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7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构建和谐: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生发逻辑及矫正路径

    Building Harmony: The Logic and Corrective Path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Interest Expression of Chinese Peasant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姚望

    2016-01-01

    978-7-5161-7455-5

    206千字

    29

    农民利益 研究 中国

    本书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化表达的主要表现,阐述了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危害,深刻分析了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与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减少或防正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措施。

  • 发现中国农村:大学生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Discovering China's Rural Areas: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贺东航

    2016-11-01

    978-7-5161-7501-9

    267千字

    21

    农业经济 研究 中国 农村经济 农民问题

    本书是厦门大学师生对闽、桂、鄂、陕4省12县(区)30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基础完成的,探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生态发展”转型,对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书稿还对当前农村基层自治的能力和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村“三化”(空心化、老龄化、兼业化)背景下的基层组织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 当代中国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研究

    A Study on Rural Economic Ethical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涂平荣

    2015-06-01

    978-7-5161-6277-4

    316千字

    21

    农村经济 经济伦理学 研究 中国

    本书围绕当代中国农村经济伦理问题主题,主要从农村经济活动的四大环节入手,描述了当代中国农村存在生态理念淡薄、诚信缺失严重、分配正义缺失、畸形消费严峻等主要经济伦理问题。究其成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制度、法律与管理层面的,也有行为主体自身层面的;集中表现为理念滞后、法制缺陷、机制乏力、行为主体素质偏低等。这些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的消解,应立足现实,加强合作,共同发力,采取切实措施具体应对,即通过更新理念、完善法制、优化机制、提高行为主体素质等路径加以应对。

  • 中国农民的选择:从行动到方法

    Chinese Farmers' Choices: From Actions to Methods

    邓大才

    2020-11-01

    978-7-5203-6798-1

    258千字

    27

    三农问题 研究 中国

    作为一个“三农”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问题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概括起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集体化学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农民无法依法个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到一个瓶颈,“三农”问题的矛盾越来越多,本书作者从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市场、改革传统农民以及研究农民学的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这些矛盾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从政策角度来研究“怎么办”,而是从事实层面讨论和解决中国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Period

    王贤斌

    2016-03-01

    978-7-5161-7489-0

    226千字

    23

    农村 社会救济 研究 中国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农村社会救助对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救助问题作一系统探讨,以期为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成效提供些许有益建议。全书共分为五章,其逻辑架构与简要论述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首先阐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社会救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就当前学术界关于农村贫困及其社会救助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评析,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证资料的来源,同时说明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新意。第二章为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与农村贫困现状。本章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观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关于社会救助指导思想的最新发展,并就转型期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观涵盖广泛,涉及现代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探索中,他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立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对社会救助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救助观中,社会救助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对推动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有效救助措施,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大幅度缩减了农村贫困人口,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本章论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构成和空间分布,又着重分析了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机制。研究认为,社会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政策与制度的变革是农村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农村贫困人群实施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转型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第三章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与评析。本章首先简要阐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政策、五保供养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教育救助制度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各个救助项目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鉴于农村低保制度在农村救助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本章从保障资金、保障对象、保障标准、退出机制、法律法规和组织保证等方面对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提出应通过建立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快农村低保制度的立法与配套改革、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的甄别机制、合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健全农村低保退出机制等方式来加以改进。同时,本章提出政府应注重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确立现代救助理念,提升公众救助意识,充分发挥救助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做好救助对象扩大后的认定工作,培育救助工作的多元化主体,合理界定各救助主体的权责,健全救助工作的评估与管理机构,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突出其发展性需求,彰显救助工作的人文关怀。第四章为农村社会救助的非政府组织介入。在如何消除农村贫困方面,本章提出非政府组织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社会主体,非政府组织在补充救助资金、提高救助效率和满足救助多样性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其救助模式也具有多种类型。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社会救助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运行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其原因在于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较低、没有法律地位、自身结构不够合理,以及运作模式也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理念与价值观、理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推进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非政府组织救助应对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以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积极作用。第五章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面临的境况与对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从整体性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条件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为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由于受经济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都面临着一些困境。为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救助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章提出了实施农村社会救助的目标要求与基本原则,并从优化救助资源的供给系统、注重救助体系建设的衔接配套、健全救助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制化进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其内容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成效还有待提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意义重大,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政府要确立的公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以共同推进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成效。 关键词:农村贫困 社会救助 政策体系 问题 建议

跳转共15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