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纯槿:《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考、年旻:《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胡芳肖:《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胡兴东、杨林:《中国扶贫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黄承伟、刘欣:《三维资本协同反贫困机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黄忠敬等:《教育政策研究的多维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金东海等:《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就学资助制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乐章:《社会救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锐、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乔东平、邹文开:《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贫困村精准扶贫实施指南:精准扶贫村级实施的程序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史乐志:《走进贫困的教育: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孙久文、林万龙:《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汪三贵:《当代中国扶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王文静等:《中国教育扶贫发展与挑战》,司树杰等,《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文建龙:《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扶贫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扶贫重心转移的路径与动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吴国宝:《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吴鹏森、戴卫东:《社会救助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向德平、黄承伟:《减贫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向德平等:《减贫目标与减贫手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向德平等:《中国减贫行动(1978—2018)》,武汉出版社2018年版。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杨宜勇:《新中国民生发展70年》,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俞萍:《重庆市贫困人口受教育状况与教育公平》,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四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等:《共和国教育公平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曾天山:《教育扶贫的力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张澧生:《社会资源禀赋视域下湘西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琦、万君:《扶贫机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张秋宝:《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人事出版社2017年版。
张永丽、耿小娟:《西北地区反贫困战略与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赵映诚、王春霞、杨平:《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郑志龙:《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分析》,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之道: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教育决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庄天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比]热若尔·罗兰:《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德]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美]亚当·斯密:《国富论》,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阿海曲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白维军:《精准扶贫的风险识别与治理》,《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3期。
曹鑫莉、史大胜、胡月:《教育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以MJ县LB镇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查志远、檀学文:《教育扶贫的基层实践创新——海南省及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陈大柔、谢艳:《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
陈恩伦、郭璨:《以教师精准培训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陈平路、毛家兵、李蒙:《职业教育专项扶贫机制的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四省雨露计划的调查》,《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4期。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崔盛:《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研究——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年第3期。
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7期。
单德朋:《教育效能和结构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5期。
单耀军:《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10期。
杜学元:《从教育属性看教育扶贫工作》,《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12期。
段从宇、伊继东:《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5期。
范小梅、吴晓蓉:《教育如何促进贫困者的职业发展?》,《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1期。
付昌奎、邬志辉:《教育扶贫政策执行何以偏差——基于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考量》,《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3期。
付卫东、曾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扶贫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展望——基于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高艳云、王曦璟:《教育改善贫困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统计研究》2016年第9期。
胡牧君:《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黄承伟:《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2期。
黄巨臣:《农村地区教育扶贫政策探究:创新、局限及对策——基于三大专项招生计划的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黄巨臣:《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运作逻辑、执行困境及应对策略》,《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季飞、吴水叶:《大扶贫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贵州省21份文件的文本量化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蒋鸣和、徐坚成、王红:《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49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分析》,《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4期。
金久仁:《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4期。
李丹、刘小川:《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扶贫县财政支出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41个民族扶贫县的考察》,《财经研究》2014年第1期。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教育与经济》2017年第6期。
李晓嘉:《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第4期。
李兴洲:《新中国70年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嬗变研究》,《教育与经济》2019年第5期。
李耘、王绪金:《残疾人教育扶贫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李中国、黎兴成:《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
梁军:《教育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8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教育学报》2009年第2期。
林乘东:《教育扶贫论》,《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刘航、柳海民:《教育精准扶贫:时代循迹、对象确认与主要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刘民权:《发展与反贫:国家、市场与教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刘细发:《新时代教育扶贫的可行路径探析——基于我国中职教育扶贫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刘晓红:《教育扶贫的产出效应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7期。
卢伟、褚宏启:《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改革——如何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与教育起点公平》,《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7期。
鲁子箫:《农村教育扶贫的“因教致贫”困境及观念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第1版。
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闵琴琴:《农村高等教育扶贫:缘起、困境和突围》,《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潘昆峰等:《易地教育扶贫——破解“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非常之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第3期。
彭波、邹蓉、贺晓珍:《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隐忧及其消解之径》,《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6期。
彭妮娅:《教育扶贫成效如何?——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任友群、冯仰存、徐峰:《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任友群、吴旻瑜:《走向“生活世界知识”的教育——再论“教育扶贫”》,《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7期。
沈费伟:《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12期。
石玉昌:《“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4期。
时昌桂:《教育扶贫视域下高校如何精准发力》,《人民论坛》2019年第26期。
宋宸刚、丛雅静:《我国精准扶贫的最优模式与关键路径分析》,《调研世界》2018年第3期。
宋媛、张源洁、胡晶:《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能力提升机制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孙雪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6期。
檀慧玲、李文燕、罗良:《关于利用质量监测促进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檀学文:《中国教育扶贫:进展、经验与政策再建构》,《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3期。
汤颖、邬志辉:《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扶贫:地位、挑战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期。
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7期。
陶正付、李芳云:《“第一书记”助农村党建民生双提升——山东省“第一书记”制度建设实践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汪德华、邹杰、毛中根:《“扶教育之贫”的增智和增收效应——对20世纪90年代“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评估》,《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汪丽娟:《凉山地区教育获得差异与教育精准扶贫新思路:基于民、汉学生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分析(2000—2015)》,《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汪三贵、殷浩栋、王瑜:《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王红、邬志辉:《新时代乡村教育扶贫的价值定位与分类治理》,《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6期。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王林雪、殷雪:《精准扶贫视角下教育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3期。
王琳:《精准扶贫与总体性贫困之耦合困境及其应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王奕俊、吴林谦、杨悠然:《受教育者成本收益视角的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精准扶贫机制分析——以“滇西实施方案”为例》,《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
王奕俊、吴林谦、杨悠然:《受教育者成本收益视角的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精准扶贫机制分析——以“滇西实施方案”为例》,《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
魏有兴:《中国教育扶贫70年:历程、经验和走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吴春选:《谈智力扶贫》,《群言》1987年第9期。
吴霓:《教育扶贫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第6期。
吴霓、王学男:《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吴睿、王德祥:《教育与农村扶贫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4期。
吴晓蓉、范小梅:《教育回报的反贫困作用模型及其实现机制》,《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日第1版。
向雪琪、林曾:《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特点及作用机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向延平、陈友莲:《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中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肖菊、梁恒贵:《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谢君君:《海南“教育+移民”扶贫的新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3期。
谢治菊、夏雍:《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基于Y市“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分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邢慧斌、刘冉冉:《集中连片特困区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燕山—太行山区8个连片特困县为例》,《教育与经济》2019年第1期。
邢敏慧、张航:《家庭资本、政治信任与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基于全国31个省24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薛二勇、周秀平:《中国教育脱贫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创新》,《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杨丽宏:《边疆民族地区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探索与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杨小敏:《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姚松:《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政策阻滞问题及其治理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姚松、曹远航:《70年来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教育与经济》2019年第4期。
姚松、曹远航:《新时期中央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逻辑特征及未来走向——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
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教育研究》2019年第8期。
袁利平、丁雅施:《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
袁利平、师嘉欣:《教育扶贫政策的理念蕴含、机制解构与未来接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1期。
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曾天山、吴景松、崔吉芳:《滇西智力扶贫开发精准有效策略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张国建、佟孟华、李慧、陈飞:《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
张家军、唐敏:《教育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5期。
张明杰、吴荣顺:《教育扶贫资金的运行与监管》,《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张琦:《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人民论坛》2018年第22期。
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脱贫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2期。
张琦、史志乐:《我国贫困家庭的教育脱贫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张文杰、周静:《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雨露计划”扶贫补贴机制治理》,《软科学》2019年第2期。
张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教育导刊》2016年第6期。
张翔、刘晶晶:《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与治理路径探究——基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3期。
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5期。
周常春、翟羽佳、车震宇:《多维贫困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与施策》,《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9期。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左停、贺莉、赵梦媛:《脱贫攻坚战略中低保兜底保障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左停、金菁:《“弱有所扶”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对我国社会帮扶政策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Alberty,Susan,Brian J.Mihalik,“The Use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s an Evaluative Technique in Adult Education”,,1989,13(1).
Archambault Jr,Francis X.,Robert G.St.Pierre,“The Effect of Federal Policy on Services Delivered through ESEA Title I”,,1980,2(3).
Becker,Gary 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Brown,Philip H.,Albert Park,“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2002,21(6).
Cao,Huhua,“Spatial Inequality in Children's Schooling in Gansu,Western China:Reality and Challenges”,,2008,52(3).
Chen,Xuan,Carlos A.Flores,Alfonso Flores-Lagunes,“Going Beyond LATE Bounding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of Job Corps Training”,,2018,53(4).
Chung,Carol,Mark Mason,“Why D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rop out in Poor,Rural China?A Portrait Sketched in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2012,32(4).
Connelly,Rachel,Zhenzhen Zheng,“Determinants of School Enrollment and Completion of 10 to 18 Year Olds in China”,,2003,22(4).
Ferragina,Emanuele,Mark Tomlinson,Robert Walke,“Poverty and Particip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Multicultural Britain”,,2017,16(4).
Glass,Norman,“Sure Start: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Kingdom”,,1999,13(4).
Glass,Norman,“Sure Start: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Kingdom”,1999,13(4).
Gronroos,Christian,“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Marketing in Service Contexts:The Marketing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terface”,,1990,20(1).
Havard,John,“World Summit on Social Development”,,1995,345(8946).
Janjua,Pervez,Usman Ahmad Kam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in Poverty Alleviation:A Cross-Country Analysis”,,2011,16(1).
Jennings,Jack,Diane Stark Rentner,“Ten Big Effects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n Public Schools”,,2006,88(2).
Li,Hongbin,et al.,“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Future Growth”,,2017,31(1).
Mackenzie,G.Calvin,Robert Weisbrot,,New York:Penguin Group,2008.
McCulloch,Neil,Michele Calandrino,“Vulnerability and Chronic Poverty in Rural Sichuan”,,2003,31(3).
O'Neill,Martin A.,Adrian Palmer,“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a Useful Tool for Direct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2004,12(1).
Orshansky,Mollie,“Counting the Poor:Another Look at the Poverty Profile”,,1988(51).
Otsuka,Keijiro,Jonna P.Estudillo,Takashi Yamano,“The Role of Labor Markets and Human Capital in Poverty Reduction:Evidence from Asia and Africa”,,2010,7(1).
Raphael,Dennis,“Poverty,Human Development,and Health in Canada:Research,Practice,and Advocacy Dilemmas”,,2009,41(2).
Ravallion,Martin,“Good and Bad Growth: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1997,25(5).
Ravallion,Martin,Shaohua Chen,Prem Sangraula,“Dollar a Day Revisited”,,2008,23(2).
Romer,Paul M.,“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1994,8(1).
Saunders,Peter,Yuvisthi Naidoo,Megan Griffiths,“Towards New Indicators of Disadvantage:Depriv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Australia”,,2008,43(2).
Schochet,Peter Z.,John Burghardt,Sheena McConnell,“Does Job Corps Work?Impact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Job Corps Study”,,2008,98(5).
Sen,Amartya,“Poor,Relatively Speaking”,,1983,35(2).
Senge,Peter M.,Claus Otto Scharmer,“Community Action Research:Learning as a 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Consultants and Researchers”,in Peter Reason,Hilary Bradbury,ed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Silver,Hilary,“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digms”,,1994,133(5).
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56,70(1).
Spicker,Paul,“Definitions of Poverty:Twelve Clusters of Meaning”,,2007.
Streeten,Paul,“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 Basic-need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in Paul Streeten,ed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1.
Townsend,Pet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Ul Haq,Mahbub,,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Vedung,Evert,,New York:Routledge,1997.
Wallenborn,Manfred,“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Quality Assurance and Mobility on Regional Labour Markets-Selected EU-Funded Schemes”,,2009,47(2).
Weisbrod,Burton A.,“Education and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1962,70(5).
Yang,Xu,“Access to HigherEducation for Rural-poor Students in China”,,2010,9(3).
Yi,Hongmei,et al.,“Dropping out:Why are Students Leaving Junior High in China's Poor Rural Areas?”,,2012,32(4).
Zhang,Huafeng,“Opportunity or New Poverty Trap:Rural-urban Education Disparity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2017,44.
Zhang,Yuan,Guanghua Wa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in Rural China”,,2006,11(2).
Zhao,Meng,Paul Glewwe,“What Determines Basic School Attai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201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