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stitute of Financ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hich undertakes the function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basic financial theories and providing financial policy research repor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reports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spirit of deepening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Decision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o this end, we have conducted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spirit and content of the Decision, and have held more than 10 seminars of various kinds to conduct detailed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all aspects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 line with academic norms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lans of various financial reforms propos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Optional Strategies for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y Wang Guogang is a phased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nd reflects our phased understanding.
[1]Accion International,Center for Financial Inclusion,“Financial Inclusion:What’s the Vision?” Boston,2009.
[2]Acemoglu D.,Aghion Philippe,ZilibottiFabrizio,“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 4(1),2006.
[3]Aghion,Howitt,Mayer-Foulkes,“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February 2005,v. 120,iss. 1.
[4]Allen F.,Gale D.,. MIT Press,2000.
[5]American Council of Life Insurers,《Life Insurance Fact Book 2013》,https://www.acli.com Insurance Europe,http://www. insuranceeurope. eu The German Insurance Association (GDV),《德国保险统计数据2013》,http://www.en.gdv.de/.
[6]Anginer,D.,A. Demirgüç-Kunt,and M. Zhu,How Does Deposit Insurance Affect Bank Risk? 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Crisi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2014,WPS 6289.
[7]Antonio Vives and Kim B.Staking:“Policy-Based Finance:Is There a Role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 IFM Bulletin,Vol.3 No. 2-June 1997.
[8]Arora,R.,“Measuring Financial Access”,,2010.
[9]Asli Demirgüç-Kunt,Edward Kane,Luc Laeven,Deposit Insurance Databas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June 2014.
[10]Barth,J. R.,Caprio,G.,Levine,R.,“Th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What Works Best?” 13,2004.
[11]Bernard,Henri and Stefan Gerlach,“Does the Term Structure Predict Recessions?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Vol.3,No.3,1998.
[12]Bolder,David. and David.Streliski,“Yield Curve Modelling at the Bank of Canada”,Technical Report No.84,1999.
[13]Borio,Claudio,“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BIS Working Paper No. 128,2003.
[14]Caruana,Jaime,“Basel Ⅲ:Towards a Safer Financial System”,Speech at the 3rd Santander International Banking Conference,Madrid. September,15,2010.
[15]Caruana,Jaime,“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 Macroprudential Policy”,at the SAARCFINANCE Governors Symposium 2011,Kerala,June 10,2011.
[16]Cassola,Nuno. And Nathan. Porter,“Understanding Chinese Bond Yields and their Role in Monetary Policy”,IMF Working Paper,WP/11/225,2011.
[17]Chen,Nai-Fu,“Financial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 Macroeconomy”,,Vol.46,No.2,1991.
[18]Chernykh,Cole,“Does Deposit Insurance Improv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experiment”,,35(2):2011.
[19]Clement,Piet.,“The Term Macroprudential:Origins and Evolution”,,2010.
[20]Coase,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3,1960.
[21]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CGFS Papers No.38,2010.
[22]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Operationalising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CGFS Papers No. 48,2012.
[23]Culbertson,J.,“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Vol.71,No.1,1957.
[24]Cull,R.,Demirguc-Kunt,A.,and Morduch,J.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on MFI Profitability and Outreach”,,39,2011.
[25]Demirguc-Kunt,A.,and L. Klapper,“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 6025,2012.
[26]Demirgüç-Kunt,A.,and E. Detragiache,“Does Deposit Insu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Vol. 49,No. 7,2002.
[27]Diamond,D. W.,Dybvig,P.H.,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 91(3),1983.
[28]Differential Premiums By-Law Manual,CDIC,2014.
[29]Dimitri Vittas,Akibiko Kawaura,“Policy based Finance,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Japan”,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PS1443,1995.
[30]Dotsey,Michael,“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the Interest Rate Term Spread for Future Economic Growth”,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Quarterly Review,Vol.84,No.3,1998.
[31]Dueker,Michacl,“Strengthening the Case for the Yield Curve as A Predictor of U.S. Recession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the St. Louis Review,Vol.79,No.1,1997.
[32]Ellickson,Rober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3]Estrella,Arturo. and Gikas. Hardouvelis,“The Term Structure as A Predictor of Real Economic Activity”,,Vol.46,No.2,1991.
[34]Estrella,A. and Gikas. Hardouvelis,“Possible Roles of the Yield Curve in Monetary Analysis”,In Intermediate Targets and Indicators for Monetary Policy:A Critical Survey. New York: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0.
[35]Estrella,Arturo. and Frederic. Mishkin,“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Vol.41,No.2,1997.
[36]Estrella,Arturo. and Gikas. Hardouvelis,“The Term Structure as a Predictor of Real Economic Activ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Research Paper,May,1989.
[37]Estrella,Artuto,“The Yield Curve as a Leading Indicator: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05.
[38]Evans,Charles. And Darid. Marshall,“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Nominal Treasury Yield Curve”,FRB Chicago Working Paper 01-16/,2001.
[39]Fama,Eugene,“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rm Structure”,,Vol.13,1984.
[40]Fischer,Stanley,“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IMF”,I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1998.
[41]Fisher,I.,“Appreciation and Interest”,,Vol.11,1996.
[42]Friedman,B.,“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a Signal Corps?” NBER Working Paper,No.7420,1999.
[43]FSA,“The Turner Review: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www.fsa.gov.uk,2009.
[44]FSB,IMF,and BIS,“Macroprudential Tools and Frameworks”,Update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2011.
[45]Furlong,Frederiek,“The Yield Curve and Recession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eekly Letter,March 10,1989.
[46]Gropp,R.,Vesala,J.,“ 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Market Monitoring”, 8,2004.
[47]Gupte,R.,Venkataramani,B.,and Gupta,D.,“Computation of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for India”,,37,2012.
[48]Hannoun,Hervé,“Towards a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Framework”,Speech at the 45th SEACEN Governors Conference,Siem Reap province,Cambodia,2010.
[49]Harvey,Campbell,“The Real Term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Growth”,,Vol.22,No.2,1988.
[50]Heller,D.,Lengwiler,Y.,“Payment Obligations,Reserve Requirements,and the Demand for Central Bank Balances”, 50,2003.
[51]Hermes,N.,Lensink,R.,and Meesters,A.,“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39,2011.
[52]Hicks,John,“Mr. Kynes and the ‘Classics’: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Vol.5,No.1,1937.
[53]Hollis,A.,and Sweetman,A.,“Microcredit in Prefamine Ireland”,,35,1998.
[54]IMF,“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ystem Soundness”,.192,2000.
[55]Jain. Pankaj. K.,“Financial Market Design and the Equity Premium:Electronic versus Floor Trading, 60,2005.
[56]King,Mervyn,“Challenge of Monetary Policy:New and Old”,Paper prepared for the Symposium o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t Jackson Hole,Wyoming,27 August 1999.
[57]Kynes,John Magnard,,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 Royal Economic Society,1936.
[58]La Porta,R,F. Lopez-De-Silanes,A. Schleifer.,and R. 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52,1997.
[59]Laurent,Robert,“An Interest Rate-based Indicator of Monetary Polic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1,1988.
[60]Laurent,Robert,“Testing the Spread”,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3,1989.
[61]Levine R.“Stock Markets,Growth,and Tax Policy”, 46,1991.
[62]Levine R.(eds.),,MIT Press,Cambridge,2001.
[63]Levine R.,Zervos S.,“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 88,1998.
[64]Mankiw,Gregory and Jeffreg Miron,“The Changing Behavior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Vol.101,No.5,1986.
[65]Markowitz,H.,“Portfolio Selection”,,7(1),1952.
[66]Merton R. and Bodie Z.,“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in Crane D. et al. (e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1995.
[67]Mishkin,Frederic,“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rm Structure:Some Further Results”,,Vol.3,No.4,1988.
[68]Nelson,Charles and Andrew Siegel,“Parsimonious Modeling of Yield Curves”,,Vol.60,No.4,1987.
[69]Nier,Erlend W.,Jacek Osiński,Luis I. Jácome,and Pamela Madrid,“Towards Effective Macroprudential Policy Frameworks:An Assessment of Stylized Institutional Models”,IMF Working Papers No.250,2011.
[70]Peltzman,Sam,“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After a Decade od Deregu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Special Issue:1-41,1989.
[71]Poole,W.,“Optimal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a Simple Stochastic Macro Model”,,Vol.84,1970.
[72]Posner,Richard A.,.6th ed. Boston,MA:Little Brown,2003.
[73]Prasad,Eswar and Raghuram Rajan,“A Pragmatic Approach to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22,2008.
[74]Rioja Felixand Neven Valev,“Stock Markets,Banks an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Low and High Income Countries”, 38,2014.
[75]Sarma,M.,“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2010.
[76]Shleifer,Andrei,,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2.
[77]Stein,P.,B. Randhawa,and N. Bilandzic,“Toward Universal Access:Address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Financial Inclusion”,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rporation,2011.
[78]Steinsson,J.,“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an Era of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s”,Working Paper,2002.
[79]Stigler,George,“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2,1971.
[80]Stiglitz,Joseph,“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Economic Growth,and Instability”,,28,2000.
[81]Stock,James and Mark Watson,“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Indicators”,In Blanchard,O.And S.Fischer(eds.) ,Vol.4,1989.
[82]Stulz R.M.,“Financial Structure,Corporate 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1,2001.
[83]Swiss Re,“Natural Catastrophes and Man-made Disasters in 2013:Large Losses From Floods and Hail;HaiYan Hits The Philippines”,2014.
[84]Swiss Re,“World Insurance in 2013:Steering Towards Recovery”,,2014.
[85]Woodford,M.,“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v3(2),2000.
[86][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美]兹维·博迪等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9]《访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要素》,《中国金融》2014年第16期。
[90]《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译本),董裕平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9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92]安国俊著:《债券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3]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94]白钦先、谭庆华:《政策性金融功能研究——兼论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95]白钦先、谭庆华:《政策性金融功能再界定:功能演进视角》,《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96]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97]白钦先、王伟:《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协调均衡”》,《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98]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著:《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99]白钦先、耿立新:《日本近150年来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与特征》,《日本研究》2005年第3期。
[100]白钦先、谭庆华:《政策性金融立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法制》2006年第6期。
[101]白钦先等:《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02][美]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布斯特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3][美]博迪、凯恩、马库斯:《投资学》中文版(原书第9版),汪昌云、张永冀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104][英]布朗利:《公共部门》,载恩格尔曼、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3卷:20世纪(中译本),高德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开发性金融的历史定位与发展之路》,《财政研究》2005年第10期。
[106]陈彪如等:《人民币汇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7][美]蒂米奇·威塔斯主编:《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曹国琪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109][美]弗兰克·J.法博齐著:《债券市场:分析与策略》,路蒙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0]管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定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
[111]管涛:《大国汇率政策选择:超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度思考》,《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12]管涛:《多重均衡模式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中国货币市场》2014年第6期。
[113]郭金龙:《中日机动车辆保险市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114]郭金龙、周小燕:《2013年的中国保险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期。
[115]郭金龙、周小燕:《保险资金信托化刍议》,《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版。
[1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编著:《关于中国遵守〈证券结算系统和中央对手方建议〉详细评估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
[117]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著:《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外汇管理概览》(http://www. safe. gov. cn)。
[11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4年8月13日。
[120]何德旭、姚战琪:《政策性金融与西部大开发》,《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121]何德旭、高伟凯等著:《中国债券市场: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22]何青、郭俊杰:《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之困》,《东方早报》12月3日第008版。
[123]何小伟、代宝:《强制巨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24]贺利娟、夏祖军:《“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10年期利率水平”的争议与解析》,《中国财经报》4月19日第003版。
[125]胡滨:《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与发展》,《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126]胡滨、全先银:《法治视野下的中国金融发展——中国金融法治化进程、问题与展望》,《财贸经济》2009年第5期。
[127]胡乃武、郑红:《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理论研究与国际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8]胡晓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的既定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2010年。
[129]胡学好:《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黄奇帆:《改革完善企业股本补充机制 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证券报》2013年11月21日。
[131]黄绍湘著:《美国简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年版。
[132][英]基思·贝恩、彼得·豪厄尔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3]贾康:《建立和发展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容回避》,《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4期。
[134]贾康、孟艳:《政策性金融何去何从:必要性、困难与出路》,《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
[135]江生忠、邵全权等:《寿险业务结构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6]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37]金中夏:《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上海证券报》6月19日第A01版。
[138][美]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彭兴韵等译,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139][德]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比较》第3辑、第4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140][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1]李波、邢毓静、郑红等:《国际汇率监督——规则的嬗变》,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
[142]李德:《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3期。
[143]李亚:《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国际经验的借鉴》,《嘉兴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44]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145]李扬:《适应金融发展需要重塑监管框架》,《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译本序言,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146]李扬:《适应金融发展需要重塑监管框架》,《金融评论》2010年第6期。
[147]李扬等:《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报告。
[148]李扬著:《中国金融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9]李扬:《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探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150]李宇白:《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研究》,博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51]李至斌:《我国证券交易清算体制的改革设想》,《金融研究》1997年第11期。
[152]李志辉、李萌:《开发性金融:政府增信理论的开创性应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视角》,《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
[153]连平等:《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154]连平:《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155]连平等:《负面清单管理:国际经验与对策》,《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30日。
[156]刘克崮:《关于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思考》,在中央党校进修部第39期省部A班学员论坛上的发言稿。
[157]刘明康主编:《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58]刘契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159]刘颖、孙月秋:《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12期。
[160][德]鲁迪格·多恩布什、[美]斯坦利·费希尔、理查德·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王志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1]罗学东:《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案设想》,《银行家》2005年第7期。
[162]《资本论》第1卷。《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163]马梅、朱晓明、周金黄等:《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64]潘功胜:《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与监管》,《中国金融》2014年第1期。
[165]彭兴韵:《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9期。
[166]清科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
[167]任丁秋等:《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的范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8]日本存款保险制度课题组:《日本存款保险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69]荣艺华、朱永行:《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主要作用》,《债券》2013年第5期。
[170][美]塞里格曼:《华尔街的变迁:证券交易委员会及现代公司融资制度演进》(第三版),徐雅萍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71]沈炳熙、曹媛媛著:《中国债券市场:30年改革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72]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编写:《证券结算系统标准与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73]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与Shibor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174]时文朝主编:《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175][美]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陆磊等译,中信出版社。
[176]宋福铁、陈浪南:《国债收益率曲线坡度的货币政策含义》,《上海金融》2004年第5期。
[177]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78]孙祁祥、郑伟:《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14年版。
[179]谭庆华、毕芳:《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再考察》,《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9月。
[180]投中集团:《2013年政府引导基金专题研究报告》。
[181]王碧莹、王国军:《利率市场化与寿险费率改革》,《中国金融》2014年第9期。
[182]王春英:《夯实做市商制度建设 协力推进外汇市场发展》,《中国货币市场》2014年第7期。
[183]王国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4]王国刚:《以公司债券为抓手 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评论》2013年第4期。
[185]王国刚:《简论金融交易可兑换的市场条件》,《中国外汇》2014年第1期。
[186]王国刚:《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87]王国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条路径》,《中国证券报》2014年7月11日第A04版。
[188]王国刚:《利率市场化改革须走“外科手术式”渐进道路》,《中国证券报》2014年7月7日第A18版。
[189]王国刚:《将一些金融权归还实体经济》,《上海证券报》2013年9月17日。
[190]王国刚:《实现金融交易可兑换时机尚未成熟》,《中国证券报》2014年2月24日。
[191]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92]王国刚、李仁杰主编:《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93]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热点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94]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95]王华:《国外三种政策性金融模式与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6]王利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光明日报》2014年5月5日。
[197]王伟:《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启示》,《上海金融》2007年第6期。
[198]王伟:《政策牲金融学理论框架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
[199]王伟:《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政策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200]王伟著:《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01]王银成:《中国地震保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
[202]王忠民:《私募股权投资给社保基金带来可观回报》,《上海证券报》2014年6月17日。
[203]魏加宁:《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204]魏丽、齐玏:《国外巨灾保险制度分析及启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2014。
[205]吴晓灵:《政策性银行应独立立法》,《国际金融报》2003年4月23日。
[206]吴志攀:《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207]夏书亮:《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范式及经验借鉴》,《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6期。
[208]谢平、邹传伟:《中国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
[209]辛乔利、张潇匀:《避税天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10]辛子波、张鹏:《美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介析》,《金融经济》2006年第10期。
[211]亚太十国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编写:《亚太十国支付结算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12]闫俊生:《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经营策略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
[213]杨涛:《第三方支付的转型与监管》,《银行家》2014年第5期。
[214]杨涛、程炼:《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15]杨涛、程炼:《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16]杨涛、董昀、高鹏飞:《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发展与完善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
[217]姚志勇:《最优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218]易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载《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19]殷剑峰:《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20]殷剑峰、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21]尹中立、朱俊生:《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金融》2004年第22期。
[222]由曦:《金改进入深水区》,《财经》2013年第36期。
[223]余卿:《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及其控制对策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24][美]约翰·G. 格利、爱德华·S. 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25]臧慧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226]曾刚:《外部环境与中国银行业转型》,《中国金融》2012年9月。
[227]张斌:《加快实现既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28]张承惠:《韩国政策性金融体系运作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贸易》2005年第5期。
[229]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30]张令骞:《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审视与反思》,《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4期。
[231]张鹏:《金融监管体系变迁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结构视角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
[232]张韶华、郭常民:《日本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改革趋势(出国考察报告)》,《西安金融》2006年第6期。
[233]张涛:《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
[234]张天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选择》,《中国金融》2009年第18期。
[235]赵放:《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评析》,《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5期。
[236]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2014。
[237]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金融市场统计》,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2/index.html。
[238]《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http://www. pbc. gov. cn/)。
[239]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7》,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4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2)》,2012。
[241]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3。
[242]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4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国银行业》2013年特刊。
[244]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版。
[245]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度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2014年1月6日。
[246]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债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247]中央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2013年度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中国债券信息网,2014。
[248]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013年中国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发行情况分析》,2014年3月4日。
[249]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250]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http://www. 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2/20120112160648353655534/20120112160648353655534_.html。
[251]祝向军:《寿险费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14年第9期。
[252]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版。
[253]邹菊方、谭庆华:《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机制研究:一个分析框架》,《武汉金融》 2008年第11期。
中国近代工业化研究
Research on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企聚丝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沙特阿拉伯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and Employee Surver in B&R Countries SAUDI ARABIA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与产能合作
TRADE AND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一带一路”:中国智库观点
“One Belt, One Road": Chinese Think Tank Perspectives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Reform of China's Rural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Review and Prospect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