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starts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parent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nd takes the three typical waves of migrant worke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background, attempts to show the formation,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ocial changes,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typical education model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ucture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AI翻译)
邓纯考:(著)
邓纯考,1972年出生,浙江瑞安人。199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在农村担任教师、校长16年;2009—2013年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周谷平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温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人选。2013年来,在《教育发展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重点重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专项课题4项。主持编制完成市、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项,各类学校发展规划12项。2017—2018年在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挂职。长期致力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研究。
1.[爱尔兰]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社会》,黄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渠东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12.[加]迈克尔·豪利特:《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3.[美]L.H.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4.[美]贝雷迪:《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1964—1966)》,赵中建、顾建民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吴晓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贾春增、董天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刘易斯·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诺曼·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8.[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9.[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美]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英]R.蒂特姆斯:《社会政策十讲》,江明康译,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版。
3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5版)》,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4.[英]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文军、赵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8.[英]威利斯:《学做工》,秘舒、凌旻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39.[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40.边玉芳:《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1.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曹荣庆:《流动与和谐——流动人口管理的战略转型》,上海交大出版社2008年版。
43.成钢、莫丽娟:《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21世纪发展研究院编,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4.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6.陈旭:《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社会支持系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7.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8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定宜庄、汪润:《口述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4.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费梅苹:《次生社会化——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6.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7.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9.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0.风笑天:《社会学导论(第2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郭建如:《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三辑》,《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基于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贫困县的案例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64.胡跃军:《重新思考学校供餐计划:社会保障网、儿童发展和教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5.《杭州大学学生暑假报告文集摘要(未刊)》,杭州大学学生智力开发研究中心印1984年版。
66.黄传会:《我的课桌在哪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黄明东:《教育政策与法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黄文荣、钱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0.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71.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2.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李明德:《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5.李培林:《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6.李培林:《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7.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8.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9.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0.李强:《大国空村: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81.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2.李涛:《浙江近代乡村教育史》,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
83.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7年版。
84.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刘怀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6.柳海民、周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8.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9.陆士桢:《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9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4.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95.[加]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6.缪建东:《同一片蓝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傅松涛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8.聂茂等:《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99.欧永生:《质的研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年版。
100.钱文龙、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1.邱易东:《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102.《全囯教育事业十五计划重点课题硏究报告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3.《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4.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7.申继亮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8.申继亮、刘霞:《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9.佘凌:《留守经历与农村儿童发展:家庭与社会化的视角》,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0.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2.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4.谭细龙:《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5.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6.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7.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1978—2008》,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8.汪明:《聚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9.王涤:《流动人口子女全纳教育研究——理论与实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0.王桂新等:《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2.王尚银:《结构性问题与社会和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3.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4.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25.万国威:《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26.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7.魏津生等:《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8.吴德刚:《西部教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2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0.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1.肖朗:《中外教育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32.谢妮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3.谢维和:《教育政策分析1999》,OECD教育政策分析译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硏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5.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6.徐杰舜、许宪隆:《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7.徐有智:《西迁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8.严文耀:《中国分省人口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9.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0.杨东平:《2011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41.杨东平:《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2.杨一鸣:《从儿童早期发展到人类发展——为儿童的未来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143.杨元松:《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日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44.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5.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6.叶敬忠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7.叶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8.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49.庾德昌:《中国百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资料集(1978—1986)》,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
150.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2.张平:《2011国家西部开发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3.张世平、何玲等:《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15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5.郑敬高:《政策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6.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7.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组:《当代中国农村家庭:14省(市)农村家庭协作调查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58.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9.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0.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2.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3.周晓虹:《社会学与中国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4.朱启臻:《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
165.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支持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2005年版。
16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4年版。
1.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2.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版。
3.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4.曹述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6县304名留守儿童为例》,《青年探索》2006年第3期。
5.陈冲、向飞:《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留守问题探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3期。
6.陈建国:《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
7.陈厥祥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研》,《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陈在余:《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9.程志超、张涛:《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政策研究》,《东岳论丛》2016年第1期。
10.程晞:《我国人口迁移分析》,《统计研究》1994年第6期。
11.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2.崔丽娟、郝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及对策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1期。
13.单艺斌、贾玮、鲁洪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象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1期。
14.邓纯考、何晓雷:《我国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研究——基于浙江与贵州两省四县的比较》,《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5.邓纯考:《论广义与狭义的留守儿童》,《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10期。
16.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7.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支持的资源与路径——基于西部地区四省两区的调研》,《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18.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9.丁瑜:《家庭诸因素对学生学习品德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20.东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
21.杜屏、赵汝英、赵德成:《西部五省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22.杜育红:《农村寄宿制学校:成本构成的变化与相关的管理问题》,《人民教育》2006年第23期。
23.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4.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2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26.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3期。
27.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8.段鑫星等:《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9.范方等:《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30.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32.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33.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4.范兴华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35.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6.符平等:《反打工、亲学校文化现象剖析——农民工输出地儿童认知观问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5期。
37.靳希斌:《利用外资发展西部基础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38.高文斌等:《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11期。
39.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第1期。
40.宫必京:《班级和同辈群体的比较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1.龚建平:《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42.谷生华等:《代理家长、留守儿童之家与还原家庭教育——重庆市南川区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与实践》,《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3.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4.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45.郭文良:《“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4期。
46.侯东民:《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47.胡鞍钢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均衡剖解:1993—2005》,《改革》2008年第11期。
48.胡枫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49.胡咏、卢珂:《教育资源投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力评价——基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50.侯东民:《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51.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5期。
52.黄祖辉:《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53.贾建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
54.贾勇宏:《留守儿童的德行失范问题研究——对中部三省九县市的调查》,《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55.姜又春:《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与留守儿童养育模式研究——以湖南潭村为例》,《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
56.蒋平等:《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1)》,《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57.蒋忠等:《“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58.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2012年第5期。
59.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60.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1.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2期。
62.李孔珍:《我国西部基础教育政策重点和实施成效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63.李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64.李梅等:《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生成的现象考察——邓军“买处”个案的生命历程理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1期。
65.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6.李强:《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67.李庆丰:《务工对留守儿童发展影响——湖南、河南、江西调查》,《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68.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9.李振堂:《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天中学刊》2011年第1期。
70.梁景和等:《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2.刘成斌、吴新慧:《流动好?留守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73.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74.刘明华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重庆)》,《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75.刘霞等:《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3期。
76.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3期。
77.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78.刘志军:《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9.柳小平:《情感饥饿,“留守孩子”期待心理关怀!》,《心理世界》2006年第9期。
80.龙翠芳等:《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州6所中小学为个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81.卢德:《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年。
8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6期。
83.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84.罗力群:《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
85.吕绍清:《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上、下》,《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5期。
86.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妇运》2006年第6期。
87.吕炜:《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法律思考——兼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陕西“石泉模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8.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
89.陆士桢:《建构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保障体系》,《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1期。
90.马良:《构建“留守儿童”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对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1.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12期。
92.马晓强:《“科尔曼报告”述评——兼论对我国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93.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期。
94.潘泽泉:《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社会》2007年第4期。
95.曲创等:《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受益归宿的地区分布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96.曲兆鹏、赵忠:《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97.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中国妇运》2008年第6期。
98.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2008年第4期。
99.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100.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神州学人》1994年第6期。
101.邵书龙:《社会分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两为主”政策博弈的教育社会学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102.佘凌、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3.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4期。
104.申继亮、武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05.申继亮:《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第1期。
106.沈百福等:《我国部分省、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7期。
107.沈海驯:《区域教育变迁的范式——动因与逻辑》,《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2期。
108.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9.司晓宏、杨令:《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110.宋淑娟等:《班级人际环境对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2期。
111.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9年第6期。
112.孙华等:《留守子女更需要爱》,《人民公安》1997年第11期。
113.孙绵涛、邓纯考:《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114.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15.谭细龙:《论教育政策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6.陶红等:《宁夏留守流动儿童现状的实证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17.陶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效应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18.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证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119.田录梅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2期。
120.万明钢等:《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
121.汪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122.汪明:《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123.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124.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25.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期。
126.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27.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5期。
128.王东宇等:《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29.王国红:《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唯实》2003年第2期。
130.王进鑫:《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
131.王景、张学强:《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问题研究》,《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132.王秋香:《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非政府组织救助》,《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3期。
133.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4.王翔麟:《开化县的“留守儿童俱乐部”》,2007年第2期。
135.王玉琼等:《留守儿童,问题儿童?》,《中国统计》2005年第1期。
136.王兆萍:《解读贫困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37.王佑镁:《数字化时代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问题与对策》,《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138.万国威、李珊:《“留守儿童”福利供应的定量研究——基于四川省兴文县的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2期。
139.卫道治、沈煜峰:《教育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40.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5期。
141.吴康宁:《学生同辈群体的功能——社会学的考察》,《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8期。
142.吴霓、廉恒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143.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44.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7期。
145.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146.肖庆华:《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立场——肖庆华》,《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
147.肖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148.谢妮:《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贵州省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149.谢新华等:《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50.谢新华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51.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
152.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1期。
153.许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54.许传新等:《亲子关系——流动与留守子女的比较》,《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155.杨汇泉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策略的社会学思考——一项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个案考察》,《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2期。
156.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157.杨小微等:《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基础教育》2011年第3期。
158.杨汇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59.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160.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161.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162.叶敬忠等:《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163.叶敬忠等:《外出务工父母视角的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2期。
164.一张:《留守儿童》,《瞭望》1994年第45期。
165.衣华亮、李北群:《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利益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6期。
166.易云:《广西贺州13名童工死伤再现留守儿童困局》,《安全与健康》2009年第12期。
167.殷世东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
168.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169.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70.姚嘉、张海峰、姚先国:《父母照料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171.张海钟、赵静:《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留守儿童研究问题解析》,《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72.张建育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8期。
173.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6期。
174.张小屏:《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分析——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75.张永:《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小队”模式》,《辅导员》2007年第4期。
176.张宇辉:《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77.张志英:《“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1期。
178.赵家骥等:《构建绿色家园——解读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生活教育》2006年第11期。
179.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心理学报》2013年第7期。
180.赵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以重庆市开县X村为例》,《青年探索》2009年第3期。
18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
182.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
183.钟秉林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证研究——基于对我国9个省份107所农村学校的调查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8期。
184.周全德:《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85.周潇:《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小子”与“子弟”之比较》,《社会》2011年第5期。
186.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87.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88.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89.朱江:《农村社区教育与留守儿童监护》,《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90.朱科蓉、李春景:《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191.朱力:《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年第12期。
192.朱永坤:《国外政策分析模型对提升教育政策公平性的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9期。
193.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
194.邹泓等:《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95.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储诚炜:《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贾勇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中部地区三省九县的调查》,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王慧:《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8年。
6.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实地调研》,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3年。
10.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2.吕开宇:《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决策机制及其政策内涵——以甘肃农村为例》,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年。
1.Berry J 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2.Bretherton,I..),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Hillsdale,J:Erlbaum.1993.
3.Easton 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4.Erikson E.H..WW Norton & Company,1993:239-241.
5.Geertz C.,1963.
6.Gronlund,NE,& Linn,RL(1990).(6.).New York:Macmillan.
7.In public services(1980),1980.
8.Parke,R.D.,Killian,C.M.,Dennis,J.,et al.In L.Kuczynski(Ed.),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Thousand Oaks,CA:Sag e.2003.
9.Rhodes R.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10.Ritzer G.Sociological theory.,1996.
11.Willis,P.Learning to Labo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12.Bryant,J.Childre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Indonesia,.Innocenti Working Paper,2005.
13.Coyne J.C.,Delongis A..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6.(54):454-460.
14.Elder Jr G.H..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4,4.
15.M.Lipsky,,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3,3(4).
16.Pottinger,A.M..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05,75(4).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