:《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缓解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4期。
吴海民:《资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产业“空心化”——基于我国沿海地区民营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期。
吴建民、丁疆辉、靳艳峰:《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分解与要素的区域效应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第2期。
熊珍琴、辛娜:《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徐康宁、陈丰龙:《经济增长的收入“门槛”效应及其阶段特征——兼评“中等收入陷阱”之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徐弃郁:《“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当代世界》2016年第5期。
薛瑞汉:《西方国家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经验及其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严成樑:《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4期。
杨冬梅、万道侠:《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要素解读》,《理论学刊》2017年第1期。
杨高举、黄先海:《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杨高举、黄先海:《中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吗?》,《管理世界》2014年第5期。
杨静:《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杨荫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与下一步选择》,《改革》2015年第5期。
杨振兵:《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分割与产能过剩治理》,《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1期。
杨志恒、刘猛、邹嘉琦、张淑园:《我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现状与难题破解》,《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年第1期。
叶昌友、王遐见:《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仪明金、郭得力、王铁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1年第3期。
殷宁宇:《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尹志锋、李辉文:《产业就业弹性及区域对比——基于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于寄语:《人力资本、教育层次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袁润松、丰超、王苗、黄健柏:《技术创新、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0期。
约瑟夫·奈(Joseph Nye):《警惕中美关系中的两大陷阱》,《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3期。
岳云霞、史沛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与韩国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曾铮:《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6期。
张彬、桑百川:《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对升级的影响与升级路径选择——基于出口垂直专业化视角的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张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竞争及其出路——亚太地区二元格局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
张尔俊、马立平、闫博:《财政支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23期。
张欢:《收入增长的俱乐部效应——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张莉、黄汉民、郭苏文:《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2期。
张辽:《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区域比较的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张林秀、易红梅、罗仁福、刘承芳、史耀疆、斯科特·罗斯高:《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资本根源:中国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张文彬、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脱钩指数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11期。
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
张艳:《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S1期。
张月玲、林锋:《中国区域要素替代弹性变迁及其增长效应》,《财经研究》2017年第6期。
赵科翔、杨秀云、叶红:《我国“产业空洞化”的特征、机理和化解路径》,《经济经纬》2016年第6期。
赵祥、谭锐:《土地财政与我国城市“去工业化”》,《江汉论坛》2016年第1期。
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
钟熙维、陈小惠:《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了吗——基于出口品技术含量视角》,《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周必彧、翁杰:《中国做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准备了吗?——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浙江学刊》2016年第2期。
周端明、朱芸羲、王春婷:《西部大开发、区域趋同与经济政策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周梦澜:《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现实基础及途径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周绍杰、刘生龙、胡鞍钢:《电力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8期。
周文、赵果庆、徐波:《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突破与政策应对——基于地区收入差距视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年第1期。
祝宏俊:《“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江海学刊》2016年第4期。
网络文献
Graham Allison,“The Thucydides Trap:Are the U.S.and China Head-ed for War?The Atlantic,September 24,2015.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5/09/united-states-china-war-thucydides-trap/406756/.
Herman Wouk:“Sadness and Hope:some Thoughts on Modern War-fare”,Naval War College Review,Sep.-Oct.1980,pp.4-12.https://www.usnwc.edu/Publications/Naval-War-College-Re-view/ArchivedIssues/1980s/1980-September-October.aspx.
《财政部长: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2015-04-26,观察者网,http://news.sohu.com/20150426/n411920834.shtml。
《廉洁——政府公信力的基石》,2013-04-03,人民网,http://fanfu.people.com.cn/n/2013/0403/c64371-21011142.html。
《如何理解习近平一再强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5-05-19,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19/c385474-27021248.html。
《社评:拒绝“修昔底德陷阱”,习奥共划底线》,2015-09-26,环球时报,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9/7648937.html。
《许小年最新演讲:中国已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了》,2017-05-06,中财网,http://www.cfi.net.cn/p20170506000114.html。
《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2016-06-14,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6-06-14/184375281.html。
《中央出台意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2016-4-26,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6/c_1118744309.htm。
《注定一战?中国、美国与“修昔底德陷阱”》,2017-4-6,《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2089?full=y。
《做好舆情回应提升政府公信力》,2016-11-0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6-11/01/content_5127015.htm。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 至2025年)》政策解读,2016-12-0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34473/34515/Document/1535229/1535229.htm。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称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2017-06-02,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sxw/201706/t20170602_9944649_1.htm。
《特朗普将中国推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者角色》,2017-06-02,华尔街日报,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14261633817144#_0。
《特朗普认为气候变暖系中国人捏造:意在削弱美竞争力》,2017-06-03,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7/06/03/ARTIsy9KhAgi8sPoHGvpUSR3170603.shtml。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如何创新模式》,2014-12-3,南都网,http://www.nandu.com/nis/201412/03/301131.html,登录时间2015年4月3日。
《中美有可能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但这个锅中国不背》,2017-01-16,澎湃新闻网,http://news.163.com/17/0116/13/CATG2JVP000187VE_mobile.html。
蔡昉:《“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四方面挑战》,2011-01-05,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1/05/content_21675191_2.htm。
陈岳:《以新型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2016-05-0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5/08/c_128967135.htm。
格拉汉姆·艾利森:《美国应接纳中国的崛起》,2012-8-28,《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228?full=y。
国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2013-10-15,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15/c1001-23204203.html。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答记者问,2017-01-16,http://www.gov.cn/xinwen/2017-01/16/content_5160245.htm。
韩立群:《“一带一路”开创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2017-04-11,中国网,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8_162468.html。
吉迪恩·拉赫曼:《注定一战?中国、美国与“修昔底德陷阱”》,2017-4-6,《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2089?full=y。
李巍:《中国如何破除“金德尔伯格陷阱”?》,2017-02-28,《中美聚焦》,http://www.sohu.com/a/127511799_170375。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2016年贸易摩擦案件统计》,2017-03-17,商务部网站,http://gpj.mofcom.gov.cn/article/zt_mymcyd/subjectdd/201703/20170302536150.shtml。
宋国友:《亚投行的最大魅力是互利共赢》,2015-3-20,参考消息,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5/0320/712252.shtml,登录时间2015年4月3日。
田旭明、陈延斌:《在引导网络舆论中提升政府公信力》,2015-12-16,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16/c40531-27933794.html。
田雪原:《在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01-14,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14/c40531-28050685.html。
王毅:《“一带一路”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2017-01-09,外交部网站,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70109/30156079.html。
王勇:《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正名》,FT中文网,2015-12-3,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5079#adchannelID=2000。
魏尚进:《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2015-11-24,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http://www.nsd.edu.cn/publications/briefing/2015/1124/24544.html。
习近平:《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2014-01-24,环球网,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11132797/20140124/18313947.html?bsh_bid=343084324532721748。
习近平:《中国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2016-09-03,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903/c1001-28689064.html。
郑秉文:《中国预计从2024年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2016-06-12,人民日报海外网,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6-12/doc-ifxszmaa1849792.shtml。
郑永年:《“金德尔伯格陷阱”考验中国崛起》,2017-05-10,参考消息网,http://news.ifeng.com/a/20170510/51070150_0.shtml。
郑永年:《中国难逃中等收入陷阱》,2015-04-02,凤凰财知道,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02/13603135_0.shtml。
郑永年:《中国正在有效规避“修昔底德陷阱”》,2016-09-27,参考消息网,http://news.163.com/16/0927/22/C20MOG6I00014JB5_mobile.html。
郑永年:《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2012-09-04,环球网,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9/309692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谈2017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2017-05-10,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wmyxqk/201705/20170502578256.shtml。
朱锋:《中美关系需警惕“修昔底德陷阱”》,2015-5-11,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947?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