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2.安文铸等:《教育科学学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常春元、黄济、陈信泰主编:《社会主义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陈桂生:《元教育学的探索——“教育学”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部分)(分卷主编田正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何敏:《教育时空问题初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版。
27.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0.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编写:《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3.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姜琦:《现代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3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金林祥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叶澜总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金一鸣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3.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林大中主编:《90年代文存(1990—2000)》(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马芳编:《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国音书店1936年版。
46.马风歧:《教育政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孟繁华主编:《90年代文存(1990—2000)》(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9.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34年版。
50.瞿葆奎主编,雷尧珠、余光等选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1.瞿葆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3.瞿葆奎、郑金洲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瞿葆奎、郑金洲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6.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文学学卷、哲学卷、社会学卷、历史学卷、教育学卷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5年版。
57.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58.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9.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6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二、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唐莹:《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三联书店2004年版。
65.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6.王汉澜主编:《教育实验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8.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叶澜总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守常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0.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7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75.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杨德广等:《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7.杨适主编:《原创文化与当代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8.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9.杨小微、旷习模:《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0.杨移贻等:《问题及其出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1.姚文忠:《元教育科学导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载《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6.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0.张健:《中国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张保庆、高如峰:《比较教育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华书局2003年版。
93.张光成:《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生原点(熊十力体用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张健、徐文龙等:《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5.张景超:《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张汝伦主编:《时代与思考:中国哲学199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张志扬:《偶在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99.张子河:《大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100.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1.赵祥麟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4.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5.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6.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祝新华、林可夫主编:《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8.庄锡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10.《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111.《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3.[德]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稿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7.[德]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顾明远主编),肖辉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5.[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的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美]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美]艾萨克·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顾明远主编),王承绪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3.[美]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吴元训主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4.[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英文版),纽约,1960年版。
2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美]菲力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顾明远主编),赵宝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美]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1.[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杰夫瑞·G.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3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5.[美]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玛丽·沃纳·玛利亚:《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的文化史》,郝红尉、倪洋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8.[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卷三),陈永国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詹姆斯·B.鲁尔:《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郝名玮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4.[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6.[西班牙]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顾明远主编),万秀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8.[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1.[英]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2.[英]罗姆·哈瑞:《科学哲学导论》,邱仁宗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4.[英]齐尔格特:《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5.[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6.[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7.[英]约翰·齐曼:《可靠的知识》,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Adams,J.,(1994),England,Unifacmanu&Thoemmes Press.
2.Beauchamp,E.R.,(2003),New York&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3.Bourdieu,P.and L.Wacquant,(1992)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Crossley,M.etal.(1984),Case-Study Research methods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Vol.20,No.2.
5.Dupuis,A.M.&Gordon,R.L.,(1996) ,New York&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Inc.Lanham.
6.Edwards A.M.,(1996) :Aveburry,Aldershot,Bookfield.
7.Geertz,C(1973):,New York:Basic Books.
8.Goodlad,J.I.(1997),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9.Hurd,P.D.,(1991)Why We Must Transform Science Education,.
10.Martin J.R.,(1994) ,New York&London.
11.Popewitz,T.S.&Fendler,L.,(ed.1999) ,Routledge New York&London.
12.Sadker,M.P.&Sadker D.M.,(2003) ,McGraw-Hill High Education.
13.Steward,J.,(1955),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4.Thomas Kuhn,,2d ed,Chicago,1970.
15.Wall,Edmund,(ed.2000) ,New York:Amherst.
16.Yoshimitsu Khan(1997),,London:Associated a University Presses.
17.Yun Lee Too&Niall Livingstone,(ed.199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白明亮:《文化的教育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2.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蔡雁生:《试谈编写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教育学》,《教育研究》1983年第2期。
4.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5.陈桂生:《“元教育学”问对》,《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2期。
6.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教育理论与实验》1996年第1期。
7.陈元晖:《“一般系统论”与教育学》,《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8.程少波:《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9.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10.成有信:《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学术自由》,《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
11.丁敏:《师生冲突的文化因素探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董标:《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生长点的再辨析》,《教育研究》1993年第8期。
13.董标:《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年第3期。
14.董纯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开幕词》,《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15.杜时忠:《论教育学的存在依据和认识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
16.杜时忠:《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
17.杜时忠:《我国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8.范国睿:《当代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的研究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1期。
19.方建锋、何金辉、周彬:《教育理论的世纪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20.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21.古人伏:《关于德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浙江教育科学》1995年第6期。
22.郭戈:《试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
23.郭元祥:《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4.何东昌:《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评审会上的讲话(摘要)》,《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25.侯怀银:《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26.侯怀银:《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7.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28.胡斌武、吴杰:《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9.胡兴宏:《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思考》,《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30.华中师范教育系:《认真探讨教育规律,努力编好〈教育学〉——华中师院等五院校合编〈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纪略》,《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31.贾海英、刘力:《“九五”期间教育研究的一点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32.金志远:《课程文化研究述评》,《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7期。
33.劳凯声:《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刍议》,《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4.雷鸣强:《对教育理论研究功效低下的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
35.(香港)李荣安:《日本的教育与发展》,杜晓萍译,赵珩、石伟平校《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6期。
36.李江源:《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7.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38.李学农:《广义学校文化论》,《江苏教育科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39.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40.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探询》,《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41.厉以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光明日报》1990年5月30日。
42.刘刚:《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43.刘佛年:《在全国教育改革会议上的讲话》,《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第1期。
44.刘铁芳:《必要与可能:教育学范式的打破与话语的更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总第53期)。
45.刘振天:《“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4期。
46.柳海民、李伟言:《教育理论原创:缺失归因与解决策略》,《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47.龙华军:《中国大陆1991—1995年与前40年——中文教育图书的比较研究》,(台)《教育研究》2003年3月(创刊号)。
48.鲁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教育评论》1988年第1期。
49.鲁洁:《文化变迁与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50.鲁洁:《试论文化选择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1期。
51.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4期。
52.陆有铨、迟艳杰:《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53.罗教讲:《浅谈学术规范在我国社会学发展中的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4.马骥雄:《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5期。
55.彭银详:《由教育学热点问题引发的教育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8期。
56.启森:《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理”诊断——蹲下身来看日本的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9第5期。
57.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 期。
58.瞿葆奎、范国睿:《当代西方教育学的探索与发展》,《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5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一)、(二),《教育研究》1995年第9、10期。
60.容中逵:《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1.石中英:《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62.石中英:《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6期。
63.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教育研究》2000年第7 期。
64.孙俊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与教育学逻辑体系的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5.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66.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7.唐莹、瞿葆奎:《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1 期。
68.[日]土屋基规:《现代日本的教育改革》,陈永明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2期。
69.汪刘生等:《当代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危机的思考》,《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
70.王北生:《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71.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载林大中主编《90年代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73.王伟廉:《对当前元教育学研究的认识》,《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7期。
74.巫肇卉、靳玉乐:《课堂的文化学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75.吴刚:《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76.吴黛舒:《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再追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
77.吴黛舒:《教育理论原创的应有之意》,《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78.吴黛舒:《文化变异与中国教育的文化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79.吴黛舒:《“研究传统”与教育学的发展——德、美两国教育学“科学化”道路的差异和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80.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8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82.夏云强:《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原理》,《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3.项贤明:《我国教育科学的民族化道路》,《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
84.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5.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6.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87.熊和平:《我国教学论的发展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8届学术年会综述》,《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期。
88.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中的两种偏向》,《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3期。
89.徐毅鹏等:《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讨论综述》,《教育研究》1983年第11期。
90.延建林:《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91.杨建华:《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制约周期——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元教育理论的误区》,《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92.杨启亮:《走进“田野”:课程研究理论化趋向的改造》,《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93.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杨小微、林存华:《聚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第二次全国会议综述》,《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95.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96.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2期。
97.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98.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参考》1996年第5期。
9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0.叶澜:《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
10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1期。
102.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
10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04.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10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06.叶上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
107.于光远:《关于教育科学体系问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研究》1979年3期。
108.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与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109.袁良智:《对“民族化”的界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10.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以〈教育研究〉杂志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11.张斌贤:《从“学科体系时代”过渡到“问题取向时代”》,《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
112.张焕庭:《碎语教育学》,《教育研究》1987年第6期。
113.张乐天:《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
114.张应强:《教育中介论——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的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115.张志远:《我国教育科学学科研究的动向与趋势》,《教育评论》1995年第5期。
116.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117.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18.郑金洲:《教育学终结了吗》,《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119.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20.周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
121.周谷平:《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2.周浩波、王永峥:《走向文化研究的教育》,《现代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123.周作宇:《论“中国教育学现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24.朱利霞:《论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125.朱志明:《试论教育科学体系结构的改造》,《教育研究》1987年第1期。
126.《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讨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127.《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2000年年会综述》,《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