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1.[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2.[法]卡尔科-马赛尔、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加]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美]罗伯特·斯塔姆:《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周斌:《论新中国的电影改编》,载《中国电影的传统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8.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
9.冯果:《当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0.[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1.[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法]萨特、[美]韦德·巴斯金编:《萨特论艺术》,欧阳友权、冯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德]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周宁、金元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德]汉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7.[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8.[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哈德罗·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徐天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郭伟成:《为电影而生——谢晋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25.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26.李奕明:《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载《电影旅者:谢晋从影50周年回顾文选》,台北市中国电影史料研究会1999年版。
27.代琇、庄辛:《谢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黄健中:《黄健中导演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29.王彪:《新历史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0.章柏青:《电影与观众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31.谢飞:《我愿永远年轻》,载《谢飞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32.任仲伦编著:《新时期电影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沈及明:《寻寻觅觅到中年——记黄健中》,载《影视文化》丛刊第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35.杨远婴:《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6.柴效锋、纪眠、吕晓明编著:《黄建新:年轻的眼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7.李尔葳:《张艺谋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8.李尔葳:《直面张艺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40.述平:《谈〈晚报新闻〉》,载《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1.陈凯歌:《少年凯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李碧华:《霸王别姬》,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
43.[日]佐藤忠男:《中国电影百年》,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44.陈墨:《陈凯歌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5.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6.黄晓阳:《印象中国:张艺谋传》,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47.[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48.罗艺军:《第五代与电影意象造型》,载陈思和等主编《中国当代文论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9.王朔:《我看王朔》,载《无知者无畏》,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50.[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曾伟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52.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3.李尔葳:《汉子姜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4.李银河等编:《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5.王朔:《过把瘾就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6.[英]杰夫·安德鲁:《导演视野》,焦雄屏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7.程惠哲:《电影对小说的跨越——张艺谋影片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
58.[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埃里克·舍曼:《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丁昕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期刊文章
1.刘海波:《走调的〈长恨歌〉》,《电影新作》2005年第6期。
2.李玫:《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长恨歌〉从小说到电影》,《电影文学》2005年第12期。
3.罗勤:《丢失的灵魂——谈电影〈长恨歌〉的改编》,《电影文学》2006年第1期。
4.周仲谋:《西部乡土史诗与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艺术》,《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李洋:《〈白鹿原〉:减法的艺术与T型史诗》,《电影艺术》2012年第6期。
6.陈宗俊:《半部好戏——谈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1期。
7.卢衍鹏:《从文学与传媒的张力看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1期。
8.车文丽:《离间与同化:从叙事学角度看〈白鹿原〉小说与电影的差异》,《艺苑》2013年第1期。
9.史静:《〈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艺苑》2013年第1期。
10.梅朵:《胆识、勇气和责任感——评〈天云山传奇〉》,《电影艺术》1981年第3期。
11.周斌:《这里有我生命的根——读〈牧马人〉随感》,《电影新作》1982年第1期。
12.王朝闻:《了然于心——看〈牧马人〉有感》,《电影艺术》1982年第7期。
13.王忠全:《为什么感人不深——谈影片〈牧马人〉的不足》,《电影艺术》1982年第8期。
14.林滨:《谢晋与〈高山下的花环〉》,《电影评介》1984年第1期。
15.李德顺:《〈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断想》,《电视文艺》1984年第2期。
16.白净:《秦癫子“癫”味不够——影片〈芙蓉镇〉观后》,《电影评介》1987年第12期。
17.成志伟:《不要忘记电影特点和群众——观影片〈黄土地〉有感》,《电影艺术》1985年第4期。
18.杨海波:《圣典与怪圈——评〈孩子王〉》,《电影评介》1988年第3期。
19.尹鸿:《加法与减法——关于陈凯歌导演的〈搜索〉》,《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
20.马旭:《男权批判的自觉与迷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搜索〉主题变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1.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2.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3.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4.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
25.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4期。
26.杨锦鸿:《漫谈红色经典改编》,《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2期。
27.吴世昌:《纪念鲁迅不能篡改他的作品》,《电影艺术》1981年第12期。
28.肖尹宪:《从〈药〉谈起——与李玉铭、韩志君、吴世昌同志商榷》,《电影艺术》1982年第12期。
29.曹其敬:《一次不成功的挑战——评影片〈雷雨〉》,《电影艺术》1984年第7期。
30.李振潼:《〈子夜〉从小说到电影》,《电影艺术》1982年第6期。
31.舒若等:《不是发展了原著,而是背离了原著——从影片〈祝福〉中祥林嫂砍门槛等问题谈起》,《中国电影》1957年4月号。
32.夏衍:《关于改编的若干问题》,《人民电影》1978年第4期。
33.孟蒙:《论小说〈祝福〉的现实主义深度及和它的不正确理解——就电影〈祝福〉向夏衍同志再请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4期。
34.李相:《倒叙的成长史——从〈北京杂种〉到〈看上去很美〉》,《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
35.简敏:《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6.秦立彦:《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改编》,《艺术评论》2011年第1期。
37.李军:《当代中国改编电影的叙事伦理》,《前沿》2012年第20期。
38.朱怡淼:《选择与接受:关于文学与电影改编》,《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
39.黄健中:《改编应注入导演的因素》,《电影艺术》1983年第8期。
40.全炯俊:《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41.姜建强:《论尧斯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6期。
42.何孔周:《历史的潮流阻挡不住——谈〈天云山传奇〉中吴遥的形象》,《人民日报》1980年2月6日。
43.袁康、晓文:《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评〈天云山传奇〉》,《文艺报》1982年第4期。
44.吴泰昌:《〈天云山传奇〉大讨论纪实·上》,《江淮文史》2008年第1期。
45.谢晋:《当我拿到文学剧本之后……》,《电影通讯》1982年第3期。
46.谢晋:《〈天云山传奇〉导演阐述》,《电影通讯》1981年第2期。
47.谢晋:《心灵深处的呐喊:〈天云山传奇〉导演创作随想》,《电影艺术》1981年第4期。
48.徐庆全:《〈天云山传奇〉的传奇》,《文化艺术报》2007年3月21日。
49.施加明:《我拍的影片几乎都受过折腾——谢晋喟叹自己拍的影片及其他》,《电影评介》1988年第11期。
50.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
51.李劼:《“谢晋时代”应该结束》,《文汇报》1986年8月1日。
52.夏衍:《要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在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座谈会上讲话》,《电影艺术》1986年第10期。
53.钟惦棐:《谢晋电影十思》,《文汇报》1986年9月13日。
54.汤娟:《谢晋笑谈“谢晋电影模式”》,《解放日报》1986年8月15日。
55.淇由:《访谢晋》,《电影评介》1987年第11期。
56.秦裕权:《我看〈老人与狗〉》,《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
57.松涛:《宝刀不老,雄风犹在——电影理论、评论界人士谈谢晋新作〈老人与狗〉》,《电影新作》1994年第2期。
58.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谢晋电影分析》,《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
59.童加勃:《谢晋,你不该随大流》,《电影评介》1991年第9期。
60.黄健中:《改编应注入导演的因素》,《电影艺术》1983年第8期。
61.罗雪莹:《五十而不知天命——导演黄健中访谈录》,《当代电影》1992年第1期。
62.黄健中:《电影的思维与电影的美感》,《电影文化》1982年第1期。
63.黄健中:《在“电影中的声音研讨会”上的发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64.王博:《从〈米〉到〈大鸿米店〉——浅析历史寓言意蕴的消解》,《电影文学》2013年第1期。
65.李奕明:《〈银饰〉的得与失》,《电影创作》1995年第2期。
66.陈育新、陈晓云:《怪圈:有意味的形式——对谢飞影片的一种阐释》,《艺术百家》1995年第1期。
67.常松:《执着追求〈香魂女〉,历时二年做“嫁衣”——访影片〈香魂女〉责任编辑尹江春》,《电影评介》1993年第6期。
68.饶曙光、裴亚莉:《谢飞电影:时代VS个人》,《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69.胡斌:《一次精彩的“误读”——从沈从文的〈萧萧〉到谢飞的〈湘女萧萧〉》,《写作》2012年第23期。
70.谢飞、梁光弟等:《〈益西卓玛〉走近西藏》,《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71.胡克、谢飞等:《讨论〈本命年〉》,《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72.谢枫:《再发现第四代》,《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73.周星:《论谢飞电影的理想追求与诗意艺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4.谢飞、吴冠平:《眺望在精神家园的窗前》,《电影艺术》1995年第5期。
75.谢飞、杨远婴:《我的这五年——谢飞访谈录》,《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76.谢飞:《影片〈香魂女〉导演的话》,《文艺研究》1993年第3期。
77.关耳:《从〈湘女萧萧〉到〈香魂女〉——谢飞的导演艺术及其第四代意识管窥》,《电影评介》1993年第8期。
78.方舟:《滕文骥口述:电影是一管自来水笔》,《大众电影》2009年第15期。
79.任殷:《乐曲在哪里交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影片、小说比较谈》,《电影艺术》1984年第3期。
80.李尔葳:《影坛脚夫滕文骥》,《电影艺术》1995年第1期。
81.朱雪飞:《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电影——近访第四代导演滕文骥》,《电影》2002年第5期。
82.战萍:《夏钢生活不燥读书狂然》,《中国邮政报》2006年10月8日。
83.夏钢:《艺术电影与艺术家的责任》,《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84.李博:《夏钢:现实题材影视剧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中国艺术报》2012年9月10日。
85.贾磊磊:《没有突破就没有艺术——与夏刚对话录》,《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
86.葛菲:《重建温馨——夏钢电影评述》,《电影艺术》1994年第3期。
87.夏钢:《征服陌生世界的快感——〈与往事干杯〉导演手记》,《电影创作》1995年第3期。
88.夏钢:《关于都市的话题》,《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89.夏钢:《电影不能说出来》,《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
90.应雄:《从风格到品牌——关于夏钢电影》,《电影艺术》1994年第3期。
91.冯湄:《平凡中的真诚——访夏钢和孟朱》,《大众电影》1998年第2期。
92.倪震、郑洞天、黄建新:《话题:不仅是〈轮回〉》,《电影艺术》1989年第4期。
93.谢红:《黄建新20年的荒诞》,《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25期。
94.倪震:《文化电影和观众效应——与黄建新导演谈〈谁说我不在乎〉》,《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95.黄建新:《用自己的天性拍电影》,《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96.张艺谋:《电影·艺术·人生——张艺谋答军艺学员问》,《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97.碧云天:《与张艺谋对话》,《电影创作》1998年第3期。
98.陈晓光:《陈凯歌谈〈孩子王〉》,《电影评介》1987年第11期。
99.张艺谋:《现今文学没劲》,《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6期。
100.叶坦:《“电影是感情性的东西”——与张艺谋的谈话》,《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101.陈墨:《倾注真情、守住“本土”——张艺谋访谈录》,《大众电影》1998年第12期。
102.张艺谋:《我拍〈红高粱〉》,《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103.郭景波、张艺谋:《张艺谋:创作与人生》,《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104.莫言:《影片〈红高粱〉观后杂感》,《当代电影》1988年第2期。
105.张卫、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创作谈》,《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06.张艺谋:《〈山楂树之恋〉,我有了哭的感动》,《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9月20日。
107.杨东城:《毕飞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影和小说都不及格》,《华商晨报》2009年2月8日。
108.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
109.陈凯歌:《我拍〈孩子王〉》,《南方文坛》1997年第1期。
110.陈晓光:《陈凯歌谈〈孩子王〉》,《电影评介》1987年第11期。
111.李彤:《〈孩子王〉戛纳答问》,《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112.张艺谋:《就拍这块土》,《电影艺术》1985年第5期。
113.谢园:《他叫陈凯歌》,《当代电影》1993年第1期。
114.郑照魁:《陈凯歌:之前大家并不了解我》,《南方日报》2012年7月3日。
115.尹鸿:《加法与减法——关于陈凯歌导演的〈搜索〉》,《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
116.陈凯歌:《千里走陕北——贫穷和希望的手记》,《电影艺术》1985年第4期。
117.李尔葳:《陈凯歌印象》,《今日中国》1994年第3期。
118.许晓青、刘天:《冯小刚、刘震云:电影是文学的果实》,《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6月18日。
119.杨敏:《编辑部的故事》(上),《新民晚报》2012年7月23日。
120.刘帆:《改编抑或改置冯小刚电影的“王朔主义”问题》,《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
121.杜剑峰:《从王朔到冯小刚——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流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22.王朔:《我看王朔》,《北京青年报》2000年1月17日。
123.冯小刚:《我得把坑挖成井》,《北京晨报》1999年1月17日。
124.姜小玲:《张翎:〈余震〉之后看定力》,《解放日报》2009年8月13日。
125.张英:《听冯小刚讲“贼”小说到“贼”电影》,《南方周末》2005年1月19日。
126.石宁:《〈唐山大地震〉影片未映,小说〈余震〉先热》,《出版参考》2009年第24期。
127.沙蕙:《“天下无贼”与“贼喊捉贼”: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悖论》,《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128.王刚:《我所痛恨的〈天下无贼〉》,《中国作家》2006年第13期。
129.冯小刚:《〈天下无贼〉是一针让你晕乎的麻药》,《新京报》2004年12月6日。
130.冯小刚、郑洞天、王一川等:《集结号》,《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131.袁梅:《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小资”和“小资情调”》,《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132.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133.李彬:《诗意导演 率性情怀——导演霍建起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34.丁一岚、霍建起:《〈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
135.霍建起:《〈生活秀〉艺术总结》,《电影艺术》2002年第4期。
136.张燕、黄文峰:《与霍建起聊聊〈蓝色爱情〉》,《电影新作》2001年第3期。
137.翁燕然:《霍建起:我是新感觉派》,《电影》2013年第5期。
138.黄渝寒:《姜文:电影不能拍太牛的文学作品》,《电影》2011年第9期。
139.姜文:《它是我心中的太阳》,《大众电影》2007年第18期。
140.左英:《梦是唯一的现实——姜文专访》,《电影世界》2007年第17期。
141.蒯乐昊:《姜文:我永远是个业余导演》,《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3期。
142.吴冠平、姜文:《不是编剧的演员不是好导演——姜文访谈》,《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143.陈旭光:《叙事实验、意象拼贴与破碎的个人化寓言——评〈太阳照常升起〉的创新与问题》,《艺术评论》2007年第11期。
144.张彦武:《张元:〈有种〉到底有多“有种”》,《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5日。
145.孙琳琳:《电影人分享初体验 张元因为一个女孩走上电影路》,《新京报》2012年1月11日。
146.邱华栋、张元:《张元:从〈妈妈〉到〈达达〉》,《收获》2010年第3期。
147.Chris Berry:《导演张元采访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48.关雯:《张元:我希望我的片子能有好票房》,《中国电影报》2005年7月21日。
149.杨劲松:《张元〈我爱你〉直面非议》,《京华时报》2002年10月10日。
150.张颐武:《“我爱你”吗?》,《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51.杨展:《辨认张元,从〈绿茶〉开始——张元访问记》,《北京日报》2003年9月7日。
152.[德]汉斯·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原则》,甘阳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
153.林燕、子虚:《直击张艺谋》,《中国新时代》1997年第3期。
学位论文
1.龚金平:《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2.姚尚凯:《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及其规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赵慧娟:《论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4.刘华:《九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改编电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6.徐安维:《刘恒影视改编作品的叙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7.张薇:《互文性视野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赵庆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朱杰:《选择与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影视转换》,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傅明根:《大风起兮——第五代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11.王岩:《〈锅碗瓢盆交响曲〉:从小说到电影》,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