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0 years ago,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and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have flourished. Focusing o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pening up, industrial policy,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dustrial layout,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etc., this book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and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in New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 and well describes the academic support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It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I翻译)
黄群慧(主编): 暂无简介
李晓华(主编): 暂无简介
叶振宇(主编): 暂无简介
[美]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蒋永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安虎森、季赛卫:《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7期。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安礼伟、张二震:《论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开放高地的培育——基于江苏的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
安树伟:《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人文杂志》2018年第6期。
安树伟、常瑞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传递及其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1期。
安树伟、肖金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改革》2016年第8期。
安树伟、郁鹏:《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战略新棋局》,《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安维复:《从国家创新体系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向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1期。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包小忠:《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衰微的原因分析——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最新回顾》,《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薄文广、刘阳、李佳:《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3期。
蔡昉、王美艳、曲玥:《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8期。
蔡之兵、张可云:《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曹贤忠:《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芜湖为例》,《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曹贤忠、曾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经济地理》2014年第4期。
茶洪旺、和云:《中国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与实践述评》,《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2005年11月16日。
柴志贤、黄祖辉:《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常修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分析》,《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第6期。
陈炳才:《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兼谈如何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1期。
陈超、王海建:《环境外在性与“干中学”内生经济增长》,《预测》2002年第2期。
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6年第3期。
陈东林:《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陈栋生:《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栋生:《论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续)》,《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栋生:《中国产业布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丰龙、康宁:《本土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陈汉欣、林幸青:《我国港口布局原则的初步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年第3期。
陈宏平、陇小渝:《规制的困惑——规制政策的动态演变及其成本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陈佳贵:《改革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4期。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陈家祥:《开发区产业转型及其规划对策研究——以南京高新区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14年第8期。
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http://economy.guox-ue.com/?p=4527,2011年10月16日。
陈康、谢千里:《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4期。
陈宽等:《中国国营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陈民、王岳平:《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计划经济研究》1988年第S2期。
陈明艺:《国外出租车市场规制研究综述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8期。
陈胜昌:《关于〈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答问著译者言》,《读书》1982年第12期。
陈时中:《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年第7期。
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陈希、黄志杰、胥俊章:《有效利用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陈耀、季允丰、生步兵:《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扬州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陈耀庭:《关于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陈重、韩志国:《八十年代的日本产业政策》,《现代日本经济》1983年第1期。
程俊杰:《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5年第8期。
程茂吉:《我国沿海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集聚带的初步分析》,《开发研究》1995年第2期。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戴翔、刘梦、任志成:《劳动力演化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发展:转移还是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邓宏图、徐宝亮、邹洋:《中国工业化的经济逻辑:从重工业优先到比较优势战略》,《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邓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2期。
邓子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工业地区分布的正确部署》,《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6期。
邓子基、邓力平:《税收中性、税收调控与产业政策》,《财政研究》1995年第9期。
丁方允:《一般生产函数的科技要素生产率的性质及计算方法》,《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9年第2期。
丁加栋:《中国工业布局变动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0年。
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董志凯:《中国共产党与156项工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豆建民、张可:《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城市观察》2013年第5期。
杜辉:《略论我国工业化升级转换中的战略选择》,《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杜义飞:《基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产业价值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樊杰:《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地理学报》2015年第2期。
范炳堃:《怎样分析各种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工作》1980年第10期。
范恒山、赵凌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范建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3期。
方创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2018年第9期。
方创琳:《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地理研究》2019年第1期。
方创琳、鲍超、马海涛:《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方建中、邹红:《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6期。
冯宝兴、万欣、张大简:《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
冯斌星:《新常态下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冯德华、黄载尧:《关于综合性水利枢纽内部各部门经济效益的初步探讨》,《经济研究》1962年第5期。
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2期。
冯国华:《打造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业》,《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第4期。
冯海发、李溦:《试论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经济研究》1989年第12期。
冯华德、黄载尧:《关于大型水利枢纽布局经济效益综合论证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62年第2期。
冯晓琦、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冯昭奎:《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
冯之浚、周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冯子标:《中部塌陷原因及崛起途径探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符正平:《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评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傅勇、白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1978—2006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富金鑫、李北伟:《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经济范式与管理理论体系协同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5期。
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高钟:《简评“三次产业”分类法》,《计划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葛顺奇、刘晨、罗伟:《外商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基于流动人口的微观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1期。
龚刚、魏熙晔、杨先明、赵亮亮:《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谷文琴、陈芳:《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实力评价及转型发展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郭克莎:《1979—1988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及效应分析》,《经济研究》1990年第10期。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郭克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郭力生、徐战菊:《欧盟的产业保护政策措施》,《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7期。
郭琪、贺灿飞:《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技术关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2期。
郭庆旺、赵志耘:《污染课税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科学》1992年第5期。
郭吴新:《战后西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世界经济》1982年第2期。
郭祥才:《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打造“1258”老区支持政策体系 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6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
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新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史纲要(初稿)〉(专辑二)第六章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计划经济研究》1984年第11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政策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计划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
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
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何道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行为研究》,《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何建章:《关于三次产业的若干理论问题》,《南方经济》1985年第4期。
何林、袁建华:《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定量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4期。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地理学报》1999年第2期。
贺沛海:《论我国轻工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洪银兴:《以创新支持开放模式转换——再论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侯方宇、杨瑞龙:《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0期。
侯知正:《试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62年第5期。
胡安俊、孙久文(2018a):《产业布局的研究范式》,《经济学家》2018年第2期。
胡安俊、孙久文(2018b):《空间层级与产业布局》,《财贸经济》2018年第10期。
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
胡鞍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胡序威、胡听主:《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地理学报》1965年第3期。
胡兆量:《中国七个经济区域评价》,《经济地理》1997年第1期。
黄灿:《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基于全国民营企业抽样数据的再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2期。
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
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实质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黄辉:《从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演变看西部开发》,《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2期。
黄茂兴、叶琪:《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兼评环境与发展不相容论》,《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
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9期。
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9期。
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
黄群慧:《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黄群慧、黄阳华、贺俊、江飞涛:《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1995—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黄群慧、王钦:《中国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若干前沿问题综述》,《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黄荣生:《对综合利用河流规划中航运经济规划工作的一些意见》,《经济研究》1958年第6期。
黄少卿、郭洪宇:《产业政策的目标:增强市场竞争秩序——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4期。
黄速建、肖红军、王欣:《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0期。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黄兴年、王庆东:《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度非中性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兼评盛斌的“中国产业升级对策说”》,《国际贸易》2016年第3期。
黄燕萍、刘榆、吴一群:《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黄一乂:《论本世纪我国产业优先顺序的选择》,《管理世界》1988年第3期。
黄玉兴、陈忠暖、陈婷:《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城市群研究综述》,《城市观察》2016年第1期。
吉婷婷等:《基于熵权Topsis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第9期。
季伟:《国外划分三次产业的标准》,《天津金融研究》1984年第11期。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智能化》,《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江飞涛、李晓萍:《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产业政策演进与发展——兼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型》,《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江瑞平:《法人垄断资本主义——关于日本模式的一种解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江小涓:《论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效和调整机制的转变》,《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
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
姜承昊:《中国省际财政平衡和区域差距研究》,《当代财经》1997年第8期。
姜国利:《新疆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思考》,《实事求是》2013年第5期。
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蒋家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探讨》,《学术月刊》1962年第9期。
蒋兴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2期。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金碚:《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9年第6期。
金碚:《现阶段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求是》2013年第4期。
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金和辉、杜志雄:《中国乡村工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和地区差异》,《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7期。
金学:《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及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学术月刊》1962年第6期。
琚立宁:《都市圈的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探讨》,《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年。
孔爱国、郭邱杰:《城市规模与城市污染——数理模型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邝日安、方行、戎文佐:《南票综合利用煤矸石的经验好》,《经济研究》1978年第5期。
拉丰:《激励与新型规制方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雷明:《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效率与生产率变动决定》,《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雷明、冯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成因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4期。
黎文靖、李耀淘:《产业政策激励了公司投资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5期。
黎祖交:《关于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议》,《绿色中国》2017年第5期。
李必强、任俨:《论工业生产专业化、技术进步和经济效果》,《经济研究》1964年第2期。
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李泊溪、谢伏瞻、李培育:《对“瓶颈”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
李存芳、王世进、汤建影:《江苏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因与路径》,《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0期。
李飞跃:《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2012年第2期。
李果:《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差异》,《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1期。
李恢宏、松启仁、王华新:《关于轻、重工业划分问题的意见》,《中国统计》1957年第18期。
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李金萍:《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分析》,《商业经济》2011年第19期。
李京文:《工业生产中的物质节约问题》,《经济研究》1961年第7期。
李廉水、程中华、刘军:《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2期。
李玲玲、魏晓、陈威:《“中部塌陷”与湖南经济的崛起》,《经济地理》2004年第6期。
李隆章:《关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中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1959年第5期。
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平、田朔:《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李朴民:《关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2期。
李青:《试析区域产业同构问题》,《江汉论坛》1991年第11期。
李权国等:《基于变异系数的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豫陕协调发展》,《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李全喜:《大力开展劳动力平衡调配工作》,《中国劳动》1956年第2期。
李寿生:《关于21世纪前10年产业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李寿生:《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创新》,《辽宁经济》2003年第4期。
李维安、徐业坤:《政治关联形式、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生产率》,《管理科学》2012年第2期。
李向阳:《日、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1990年第12期。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2期。
李晓华:《产业转型升级中落后产能淘汰问题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李晓萍、罗俊:《欧盟产业政策的发展与启示》,《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李雪松、张雨迪:《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学习月刊》2015年第9期。
李玉红、王皓、郑玉歆:《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李玉平:《试析战后法国的产业结构调节政策》,《世界经济》1987年第12期。
李兆熙:《中外合资企业的活力及其可供借鉴的经验》,《企业管理》1992年第7期。
李子伦:《产业结构升级含义及指数构建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际比较》,《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
李自琼、李向东、陈晓雪:《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开发区创新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李遵白、吴贵生:《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研究》,《企业经济》2011年第6期。
利广安:《试论工业布局中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1963年第3期。
梁文森:《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化道路》,《经济研究》1983年第12期。
廖敬文、张可云:《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复原力:一个四维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改革》2019年第1期。
廖泽芳、宁凌:《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考察——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林民书、林枫:《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选择》,《东南学术》2002年第4期。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
林毅夫、苏剑:《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刘昌黎:《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经济研究》1987年第8期。
刘东英、程姿:《京津冀物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4期。
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鹤:《前十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矛盾》,《宏观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刘鹤:《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出路:需求、生产、就业和贸易的关联分析》,《管理世界》1991年第1期。
刘会政、陈奕、杨楠:《国际分工视角下产业升级内涵界定与演进研究》,《科学决策》2018年第10期。
刘健:《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刘劲松、舒玲敏:《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战略搭配——以日本为例》,《当代财经》2006年第7期。
刘静:《我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决策借鉴》1991年第4期。
刘明、李善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未来增长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33期。
刘仁毅:《1860—1914年美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世界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
刘世锦:《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平衡》,《人民论坛》2010年第17期。
刘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刘铮:《工业劳动生产率分析方法中两个问题的商榷》,《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11期。
柳剑平、程时雄:《中国R&D投入对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工业行业(1993—2006年)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柳卸林:《市场和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
柳欣:《经济学的革命——垄断竞争动态非均衡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龙小红:《发展同步 成果同享 努力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打造宜居环境》,《民族大家庭》2017年第5期。
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
卢弘旻、杜宁:《上海青浦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7期。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
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地理学报》1987年第2期。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陆德明:《改造产业组织 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经济研究》1988年第10期。
陆迅:《论增产节约》,《经济研究》1966年第1期。
吕铁、韩娜:《智能制造:全球趋势与中国战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1期。
吕政:《产业政策的制订与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吕政:《关于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吕政:《论工业的适度快速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吕政:《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栾贵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事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罗超平、张梓榆、王志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
罗军、陈建国:《研发投入门槛、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创新能力——基于门槛效应的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8期。
罗清和、张畅:《长江经济带:一种流域经济开发的依据、历程、问题和模式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马洪:《长江经济带: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湖南经济》1994年第5期。
马洪、孙尚清编:《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建堂:《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马建堂、杨正位:《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世界经济》2002年第1期。
马建堂等:《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马彦琳、郝寿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研究的若干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马寅初:《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
马寅初:《再谈平衡论和团团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1期。
马云俊:《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梅明:《美国〈一九七四年贸易法〉 剖析》,《国际贸易问题》1977年第3期。
宁越敏:《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牛丽贤、张寿庭:《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化》,《经济导刊》2010年第3期。
牛丽贤、张寿庭:《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欧阳峣、易先忠、生延超:《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欧阳渊:《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0年。
欧阳志云、赵娟娟、桂振华、倪永明、韩冰、庄长伟:《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基本特征》,《当代财经》2001年第9期。
潘冬青、尹忠明:《对开放条件下产业升级内涵的再认识》,《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潘竟虎、戴维丽:《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影响区和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6期。
庞晶、叶裕民:《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08年第2期。
庞瑞芝、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结构问题》,《财贸经济》1998年第8期。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齐东平:《我国制定国际产业政策的初步设想》,《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乔荣章:《试论我国工业生产协作的性质和作用》,《经济研究》1965年第5期。
秦宝庭、史清琪、陈警:《再谈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评价——兼评与世界银行报告有关的评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
求实:《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和布局调整》,《财经研究》1996年第12期。
曲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
曲振涛、周正、周方召:《网络外部性下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与规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4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任曙明、吕镯:《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4年第11期。
任元寿:《发动群众 植树造林》,《经济研究》1965年第5期。
戎文佐:《轻工业企业的原料材料节约利用问题》,《经济研究》1963年第1期。
阮建青、张晓波、卫龙宝:《危机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
沙德春、王文亮、肖美丹、吴静:《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期。
沈宏婷:《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城市问题》2007年第12期。
沈坤荣:《综合要素生产率与江苏工业增长——国营工业与乡镇工业的比较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沈坤荣、徐礼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阻力与对策》,《学海》2014年第1期。
沈能、刘凤朝:《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真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
师博、姚峰、李辉:《创新投入、市场竞争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文杂志》2018年第1期。
石世奇、马如璋:《论马寅初“团团转综合平衡论”的反动实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5期。
史丹:《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0期。
史丹、王蕾:《能源革命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史丹、张成:《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从产出结构优化和要素结构配套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10期。
史清琪:《对加速我国技术进步措施的探讨》,《开发研究》1986年第5期。
史清琪、王金存、卢鹏、秦宝庭、马骏:《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计划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
史先虎:《发达国家产业布局的变动特点与启示》,《浙江经济》1989年第7期。
史先虎:《日韩产业布局特点与政府作用及其启示》,《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1期。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1期。
史祖瑞:《唐代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贸易往来》,《国际贸易问题》1976年第4期。
史祖瑞:《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中国和柬埔寨的友好贸易关系》,《国际贸易问题》1977年第2期。
舒元、才国伟:《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宋吉涛、赵晖、陆军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6期。
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地理学报》1980年第4期。
宋立:《现代西方规制理论及其演进》,《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9期。
宋则:《中国垄断现象的特殊性及特殊对策》,《财贸经济》1999年第2期。
苏利阳、郑红霞、王毅:《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发展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8期。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等:《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地理科学》2013年第9期。
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孙久文:《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完善与创新》,《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2期。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棋局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问题》,《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孙久文、胡安俊:《雁阵模式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开发研究》2011年第6期。
孙久文、罗标强:《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经济联系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8期。
孙连成:《略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63年第11期。
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孙尚清:《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若干基本构思》,《管理世界》1994年第1期。
孙尚清:《光辉的成就 无私的援助——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二周年》,《经济研究》1959年第11期。
孙尚清:《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孙晓华、王昀、郑辉:《R&D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三种溢出渠道的实证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孙岫琴:《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初探》,《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4期。
孙旭东、慕野:《后开发区时代下的“营城”战略探讨——以海南澄迈县老城工业开发区为例》,《规划师》2015年第9期。
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孙云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劳动生产率问题讨论中的几个论点》,《经济研究》1963年第5期。
孙早、许薛璐:《产业创新与消费升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
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
唐承丽、周海兰、周国华、何胜、蒋志凌、唐凯、李霞:《湖南省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的顶层设计》,《经济地理》2013年第1期。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14年第7期。
唐晓华、唐要家、苏梅梅:《技术创新的资源与激励的不匹配性及其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1期。
佟家栋、李胜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6期。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6期。
佟哲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看法》,《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21期。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汪定伟、裴伟民、刘树安:《科技人员需求量的预测方法》,《控制与决策》1989年第5期。
汪锋、解晋:《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
汪建坤、邓艳梅:《产业政策中金融手段运用的国际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
汪文庆:《中国共产党与经济特区》,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王道义:《省域型特区发展经济的基本道路》,《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王定祥、刘杰、李伶俐:《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财经研究》2011年第4期。
王丰、龙曾刚:《长江经济带研究综述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2期。
王福军:《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6期。
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4期。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0年第9期。
王合生、虞孝感:《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2期。
王琥生:《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划分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63年第4期。
王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经济研究》2011年第S2期。
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王积业:《计算劳动生产率的若干方法论问题》,《经济研究》1962年第1期。
王缉慈:《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王建始:《提高工业生产率的实用方法(上)》,《数理统计与管理》1983年第5期。
王俊:《跨国外包体系中的技术溢出与承接国技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王丽、邓羽、牛文元:《城市群的界定与识别研究》,《地理学报》2013年第8期。
王乃浦:《我们对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看法》,《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18期。
王平、钱学锋:《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
王然、燕波、邓伟根:《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王荣:《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服装企业产业升级——定位新中产的“个性化、定制化、私人化”消费》,《智库时代》2019年第49期。
王如玉、梁琦、李广乾:《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管理世界》2018年第2期。
王圣云、翟晨阳、顾筱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动态演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3期。
王守礼:《关于省内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1960年第3期。
王曙光:《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与产业政策演进》,《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8期。
王思华:《关于我国过渡时期国家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的相互适应问题》,《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
王思华:《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研究》1956年第4期。
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
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9期。
王雄昌:《我国开发区转型的机制与动力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王亚南:《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过渡时期的经济规律》,《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
王延中:《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王延中、宁亚芳:《加强民族工作与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兰州学刊》2017年第4期。
王燕梅:《转变发展方式目标下的财富政策——三大财富综合求解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3期。
王业强、魏后凯:《“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王一鸣:《产业地域运动与我国中长期地区布局战略》,《未来与发展》1988年第6期。
王义琛、王远、朱晓东、吴小庆、陈洁:《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S1期。
王宇光:《基于区域利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王元龙、马昀、王思程、刘宇婷、叶敏:《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王岳平:《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9期。
王允贵:《产业政策的中长期主题:发展中技术产业》,《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王正毅:《东盟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文地理》1994年第2期。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4期。
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王忠民、朱争鸣、邵崇:《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问题探讨》,《管理世界》1988年第1期。
王子君、张伟:《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许可与技术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卫志民:《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魏后凯:《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魏后凯:《西方区域经济学及其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开发研究》1990年第2期。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魏后凯:《新中国60年区域发展思潮的变革与展望》,《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魏华、卢黎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魏下海、张建武:《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
魏宗财、王开泳、陈婷婷:《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转型研究——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9期。
乌家培:《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伟大发展——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理论的体会》,《中国经济问题》1978年第2期。
乌家培:《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研究》1993年第12期。
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吴传清:《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吴福象、蔡悦:《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吴福象、段巍:《国际产能合作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吴家骏:《研究经济结构,搞好经济调整》,《当代经济科学》1981年第2期。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
吴先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7期。
吴宣恭:《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与孙连成同志商榷》,《中国经济问题》1964年第9期。
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吴延兵、米增渝:《创新、模仿与企业效率——来自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经验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年12月18日。
夏京文:《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嵌入性与内生性缺陷》,《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3期。
夏良科:《人力资本与R&D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日]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编:《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肖金成:《破题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小康》2018年第24期。
肖金成、安树伟:《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发展40年》,《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肖金成、欧阳慧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年版。
肖利平、谢丹阳:《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肖兴志、韩超:《中国垄断产业改革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7期。
肖灼基:《重读马寅初先生的〈综合平衡论〉 ——兼论当前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谢勇、梁惠元:《略论京九线江西段的产业布局》,《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新望:《“中部塌陷”现象不容忽视》,《中国改革报》2003年12月5日。
邢斐、张建华:《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熊贤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7期。
徐国弟:《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布局优化研究》,《长江论坛》1999年第4期。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徐梅:《试论日本放松规制》,《日本学刊》1998年第4期。
徐嵩龄:《环境污染成本的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世界经济》2003年第10期。
许涤新:《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许冬兰、李丰云、吕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应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2期。
许和连、栾永玉:《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三部门模型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许建伟、郭其友:《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的交互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6年第6期。
许庆瑞、吴晓波:《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2期。
许贻婴:《试论用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南方经济》1987年第3期。
薛荣久:《第三世界的对外贸易及其反帝反霸斗争》,《国际贸易问题》1975年第1期。
[英]约翰·邓宁、萨琳安娜·伦丹:《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马述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严瑞珍:《“先工后农”并非工业化的客观规律》,《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杨春旭:《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冶金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4期。
杨海生、贾佳、周永章、王树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能源约束与“干中学”经济增长模型》,《企业经济》2004年第6期。
杨坚白:《论国民经济根本性的比例关系》,《经济研究》1959年第10期。
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下)》,《经济研究》1962年第1期。
杨坚白、于光远、钟兆修:《首都经济理论界继续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杨军、黄洁、洪俊杰、董婉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9期。
杨开忠:《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杨玲、杜运苏:《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杨沐、杨世涛:《从工业看国民经济增长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85年第9期。
杨宁:《消化 吸收 开发 创新——玉溪卷烟厂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调查》,《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杨屹、薛惠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忠伟、陆媛、华晔:《分类指导下的开发区土地合作再开发模式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3期。
姚芳:《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
姚士谋等:《中国的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姚士谋、周春山、王德等:《中国城市群新论》,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姚战琪:《工业和服务外包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
尹稚、林澎、卢庆强等:《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2019年。
应瑞瑶、周力:《资源禀赋与绿色创新——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看“荷兰病”之破解》,《财经研究》2009年第11期。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于立、肖兴志:《规制理论发展综述》,《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
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于良春、张伟:《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余东华、孙婷:《环境规制、技能溢价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5期。
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余振、周冰惠、韩旭斌、王梓楠:《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
袁富华、张平、刘霞辉、楠玉:《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袁嘉新:《探讨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中国软科学》1991年第1期。
原崇信、温武秀:《轻工业生产要面向市场》,《经济问题》1982年第1期。
原毅军:《经济增长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
岳昌君:《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
岳鸿飞:《基于环境规制的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8期。
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岳希新:《谈谈南方煤田分布规律及找煤方向》,《中国地质》1961年第2期。
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8期。
《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 显示:2017年国家高新区GDP达95171.4亿元》,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6/content_5352256.htm。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国民族》2015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4期。
曾国祥:《消费资料供给和需求必须平衡增长》,《学术评论》1982年第5期。
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曾淑婉:《财政支出、空间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13年第1期。
翟凡、李善同:《结构变化与污染排放——前景及政策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翟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4期。
詹其柽:《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的新挑战及战略转型》,《亚太经济》2001年第1期。
张宝珍:《国外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7年第1期。
张春霖:《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读〈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 随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张帆:《多因素交叉影响的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及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博弈关系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第6期。
张峰、黄玖立、王睿:《政府管制、非正规部门与企业创新:来自制造业的实证依据》,《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张复明:《欠发达地区产业调整问题的若干断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张国胜:《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构建式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张海洋、史晋川:《中国省际工业新产品技术效率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张辉、刘鹏、于涛等:《金融空间分布、异质性与产业布局》,《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2期。
张建国:《加强林业经济研究 迅速发展林业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1期。
张江雪、蔡宁、杨陈:《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张杰、古斯达·克里斯坦森:《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和应用——兼论欧共体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1期。
张军:《垄断和竞争的新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和公共产业》,《世界经济文汇》1987年第3期。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张立群:《中国产业结构矛盾再认识》,《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张连众、朱坦、李慕菡、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研究》,《软科学》2012年第2期。
张全红:《进口贸易、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张世贤:《阀值效应:技术创新的低产业化分析——以中国医药技术产业化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张曙光、张问敏:《关于农业、工业生产以及投资和新技术经济效果的讨论情况》,《经济学动态》1980年第3期。
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年第2期。
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文合:《建设流域工业走廊与产业密集带的探讨》,《求索》1991年第6期。
张小济:《从产业政策着手——开拓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市场》,《国际贸易》1998年第7期。
张晓云、孙殿明、王正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定位和财政政策框架》,《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张昕竹:《规制制度的交易成本与政治经济学——兼谈中国规制改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张学良:《加快发展大都市圈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8年。
张学良、胡彬:《201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城市群发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张学良、刘乃全:《201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中国城市群发展》,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张玉春、李宗植:《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考》,《经济经纬》2006年第5期。
章元、许庆、邬璟璟:《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赵文军、于津平:《市场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赵晓雷:《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赵雨霖、林光华:《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2期。
郑国、张延吉:《基于要素演替的国家级开发区转型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12期。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郑经青:《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经济研究》1959年第10期。
郑玉歆、张晓、张思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率的贡献——沿海工业企业调查的初步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张自然、王宏淼、袁富华:《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课题组:《中国高新技术专利引进与创新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9期。
钟晟、徐刚、邹鑫:《文化创新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7期。
周建军:《美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从产业技术政策到产业组织政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1期。
周京奎、龚明远、张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研究》,《长白学刊》2019年第2期。
周林、杨云龙、刘伟:《用产业政策推进发展与改革——关于设计现阶段我国产业政策的研究报告》,《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
周起业、刘再兴、祝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绍森、王志国、胡德龙:《“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周叔莲:《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周叔莲、金碚:《产业政策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1年第5期。
周叔莲、吕铁、贺俊:《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周叔莲、王延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周叔莲、杨沐:《国外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88年第2期。
周五七、武戈:《绿色TFP增长来源及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年第5期。
周振华:《我国产业政策效应偏差分析》,《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朱德禄:《我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方法的意见》,《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21期。
朱军:《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期。
朱廷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
朱新镛:《为“综合平衡”理论而抗争的马寅初》,《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朱耀明:《轻重工业的划分问题》,《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3期。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1期。
朱章国:《论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中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6期。
朱仲羽:《经济国际化进程与经济性特区功能形态的演变:兼论中国开发区的转型取向》,《世界经济》2001年第12期。
祝继高、韩非池、陆正飞:《产业政策、银行关联与企业债务融资——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5年第3期。
庄志毅:《我国西部产业布局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0年第2期。
左大培:《在调整产业布局中调整产业结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Acemoglu,D.,Restrepo,P.,“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 and W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8.
Aghion,P.,Jones,B. F.,Jones,C.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7.
Balogh,L.S.,“Could Chinabe the Winner of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view,2017,16:73-100.
Boschma,R.A.,Lambooy,J.G.,“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4):411-429.
Boschma,R.,Martín,V.,Minondo,A.,“Neighbour Regions as the Source of New Industrie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7,96(2):227-245.
Breinlich,H.,Ottaviano,G.I.P.,Temple,J.R.W.,“Regional Growth and Regional Decline”,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Vol.2),Elsevier,2014.
Fingleton,B.,Garretsen,H.,Martin,R.,“Recessionary Shock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Evidence on the Resilience of U.K. Region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2,52(1):109-133.
Forman,C.,Goldfarb,A.,Greenstein,S.,“How Geography Shapes and Is Shaped by the Internet”,in Clark,G.et al.,eds.,The New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Frenken,K.,Van Oort,F.,Verburg,T.,“Related Variety,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Studies,2007,41(5):685-697.
Glaeser,E.L.,Ponzetto,G.A.M.,Zou,Y.,“Urban Networks:Connecting Markets,People,and Idea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6,95(1):17-59.
Glaeser,E.,S. Rosenthal,and W. Strange,“Urban Economics and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0,67(1):1-14.
Hodgson,G.M.,“The Approach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36(1):166-192.
Holling,C.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atics,1973,4(1):1-23.
Hoover,E. M.,Giarratani,F.,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71.
Kim,J.,“Are Countries Ready for the New Meso Revolution?Testing the Waters for New Industrial Change in Korea”,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8,132:34-39.
Lu,Y.,Shi,H.,Luo,W.,et al.,“Productivity,Financial Constraints,and Firms' 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Evidence from China”,Economic Modelling,2018.
Martin,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12):12.
Neffke,F.M.H.,Otto,A.,Weyh,A.,“Inter-Industry Labor Flow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7,142:275-292.
Redding,S.J.,Rossi-Hansberg,E.,“Quantitative Spatial Economics”,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017,9:21-58.
Shen,G.,Chen,B.,“Zombie Firms and Over-Capacity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China Economic Review,2017.
Wei,S.J.,Xie,Z.,Zhang,X.,“From‘Made in China’ to‘Innovated in China’:Necessity,Prospect,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7,31(1):49-70.
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research on Financial Security in China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rsonal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in the Internet Finance Era中国广告产业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东北路矿资源流失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URBAN COMPETITIVENESS(NO.1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