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nd ASEAN are interdependent on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are connected by land and sea. Geographical connection, personal affinity, regional integration, cultural vein. The two sides sincerely cooperate, join hands and walk hand in hand to seek common interests for themselves and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regional value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Focusing on establishing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deepening China-ASE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uilding a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building an Asian knowledge center, shaping Asian citizens in the 21st century, lin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th ASEAN's development pla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aceful, stable, integrated, prosperous and caring ASEAN community, and building a closer ASEAN community of destiny, interest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ll surely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and inject new impetus.(AI翻译)
李化树:(著)
李化树,四川西充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导师指导组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国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院校研究会秘书长。著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框架》《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聚焦博洛尼亚进程》等学术专著20部。先后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先后获得四川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一等奖3项。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高等学校战略联盟建设。
1.著作
[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荷]德维特等:《拉丁美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维度》,李锋亮、石邦宏、陈彬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亚当·斯密:《国民的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
[17][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张秀琴、何天淳:《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张秀琴、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王柯:《东亚共同体与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贺小飞:《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22]张海英:《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李化树:《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5]郑晓齐、叶茂林:《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覃玉荣:《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
[27]张建新:《21世纪初东盟高等教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李枭鹰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9]刘丽建:《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30]邹晓东、陈劲:《省部共建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制胜全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2]郝瑜、孙二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3]王全旺:《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之劳动力市场适切性探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34]任君庆:《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校企合作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5]杨吉兴:《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湘鄂渝黔桂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新思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高文兵:《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6)》,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许家康、古小松:《中国—东盟年鉴(2005)》,线装书局2005年版。
[39]林志杰:《中国—东盟预科教育比较研究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0]秦红增:《多元视角下的中国—东盟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41]徐天伟:《面向东盟的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2]腾珺:《流动与融合:教育国际化的世界图景》,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3]王家庭、曹清峰、孙哲:《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4]黄成授、陈洁:《亚洲史的创新范式: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共赢》,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5]强海燕:《东南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0—2010)》,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6]林尚立:《全球化、亚洲区域主义与中国和平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7]吕余生、王士威:《中国—东盟年鉴2012》,线装书局2012年版。
[48]许家康、古小松:《中国—东盟年鉴2006》,线装书局2006年版。
[49]张彦通:《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李明明:《超越与同一——欧盟的集体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胡娟、李立国:《大学协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黄崴、孟卫青:《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背景、现状与政策建议》,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3]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4][比]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张斌贤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冯增俊:《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6]卡尔·达尔曼、曾智华、王水林:《终身学习与中国竞争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7]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9]东盟大学联盟:《东盟大学联盟质量保障指导方针实施手册》,张建新译,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刘立群:《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1]李化树:《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聚焦博洛尼亚进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2]张秀琴、何天淳:《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3]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6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展望高等教育至2030》(第2卷)(全球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5]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李富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发展计划、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地区中心:《东南亚高等教育》,张建新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9]符娟明、迟恩莲:《比较高等教育教程》,原子能出版社1998年版。
[70]祝怀新:《面向现代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1]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2]张建新:《21世纪初东盟高等教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3]宫占奎:《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74]叶辅靖:《走向FTA——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与对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
[75]黄定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6]陈俊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研究——兼论广西的应对战略》,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8]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9]蒋满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0]杨汉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1]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2]王勤:《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4]王新凤:《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研究——聚焦博洛尼亚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85]王柯:《东亚共同体与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学位论文
[1]丁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2]郭明玉:《地方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毛仕舟:《CAFTA背景下广西与东盟跨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5年。
[4]白翠敏:《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5]张海英:《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4年。
[6]刘静:《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及其对综合水平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4年。
[7]卢璇:《云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孙丽:《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绩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刘磊:《云南省面向南亚发展跨境高等教育的机遇与能力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10]陈晓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11]王奕:《区域大学联盟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3年。
[12]李婧:《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13]张蕾蕾:《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的行动路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14]廖琼:《区域高校联盟发展的路径选择与策略优化——以安徽省“行知联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15]杨海怡:《上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6]黄裕钊:《广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7]郑海蓉:《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8]刘泽芳:《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网格化整合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9]陈文东:《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中的政府角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0]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21]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6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22]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3]金英:《东盟一体化进程中高等师范教育的国际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24]张朝晖:《福建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5]邵争艳:《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6]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7]刘军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28]吴志先:《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变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9]曾健坤:《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0]冉源懋:《从隐性生存走向软性治理:欧盟教育政策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31]尤碧珍:《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2]罗淑云:《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33]李楠:《高等教育省级统筹权力结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0年。
[34]刘坤:《中国、越南、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5]郑阳:《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6]李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年。
[37]丁礼:《“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年。
[38]杨萌:《高等教育全球化视角下的博洛尼亚进程:分析与借鉴》,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9]李萍:《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0]覃玉荣:《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1]韦玫:《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2]谭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3]李祝启:《区域性高校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研究:以安徽高校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
[44]晏志新:《江西省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2年。
[45]季艳艳:《欧盟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的发展及成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6]王金莲:《我国大学战略联盟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47]沈成飞:《跨区域高校联盟的发展研究——以中西部高校联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6年。
[48]芦雪晨:《面向东盟的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基于服务贸易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49]谭郁:《浙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0]陈新星:《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1]吴红:《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年。
[52]罗剑平:《“跨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考察》,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年。
[53]薛雅宁:《欧盟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制度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淡江大学,2007年。
[54]张一帆:《广西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9年。
[55]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6]李阳:《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6年。
[57]王璐:《粤港高校合作办学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3年。
[58]张磊:《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提升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
[59]吴宏元:《大学战略联盟系统构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0]王丽婷:《珠港澳高等学校教育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7年。
[61]陈婕:《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6年。
[62]黄春秀:《中泰跨境高等教育项目质量保障的研究——以广西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3]焦健:《东盟来桂留学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64]张雪莲:《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65]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4年。
[66]陈芳兰:《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以广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7]何亨瑜:《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以越南留学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4年。
[68]陈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北海钦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9]唐佩斌:《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与泰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及思考》,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0]李柏英:《缅甸在华留学生留学动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4年。
[71]李碧:《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与泰国合作办学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3年。
[72]黄丽春:《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3]韦洁璨:《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南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74]覃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培养外派学生的管理问题研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4年。
[75]黄阳坚:《广西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
[76]刘鹏昊:《区域间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7]李宏茜:《云南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给与需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8]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9]杨晓琴:《广西—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0]周海飞:《越南财政性高等教育投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5年。
[81]郭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创新模式及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5年。
[82]郭淑娜:《柬埔寨与广西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83]孙维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3年。
[84]刘荣愉:《中国与印尼高校合作办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85]冉凌峰:《云南与印度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6]黄方明:《泰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87]魏航:《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8]杨延军:《中国—东盟跨境教育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9]刘源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0]肖小平:《区域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制度创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1]徐汉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期刊论文
[1]李馨、张春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的具体承诺为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陈秀琼:《广西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战略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李化树、赵晓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综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李化树、叶冲:《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框架——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1期。
[5]宋燕青、李化树、赵晓颖:《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推进措施》,《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6]罗文洁:《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7]李玫姬:《关于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6期。
[8]茹宗志、张鹤、胡少明:《“关—天经济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姜光铭、张继河:《湘赣鄂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可行性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5年第1期。
[10]刘赞英、刘兴国:《加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1]储著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的区域联动合作平台建设:以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联席会议机制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2]栗海晶:《分工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1期。
[13]李化树、黄媛媛:《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能战略架构》,《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6期。
[14]周巧玲:《构筑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合作体系——“OECD/IMHE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对区域发展的贡献”项目评述》,《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7期。
[15]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16]赵庆年:《分工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17]陈锡坚:《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探索——以肇庆和澳门为例》,《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第4期。
[18]房文红、王坤:《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化学刊》2017年第6期。
[19]黄明东、吴亭燕:《“一带一路”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0期。
[20]张晶、汤建:《安徽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六省和江浙沪的对比分析》,《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
[21]刘鹏昊、孙阳春:《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的“碎片化”困境及出路》,《知识经济》2016年第17期。
[22]于翠翠:《“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4期。
[23]侯晓丽、张红颖:《加拿大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战略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1期。
[24]房文红、王坤:《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现状、机遇及挑战》,《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25]郝晶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衔接与优化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6]薛卫洋:《区域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的探析与借鉴——以巴伦支海跨境大学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27]孙善学、杨蕊竹、吴霜、苑大勇:《国际高等教育多边合作的新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28]刘俊霞:《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构想》,《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8期。
[29]秦东兴:《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以“加强大学世界拓展力事业”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
[30]李化树、叶冲、孟亚歌:《论非盟高等教育空间创建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31]郝艳杰:《京津冀区域发展机遇下的警察高等教育推进策略》,《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3期。
[32]唐宁、苏颖宏:《优化福建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布局的路径探索》,《教育评论》2016年第1期。
[33]田汉族、王超:《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困境的制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4]曾坤生、顾志敏:《“海丝”背景下,广东省面向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经济界》2017年第1期。
[35]古明明:《欧洲联盟政治认同的塑造: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
[36]方泽强:《“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高等教育的新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37]王喜娟:《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的基本原则》,《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2期。
[38]苏梦夏、徐向梅:《欧亚高等教育一体化构想》,《欧亚经济》2016年第1期。
[39]张晓新、张彬:《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研究》,《北京教育》(高教)2017年第1期。
[40]穆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8期。
[41]毕文健:《区域现代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16年第11期。
[42]闫玉华、伊丽莎白·克维琦卡:《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及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江苏高教》2016年第2期。
[43]车如山、姚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中格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动》,《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3期。
[44]李枭鹰、牛军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战略审视》,《高教探索》2015年第8期。
[45]李尔平、黄文凤:《东盟与欧盟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进程评析》,《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46]张雪、静丽贤、孙晖、陈岩:《基于大学联盟视角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7]王贤:《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的政策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6期。
[48]云建辉、朱耀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49]古永司、林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省级开放大学的启示——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期。
[50]许可、刘畅、张佳宜:《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优化结构的对策》,《教育评论》2016年第7期。
[51]方泽强、刘红鸽:《区域高水平大学:内涵、指向与方略》,《山东高等教育》2016年第2期。
[52]李化树、叶冲:《论东盟高等教育共同空间构建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53]张梅:《广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研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54]覃玉荣、毛仕舟:《越南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实践与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55]杨成良:《“二战”后美国南方高等教育区域协作发展的措施与成效》,《高教探索》2015年第9期。
[56]刘国斌、孙雅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7期。
[57]陈·巴特尔、张琦:《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23期。
[58]高伟浓、何美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发展》,《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7期。
[59]王勇辉、管一凡:《中国对东盟教育服务贸易:优势、问题与对策——以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视角》,《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5期。
[60]潘立:《广西面向东盟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策略思考》,《高教论坛》2011年第11期。
[61]黄勇荣、丁丽丽、何亨瑜:《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高校发展战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62]李慧勤、李宏茜、王云、孙丽:《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63]李怀宇:《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8期。
[64]陈立、刘剑虹:《美国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现状与特征》,《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5期。
[65]张继龙:《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美国的经验与启示》,《江苏高教》2014年第6期。
[66]曾骞、王晶:《中国—东盟高教合作的经济动因分析》,《亚太教育》2016年第26期。
[67]张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实践运作及未来走向》,《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9期。
[68]熊华军、常亚楠:《美国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组织的工作重点及启示》,《大学》(学术版)2014年第3期。
[69]刘青秀、贾云鹏:《关于实施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2期。
[70]王璞、傅慧慧:《马来西亚跨国合作教育质量保证的政策法规综述》,《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
[71]周浩波:《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若干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2期。
[72]单春艳、宋芳:《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3期。
[73]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74]张振:《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9期。
[75]李莉:《论西部高校与中亚国家发展合作战略的建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年第2期。
[76]刘玉成:《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的方略研究》,《广西教育》2013年第35期。
[77]卢蓬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情况、问题与对策——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为例》,《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20期。
[78]季飞:《贵州招收东盟留学生现状及其战略选择》,《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79]梁燕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功能的嬗变及其启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80]刘稚:《全球化区域化下的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略》,《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81]覃玉荣:《欧盟与东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82]黄瓅、冯向东:《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
[83]黄瓅、冯向东:《关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几个前置关系的思考》,《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4期。
[84]陈涛:《新形势下云南省和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新思路》,《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
[85]伊继东、程斌、冯用军:《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86]张文平:《中国—东盟自贸区视角下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87]韦茂繁:《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88]万秀兰:《非洲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及其对中非教育合作的政策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89]谭灵芝:《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90]郑红梅、许刚:《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创新机制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0期。
[91]刘琪:《中国—东盟中等竞争力水平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路径探析——基于马来西亚、泰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
[92]张建新:《21世纪初东盟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展望》,《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3]张成霞:《东盟大学联盟在促进东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2期。
[94]张建新:《东南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95]覃玉荣:《东盟高等教育政策:价值目标、局限与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96]范伟、唐拥军:《广西—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路》,《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1期。
[97]王兰:《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研究——以老挝、越南、泰国为例》,《前沿》2013年第18期。
[98]王喜娟、李枭鹰:《东盟著名大学办学特色探析》,《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
[99]欧阳常青:《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100]刘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101]唐晓萍:《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1期。
[102]杨行玉:《中国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及发展对策》,《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7期。
[103]韩秀丽:《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框架下高等教育服务承诺的法律解读》,《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104]唐拥军、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障碍与对策》,《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0期。
[105]彭文平:《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1期。
[1] Ching-Mei Hsiao.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Postsecondary Program Success in Asia:Experiences in Singapore,Hong Kong,and Mainland China[D].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USA,2003.
[2]Corbeil A.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Singapore[D].University of Toronto,2006.
[3] Deni Friawan.Recent Development to Higher Education in Indonesia:Issues and Challenges[M].ASAIH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ukhothai Thammathirat Open University on April,2008:8-9.
[4]European Communities. ASEAN-EU University Network Programme(AUNP):overview :a co-operation programme for EU and ASE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M]. Robert Langhorst & Company Booksellers,2011:18-21.
[5] Feuer,Hart Nadav. Recovering from Runaway Privatization in Cambodian Higher Education:The Regulatory Pressure of ASEAN Integration[J]. Sojour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2016(2):648-683.
[6] Hart N. Feuer,Anna-Katharina Hornidge.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in ASEAN:Building towards Integration or Manufacturing Consent?[J]. Comparative Education,2015(3):327-352.
[7] Paipan Thanalerdsopit,Komsak Meksamoot,Nopasit Chakpitak,Pitipong Yodmongkol,Anchalee Jengjarern.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2015:A Case Study of Challenges in Thai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ducation,2014(4):321-342.
[8] Nuruzzaman Arsyad,Peter Hwang.Multinational Expansion of ASEAN firms: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Political,and Knowledge Resources[J].Journal of Asia Business Studies,2014(2).
[9] Zeng,Qian,Adams,John,Gibbs,Andy.Are China and the ASEAN ready for a Bologna Process?–Factors Affe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J]. Educational Review,2013(3):321-341.
[10] Dang,Que Anh. ASEM-The Modern Silk Road:Travelling Ideas for Education Reforms and Partnerships between Asia and Europe[J]. Comparative Education,2013(1):107-119.
[11] Welch,Anthony. China-ASEAN Re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2(4):465-485.
[12] Rui,Yang. Internationalization,Regionalization,and Soft Power: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Member Countries in Higher Education[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2(4):486-507.
[13] Molly N.N. Le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J].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12(1):18-23.
[14] Anthony Welch. The Limits of Regionalism in Indonesian Higher Education[J].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12(1):24-42.
[15] Suwanvong,Danuvat,Chaijaroenwattana,Bussabong.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Administra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or the Three Southern Border Provinces in Thailand:An Emph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Asian Community[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2012(18):1-10.
[16] Umemiya,Naoki. Regional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3):277-290.
[17] Robertson,Susan.“Europe/Asia”Regionalism,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World Order[J].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8(6):718-729.
[18] Anthony Welch. China-ASEAN Re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J]. Emerging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2014:103-120.
[19] Welch,Anthony. Evolving ASEAN-Australia Re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a 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Comparative Perspectives,2016(1):5-25.
[20] Wen Wen. China’s Approach toward HE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ASEAN[J].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sia Pacific Higher Education,2016:173-182.
[21] Kazuo Kuroda,Takako Yuki,Kyuwon Kang. Institutional Perception on East Asian Regional Framework of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J]. 2015(3):131-155.
[22] César de Prado Yepes. Reg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and Potential for Global Change[J]. Asia Europe Journal,2007(1):83-92.
[23] Peter Tan Keo,Alexander Ju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SEAN:Current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novation and Change[J].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sia Pacific Higher Education,2016:615-624.
[24] Atcharaporn Yokkhun,Khanittha Inthasaeng,Fudailah Duemong,Wichian Chutimasakul,Borworn Papasratorn.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erceived CIO Role Effective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SEAN[J].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191-198.
[25]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E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J]. Advances in Education,2011(1):34-39.
[26] V. Selvaratnam,S. Gopinath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ean towards the year 2000[J]. Higher Education,1984(1):67-83.
[27] PETERSON P M G. Diplomacy and Education:A Changing Global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4(75):2-3.
[28] Wendy W.Y.Cha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32-55.
[29] Tristan Bunnell.The Growing Momentum and Legitimacy Behind an Allianc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5):155-176.
[30] Stephen P. Heynem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J].Economic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441-452.
[31] Knight J. Higher Education and Diplomacy[Z]. CBIE Briefing Note,2014.
[32] Asean Secretariat. Mid-Term Review of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2009-2015)[R]. 2014:47-50.
[33] Susan Robertson.“Europe/Asia”Regionalism,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World Order[J].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8,(6):718-729.
[34] Yasushi Hirosato. Subregional Collabo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Harmonization and Networking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M].Springer Netherlands,2014.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
[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
[4]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00年。
[5]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5年。
[6] 中国、东盟各国:《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年。
[7] 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2010年。
[8]《曼谷协定》,2005年。
[9]《东盟大学联盟质量保障通用政策与标准》,2005年。
[10]《东盟大学联盟质量保障长远战略规划》,2005年。
[11]《东盟大学联盟质量保障指导方针》,2005年。
[12]《中柬教育合作协议》,2005年。
[13]《中新(加坡)教育交流合作协议》,2005年。
[14]《中越学位学历互认协议》,2005年。
[15]《中泰教育合作协议》,2005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