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Study on China's Aftermath Relief Program, 1945-1947

    王春龙

    2020-04-01

    978-7-5203-5976-4

    529千字

    32

    慈善事业 社会救济 研究 中国 1945-19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等国共同出资三十多亿美元,购买了一批物资,帮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来救济灾民、恢复生产。中国也是受援国之一。国民政府为此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提出了“寓救济于善后之中”的理念。1945-1947年,在行总领导下,中国先后开展了急赈、特赈、工赈、遣送难民等救济活动及在农业、工业、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善后事业。善后救济事业的开展,赈济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灾民,也对中国战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Study on Social Changes and Problems of Minority Group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闫丽娟

    2012-03-01

    978-7-5161-0549-8

    511千字

    47

    少数民族 社会变迁 研究 西北地区 民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社会变迁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与分析。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突发的、急剧的、演进的或缓慢的变化,是社会的动态表现的一面。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面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强大压力和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变迁十分剧烈。在东部和中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潮流的推动下,西北民族地区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因此,本书选取了人口变迁、传统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绿洲农业变迁、教育变迁、社会分层与流动、灾荒与社会问题、西北军阀与西北民族社会等专题进行论述,总体上都突出了社会显著变动的方面及其主要问题。另外,本书采用新的视角,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错综复杂的各类人物的叙述和分析比较深入,实事求是,持论恰当,走出了民国人物研究的既有思维定式。

  • 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1912—1949

    The Structure and Social Networks of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鲁卫东

    2017-04-01

    978-7-5161-9771-4

    414千字

    11

    社会关系 影响 官僚资产阶级 研究 中国 1912-1949

    本书依据大量史料文献,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较为深入地考察了民国时期血缘、地缘、学缘、朋友、姻亲等社会关系对民国官僚群体结构及其权力分配的影响,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家权力机关与复杂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

  • 中国文人画与禅宗思想关系性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and Zen Ideology--From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杨江波

    2020-07-01

    978-7-5203-6733-2

    253千字

    31

    文人画 绘画研究 中国 明清时代 禅宗 研究

    《中国文人画与禅宗思想关系性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文人画与禅宗思想之间的深厚联系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书中从引言部分的问题缘起和研究思路入手,详细梳理了文人画与禅宗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禅宗对文人画审美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文人画三次高峰的分析,探讨了禅宗思想在文人画创作中的体现及其存续途径。书中还研究了阳明禅、潘徐教育体系以及日本禅宗审美的存续对近代留学生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中国文人画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禅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文人画禅意审美的复兴趋向。本书为理解中国文人画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视角。

  • 中国乡约制度

    China's Township Covenant System

    杨开道

    2019-10-01

    978-7-5203-5425-7

    188千字

    6

    乡村 行政管理 章程 研究 中国 民国

    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扬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