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宁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陈钟石、潘莉:《戈宝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狄其骢:《文艺学问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加拿大]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高莽:《诗人之恋:苏联三大诗人的爱情悲剧》,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高莽:《圣山行:寻找诗人普希金的足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莽:《俄罗斯美术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莽:《我画俄罗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莽:《高贵的苦难:我与俄罗斯文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高莽:《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戈宝权:《普希金文集》,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1947年版。
戈宝权:《〈阿Q正传〉在国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戈宝权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戈宝权纪念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修己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朝龙:《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坤:《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刘宁主编:《俄国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刘文飞:《诗歌漂流瓶:布罗茨基与俄语诗歌传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刘文飞:《三诗人书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刘文飞:《布罗茨基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刘文飞:《伊阿诺斯,或双头鹰:俄国文学和文化中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文飞:《思想俄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马焯荣:《中西宗教与文学》,岳麓书社1991年版。
邱运华:《文学批评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孙绳武、卢永福主编:《普希金与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蓝仁哲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吴元迈:《苏联文学思潮》,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吴元迈:《探索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吴元迈:《现实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发展》,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吴元迈:《吴元迈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吴元迈:《俄苏文学及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杨国荣:《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素梅、闫吉青:《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余三定:《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俄]泽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铁夫主编:《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版。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赵敏俐:《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启超:《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启超:《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启超:《跨文化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当代欧陆文论与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建华:《一项泽被后人的学术工程——写在〈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出版之际》,《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6期。
陈建华:《做有良知的学问——写在倪蕊琴教授新著〈俄罗斯文学的魅力——研究、回忆与随笔〉前》,《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
陈燊:《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
陈燊:《列夫·托尔斯泰和意识流》,《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陈燊:《论〈罗亭〉》,《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陈燊:《屠格涅夫研究简论》,《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陈训明:《行迹考察与外国作家研究——以普希金研究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程正民:《文化诗学:钟敬文和巴赫金的对话》,《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董晓:《评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俄罗斯文艺》2006年第1期。
董小英:《俄国巴赫金研究现状》,《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戈宝权:《“五四”运动前后俄罗斯古典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外国文学欣赏》1989年第1、2期。
何云波:《论艾特玛托夫小说的神话模式》,《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何云波:《二十世纪的启示录:〈日瓦戈医生〉的文化阐释》,《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
何云波:《〈断头台〉:一个现代宗教神话》,《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何云波:《学术史的写法——兼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3期。
黄艾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俄罗斯文艺》1995年第6期。
[俄]嘉·库利科娃:《长者与友人——记戈宝权》,《文教资料》2000年第1期。
李明滨:《中国普希金研究的开拓者戈宝权》,《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4期。
李明滨:《中国的普希金研究》,《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2期。
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刘景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从〈吴元迈文集〉看吴先生的文论》,《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刘文飞:《“道德的”生态文学——序〈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俄罗斯文艺》2006年第3期。
[俄]罗高寿:《戈宝权,俄罗斯杰出的老朋友》,《文教资料》2000年第1期。
马龙潜:《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俄]齐赫文斯基:《我与戈宝权的交往》,《文教资料》2000年第1期。
邱运华:《走向综合——评王远泽〈高尔基研究〉》,《理论与创作》1990年第4期。
邱运华:《列宁文艺思想与文艺学经典命题——读程正民〈列宁文艺思想与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5期。
邱运华:《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高尔基学的建立与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任光宣:《俄国文学与宗教》,《国外文学》1992年第2期。
任光宣:《重读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2期。
沈云霞、张铁夫:《中国国别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范本——评陈建华等〈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史锦秀:《诗人与诗人的交流——读曾思艺教授的〈丘特切夫诗歌美学〉》,《俄罗斯文艺》2010年第2期。
汪介之:《我国俄罗斯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部权威性著作——评曹靖华先生主编的〈俄国文学史〉》,《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4期。
汪介之:《俄罗斯文学精神与中国新文学总体格局的形成:中俄文学关系的宏观考察》,《国外文学》1992年第4期。
王金珊、刘文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向前推进——吴元迈文艺理论研究论析》,《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3期。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王向远:《对中俄文学关系的总体研究》,《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1期。
王志耕:《视界·渊源·文学的史:读〈二十世纪俄语诗史〉》,《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1期。
王志耕:《基督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时性”诗学》,《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王忠祥:《隽永和谐而与时俱进的特色多声部复调乐曲——赏析吴元迈〈俄苏文学及文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
沃野:《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学术研究》1998年第7期。
吴俊忠:《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蓝英年现象”》,《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吴元迈:《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79年第9期。
吴元迈:《苏联的“艺术接受”探索》,《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吴元迈:《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向前推进》,《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5期。
吴元迈:《当代苏联文艺学方法概观》,《世界文学》1989年第3期。
吴元迈:《面向21世纪的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上的发言》,《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吴元迈:《“把历史还给历史”——苏联文论在新中国的历史命运》,《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吴泽霖:《苏联的历史比较文艺学》,《苏联文学联刊》1991年第3期。
肖百容:《实证主义方法与文学研究》,《船山学刊》2003年第2期。
辛未艾:《一部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学术著作——评介刘宁主编的〈俄国文学批评史〉》,《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4期。
辛未艾:《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评〈俄国文学与西方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究〉》,《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4期。
熊文芳:《高尔基及其著作述评的全景式组合——评王远泽的〈高尔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夏仲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世界文学》1982年第4期。
许贤绪:《当代苏联生态文学》,《中国俄语教学》1987年第1期。
严绍:《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杨怀玉:《断裂与整合,借鉴与思考——浅谈20世纪90年代我国俄苏文学史研究》,《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4期。
余一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2期。
张建华:《多甫拉托夫:一个重要和鲜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章星:《追踪诗魂——陈训明的普希金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5期。
郑恩波:《瑰奇而珍贵的艺术世界——评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4期。
周丰、曾宏伟:《实证主义浅论》,《语文学刊》2009年第8期。
周启超:《在“结构—功能”探索的航道上——俄国形式主义在当代苏联文艺理论界的渗透》,《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周启超:《“二十世纪俄语文学”:新的课题,新的视角》,《国外文学》1993年第4期。
周启超:《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二十年代俄罗斯文论格局刍议》,《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周启超:《在“开放”与“开采”中自我更新——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论气象手记》,《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2期。
朱光潜:《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