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约翰·安德森:《杨德昌》,侯弋飏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德]鲁道夫·爱因海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米歇尔·昂弗莱:《享乐的艺术:论享乐唯物主义》,刘汉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吴珮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法]雅克·奥蒙:《英格玛·伯格曼》,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瑞典]英格玛·伯格曼:《魔灯——伯格曼自传》,张红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德莱叶的电影》,柳青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版。
[西]路易斯·布努艾尔:《我的最后一口气》,刘森尧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周传基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法]让-卢普·布盖:《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严敏、朱震芸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胡欣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瑞典]丹尼尔·伯恩鲍姆:《年代学》,尹晟、张秀峰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编:《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岳麓书社2011年版。
[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利芸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陈多绯编:《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电影评论卷(1921—1949)》,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
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陈映芳:《被悬置的母性》,《读书》2015年第10期。
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英]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谢强、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孙有中、蓝克林、裴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范志忠、吴鑫丰:《国家传播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刘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陆建华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傅正:《两种自由,两种启蒙》,《读书》2015年第9期。
[法]米歇尔·福柯等:《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李洋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工作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选:《王尘无电影评论选集:纪念左翼电影运动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美]斯坦利·霍尔:《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养成和健康》,凌春秀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版。
[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编:《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郝建:《硬作狂欢》,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美]安内特·因斯多夫:《弗朗索瓦·特吕弗》,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季剑青:《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读书》2016年第7期。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蒋勋:《梦红楼》,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邢祖文、刘宗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法]让-查尔斯·拉葛雷主编:《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陈玉生、冯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黎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埃·拉宾:《好莱坞的青春片》,赵无名译,《世界电影》1989年第4期。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小刚:《关于恐怖电影的衡量标准》,《世界电影》2003年第5期。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廉思主编:《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廉思主编:《蚁族II:谁的时代》,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廉思主编:《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东:《“大空间”与“小空间”:走出由“普世”观念带来的困境》,《读书》2016年第8期。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詹姆斯·L.史密斯:《情节剧》,武文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马中红主编:《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马中红主编:《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犁耜译,《世界电影》1998年3期。
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杰伊·麦克洛伊编:《日本恐怖电影》,连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美]伊·彼耐多:《娱乐性恐怖:当代恐怖电影的后现代元素》,王群译,《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秦喜清:《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田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美]唐纳德·里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李春发译,台湾电影资料馆1983年版。
[美]唐纳德·里奇:《小津》,连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法]雅克·朗西埃:《关于恶的新演绎——〈大象〉、〈神秘之河〉、〈狗镇〉:美国社会运动的另一面》,曹轶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乔恩·萨维奇:《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章艳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吴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日]山本喜久男:《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郭二民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美]大卫·斯特里特编:《戈达尔访谈录》,曲晓蕊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日]四方田犬彦:《亚洲背景下的日本电影》,杨捷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李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宋明炜:《批评与想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编:《苏联电影史纲》(第一卷),龚逸霄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编:《苏联电影史纲》(第二卷),龚逸霄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马克斯·泰西埃:《日本电影导论》,谢阶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田汉:《影事追怀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田申:《我的父亲田汉》,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彬:《颠倒的青春镜像——青春成长电影的文化主题研究》,巴蜀书社2011年版。
王彬:《观看之难——猜想〈去年在马里安巴〉》,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
王炎:《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炎:《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汪民安编:《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乔治·巴塔耶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保罗·维利里奥:《视觉机器》,张新木、魏舒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夏丹、孙木犁选编:《辜鸿铭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萧功秦:《萧功秦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肖同庆:《影像史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徐贲:《清末民初公共说理的发轫》,《读书》2015年第9期。
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加]威廉·维斯:《光和时间的神话——先锋电影视觉美学》,胡继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吴海勇:《“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澳]保罗·谢奇·乌塞:《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李宏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卫华:《揭开“中国盒子”——晚近好莱坞“东方专制主义”的中国想象》,《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许祖华选编:《严复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叶月瑜等主编:《走出上海:早期电影的另类景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日]永田圭介:《严复:中国近代探寻富国强兵的启蒙思想家》,王众一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江艺、吴木坤主编:《映画年华:中国电影百年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燕:《在夹缝中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张真:《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沙丹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自由的深渊》,王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唐健、张嘉荣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Rick Altman,,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9.
David Bordwell,,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Simona Bondavalli,,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5.
Xinyin Chen,Doran C.French and Barry H.Schneider(ed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T.Christopher Jespersen,:1931-1949,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David M.Considine,,New York:McFarland & Company,1985.
Thomas Dohert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2.
Catherine Driscoll,,New York:Bloomsbury Academic,2011.
Andy Furlong and Fred Cartmel,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
Naomi Green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4.
Garth S.Jowett,Ian C.Jarvien,and Kathryn H.Full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Todd Kontje,,Columbia:Camden House,1993.
Jon Lewis,,New York:Routledge,1992.
Laikwan Pang,,1932-1937,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2.
Timothy Shary,,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2.
Robin Mcinnes and Timothy Shary,,New York:Wallflower Press,2005.
Timothy Shary and Alexandra Seibel(ed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7.
Stephen Tropiano,,New York:Back Stage Book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