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aning of precepts is the basic work and core work of precep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history, but as a research topic of precepts, there are not many results. This book takes ancient hermenclical materia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im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precept interpretation and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precept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meanings, analy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Combined with the ambiguity of word meaning, analyze the exact mean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mea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precept interpre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word training, language train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analogy interpretation, and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tradition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 metalanguage. This has importan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both hermeneutics and lexicography.(AI翻译)
王建莉:(著)
王建莉,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学科带头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国学经典普及传播研究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321人才”(第一层次)。兼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常委,内蒙古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从事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研究。主持1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已出版7部专著(包括合著),发表60余篇论文。获得8项省部级奖。
陈绂:《训诂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彭年等:《钜宋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崔永华:《词汇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戴震:《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丁度:《集韵》,中国书店198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符定一:《联绵字典》,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版。
管锡华:《尔雅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黄承吉:《梦陔堂文集》,燕京大学图书馆1936年铅印本。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4年版。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尔雅音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载《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李恕豪:《扬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巴蜀书店2003年版。
刘伶、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全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
吕叔湘:《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
钱绎:《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阮元:《揅经室集》,四部丛刊景印清道光本。
邵敬敏主编:《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石肆壬:《词典学论文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史游:《急就篇》,载《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金兰:《训诂学新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孙雍长:《训诂原理》,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唐文:《郑玄辞典》,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
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王力:《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徐世荣:《古汉语反训集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版。
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张永言:《词义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2003年版。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起凤:《辞通》,长春古籍书店1982年印制。
朱祖延:《尔雅诂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捷]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乔纳森·卡勒:《索绪尔》,张景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德]沃尔夫冈·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第4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法]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岑麟祥、叶蜚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安华林、曲维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性词语的统计与分级》,《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探索》,《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6期。
安华林:《汉语语文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新探》,《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陈建初:《〈释名〉互训例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陈燕玲:《文言古义教学方法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陈寅恪:《给沈兼士的一封信》,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5年第5卷第3号。
邓军、李萍:《郑玄随文释义的语境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
董恩林:《〈尔雅〉研究述评》,《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董淑华:《古汉语词义素分析浅探》,《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多洛肯:《〈尔雅·释诂〉中词义内部语义联系现象探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多洛肯:《〈尔雅·释诂〉非同义训释中无共同义素现象发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方向东:《从现代大型辞书的编纂看运用古代训诂材料的误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符淮青:《“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名物的词)》,《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
古敬恒:《试论徐锴对辞书释义所作的贡献》,《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郭迎春:《从〈礼记卷〉看专书辞典词语释义的文化性》,《辞书研究》2000年第6期。
胡晓华:《〈尔雅〉郭璞注语词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编纂》,《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构组的标准和对象》,《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黄金贵:《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黄晓冬:《古汉语训诂材料中词的词义层次》,《求索》2004年第7期。
黄易青:《论事物特征与意象之异同》,《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2期。
黄易青:《同源词义素分析法——同源词意义分析与比较的方法之一》,《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
简易民:《论语言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姜岚、张志毅:《语文辞书元语言的规则》,《辞书研究》2004年第5期。
解海江、章黎平:《面部语义场词典释义的历史演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解正明:《词义研究与语文词典释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尔钢:《互动与释义省略——答赵彦春、黄建华》(之二),《辞书研究》2005年第2期。
李国英:《〈汉语大字典〉误用声训举例》,《暨南学报》2002年第1期。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李茂康:《〈释名〉的说解与辞书编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李仕春:《联合式构词法在中古时期最能产的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先耕、张居三:《〈说文解字〉同训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李友鸿:《词义研究的一些问题》,《西方语文》1958年第1期。
李运富:《训诂材料的分析与汉语学术史的研究——《〈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序》,《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占平:《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凌丽君:《〈毛诗故训传〉直训的语义语用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稿本)。
刘板:《对邢福义先生类义词的传统逻辑概念关系的分析》,《河南教育》2006年第2期。
刘川民:《〈说文段注〉辨析同义词的方式》,《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刘叔新:《释义中的相对和反义关系》,《辞书研究》1982年第2期。
刘叔新:《词语的意义和释义》,载《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叔新:《论词语的意味》,《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刘叔新:《释义中的区别性特点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
刘兴均:《“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刘兴均:《男性称谓词“士”及其文字符号的文化义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刘智伟:《浅析〈说文解字注〉建立汉语同义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卢凤鹏:《〈说文解字〉异词同训的定位分析》,《毕节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陆尊梧:《语文词典的互训问题》,《辞书研究》1982年第4期。
罗会同:《〈说文〉的释义方式浅析》,《呼兰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马景仑:《〈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马景仑:《〈说文〉段注“散文”“对文”与“浑言”“析言”的异同》,《文教资料》1997年第6期。
马景仑:《〈说文〉段注“浑言”“析言”在汉语词义研究中的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马景仑:《〈说文〉段注“浑言”“析言”所涉动词词义分类》,《镇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毛远明:《汉语文化词语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
毛远明:《汉语文辞书名物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曲娟:《义素分析与训诂中的释义》,《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饶尚宽:《先秦单音反义词简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任胜国:《类比释义的语义关系及类比的原则与范畴》,《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任晔:《论同源词的语义特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芮东莉:《试论〈释名〉中同义词的收录和说解》,《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石安石、詹人凤:《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载《语言学论丛》第十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宋芳彦:《这不是小循环互训》,《辞书研究》1983年第2期。
宋文:《认知语义场——辨同义词、类义词、上下义词》,《语言理论研究》2006年第8期。
宋永培:《论古汉语词义的系统辨析》,载《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苏宝荣:《词典的语言释义和语用释义》,《辞书研究》1994年第1期。
苏宝荣:《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两个“误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苏新春:《评〈尔雅〉的语义分类》,《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苏新春:《〈尔雅·释诂〉同义词词义特点考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苏新春:《同源词的同源线是形象义》,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8期。
孙玉文:《阅读古诗文应该懂一点古名物词知识——以〈诗经·国风〉草类植物词为例》,《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宛志文:《论〈尔雅〉通用词语的释义特色》,《辞书研究》1992年第3期。
王艾录、司富珍:《理据三问——与黎良军先生商榷》,《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
王东海:《应用训诂学的训释与语文辞书的释义》,《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建莉:《试谈训诂中的文化反映》,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2期。
王军:《〈汉语大词典〉释义继承传统训诂方式指瑕》,《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第4期。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1月号。
王明春:《〈荀子〉正文训诂》,《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宁:《训诂学理论建设在语言学中的普遍意义》,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12期。
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王宁:《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伍铁平:《论词义、词的客观所指和构词理据》,《现代外语》1994年第1期。
谢荣:《论词的文化义》,《韩山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徐德庵:《从中古训诂资料中反映出来的汉语早期构词法——以〈尔雅〉〈方言〉同郭注的对照为例》,载《古代汉语论文集》,巴蜀书社1991年版。
徐光烈:《试谈辞书释义的层次——兼议“嫁”的解释》,《辞书研究》1998年第4期。
徐时仪:《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特征探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许威汉:《词义学与词典学研究的新成果——读〈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11期。
杨端志:《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文史哲》2003年第6期。
杨浩亮:《〈尔雅·释诂〉的非同义训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杨荣祥:《〈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杨薇、张志云:《论秦汉识读课本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的意义》,《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殷孟伦:《从〈尔雅〉看古汉语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游汝杰:《“音位”的历史和涵义》,《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2期。
曾昭聪:《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詹人凤:《古籍释义与上下文语境——重读王力先生训诂论著有感》,《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1期。
张德意:《〈尔雅·释诂·释言〉的同义原则》,《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张金忠:《试论词典的分层次释义法》,《辞书研究》2002年第6期。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礼、衡桂珍:《论现代汉语辞书语体的风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张联荣:《语文义·术语义·文化义》,《辞书研究》1997年第1期。
张联荣:《〈墨辩〉中的词语释义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张履祥:《事物异名类编词典的先导——〈事物异名录〉》,《辞书研究》1991年第3期。
张能甫:《郑玄注释语料在〈汉语大词典〉修订中的价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张清常:《〈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
张志毅:《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
张志毅、张庆云:《柏拉图以来词义说的新审视》,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7期。
赵伯义:《〈尔雅〉义训分析论》,《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
赵克勤:《古汉语反义词浅论》,《语文研究》1986年第3期。
赵世举:《也谈辞书的释义问题——〈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读后》,《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
赵振铎:《训诂学的几个问题》,载《语言研究论丛》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郑振峰、李冬鸽:《关于同源词的判定问题》,《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钟明立:《〈说文解字〉的同义词及其辨析》,《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1期。
钟明立:《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兼谈综合分析同义词之术语的演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钟明立:《〈五经正义〉的“对文”和“散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钟明立:《段注同义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1999年。
祝注先:《〈书叙指南〉——一本宋代同义词语手册》,《辞书研究》1986年第1期。
邹酆:《从〈子云乡人类稿〉析殷孟伦的辞书观》,《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左林霞:《〈左传〉杜注复合词的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