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dams,J.S.,.In L.Berkowitz(ed.), [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2),pp.267-299.
2.Adler,P.S.,Kwon,S.W.,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2002 (1),pp.17-40.
3.Ahuja,G.,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 [J].,2000,21(3),pp.317-343.
4.Bruynis,C.,Goldsmith,P.,Hahn,D.E.et al.,Key Success Factors for Emerg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J].,2001(16),pp.14-24.
5.Cheney,G.,Tompkins,P.K.,Coming to Terms with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ommitment [J].,1987,38(1),pp.1-15.
6.Clarksonm,B.E.,Deck,M .C.,: [M].Toronto,Canada:The Clarkson Centre For Business Ethics,1992,pp.38-42.
7.Cook,M.L.,Burress,M.J.,The Impact of CEO Tenure on Cooperative Govemance[J]. & ,2013,34(3-5),pp.218-229.
8.Dakurah,H.A.,Goddard,E.,Osuteye,N.,Attitudes toward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operatives in Alberta:A Survey Analysis[C].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Providence,Rhode Island,July 2005,pp.24-27.
9.Damanpour,F.,Gopalakrishnan,S.,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doption: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J].,1998,15(1),pp.1-24.
10.Dick,R.,Wagner,U.,Stellmacher,J.et al.,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J].,2004,77(2),pp.171-191.
11.Dimmocka,J.A.,Grovea,J.R.,Eklunda,R.C.,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J]. & ,2005,9(2),pp.75-86.
12.Dolen,W.V.,Lemmink,J.,Mattsson,J.,Rhoen,I.,Affective Consumer Responses in Service Encounters:The Emotional Content in Narratives of Critical Incidents[J].,2001,22(3),pp.359-376.
13.Dukerich,J.M.,Golden,B.R.,Shortell,S.M.,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Identity and Image on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s of Physicians[J].,2002,47(3),pp.507-533.
14.Eisenberger,R.,Huntington,R.,Hutchison,S.,Sowa,D.,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1986,71(3),pp.500-507.
15.Fan,S.G.,Investment or Subsidies:Where should China be Heading?[A].Sonntag,B .H.,Huang,J.,Rozelle,S.et al.,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C].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5,pp.29-46.
16.Fornell,C.,Larcker,D.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1981(1),pp.39-50.
17.Gouldner,A.W.,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 [J].,1960,25 (2),pp.161-178.
18.Gray,T.W.,Kraenzle,C.A.,Member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Regression and Scale Analysis[R].RBS Research Report 165.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Rural Business-Cooperative Service,1998.
19.Hansen,M.H.,Morrow,J.L.Jr.,Batista,J.C.,The Impact of Trust on Cooperative Membership Retention,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J].,2002(1),pp.41-59.
20.Hellman,C.M.,Worker Attachment and Workplace Authority [J].,1997,137 (6),pp.677-689.
21.Jacobides,M.G.,Th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J].,2006,15(1),pp.151-171.
22.Judge,T.A.,Bretz,R.D.Jr.,Political Influence Behavior and Career Success [J].,1994,20 (1),pp.43-65.
23.Konovsky,M.A.,Pugh,S.D.,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J].,1994,37(3),pp.656-669.
24.Kwak,C.,Chung,B.Y.,Xu,Y.,Eun-Jung,C.,Relationship of Job Satisfaction with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Care among South Korean Nurses:A Questionnaire Survey [J].,2010,47 (10),pp.1292-1298.
25.Lascio,L.,Gisolfi,A.,Albunia,A.et al.,A Fuzzy-Based Methodology for the Analy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 [J].,2002,129(2),pp.203-228.
26.Luhmann,N.,, [M].New York:Wiley,1979.
27.Mael,F.,Ashforth,B.E.,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1992,13(2),pp.103-123.
28.March,J.G.,Simon,H.A., [M].New York:Wiley,1958.
29.McAllister,D.J.,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 ,1995 (1),pp.24-59.
30.Mignonac,K.,Herrbach,O.,Guerrero,S.,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and need for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n Turnover Intentions [J].,2000,69 (3),pp.477-493.
31.Miller,K.L.,Monge,P.R.,Participation,Satisfaction and Productivity:A Meta-Analytic Review[J].,1986,29(4),pp.727-753.
32.Muse,L.A.,Stamper,C.L.,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Evidence for a Mediated Association with Work Performance [J].,2007,19(4),pp.517-535.
33.Nilsson,J.,Kihlén,A.,Norell,L.,Are Traditional Cooperatives an Endangered Species? About Shrinking Satisfaction,Involvement and Trust[J].,2009,12(4),pp.103-123.
34.Österberg,P.,Nilsson,J.,Memb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Cooperatives:The Key to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2009,25(2),pp.181-197.
35.Patchen,M., [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0.
36.Porter,L.W.,Steers,R.M.,Mowday,R.T.et al.,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1974,59(5),pp.603-609.
37.Pratt,M.G.,: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8.
38.Putnam.,R.D.,Leonardi,R.,Nanetti,R.Y.,: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39.Rhoades,L.,Eisenberger,R.,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2002,87(4),pp.698-714.
40.Sadiq,R.,Husain,T.,Veitch,B.et al.,Risk-Based Decision-Making for Drilling Waste Discharges Using a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Technique [J].,2004,31(16),pp.1929-1953.
41.Sexton,R.J.,Iskow,J.,Factor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Giannini Foundation,1988.
42.Van Dick,R.,Wagner,U.,Stellmacher,J.,Christ,O.,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 [J].,2004,77 (2),pp.171-191.
43.Wayne,S.J.,Shore,L.M.,Bommer,W.H.et al.,The Role of Fair Treatment and Rewards i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J]. ,2002,87(3),pp.590-598.
44.Wayne,S.J.,Shore,L.M.,Liden,R.C.,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J].,1997,40 (1),pp.82-111.
45.宝贡敏、徐碧祥:《组织内部信任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46.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7.蔡秀玲:《农业小规模经营与交易成本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48.陈春花、宋一晓、曹洲涛:《组织支持资源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内在机理:基于视睿科技的案例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2期。
49.陈进、陈复东、庞振月:《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新视角——积极发展综合性农民社区合作社》,《农民日报》2013年6月18日第3版。
50.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1.褚颖、刘源:《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与河南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世界农业》2012年第6期。
52.崔宝玉、谢煜:《农民专业合作社:“双重控制”机制及其治理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6期。
53.邓衡山、徐志刚、柳海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760个村的大样本调查》,《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8期。
54.邓宏图、鹿媛媛:《同质性农户、异质性大户、基层政府与合作社——经济解释与案例观察》,《中国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55.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6.高强、张照新:《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信用合作运行模式、发展经验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10期。
57.顾艳红、张大红:《林业合作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公司+林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为例》,《林业经济》2012年第9期。
58.郭富青:《西方国家合作社公司化趋向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回应》,《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59.郭红东、袁路明、林迪:《影响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因素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0.国鲁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5期。
61.国鲁来:《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与组织效率》,《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第9期。
62.何安华:《土地股份合作机制与合作稳定性——苏州合作农场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5期。
63.何安华、孔祥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以浙江丽水市创新竹木专业合作社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8期。
64.黄丽萍:《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契约选择初探——以福建尤溪“护林联防协会”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5.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66.黄岩、陈泽华:《信任、规范与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测量——以江西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为例》,《江汉论坛》2012年第8期。
67.黄勇、尹少华:《基于参与式理论的湖南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对策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68.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69.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70.冀县卿、钱忠好:《农地股份合作社农地产权结构创新——基于江苏渌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案例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71.季湘铭:《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72.孔露、张红丽:《农户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宜昌市部分柑橘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中国南方果树》2016年第1期。
73.孔祥智、陈丹梅:《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福建永安和邵武案例》,《林业经济》2008年第5期。
74.孔祥智、何安华、史冰清等:《关于集体林制度改革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基于三明市、南平市、丽水市的调研》,《林业经济》2009年第5期。
75.孔祥智:《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期。
76.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77.兰思仁、郑天汉:《关于福建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林业经济》2011年第12期。
78.雷瑶、孔凡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第5期。
79.黎藜、刘开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80.李冰冰、王曙光:《社会资本、乡村公共品供给与乡村治理——基于10省17村农户调查》,《经济科学》2013年第3期。
81.李大治、王二平:《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对政策可接受性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年第6期。
82.李建平、肖琴、周振亚:《中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5期。
83.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李秀丽、李东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85.李玉新、靳乐山、徐福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研究——基于山东省莱芜市C村和F村的调查与比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86.李忠民、徐捷:《工作内嵌入对组织支持感受和工作绩效的中介效应——基于中国民航企业的实证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87.林乐芬、王军:《农户对农地股份合作社满意认可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余姚市瑶街弄村昌惠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88.刘滨、黎汝、康小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行为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3期。
89.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国集体林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90.廖文梅、孔凡斌:《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1.廖媛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社会资本对成员满意度的影响——以管理正规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5期。
92.廖媛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93.林钟高、徐虹、吴玉莲:《交易成本与内部控制治理逻辑——基于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视角》,《财经研究》2009年第2期。
94.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心理学报》2006年第2期。
95.马九杰、徐雪高:《市场结构与订单农业的履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96.马惊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属性反思及法律制度创新》,《政法论丛》2016年第2期。
97.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8.毛文坤、王明东、杨子刚等:《影响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吉农户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99.牛西平:《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其满意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
100.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6期。
101.秦海霞:《社会关系网络的生产及地方化延续》,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2.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3.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4.邵科、徐旭初:《合作社社员参与: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105.邵科、徐旭初、黄祖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异质性与参与动机》,《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06.沈月琴、徐秀英、吴伟光等:《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第2期。
107.石伟:《国有企业员工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08.孙家乐、许品芳:《经济数学方法》(第1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10.谭小宏、秦启文、潘孝富:《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111.唐陆法、刘瑛、王雅娟等:《淳安县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07年第5期。
112.王登举、李维长、郭广荣:《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年第5期。
113.王桂涛、胡申、康凯丽、温亚利:《影响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农户的实证》,《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114.王军、邵科:《理监事会特征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果蔬合作社的实证分析》,《西部论坛》2015年第6期。
115.王晓阳、张连刚:《政府在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角色定位的认知差异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116.王晓阳、张连刚:《后林改时期农户专业合作社规模扩张实现路径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6年第1期。
117.王永龙:《社会资本建构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互补性治理》,《经济学家》2012年第6期。
118.魏钧、陈中原、张勉:《组织认同的基础理论、测量及相关变量》,《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6期。
119.魏钧:《主观幸福感对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科研管理》2009年第2期。
120.魏治全:《前进中的东村西山股份制合作林场》,《云南林业》2009年第5期。
121.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2.肖友利、刘凤:《社员对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9期。
123.谢和生、李智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农户合作组织研究综述》,《林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124.谢启超、郑华:《发达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合作社331个农户的调查》,《西部论坛》2011年第5期。
125.谢彦明、何博、汪戎:《合作社的异化与前瞻: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增长与发展的取舍》,《新疆农垦经济》2015年第5期。
126.徐宏潇、赵硕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127.徐建春、李长斌、徐之寒等:《农户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意愿及满意度分析——基于杭州4区387户农户的调查》,《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10期。
128.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5期。
129.徐旭初:《走向供应链管理:农业合作社的困境与创新》,《农村经营管理》2007年第1期。
130.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验证》,《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
131.徐志刚、张森、邓衡山等:《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期。
132.许向阳、聂影、张建华:《政府在林业合作组织发展中角色定位的研究》,《林业经济》2007年第2期。
133.薛桂霞、孙炜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4期。
13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5.杨丹、刘自敏、徐旭初:《环境异质性、合作社交叉效率与合作关系识别》,《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3期。
136.杨群义:《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几个问题》,《农村财务会计》2012年第6期。
137.杨勇、包菊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际问题与效率提升》,《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
138.姚瑶:《地方基层政府与农村合作社发展关系的研究:基于安徽省广德县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139.应瑞瑶、唐春燕、邓衡山等:《成员异质性、合作博弈与利益分配——一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机制安排的经济解释》,《财贸研究》2016年第3期。
140.由卫红、邓小丽、傅新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价值评价体系与盈利绩效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8期。
141.宇龙:《〈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的实证调查与法律建议——以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为例》,《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
142.苑鹏、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现状研究》,《中国合作经济》2013年第4期。
143.张静、支玲、段庆书、李洋:《云南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对策研究》,《林业经济》2011年第8期。
144.张连刚、柳娥:《组织认同、内部社会资本与合作社成员满意度——基于云南省263个合作社成员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5期。
145.张连刚、支玲、谢彦明、张静:《农民合作社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演变与前瞻: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回顾》,《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5期。
146.张连刚、支玲、张静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林业科学》2014年第8期。
147.张连刚:《组织支持感对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成员参与为调节变量》,《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第12期。
148.张连刚:《组织支持感对合作社成员退出意愿的影响——以组织认同和成员满意度为中介变量》,《西部论坛》2016年第2期。
149.张连刚、余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评价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2期。
150.张连刚、柯水发:《农户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51.张连刚、刘燕:《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满意度差异性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
152.张明林、付春:《集体选择、智猪博弈与农业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一个林业合作社的例子》,《商业研究》2006年第6期。
153.张晓山:《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4.张哲、周静、刘启明:《辽北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农业经济》2012年第2期。
155.赵国杰、吴连玉、张月晨、郭春丽:《基于农户满意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为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56.赵立新:《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当今农村社会信任》,《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57.赵凌云:《社会资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个正式制度与本土资源相融合的视角》,《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
158.赵泉民:《转型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基于乡村社会信任的视角》,《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
159.赵涛:《管理学常用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0.赵晓峰:《农民合作:客观必要性、主观选择性与国家介入》,《调研世界》2007年第2期。
161.赵雪雁:《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
162.周振、孔祥智、穆娜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再合作研究——山东省临朐县志合奶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案例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
163.朱琴芬:《新制度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