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丁玲:《丁玲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韩东:《韩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贾平凹:《贾平凹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震云:《刘震云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钱锺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安忆:《王安忆经典小说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
阎连科:《阎连科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华:《余华文集》,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张洁:《张洁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曾光灿、吴怀斌编著:《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1985年版。
陈思和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董健、丁帆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郜元宝、张冉冉编著:《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志刚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何火任编著:《张洁研究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存光编著:《巴金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林建发:《阎连科文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刘春玲编著:《迟子建文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增人编著:《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孟繁华、程光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田惠兰、马光浴、陈珂玉编著:《钱锺书杨绛研究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庆生编著:《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仪勤、王金胜、胡健玲编著:《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禹权恒编著:《刘震云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袁良骏编著:《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张新颖编著:《王安忆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著:《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13—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庄汉新、邵明波编著:《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论评》,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
[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陈广星、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美]埃里希·弗罗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子谦:《论钱锺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运恒:《鲁迅论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运恒:《中国现代文学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胡永修:《巴金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印]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于自强、吴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存光编著:《巴金研究文献题录(1922—200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怡:《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马云:《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和个性》,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汪晖:《反抗绝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吴小美、魏绍华、古世仓:《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美]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郑朝宗:《但开风气不为师·〈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樊青美:《论张洁作品中爱情理想的建构与解构》,《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的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
郭春蕾:《余华作品中“疯子”形象解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郭运恒:《鲁迅小说“隔膜”主题论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郭运恒:《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贺彩虹:《试论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闲话体”语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6期。
洪治纲:《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黄轶:《在“华丽”与“转身”之间——评刘震云〈我叫刘跃进〉》,《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14期。
季进:《论钱锺书著作的话语空间》,《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李城希:《性格、问题与命运:虎妞形象再认识》,《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李复威:《新时期以来爱情文学的遭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李玉申:《方方:女作家王安忆数第一》,《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9日。
林华瑜、马萍:《权力场上的人性角逐——论刘震云早期中篇小说》,《当代文坛》2004年第6期。
林琳:《鲁迅与余华笔下癫狂形象塑造比较论》,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1年。
林宁:《刘震云小说研究评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林舟:《清醒的文学梦:韩东访谈录》,《花城》1995年第6期。
刘影:《王安忆小说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邱谨:《回望女性意识成长之路——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发展脉络》,《当代小说》2012年第2期。
沈雁冰:《王鲁彦论》,《小说月报》1928年1月。
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史元明:《生态信仰与社会批判———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迟子建小说世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必胜:《“三刘”小说研究》,《作家》1993年第2期。
王馨:《新写实小说:到位的描写生活——读刘振云〈一地鸡毛〉》,《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王秀杰:《逆向精灵:迟子建现代怀旧中的人文关怀》,《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文学评论》2007年第11期。
徐立平:《关注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鲁迅小说“隔膜”主题探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徐书奇:《从无暇到无字:女性主义视域下张洁的婚爱小说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叶澜涛:《贾平凹研究述评》,《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张崇员、吴淑芳:《20年来余华研究综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赵淑梅:《生活的权力化与权力的生活化——刘震云小说的权力观》,《齐鲁学刊》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