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教育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国教育学问题”,特别指出了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学”在尚未萌芽时面对世界各国教育学理论的涌入和特殊的社会背景而凸现出来的中外关系问题;其次,对“本土化的教育学”、“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危机与研究的新空间;最后,就中国教育学的生成和基本形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This book i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dagogy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The author firstly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of Chinese pedagogy”, especially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that emerg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Chinese pedagogy” had not yet sprouted in the face of the influx of pedagogical theori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Secondly, he analyzes the issues of “localized pedagogy” and “pedag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he discusses the disciplinary crisis of Chinese pedagogy and the new space for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finally,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unique insights on the generation and basic form of Chinese pedagogy. Finally, he puts forward his unique insights on the generation and basic form of Chinese pedagogy.
1.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2.安文铸等:《教育科学学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常春元、黄济、陈信泰主编:《社会主义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陈桂生:《元教育学的探索——“教育学”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部分)(分卷主编田正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何敏:《教育时空问题初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版。
27.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0.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编写:《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3.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姜琦:《现代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3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金林祥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叶澜总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金一鸣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3.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林大中主编:《90年代文存(1990—2000)》(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马芳编:《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国音书店1936年版。
46.马风歧:《教育政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孟繁华主编:《90年代文存(1990—2000)》(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9.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34年版。
50.瞿葆奎主编,雷尧珠、余光等选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1.瞿葆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3.瞿葆奎、郑金洲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瞿葆奎、郑金洲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6.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文学学卷、哲学卷、社会学卷、历史学卷、教育学卷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5年版。
57.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58.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9.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6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二、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唐莹:《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三联书店2004年版。
65.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6.王汉澜主编:《教育实验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8.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叶澜总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守常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0.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7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75.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杨德广等:《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7.杨适主编:《原创文化与当代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8.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9.杨小微、旷习模:《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0.杨移贻等:《问题及其出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1.姚文忠:《元教育科学导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载《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6.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0.张健:《中国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张保庆、高如峰:《比较教育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华书局2003年版。
93.张光成:《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生原点(熊十力体用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张健、徐文龙等:《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5.张景超:《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张汝伦主编:《时代与思考:中国哲学199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张志扬:《偶在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99.张子河:《大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100.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1.赵祥麟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4.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5.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6.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祝新华、林可夫主编:《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8.庄锡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10.《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111.《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3.[德]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稿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7.[德]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顾明远主编),肖辉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5.[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的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美]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美]艾萨克·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顾明远主编),王承绪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3.[美]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吴元训主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4.[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英文版),纽约,1960年版。
2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美]菲力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顾明远主编),赵宝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美]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1.[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杰夫瑞·G.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3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5.[美]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玛丽·沃纳·玛利亚:《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的文化史》,郝红尉、倪洋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8.[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卷三),陈永国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詹姆斯·B.鲁尔:《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郝名玮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4.[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6.[西班牙]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顾明远主编),万秀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8.[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1.[英]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2.[英]罗姆·哈瑞:《科学哲学导论》,邱仁宗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4.[英]齐尔格特:《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5.[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6.[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7.[英]约翰·齐曼:《可靠的知识》,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Adams,J.,(1994),England,Unifacmanu&Thoemmes Press.
2.Beauchamp,E.R.,(2003),New York&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3.Bourdieu,P.and L.Wacquant,(1992)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Crossley,M.etal.(1984),Case-Study Research methods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Vol.20,No.2.
5.Dupuis,A.M.&Gordon,R.L.,(1996) ,New York&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Inc.Lanham.
6.Edwards A.M.,(1996) :Aveburry,Aldershot,Bookfield.
7.Geertz,C(1973):,New York:Basic Books.
8.Goodlad,J.I.(1997),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9.Hurd,P.D.,(1991)Why We Must Transform Science Education,.
10.Martin J.R.,(1994) ,New York&London.
11.Popewitz,T.S.&Fendler,L.,(ed.1999) ,Routledge New York&London.
12.Sadker,M.P.&Sadker D.M.,(2003) ,McGraw-Hill High Education.
13.Steward,J.,(1955),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4.Thomas Kuhn,,2d ed,Chicago,1970.
15.Wall,Edmund,(ed.2000) ,New York:Amherst.
16.Yoshimitsu Khan(1997),,London:Associated a University Presses.
17.Yun Lee Too&Niall Livingstone,(ed.199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白明亮:《文化的教育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2.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蔡雁生:《试谈编写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教育学》,《教育研究》1983年第2期。
4.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5.陈桂生:《“元教育学”问对》,《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2期。
6.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教育理论与实验》1996年第1期。
7.陈元晖:《“一般系统论”与教育学》,《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8.程少波:《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9.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10.成有信:《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学术自由》,《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
11.丁敏:《师生冲突的文化因素探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董标:《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生长点的再辨析》,《教育研究》1993年第8期。
13.董标:《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年第3期。
14.董纯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开幕词》,《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15.杜时忠:《论教育学的存在依据和认识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
16.杜时忠:《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
17.杜时忠:《我国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8.范国睿:《当代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的研究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1期。
19.方建锋、何金辉、周彬:《教育理论的世纪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20.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21.古人伏:《关于德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浙江教育科学》1995年第6期。
22.郭戈:《试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
23.郭元祥:《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4.何东昌:《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评审会上的讲话(摘要)》,《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25.侯怀银:《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26.侯怀银:《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7.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28.胡斌武、吴杰:《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9.胡兴宏:《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思考》,《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30.华中师范教育系:《认真探讨教育规律,努力编好〈教育学〉——华中师院等五院校合编〈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纪略》,《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31.贾海英、刘力:《“九五”期间教育研究的一点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32.金志远:《课程文化研究述评》,《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7期。
33.劳凯声:《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刍议》,《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4.雷鸣强:《对教育理论研究功效低下的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
35.(香港)李荣安:《日本的教育与发展》,杜晓萍译,赵珩、石伟平校《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6期。
36.李江源:《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7.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38.李学农:《广义学校文化论》,《江苏教育科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39.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40.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探询》,《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41.厉以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光明日报》1990年5月30日。
42.刘刚:《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43.刘佛年:《在全国教育改革会议上的讲话》,《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第1期。
44.刘铁芳:《必要与可能:教育学范式的打破与话语的更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总第53期)。
45.刘振天:《“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4期。
46.柳海民、李伟言:《教育理论原创:缺失归因与解决策略》,《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47.龙华军:《中国大陆1991—1995年与前40年——中文教育图书的比较研究》,(台)《教育研究》2003年3月(创刊号)。
48.鲁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教育评论》1988年第1期。
49.鲁洁:《文化变迁与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50.鲁洁:《试论文化选择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1期。
51.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4期。
52.陆有铨、迟艳杰:《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53.罗教讲:《浅谈学术规范在我国社会学发展中的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4.马骥雄:《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5期。
55.彭银详:《由教育学热点问题引发的教育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8期。
56.启森:《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理”诊断——蹲下身来看日本的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9第5期。
57.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 期。
58.瞿葆奎、范国睿:《当代西方教育学的探索与发展》,《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5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一)、(二),《教育研究》1995年第9、10期。
60.容中逵:《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1.石中英:《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62.石中英:《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6期。
63.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教育研究》2000年第7 期。
64.孙俊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与教育学逻辑体系的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5.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66.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7.唐莹、瞿葆奎:《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1 期。
68.[日]土屋基规:《现代日本的教育改革》,陈永明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2期。
69.汪刘生等:《当代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危机的思考》,《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
70.王北生:《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71.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载林大中主编《90年代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73.王伟廉:《对当前元教育学研究的认识》,《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7期。
74.巫肇卉、靳玉乐:《课堂的文化学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75.吴刚:《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76.吴黛舒:《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再追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
77.吴黛舒:《教育理论原创的应有之意》,《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78.吴黛舒:《文化变异与中国教育的文化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79.吴黛舒:《“研究传统”与教育学的发展——德、美两国教育学“科学化”道路的差异和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80.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8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82.夏云强:《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原理》,《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3.项贤明:《我国教育科学的民族化道路》,《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
84.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5.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6.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87.熊和平:《我国教学论的发展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8届学术年会综述》,《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期。
88.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中的两种偏向》,《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3期。
89.徐毅鹏等:《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讨论综述》,《教育研究》1983年第11期。
90.延建林:《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91.杨建华:《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制约周期——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元教育理论的误区》,《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92.杨启亮:《走进“田野”:课程研究理论化趋向的改造》,《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93.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杨小微、林存华:《聚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第二次全国会议综述》,《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95.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96.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2期。
97.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98.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参考》1996年第5期。
9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0.叶澜:《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
10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1期。
102.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
10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04.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10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06.叶上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
107.于光远:《关于教育科学体系问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研究》1979年3期。
108.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与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109.袁良智:《对“民族化”的界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10.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以〈教育研究〉杂志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11.张斌贤:《从“学科体系时代”过渡到“问题取向时代”》,《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
112.张焕庭:《碎语教育学》,《教育研究》1987年第6期。
113.张乐天:《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
114.张应强:《教育中介论——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的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115.张志远:《我国教育科学学科研究的动向与趋势》,《教育评论》1995年第5期。
116.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117.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18.郑金洲:《教育学终结了吗》,《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119.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20.周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
121.周谷平:《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2.周浩波、王永峥:《走向文化研究的教育》,《现代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123.周作宇:《论“中国教育学现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24.朱利霞:《论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125.朱志明:《试论教育科学体系结构的改造》,《教育研究》1987年第1期。
126.《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讨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127.《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2000年年会综述》,《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实效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ra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1997~201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1997-2016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
History of Chinese Students' Policies in Modern Japan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层: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中国经验证据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Revenue Strat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
Cultivation of Thrift Virtu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