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雅克·布洛斯:《从西方发现中国到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法]谢和耐、戴密微等《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耿昇翻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法]白晋:《旅行日记》,慕尼黑国家图书馆,加利卡斯手稿711号。
[美]本杰明·史华兹,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丹·C.德卡罗:《一个美国人的〈易经〉之旅》,[美]陈绍怡译,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美]费乐仁:《王韬与理雅各对新儒家忧患意识的回应》,林启彦、黄文江主编《王韬与近代世界》,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0年版。
[美]费乐仁:《攀登汉学中喜马拉雅山的巨擘——从比较理雅各(1815—1897)和尉礼贤(1873—1930)翻译及诠释儒教古典经文中所得之启迪》,陈京英译,《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5年第15卷第2期。
[美]夏含夷:《说乾专直,坤翕辟象意》,《文史》第30辑,1988年。
[美]安乐哲著,温海明编:《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吉瑞德著,段怀清、周伶俐译:《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收入《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丛书主编为周振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魏若望:《法国入华耶稣会士傅圣泽对中国的研究》,见 [法]谢和耐、戴密微等:《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耿昇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美]夏含夷:《试论上博〈周易〉的卦序》,《简帛》2006年第1期。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何高济、李申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李申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思竹、王建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罗伯特·恰德:《西方汉学之“礼”观》,见耿幼壮和杨慧林主编:《世界汉学》(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彭吉蒂:《德译中国:文学接受、经典文本及德国汉学的历史》,见耿幼壮和杨慧林主编:《世界汉学》(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胜雅律:《德语国家〈易经〉研究概况》,《中华易学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华易学大辞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德]莱布尼茨著:《关于只用两记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的阐释——和对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给出的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孙永平译,《李长春会见〈大中华文库〉出版工程暨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代表》,详见《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4日第3版。
白寿彝:《周易本义考》,萧汉明导读、朱熹著《周易本义》,齐鲁书社2003年版。
蔡尚思:《郭沫若〈周易〉论著序》,见蔡尚思主编:《十家论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曹福敬:《〈易经〉“贞”字释义》,《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曹顺庆:《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曹顺庆、罗富民:《变异学视野下比较文学的反思与拓展》,《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第1期。
曹顺庆、张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兼论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会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博士论文,未出版。
陈乐民:《莱布尼茨与中国——兼及“儒学”与欧洲启蒙时期》,《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陈世骧:《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成中英:《国际〈易经〉研究:回顾与展望》,《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欧美〈易经〉研究总论》,《中华易学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华易学大辞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程颐:《程氏易传》,梁韦弦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版。
崔述:《洙泗考信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今注今译》(精华第五),赖炎元译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凡木(原名徐梵澄):《〈周易〉西行——关于〈周易〉的德译与英译》,《读书》1992年第1期。
方豪:《十七八世纪来华西人对中国经籍之研究》,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1947年上海重印)。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中、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方维规:《架设东西方的心灵之桥——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世界汉学》2010年秋季号。
冯天瑜:《明清之际厘定的三个重要术语》,《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第2期。
傅惠生:《易经》(中英双语对照本,收入《大中华文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傅举有、陈松长编:《马王堆汉墓文物》,周世一、陈可风译,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版(2008年第6次印刷)。
——《周易古经今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龚成云:《从翻译目的论看〈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4月1日。
顾明栋:《〈周易〉明象:现代语言哲学与诠释学的古代》,见顾明栋,《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审美暗示:中国古代的开放性文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文学开放性:中西文论双向对话的一个共同基础》,《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郭汉城:《卫礼贤易学思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2日。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见蔡尚思主编《十家论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韩琦:《白晋(Joachim Bouvet)的〈易经〉研究和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汉学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年6月。
——《再论白晋的〈易经〉研究——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藏手稿分析其研究背景、目的及反响》,载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兆武、何高济:《中译者序言》,见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下),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胡道静:《序》,见胡道静、戚文等编著《周易十日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胡阳和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黄军:《中国〈易经〉对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6月1日。
黄克剑:《王弼玄理辨略》,《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黄沛荣:《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易学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版。
——《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以〈易经〉研究为例》,见李学勤、朱伯崑等著,廖名春选编《周易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黄庆萱:《周易“元亨利贞”析义》,《周易纵横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易的文学价值》,见黄庆萱,《周易纵横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寿祺和张善文:《周易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周易译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江岚:《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蒋凡:《“〈易〉无达占”类例述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蒋锐编译:《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注疏》(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载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五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赖贵三:《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易学发展史略》(上、下),《巴黎视野》2011年6月,第15、18—22页;2011年9月,第16、20—27页。
李光地:《顾宁人小传》,《榕村全集》卷三十三。
李光地主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2010年版。
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
——《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伟荣等:《皮尔士对雅柯布森的影响》,《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李学勤:《序》,见傅举有、陈松长编著,周世一、陈可风译《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雪涛:《〈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读书》2010年第12期。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林金水:《〈易经〉传入西方史略》,《文史》(第29辑),中华书局1988年版。
——《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林义正:《论中国经典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以〈易经〉的阐释为例》,《“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2005年第31期。
刘百闵:《莱布尼兹的周易学——与白进往复讨论的几封信》(译自[日本]五来欣造博士《儒教对于德意志政治思想的影响》书中莱布尼兹对于《周易》新解释的一篇),载李证刚等编著《易学讨论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刘家和、邵东方:《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见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析论》,《“中国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3分册,2000年。
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陆侃如、牟时金注解,齐鲁书社1995年版。
刘云超:《元代易学家王申子易学哲学初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刘正、杨冰:《周易通说:推卦易知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楼宇烈:《读帛书〈系辞〉杂记》,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两卷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陆扬:《荣格释〈易经〉》,《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3期。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欧阳修:《六一诗话》,见何文焕编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卷。
藕益智旭:《〈周易禅解〉疏论》,曾其海疏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钱锺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三联书店2007年版。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卷),三联书店2007年版。
饶宗颐:《“贞”的哲学》,《华学》(第3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
阮元:《十三经注疏》,1815年刻;译文印书馆1955年重印。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司马迁:《孔子世家》,《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
孙小礼:《关于莱布尼茨的一个误传与他对中国易图的解释和猜想》,《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2期。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9卷第12期。
——《莱布尼茨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汤一介:《总序》,见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葆玹:《帛书〈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王世襄:《姿与GESTURE——中西文艺批评研究点滴》,《王世襄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韬:《送西儒理雅各回国序》,见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近世文献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新埠停桡》,见王韬等《漫游随录·环游地球新录·西洋杂志·欧游杂录》(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之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
王彤彤:《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易经〉隐喻和转喻的英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5月1日。
王万象:《余宝琳的中西诗学意象论》,《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8年第4期。
王晓路:《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
王云五主编,劳乃宣撰:《清劳韧叟先生乃宣自订年谱》,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闻一多:《周易与庄子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2000年。
吴钧:《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
吴丽达:《白晋(Joachim Bouvet)研究〈易经〉史事稽考》,《汉学研究》1997年第15卷第1期。
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张西平、方鸣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吴前衡:《〈传〉前易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夏大常:《礼记祭礼泡制》(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本),转引自黄一农《被忽略的声音——介绍中国天主教徒对“礼仪问题”态度的文献》,载台湾《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新25卷第2期。
——《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萧汉明:《导读》,见萧汉明导读,朱熹《周易本义》,齐鲁书社2003年版。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熊文华:《英国汉学史》,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许氏明芳:《二十世纪以来越南的〈周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5月1日。
许倬云:《序》,见张海惠主编《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杨宏声:《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之〈易〉说》,《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
——《本土与域外——超越的周易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岳峰等:《西方汉学先驱罗明坚的生平与着译成就考察》,《东方论坛》2010年第3期。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转引自黄庆萱《周易纵横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岱年:《初观帛书〈系辞〉》,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张德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张弘和余匡复:《黑塞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张隆溪:《诗无达诂》,《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张善文:《周易与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梵蒂冈图书馆藏白晋读〈易经〉文献初探》,《文献》(季刊)2003年第3期。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中西文化的一次对话:清初传教士与〈易经〉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张祥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赵伯雄、周国林、郑杰文等编:《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2009年。
郑吉雄:《从经典诠释传统论二十世纪〈易〉诠释的分期与类型》,《易图象与易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郑吉雄编:《周易经传文献新诠》,中国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朱伯崑:《帛书本〈系辞〉文读后》,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李学勤、朱伯崑等著,廖名春选编:《周易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1、2、3卷,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4卷,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熹著,萧汉明导读:《〈周易本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版。
朱新春和朱光耀:《〈易经〉的“影响”与莱布尼茨的“优先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金华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全四册),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