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伯特·爱伦、道德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荷]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周建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包天笑:《上海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匈牙利]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建华:《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化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陈墨:《影坛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涛:《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欧美早期电影》,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陈应年等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与商务印书馆(1897—1992)》,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德龄、容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死:西方观图史》,黄迅余、黄建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邓绍基:《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杜1997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法]福柯:《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刘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葛兆光:《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年版。
海上漱石生:《上海繁华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历史想象》,陈新译,彭钢校,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黄爱玲编:《中国电影溯源》,香港电影资料馆2011年版。
黄德泉:《民国上海电影院概观》,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高昕丹、陈恒、洪再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长春:《京剧长谈》,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少白:《影心探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台湾]廖金凤:《布洛斯基与伙伴们:中国早期电影的跨国历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15年版。
[美]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刘小磊:《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吴敏、子羽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罗卡、法兰宾:《香港电影的跨文化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马军、蒋杰:《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第二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梅兰芳、许姬传:《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香港]彭丽君:《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张春田、黄芷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美]赛义德:《东方主义》,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方:《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敏:《从土货到国货:近代消费行为政治化与民族主义思潮》,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文英、叶中强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学哲、方鹏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吴睿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夏伯铭等编译:《上海190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严复著,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叶月瑜、冯筱才、刘辉编:《走出上海:早期电影的另类景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版。
[美]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美]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张明:《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版。
[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苏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张真:《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沙丹、赵晓兰、高丹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Tom Gunn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T Elsaesser ed.,:,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0.
Klaus Kreimeier,Annemone Ligensa, 1900:,,,John Libbey Publishing,2009.
Miriam Hanse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Charles Musser,: 1907,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90.
Huang Xuelei.:,,1922—1938,Leiden:E.J.Brill,2014.
Weihong Bao,:,1915—1945,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5.
Leo Charney,Vanessa R.Schwartz,,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Lee Grieveson,Peter Krämer ed.,,New York:Routledge,2003.
法兰克·宾:《本杰明·布罗德斯基的非凡经历:有关中国第一部电影创作的早期历史研究(连载2)》,《电影评介》2011年第21期。
陈春香:《清末国民性批判思潮中的日本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当代电影》 2006年第5期。
陈建华:《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年第2期。
陈建华:《拿破仑“三戴绿头巾”——民国初期都市传播文化的女权与民主倾向》,《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陈建华:《新闻片〈上海战争〉与“二次革命”:兼论“攻打制造局”史料与电影》,《电影艺术》2017年第6期。
陈刚:《建构中国电影史料学》,《电影新作》2013年第3期。
陈山:《理论的发现:中国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与形成》,《当代电影》2008年第1期。
程季华口述,刘小磊整理:《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电影艺术》 2009年第5期。
程季华:《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简述(1899—1921)》,《中国电影》1956年第S1期。
丁珊珊:《〈影戏杂志〉:中国电影刊物的初始探索》,《当代电影》2011年第9期。
段弘:《泛记录时期的中外创作者研究》,《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第11期。
[澳]玛丽·法克哈、[英]裴开瑞:《影戏:一门新的中国电影的考古学》,刘宇清、沈大春译,《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冯立昇、牛亚华:《京师大学堂派遣首批留学生考》,《历史档案》2007年第8期。
付永春:《雍松与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当代电影》2018年第12期。
付永春:《威廉·林奇与亚西亚影戏公司》,《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美]米莲姆·汉森:《大批量生产的感觉》,刘宇清、杨静琳译,《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美]米莲姆·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黄爱华:《学生演剧和新戏改良:20世纪初中国新剧之发生》,《文艺研究》2014年第8期。
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
黄德泉:《清末民初北京大观楼考辨》,《当代电影》2007年第9期。
黄德泉:《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黄德泉:《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之真相》,《当代电影》2008年第7期。
黄德泉:《上海亚西亚影片公司出品考》,《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黄德泉:《上海商务印书馆初创活动影片考》,《当代电影》2010年第5期。
黄德泉:《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考略》,《当代电影》2011年第9期。
黄德泉:《“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参照系》,《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
黄兴涛:《话“支那”——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二》,《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日]吉田富夫:《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
[日]菅原庆乃:《走向“猥杂”的彼岸:“健康娱乐”之电影的诞生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年总第29期。
江帆:《关于中国电影诞生问题的补正》,《北京电影学院报》2008年第5期。
姜贞:《人际沟通:近代留学生与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7)》,张会军、黄英侠主编《电影史:历史叙述与比较视野》,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
蒋俊:《从〈定军山〉看中国电影的美学渊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高力克:《陶铸国民:严复与中国启蒙运动——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
高小健、崔明明:《在寂寞中潜行——谈戏曲电影观念的演变》,《电影艺术》 2012年第6期。
[美]汤姆·甘宁:《现代性与电影:一种震惊与循流的文化》,刘宇清译,《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美]汤姆·甘宁:《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李二仕译,《电影艺术》2012年第6期。
[美]汤姆·甘宁:《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郭若平:《非基督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表述》,《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日]濑户宏:《试论文明戏历史分期和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戏剧艺术》2006年第1期。
李安山:《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李斌、曹燕宁:《周瘦鹃〈影戏话〉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生成》,《电影艺术》2012年第3期。
李道新:《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李道新:《人生的欢乐面,他国的爱与恨——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哈罗德·劳埃德》,《电影艺术》 2010年第2期。
李道新:《跨国构型、国族想像与跨国民族电影史》,《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李道新:《电影作为新兴实业——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复杂境遇及其观念生成》,《当代电影》2017年第4期。
李喜所:《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4期。
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微观研究》,《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
刘耿大、吴怀祥:《上海近代对外开放的一个典型窗口——“华夏第一店”礼查饭店考论》,《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电影艺术》2011年第9期。
楼培敏:《发生学方法》,《社会科学》1986年第10期。
陆弘石:《任庆泰与首批国产片考评》,《电影艺术》1992年第2期。
陆烨:《宜居城市的管理:以上海法租界中部地区为中心》,《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罗卡:《解开香港电影起源的疑团——探研布拉斯基、万维沙、黎氏兄弟以及早期香港电影研究的一些问题》,《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美]里克 ·屈尔:《上海“手势”:好莱坞全球市场输出与 “扭曲”的中国形象》,《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台湾]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孙承晟:《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镜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孙慧:《影戏由静到动——1887—1888年〈申报〉影戏广告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6年第3期。
孙青:《魔灯镜影:18—20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4期。
汤惟杰:《上海公共租界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上海文化(秋季增刊):艺术/都市/批评/电影/文化》2009年10月号。
汤惟杰:《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艺术评论》2010年第6期。
唐宏峰:《幻灯与电影的辩证——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汪朝光:《“〈不怕死〉事件”之前后经纬及其意义》,《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汪晓云:《艺术发生学与艺术人类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台湾]王正华:《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一个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学》1997年第8卷第3期。
[台湾]王鸿泰:《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故宫学术季刊》2004年第22卷第1期。
王炳钧:《空间、现代性与文化记忆》,《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王大正:《〈中国电影的摇篮〉四十言辨析》(上),《当代电影》2010年第1期。
王凤霞:《文明戏中兴期代表性社团——民鸣社考论》,《文化遗产》2010年第3期。
王凤霞:《“甲寅中兴”之上海新剧团体考》,《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王瑞光:《论通俗教育会的电影审查活动》,《兰台世界》2014年第1期。
[台湾]巫仁恕:《晚明的旅游风气与士大夫心态——以江南为讨论中心》,“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探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版)。
吴志伟:《旧上海最著名的西人总会——上海总会》,《档案春秋》2005年第5期。
[日]小岛淑男:《留日学生的归国运动》,李吉奎译,马宁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的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许纪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思想与文化》2005年下半年刊。
杨小仲:《忆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
杨击:《电影初到上海再考》,《新闻大学》2014年第4期。
俞吾金:《论哲学发生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英]马修·D.约翰逊:《战地之旅:早期外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构建》,张华译,《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
张伟、严洁琼:《1908——上海影院之发轫》,《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4期。
张一玮:《虚拟旅行与感知变迁:一种中国早期电影观看经验及其文化内涵》,《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张亚丽:《第二代上海兰心大戏院史料拾遗》,《艺术教育》2014年第7期。
赵惠康:《徐园“又一村”——中国电影起源新探究》,《当代电影》2011年第11期。
赵莹莹:《从“隐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园为中心的考察(1883—19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赵阶琦:《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日本学刊》2005年第7期。
郑逸梅:《清末的“新剧”及其他》,《上海戏剧》1992年第6期。
钟大丰:《论“影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钟大丰:《在时代和观众之间寻找中国之路——从“新剧”的历史定位说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周建超:《梁启超与〈新民说〉》,《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周向频、陈喆华:《上海古典私园的近代嬗变》,《世界建筑》2007年第2期。
Robert C.Allen,“Relocating American Film History:The ‘problem’ of the Empirical”,,Vol.20,No.1,January 2006.
Tom Gunning,“‘Now you see it,now you don't’:the Temporality of 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Sep.1993.
Ramona Curry,“Benjamin Brodsky(1877—1960):the Trans-Pacific American Film Entrepreneur”,-,18,2011.
Kim Fahlstedt,“Marketing Rebellion: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considered”,:,Volume 26,Number 1,2014.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林存秀:《城市之声——文明戏与20世纪初上海都市文化》,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兰俊:《美国影院发展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2年。
刘斯羽:《百年中国影院史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魏晓芳:《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5年。
《申报》
《新闻报》
《游戏报》
《礼拜六》
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北华捷报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The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字林西报行名录
The China Press/大陆报
The Shanghai Times/上海泰晤士报
商务印书馆编:《上海指南》,1909—1919年版。
朱双云:《新剧史》,东方出版社2016年影印版。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东方出版社2016年影印版。
上海图书馆汇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上海电影史料编委会:《上海电影史料》,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出版社1994年版。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郑逸梅、徐卓呆:《上海旧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
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张元济著,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