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奥斯丁·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周计武、周雪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6][德]鲁道夫·奥肯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8][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9][美]阿诺德·贝林特:《艺术与介入》,李媛媛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0][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煊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2][英]哈维·弗格森:《现象学与社会学》,刘聪慧、郭之天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英]吉姆·麦奎根(编):《文化研究方法论》,李朝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5][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美]罗伯特·C.尤林:《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何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涂纪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9][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武桂杰、苑洁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20][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1][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4][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德]汉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6][美]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高丙中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美]乔治·E.马尔库斯、弗雷德·R.迈尔斯:《文化交流:重塑艺术和人类学》,梁永佳、阿嘎佐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0][英]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1][英]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李东晔、王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5][法]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同体》,郭建玲、张建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6][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孔明安、张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7][美]伊万·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卡西尔、伊利亚德、列维-斯特劳斯与马林诺夫斯基》,李创同、张经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38][奥]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9][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40][英]雷蒙·威廉斯:《城市与乡村》,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2][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3][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4][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困境——哲学、文化与反文化》,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5][印]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46][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47][英]齐格蒙·鲍曼:《流动的生活》,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8][英]齐格蒙·鲍曼:《流动的恐惧》,谷蕾、杨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9][英]齐格蒙·鲍曼:《流动的时代》,谷蕾、武媛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51][英]斯图尔德·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52][德]汉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53][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54][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琦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美]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美]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7][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克冰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
[60][美]赛弗林·坦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1][美]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62][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6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7][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8][美]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文化的研究》,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0][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1][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2][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3][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陆晓禾、黄锡光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74][英]维克多·特纳:《庆典》,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75][苏]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6][美]J.S.米格戴尔:《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77][法]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9][德]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0][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2][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英]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4][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5][美]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6][法]让·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孙周兴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88][美]阿恩海姆:《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90][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纳日碧力戈:《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纳日碧力戈:《民族三元观——基于皮尔士理论的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3]纳日碧力戈:《姓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莫其逊主编:《西方审美人类学视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5]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张冰:《丹托的艺术终结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历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程金诚编:《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4]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赵毅衡、傅其林:《现代西方批评理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王岳川:《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莫其逊主编:《审美人类学的西方理论视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19]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20]方李莉、李修建:《艺术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21]余虹:《审美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彭修银:《东方美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彭修银、黎遥、杨爱新等:《现代艺术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28]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9]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0]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朱志荣:《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7]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9](宋)郭熙:《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1]王胜华、卞佳:《艺术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黄高才、刘会芹:《艺术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5]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6]周光大主编,王光荣、柏贵喜副主编:《现代民族学》(上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7]许宪隆等:《散杂居民族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8]梁润萍、黄贞主编:《“共生互补”论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9]袁鼎生、申扶民主编:《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学》,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50]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5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2]张子伟:《湘西土家族毛古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3]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5]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贵州省土家族研究会编:《贵州土家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7]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8]邓和平:《中国土家族源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9]周兴茂:《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田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萧洪恩:《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邓红蕾:《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64]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65]黄柏权:《土家族白虎文化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66]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
[67]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曲六乙、钱葬:《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9]赵心宪:《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0]度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71]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中华书局2007年版。
[72](明)周益顺:《酉水流域摆手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73]田永红:《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田敏:《武陵酉水“比兹卡”:土家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孙秋云:《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鄂西土家族地区农村宗教文化与村民自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7]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8]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9]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鹤峰傩愿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80]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巴东堂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81]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龙泽瑞、龙利农:《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84]贵州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上、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5]谢娅萍、向柏松:《土家族民间文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6]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7]刘伦文:《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8]刘伦文:《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土家族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9]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坡脚社区调查与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6年版。
[90]彭万廷、屈定富:《巴楚文化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
[9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湘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97年版。
[92]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3]李绍明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瑶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4]尚立昆:《桑植傩戏演本》,岳麓书社1995年版。
[95]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6]朱炳祥:《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7]白晓萍:《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98]邓佑玲:《民族文化传承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99]雷翔、刘伦文、谭志满:《梯玛的世界:土家族民间宗教活态仪式“玩菩萨”实录》,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0]陈素娥:《诗性的湘西:湘西审美文化阐释》,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1]艾训儒:《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态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102]宋仕平:《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03]陈延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4]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05]萧洪恩:《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6]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7]萧洪恩:《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中国书店2010年版。
[108]陈正慧:《土家族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9]黄柏权:《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0]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田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叶尔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2]王冼平:《原生态民歌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113]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年版。
[116]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7]林永仁、来层林:《巴楚文化》,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118]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19]董珞:《巴风土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0]李星星:《曲折的回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1]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22]朱炳祥:《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3]彭继宽、姚纪彭:《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Charles Jencks,,London:Academy Press,1986.
[2]Clement Greenberg,,New York:Partisan Review,1940.
[3]Clifford Geertz,,New York:Perseus Books Group,1973.
[4]David McQueen,,Hodder Headline Group,1998.
[5]E.H.Gombrich,,London:Phaidon Press,1995.
[6]Glen A.,,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2003.
[7]Heinrich Wffling,,M.D.Hottinger translated,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50.
[8]Jermy Coote,Anthony Shelton(edit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Karl Amerik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0]Mc Quail,,SAGE Publications,2000.
[11]Michel Foucault,,Taylor & Francis Group,2005.
[12]Rudolf Arnheim,,Los Angel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13]Ruth Benedict,,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5.
[1]周兴茂:《土家族的学校教育与儒学传统》,《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2]谭再琼:《略论重庆土家族教育的历史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3]范植清:《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4]段超:《土司时期土家族地主的农业经济》,《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
[5]段超:《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6]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邓佑玲:《从借词看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赵平略:《土家族容美土司诗人的外向情结——田九龄、田宗文诗歌创作的文化心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9]齐志家:《土家族服饰历史分期初步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黄柏权、吴茜:《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12]孟宪辉:《“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
[13]彭继宽:《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14]段超:《土家族文化的土壤及其发展轨迹简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15]鄢维新:《从“巴楚文化”看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1期。
[16]朱圣钟:《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7]张雄:《魏晋十六国以来巴人的迁徙和汉化趋势》,《中南民族大学报》1998年第4期。
[18]陈湘锋:《文化兼容的优先领域——土家族古代学校教育史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