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echnical epistemology need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results, analyze the knowledg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activity process, technical knowled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functional knowledge, physical knowledge, means-end knowledge and action knowledge. In addition, contextua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e point for analyzing technical understanding, and context is an intrinsic component of technical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epistem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can broaden the research horizon of epistemology.(AI翻译)
程海东:(著)
程海东,男,1981年生,哲学博士,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3部。
[1]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2]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
[3]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4]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5]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182页。
[6]Peter Kroes.“Introduction”,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therlands: Elsevier Science Ltd,2000.xx xxvii,xxiv.
[7]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8—69页。
[8]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页。
[9]Arnold Pacey.Meaning in Technology.Cambridge.MA: MIT Press,1999.6—9.
[10]D.W.海姆伦:《西方认识论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页。
[12]Paul 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4.
[13]雷红霞:《西方哲学中知识与信念关系探析》,《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49—52页。
[14]斯宾诺莎:《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2页。
[15]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
[16]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15页。
[17]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0—521页。
[18]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86页。
[19]D.W.海姆伦:《西方认识论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5页。
[20]休谟:《人性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1页。
[2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2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3]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68页。
[2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转引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91—592页。
[2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66页。
[26]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27]涂纪亮:《实用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演变》,《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53—58页。
[28]Edmund L.Cettier.Is True Justified Belief Knowledge?.Analysis,1963,(23): 121—123.
[29]陈真:《盖梯尔问题的来龙去脉》,《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第41—48页。
[30]郝苑:《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27(4)期,第20—24页。
[31]Nicholas Rescher.Epistem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3.xiv-xv.
[32]杜威:《哲学的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6页。
[33]邹铁军:《杜威认识论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5期,第36—43页。
[34]张一兵:《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波兰尼哲学评述》,转引自波兰尼《科学、信仰与价值》,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5]Frederick Ferre.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after Twenty Years.Techné,1995,1(1—2).
[36]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37]Davis Baird.Encapsulating Knowledge: The Direct Reading Spectrometer.Techné,1998,3(3).
[38]Davis Baird.Thing Knowledge-Function and Truth.Techné,2002,6(2).
[39]Davis Baird.Scientific Instrument Making,Epistemology,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Gift and Commodity Economies.Techné,1997,2(3—4).
[40]Joseph C.Pi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2000.11.
[41]Joseph C.Pi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2000.13.
[42]Peter Kroes.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Techné,1998,3(3).
[43]Peter Kroes,Anthonie Meijers.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presentation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Techné,2002,6(2).
[44]马会端、陈凡:《试论技术客体的二元性》,《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2)期,第82—84页。
[45]陈凡、陈佳:《中国当代技术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25(10)期,第56—62页。
[46]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47]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48]陈其荣:《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当代比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4(6)期,第5—13页。
[49]张华夏、张志林:《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7(2)期,第31—36页。
[50]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9(1)期,第1—9页。
[51]张斌:《技术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52]潘天群:《技术知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16(6)期,第32—36页。
[53]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8(1)期,第42—45页。
[54]高亮华:《论技术知识及其特点》2011年9月10日[2012-04-10],北京社科规划网(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28204c58.aspx)。
[55]陈文化、刘华容:《技术认识论: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刘则渊、王续琨编,《工程·技术·哲学》,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56]王前:《技术产生与发展过程认知特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92—93页。
[57]肖峰:《技术认识过程的社会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90—92页。
[58]陈文化等:《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第60—66页。
[59]陈文化等:《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87页。
[60]王大洲等:《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87—90页。
[61]刘则渊、王飞:《中国技术论研究二十年(1982—2002)》,刘则渊、王续琨编:《工程·技术·哲学——2002年技术哲学研究年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100页。
[62]陈真君:《技术认识论研究》,《新学术》2008年第4期,第238—242页。
[63]D.Allchin.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of“Thinking about”.Techné,2000,5(2).
[64]陈其荣:《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65]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6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6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68]Habermas.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London: Heinemann,1972.191.
[69]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70]Andrew Feenberg.Transforming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 of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49.
[71]Andrew Feenberg.Transforming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 of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
[72]梅其君:《埃吕尔与温纳的技术本质观之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22(8)期,第43—46页。
[73]Langdon Winner.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 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7.36.
[74]Langdon Winner.Autonomous Technology: Technics-out 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7.9.
[75]Langdon Winner.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10.
[76]费雷:《走向后现代科学与技术》,见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77]卡尔·米切姆:《技术的类型》,见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78]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79]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60.
[80]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
[81]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82]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83]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84]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页。
[85]舒红跃:《面向技术事实本身》,《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1页。
[86]Albert Borgmann.Holding On to Reality: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3.
[87]Albert Borgmann.Holding On to Reality: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213.
[88]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4(1)期,第12—17页。
[89]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 fromGarden to Earth.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29.
[90]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81.
[91]Don Ihde.Technics and Praxis: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Dordrecht: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35.
[92]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81.
[93]Joseph C.Pitt,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therlands: 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vii.
[94]Bijker,Law.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MA:MIT Press,1992.4.
[95]Ernest.P.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a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1.
[96]刘鹏、蔡仲:《从“认识论的鸡”之争看社会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9(4)期,第44—48页。
[9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
[98]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99]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100]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1页。
[10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02]Friedrich Rapp.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1.32—33.
[103]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217页。
[104]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105]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97.
[106]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93.
[107]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见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
[108]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94.
[109]卡尔·米切姆:《技术的类型》,转引自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页。
[110]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09.
[11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4页。
[112]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113]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25(1)期,第42—46页。
[114]《苏联百科词典》,转引自姜振寰:《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4)期,第4—7页。
[115]钱学成、乔宽元:《技术学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116]张华夏、张志林:《关于技术和技术哲学的对话——也与陈昌曙,远德玉教授商谈》,《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8(1)期,第49—52页。
[117]姜振寰:《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4)期,第4—7页。
[118]黄顺基、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292页。
[119]张刚、郭斌:《技术、技术资源与技术能力》,《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19(5)期,第37—43页。
[120]尹尊声、姜彦福:《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21]钱学敏:《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学习钱学森有关思想的心得》,《哲学研究》1993年第12期,第20—28、42页。
[122]禹智潭、陈文化:《技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15(6)期,第33—35、60页。
[123]黄顺基、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124]陈文化、李立生:《试析马克思的技术观》,《求实》2001年第6期,第10—14页。
[125]刘奔:《从唯物史观看科学和技术——关于探讨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方法论》,《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3—8页。
[126]《中国历代名士:宋应星》(2011-09-10)[2012-04-10].http://www.tqxz.com/zgmr_readme.asp?id=171.
[127]黄天授、黄顺基、刘大椿:《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128]丁云龙:《产业技术是什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19(4)期,第35—39页。
[129]钱时惕:《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3—9页。
[130]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60.
[13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32]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页。
[133]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页。
[134]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135]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页。
[136]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7.20.
[137]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7.24.
[138]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39]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140]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New York: Continuum,1980.125.
[14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New York: Continuum,1980.220.
[142]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New York: Continuum,1980.209.
[143]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144]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45]卡普:《技术哲学纲要》,转引自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46]《亚里士多德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147]《亚里士多德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148]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Essential McLuhan.London: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Press,1997.374.
[149]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50]转引自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51]张卫、朱勤、王前:《从Techné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27(3)期,第36—40页。
[152]Philip Brey.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Techné,2010,14(1).
[153]刘则渊:《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比较》,《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21—27页。
[154]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155]卡尔·米切姆:《技术的类型》,载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156]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15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58]李伯聪:《工程智慧和战争隐喻》,《哲学动态》2008年第12期,第61—66页。
[159]约瑟夫·皮特:《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60]徐国财:《纳米科技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61]刘吉平、郝向阳:《纳米科学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62]冯·卡门语,转引自布希亚瑞利:《工程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63]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164]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165]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166]张华夏、张志林:《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7(2)期,第31—36页。
[167]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载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168]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169]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70]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171]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见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
[172]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173]波兰尼:《个人知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174]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75]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从边缘到中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0(6)期,第37—40页。
[176]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问题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26(2)期,第35—40页。
[177]许为民等:《技性科学观:科学技术政策分析的新视角》,《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31(3)期,第95—98页。
[178]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页。
[17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18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页。
[181]埃莉诺·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和发展的原理:序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82]贝斯特:《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83]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184]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06页。
[185]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186]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18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188]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201页。
[189]查尔斯·辛格等编:《技术史》(第5卷),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190]查尔斯·辛格等编:《技术史》(第5卷),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191]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5页。
[192]查尔斯·辛格等编:《技术史》(第5卷),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38页。
[193]恩格斯:《反杜林论》,转引自《马恩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194]侯悦民等:《设计的科学属性及核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24(3)期,第23—28页。
[195]J.Christopher Jones.Design Method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0.4.
[196]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97]Peter Kroes.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 A critical assessment.Techné,2001,5(3): 1—16.
[198]Walter V.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Bal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0.45.
[199]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200]Simon.H.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A: MIT Press,1981.132—133.
[201]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太原: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8年版,第12页。
[20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03]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204]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4页。
[205]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206]J.Christopher Jones.Design Methods.New York and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1980.57—58.
[207]王伯鲁:《技术起源问题探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3)期,第44—47页。
[208]陈红兵等:《关于“技术是什么”的对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7(4)期,第16—19页。
[209]吕乃基:《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4)期,第30—33页。
[210]李伯聪:《技术三态论》,《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17(4)期,第28页。
[211]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97.
[212]卡尔·米切姆:《技术的类型》,转引自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页。
[213]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48.
[214]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09.
[215]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216]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17]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218]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第57页。
[219]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20]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8页。
[22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23]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24]马克思:《在 〈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225]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226]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227]陈其荣:《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387页。
[228]Walter V.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Bal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0.4.
[22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8页。
[230]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9(1)期,第1—9页。
[231]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232]Walter V.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Bal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0.210.
[233]Nigel Cross.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UK: Springer Verlag London Limited,2006.1.
[234]Nigel Cross.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UK: Springer Verlag London Limited,2006.7.
[235]Nigel Cross.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UK: Springer Verlag London Limited,2006.19.
[236]Davis Baird.Thing Knowledge-Function and Truth.Techné,2002,6(2).
[237]Davis Baird.Scientific Instrument Making,Epistemology,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Gift and Commodity Economies.Techné,1997,2(3—4).
[238]M.Polanyi.Study of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39]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131页。
[240]李伯聪:《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工程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41]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242]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243]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44]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8(1)期,第42—45页。
[245]M.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46]M.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22.
[247]M.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45.
[248]M.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44.
[249]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5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页。
[25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5页。
[2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253]钱时惕:《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254]王前、金福:《中国技术思想史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55]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8页。
[25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207页。
[257]《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5页。
[2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0页。
[2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260]Peter Kroes.Design Methodology and the Nature of Technical Artefacts.Design Studies,2002,23(3): 287—302.
[261]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4页。
[2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263]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264]Michael Quirk、Julian Serda: 《半导体制造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265]Marc J.de Vries.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Extending Empirically Informed Studies into What Engineers Know.Techné,2003,6(3).
[266]欧益宏等:《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鸟头”平坦化的研究》,《微电子学》2002年第32(3)期,第192—194页。
[267]Anthonie Meijers.The relational ontology of technical artifacts.Peter Kroes,Anthonie Meijers.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Oxford:Elsevier Science,2000.81—96.
[268]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8页。
[269]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8(2)期,第21—25页。
[270]郭贵春:《语境的边界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94—100页。
[271]西稹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4页。
[272]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8(2)期,第21—25页。
[273]张道一:《考工记注释》,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74]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275]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3页。
[276]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277]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278]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279]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280]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281]郭贵春、李红:《自然主义的“再语境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3(12)期,第1—6页。
[282]郭贵春:《论语境》,《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46—52页。
[283]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8(2)期,第21—25页。
[284]拉普:《技术哲学刚要》,转引自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285]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8(2)期,第21—25页。
[286]张道一:《考工记注释》,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87]Peter Kroes.Screwdriver philosophy: Searle's analysis of technical functions.Techné,2003,6(3).
[288]Friedrich Rapp.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转引自 Steen Hyldgaard Christensen,Bernard Delahousse,Martin Meganck.Engineering in context.Denmark:Academica,2009.81.
[289]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81.
[290]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69.
[291]Peter-Paul Verbeek.What things do.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5.217.
[29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93]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9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95]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96]库恩:《必要的张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297]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298]金吾伦:《试谈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14(2)期,第11—18页。
[299]库恩:《对批评的答复》,引自伊雷姆·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300]王巍:《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3)期,第42—49页。
[301]王巍:《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3)期,第42—49页。
[302]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60.
[303]Krose.P.Technic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nts in design: an essay on 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Perrin.J and Vinck.D.The role of design in the shaping of technology.European Commission,1996.COST A4,Vol.5.
[304]Peter Krose,Anthonie Meijers.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006,(37):1—4.
[305]Krose,Ibo van de Poel.Problematizing the Notion of Social Context of Technology.转引自 Steen Hyldgaard Christensen,Bernard Delahousse,Martin Meganck.Engineering in context.Denmark: Academica,2009.70.
[306]Carl Mitcham.Note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META-Technology.Techné,1995,1(1—2).
[307]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页。
[308]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页。
[309]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77.20.
[310]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77.24.
[311]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31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31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314]Andrew Feenberg.Transforming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 of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49.
[315]费雷:《走向后现代科学与技术》,见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316]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317]《亚里士多德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318]马里奥·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319]文森蒂:《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见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页。
[320]Davis Baird.Encapsulating Knowledge: The Direct Reading Spectrometer.Techné,1998,3(3).
[321]Davis Baird.Scientific Instrument Making,Epistemology,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Gift and Commodity Economies.Techné,1997,2(3—4).
[322]Joseph C.Pi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2000.11.
[323]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324]Peter Kroes.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Techné,1998,3(3).
[325]马会端、陈凡:《试论技术客体的二元性》,《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2)期,第82—84页。
[326]陈其荣:《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327]谢咏梅:《中国技术哲学的实践传统及经验转向的中国语境》,《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26(11)期,第63—69页。
[328]张斌:《技术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329]潘天群:《技术知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16(6)期,第32—36页。
[330]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8(1)期,第42—45页。
[331]高亮华:《论技术知识及其特点》2010年9月10日[2012-4-10].北京社科规划网(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28204c58.aspx)。
[332]王前:《技术产生与发展过程认知特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92—93页。
[333]肖峰:《技术认识过程的社会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90—92页。
[334]陈文化等:《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第60—66页。
[335]陈文化等:《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2)期,第87页。
[336]刘则渊、王飞:《中国技术论研究二十年(1982—2002)》,刘则渊、王续琨编:《工程·技术·哲学 ——2002年技术哲学研究年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100页。
[337]陈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7年版。
[338]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339]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40]约瑟夫·皮特:《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341]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342]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从边缘到中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0(6)期,第37—40页。
[343]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问题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26(2)期,第35—40页。
[344]Peter Kroes.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 A Critical Assessment.Techné,2001,5(3).
[345]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46]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第57页。
[347]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4—100页。
[348]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349]M.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350]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8(2)期,21—25页。
[351]张卫、朱勤、王前:《从Techné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27(3)期,第36—40页。
[352]Philip Brey.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Techné,2010年第14(1)期。
[353]Nicholas Rescher.Epistem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3.xiv-xv.
[354]杜威:《哲学的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6页。
[355]邹铁军:《杜威认识论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5期,第36—43页。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