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radshaw J,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71-82.
2.Belsley,D. A.,. New York:John Wiley,1991,233.
3.A.C.Pigou,London:Macmillan 4th ed,1952,689-690.
4.Alderfer,C.P,.New york:Free Presss,1972,216.
5.Aoki.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4-9.
6.Fanshel,D.,&Shin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122.
7.Farber,E.A.,&Egeland,B.Boston:Auburn House,2002,133.
8.Griffin,K.,& J. Knight.New York:McGraw-Hi11,1992,56-82.
9.John Rawl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60-62.
10.Johnson,W,Oakland,CA:Alameda County Social Services Agency,2004,77.
11.Kadushin,A.,& Martin,J. A.(4th ed.),New York:Macmillan,1998,226.
12.Lacy,G.&Johnson,C.Washington,DC: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 Clearinghouse,Children’s Defense Fund,2009,78-86.
13.Lela B. Costin & Cynthia J. Bell.(4thed),New York:Macmillan,1979,481.
14.Liederman,D.S.Washington,DC:NASW Press,1995,423-424.
15.Lindsey,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91-118.
16.Lindsey,D.(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233.
17.Midgley,James.London:Sage,1997,135-136.
18.North,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10.
19.PAUL A. DAVID.Cheltenham,England,2000,138.
20.Pecora,P J.,Maluccio,A.,Whittaker,J.,Barth,R. P,&Plotnick,R..(2nd ed.),New York:de Gruyter,2000,138.
21.Pelton,L. H.New York:Praeger,1989,193.
22.Peter B. Checkland,Jim Scholes.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Limited,1990,27.
23.R.L. Barber.Washing D.C:NASW Press,1999,20-21.
24.Stream H.S.New York:Free Press,2008,40.
25.Whitaker,W.H,&Federico,R C.Boston:WCB,McGraw-Hill,1997,171-173.
26.W.J.Baumol,J.C. Panzar,R.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393-425.
27.Dasgupta,P Nutritional Status,“The Capacity for Work and Poverty Traps”,77 (1).
28.Fiske,E.B.“Is casework effective?A review”,Social Work,2008,18(1).
29.Gamble,T.J.,& Zigler,E.“Effects of infant day care:Another look at the evidence”,,2006,56(1).
30.Garfinkel,I.“Sweden’s child support system: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82,27(6).
31.Gray,E.,&Coolsen,P.,“How do kids really feel about being home alone?”,2008,16(4).
32.Lufoton,R,C.“Myths and realities of crisis intervention”,,2002,63(2).
33.M.C.Suchman,“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1995,20.
34.Ozawa,M.N.“The 2002 amendments to the social security act:The issue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2003,29(2).
35.Paul Pierson,“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1996,29(2).
36.Stone,L.M.“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Evidence from research”,,2007,31(4).
37.Straus,M.,&Gelles,R.“The costs of family violence”,,2007,102(6).
38.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
39.Anna Mlnsdotter,Lars Lindholm,Ann Ohman.,“Women,Men and Public Health—How the Choice of Normative Theory Affects Resource Allocation”,,2004,69 (1).
40.阿弗纳·格雷夫、韩毅:《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41.戴建兵:《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2.张克云:《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福利现状及需求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3.王志峰:《中国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与思考》,《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第10期。
44.李立媛:《北京市平谷区某镇儿童“新农合”参保现状与问题分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年第2期。
45.郑雅妮:《对构建我国儿童健康保障体系的思考》,《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第6期。
46.架文敬、童玉林、胡宏伟:《我国儿童医疗救助政策回顾与评析》,《中国卫生经济》2012年第9期。
47.王汉松、任益炯、张云婷:《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48.章伟芳:《中国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领域中职责的历史变迁》,《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9.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社会福利》2015年第2期。
50.陈文、蒋虹丽、黄勋宇:《城镇儿童医疗保障的演变与发展现况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第2期。
51.程福财:《中国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绩效:基于流浪儿童视角的分析》,《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52.成海军、朱艳敏:《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构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53.戴建兵、曹艳春:《社会福利研究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54.戴建兵、曹艳春:《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5.窦玉沛:《儿童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会福利》2011年第4期。
56.冯元,高云霞:《流浪儿童救助模式转型的创新路径——基于优势视角理论的探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57.龚婷婷:《法国、美国和日本儿童福利的发展及其启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58.关信平:《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59.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年第6期。
60.华红琴:《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性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社会建设》2015年第2期。
61.韩晶、韩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62.仇雨临、郝佳:《中国儿童福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63.王晓燕:《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特色与发展变革》,《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64.李希如,崔红艳:《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65.李旭穗:《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电梯理论”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66.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时代的战略构想》,《学海》2012年第2期。
67.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与城市流浪儿童议题》,《青年研究》2003年第10期。
68.薛在兴:《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最新变革与评价》,《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69.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0.郅玉玲:《基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孤残儿童福利研究》,《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1期。
71.姚伟、王宁:《当代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72.董小苹、王丛彦:《中美儿童福利制度比较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73.曾燕波:《儿童福利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74.陆士桢、常晶晶:《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5.万国威:《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76.张薇:《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儿童福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77.杨生勇、冯晓平:《中国儿童福利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78.陈静:《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79.贺惠:《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探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年。
80.张琳:《儿童福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选择》,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1.何平:《社会救助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年。
82.贾锋:《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义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4年。
83.刘耀辉:《国家给付义务研究——社会权保障的反向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2年。
84.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5.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年第6期。
86.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人民论坛》2017年第11期。
87.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报告》2017第12期。
88.谢宇:《完善我国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89.李原:《我国儿童发展福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0.仇雨临:《我国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评析与展望》,《社会保障研究》2007年第2期。
91.韩伟、罗利君、李坷:《多元化孤儿救助模式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第7期。
92.何侃:《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2期。
93.何玲:《瑞典儿童福利模式及发展趋势研议》,《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94.胡晓毅、王勉:《北京地区发展性障碍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7期。
95.金炳彻、张金峰:《残疾儿童家庭支持体系研究综述》,《残疾人研究》2014年第1期。
96.梁红秋、杜宇:《重视孤儿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前进论坛》2013年第10期。
97.林闽钢:《缓解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98.卢珊、王小春:《中国儿童收养问题的思考》,《社会福利》2014年第8期。
99.李三梅:《流浪乞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的视角》,《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00.蓝瑛波:《俄罗斯儿童福利与保障制度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101.李胜男:《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计量经济预测研究》,《哲理:论坛版》2010年第3期。
102.刘继同:《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5期。
103.姚建平、朱卫东:《美国儿童福利制度简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5期。
104.郭洪亮:《从孤残儿童群体看儿童福利模式及其发展》,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5.刘寒:《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4年。
106.陆士桢、王蕾:《谈我国弱势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07.张文娟:《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构建》,《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4期。
108.刘敏:《儿童福利领域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9.周舒:《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福利供给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10.张晨:《福利多元主义下我国弱势儿童的福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111.姚建平、梁智:《从救助到福利——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发展的路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12.周正、周方召、周旭亮:《非营利组织“三次分配”的社会福利效应——兼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激励规制》,《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113.陈云凡:《OECD十国儿童福利财政支出制度安排比较分析》,《欧洲研究》2008年第5期。
114.曹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法律义务》,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7年。
115.张涛:《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年第3期。
116.李杰:《农村儿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4年。
117.陆士桢、徐选国:《适度普惠视阈下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社会工作》2012年第11期。
118.王美静:《农村脆弱儿童社会福利体系建构的探索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19.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20.许锦锦:《我国儿童福利供给的财政激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21.周旭亮:《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22.陈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第三次分配》,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23.程福财:《家庭、国家与儿童福利供给》,《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124.刘继同:《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与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构》,《人文杂志》2012年第5期。
125.A.C.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6.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7.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28.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9.曹艳春:《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0.鞠青、张小亮、陈晨编:《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1.刘纯彬、唐钧:《中国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32.刘继同:《国家责任与儿童福利——中国儿童健康与儿童福利政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133.熊梅:《农村儿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师范大学,2017年。
134.尚晓援、张雅桦等:《建立有效的中国儿童保护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35.尚晓援:《中国孤儿状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6.杨雄主编:《儿童福利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7.杨志勇:《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8.爱利克·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罗一静等译,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
139.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40.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4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企泰、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4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本),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3.史探径:《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5.龚向和:《论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中国法学》2013年第5期。
146.郑贤君:《非国家行为体与社会权——兼议社会基本权的国家保护义务》,《浙江学刊》2009年第1期。
147.陈跃、占伟:《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探索》,《行政论坛》2013年第1期。
148.钟会兵:《论社会保障权实现中的国家义务》,《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149.刘耀辉:《国家义务的可诉性》,《法学论坛》2010年第5期。
150.汪进元:《基本权利限制的合宪性基准》,《政法论丛》2010年第4期。
151.龚向和:《以人权促进发展:工具性人权论》,《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152.郭道晖:《人权的国家保障义务》,《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
153.夏正林:《社会权规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54.徐永峰:《社会保障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155.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56.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1期。
157.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58.陈元龙:《隔代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角色学习的障碍》,《当代教育论坛》2017年第4期。
159.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60.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61.东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
162.唐美静:《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究》,《社会工作》2014年第1期。
163.罗湖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164.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65.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5期。
166.张尚武、李京生:《保护乡村地区活力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城市规划》2014年第11期。
167.王勇、李广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规划师》2016年第12期。
168.张天雪、黄丹:《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1期。
169.罗湖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发展支持网络建构研究》,《湘南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17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1.顾昕:《全民医保的新探索》,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172.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3.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4.方鹏骞:《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5.赵卫华:《地位与健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76.王虎峰:《医疗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7.冯占春:《农村公共卫生绩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8.姚洋、高梦滔:《健康、村庄民主和农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9.赵曼、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80.陈坤:《农村公共卫生调查》,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1.尼尔·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182.韩晓莹:《城镇儿童医疗保障现状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
183.高琼:《农民工随迁了女医疗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84.文华娟:《农村儿童医疗保障现状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85.李立媛:《农村儿童医疗参保及保障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86.李瑾:《我国儿童医疗福利制度的问题和发展》,《时代文学》2008年第6期。
187.由水:《建立青少年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88.严云楼:《国外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的实践与借鉴》,《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5期。
189.张文娟:《农村儿童健康安全应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质量万里行》2008年第6期。
190.朱立言、高慧军:《试论儿童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谈起》,《人民论坛》2010年第26期。
191.赵永生:《城镇少儿医疗保险述评》,《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4期。
192.蔡立辉:《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管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93.仇雨临、龚文君:《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全民医保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3期。
194.李晓玲:《论我国农民医疗保障的选择路径》,《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12期。
195.孙志刚:《实施大病保险是减轻人民就医负担的负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第12期。
196.陈金甫:《试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1期。
197.张茅:《县域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管理世界》2011年第2期。
198.孙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提升的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1期。
199.孙冬悦:《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描述及问题分析》,《中国医院》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