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ew Bu Zhi material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lant archaeological flotation method, the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late Shang ha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re-stud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tire pre-Qin period. This book takes oracle bone data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s the core, adopts multiple evidence methods, and mainly discusses agricultural climate, crops,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ols, agricultural divination and agricultural sacrifi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late Shang period.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book are both detailed and generally advanced, especially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late merchant crop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ols, agricultural sacrifices, agricultural place nam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AI翻译)
王祁:(著)
王祁,安徽宿州人,1989年出生。2012-201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陈雪香先生,学习植物考古学;2014-2017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震中先生,学习商周考古与历史;2017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陈星灿先生,从事商代农业研究。目前,已在《考古》《江汉考古》《出土文献》《华夏考古》《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涉及商代考古学、青铜器研究、古文字研究、植物考古学等领域。
(唐)孔颖达疏,(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东周)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
(汉)班固:《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桓宽整理,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汉)宋衷著,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大司农司编撰,缪启愉校释:《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崔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2013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清)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
蔡哲茂:《甲骨缀合汇编》,花木兰出版社2011年版。
蔡哲茂:《甲骨缀合集》,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99年版。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年福主编:《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线装书局2010年版。
东洋文库古代史研究委员会编:《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日本财团法人东洋文库1979年版。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中华书局1979—1982年版。
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天树:《甲骨拼合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黄天树:《甲骨拼合续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黄天树:《甲骨拼合三集》,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学勤、齐文心、艾兰编著:《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版。
李钟淑、葛英会:《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林宏明:《契合集》,万卷楼2013年版。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缀合与研究》,台湾书房2008年版。
刘钊:《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甲骨文合集补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宋镇豪、赵鹏、马季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宋镇豪主编:《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宋镇豪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许进雄:《怀特氏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79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雨、严志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容庚:《金文编》(四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周法高:《金文诂林》,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徐家桥郭家庄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戚家庄东商代墓地发掘报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关桃园》,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方辉主编:《大辛庄遗址研究·资料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方辉主编:《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高去寻、杜正胜、李永迪:《大司空村:第二次发掘报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版。
广西文物考古所:《百色革新桥》,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巴东楠木园》,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济编辑:《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至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1933年版。
梁思永遗稿,高去寻辑补:《侯家庄》大墓系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裴文中:《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石璋如:《小屯》系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二)》,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小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1933年版。
李济:《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年版。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2卷·商(二)》,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3卷·商(三)》,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殷墟新出土青铜器》,云南出版社2008年版。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市梯家口村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1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殷代墓葬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5年第1期。
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
郭宝钧:《一九五○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荥阳小胡村墓地商代墓葬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5年第1期。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刘家庄遗址商代墓葬M121、M122发掘简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7期。
李晓峰、杨冬梅:《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祁延霈:《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环状沟》,《考古》2007年第1期。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墓葬2003—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期。
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考古》1963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殷墓与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刘家庄北地200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刘家庄北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1982—1984年安阳苗圃北地殷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84年秋安阳苗圃北地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殷墟 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东地商代遗存2012—2015年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考古》198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宗庙宫殿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九集,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薛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梅园庄西的一座殷墓》,《考古》1992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高楼庄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4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王裕口南地殷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范家庄东北地的两座商墓》,《考古》2009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铁三路殷墟文化时期制骨作坊遗址》,《考古》2015年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新安庄西地2007年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2期。
安阳县志编辑委员会:《安阳县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线装书局2009年版。
常玉芝:《商代史·卷八:商代宗教祭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光宇、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
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陈梦家:《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16年版。
陈炜湛:《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陈星灿:《考古随笔》,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陈星灿:《考古随笔》(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版。
德日进、杨钟健:《中国古生物志丙种第十二号·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实业部”地质调查所1936年版。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
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年版。
范祥雍编:《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顾颉刚、刘起:《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郭沫若:《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殷契萃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起源》,中国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版。
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文金文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
胡进驻:《殷墟晚商墓葬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胡厚宣主编:《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荆志淳、唐际根、高岛谦一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J.G.弗雷泽:《金枝》,汪培基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地理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具隆会:《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根蟠、卢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李济:《安阳》,苏秀菊、聂玉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济:《李济文集》(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学勤:《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系年》,中西书局2011年版。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华书局2010年版。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林沄:《商史三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8年版。
刘风华:《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刘兴林:《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刘义峰:《无名组卜辞的整理与研究》,金盾出版社2014年版。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院2005年版。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钊:《书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
齐航福:《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类纂》,线装书局2011年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崎川隆:《宾组甲骨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国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饶宗颐主编:《甲骨文通检》第二分册《地名通检》,中国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版。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孙诒让:《契文举例》,齐鲁书社1993年版。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沈培、黄天树、陈剑、郭永秉编:《中西学术名篇精度·裘锡圭卷》,中西书局2015年版。
宋镇豪主编:《甲骨学百年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镇豪:《商代史·卷七: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版。
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唐际根:《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唐际根:《殷墟:一个王朝的背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辅仁大学1939年版。
万国鼎辑释:《泛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1957年版。
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4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绍武:《全新世气候变化》,气象出版社2011年版。
王襄:《簠室殷契征文》,天津博物院1925年版。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震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震中:《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震中:《商代都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震中:《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史·卷四: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子杨:《甲骨文字形态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西书局2013年版。
韦心滢:《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萧楠:《甲骨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许倬云:《求古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2016年版。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杨升南:《甲骨文商史论丛》,线装书局2008年版。
杨升南、马季凡:《商代经济与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树达:《耐林廎甲文说》,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版。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江蓝生译,中华书局 2002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99年版。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版。
朱凤瀚编:《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丰镐考古八十年》,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张光直:《商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张政烺:《张政烺文集·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台湾艺文印书馆1989年版。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赵鹏:《殷墟甲骨文人名与断代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版。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明镇、张玉萍:《中国象化石》,科学出版社1974年版。
安志敏:《中国古代的石刀》,《考古学报》第10册,1955年版。
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之考古学再观察》,《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曹鹏:《商代赣西土田探析》,《农业考古》2016年第1期。
曹兴山、赫明林、曹炳媛:《河西走廊地质记录中的新仙女木事件及其前后古地理环境演变》,《甘肃地质》2002年第1期。
陈剑:《说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丁”——附:释“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陈剑:《甲骨文旧释“眢”和“”的两个字及金文“”字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絜:《“泰山田猎区”与商末东土地理》,《历史研究》2015年第5期。
陈絜:《商周东土开发与象之南迁不复》,《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陈梦家:《甲骨断代学》(甲、乙、丙、丁篇),分别发表于《燕京学报》1951年第40期、《考古学报》1954年第2期、1953年、1951年。
陈全家:《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草原文物》2006年第2期。
陈微微、张居中、蔡全法:《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华夏考古》2012年第1期。
陈文华:《试论我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陈文华:《田新解》,《农业考古》 1988年第2期。
陈旭:《商代农耕与农业生产状况》,《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陈旭高、李永加:《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余姚召开》,《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
陈雪香:《从济南大辛庄遗址浮选结果看商代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雪香、王良智、王青:《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结果分析》,《华夏考古》2010年第3期。
陈雪香、吴文婉:《多学科交叉研究古代植物遗存——农业起源与传播暨中国植物考古学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农史》2013年第6期。
陈雪香、周广明、宫玮:《江西新干牛城2006—2008年度浮选植物遗存初步分析》,《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
陈振中:《殷周的钱、镈——青铜铲和锄》,《考古》1982年第3期。
陈振中:《殷代的铚艾》,《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陈振中:《殷周的铚艾——兼论殷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董明星、张祥信、牛树银、庞其清、边鸿浩、张倩:《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地理学报》2011年第13卷第4期。
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李济主编:《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版。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
董作宾:《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字》,《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董作宾:《读魏特夫商代卜辞中的气象纪录》,《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2年第3卷第1、2、3、4期合刊。
董作宾:《再谈殷代气候》,《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6年第5卷。
范毓周:《殷代的蝗灾》,《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范毓周:《关于商代麦类作物的几个问题》,《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
方修琦、侯光良:《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地理科学》2011年第4期。
房迎三:《苏皖北部新发现的淮河象化石及其生存环境》,邓涛、王原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82页。
傅稻镰等:《颍河中上游谷地植物考古调查的初步报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附录四),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冯时:《殷历岁首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1期。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凯利·克劳福德、赵志军、栾丰实、于海广、方辉、蔡凤书、文德安、李炅娥、加里·费曼、琳达·尼古拉斯:《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
高汉玉、王任曹、陈云昌:《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品》,《文物》1979年第6期。
郭旭东:《甲骨文中的求年、受年卜辞》,《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郭永秉:《谈古文字中的“要”字和从“要”之字》,中国古文字学会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韩建业:《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
韩艳、赵国永:《近63年安阳市旱涝等级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何凡能、李柯、刘浩龙:《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地理研究》2010年第12期。
何业恒:《中国竹鼠分布的变迁》,《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何毓灵、岳洪彬:《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
侯光良、方修琦:《中国全新世分区气温序列集成重建及特征分析》,《古地理学报》2012年第14卷第2期。
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4年第4卷1期。
胡厚宣:《殷代农作施肥说》,《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胡厚宣:《殷代农作施肥说补证》,《文物》1963年第5期。
胡厚宣:《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胡厚宣:《说贵田》,《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下)》,《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篇),《文物》1974年第7期。
胡厚宣:《从甲骨文字看殷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
胡厚宣:《卜辞同文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7年版。
黄铭崇:《商人服象——事实与想象》,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7/09/商人服象事实与想象.html。
黄天树:《甲骨文中有关猎首风俗的记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
黄象洪、曹克清:《上海马桥、嵩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古脊椎动物学报》1978年第1期。
冀小军:《说金文甲骨中表祈求之义的字》,《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贾兰坡:《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1977年第6期。
靳桂云、方辉:《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植硅体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雷焕章:《商代晚期黄河以北地区的犀牛和水牛——从甲骨文中的和兕字谈起》,葛人译,《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李家浩:《谈“斤”说“锛”》,《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李根蟠:《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
李贶家、顾延生、刘红叶:《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吉林大学学报(地)》2016年第5期。
李民:《〈尚书〉所见商代之农业》,《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
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
李学勤:《力、耒和踏锄》,《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李学勤:《释“改”》,宋文薰等主编:《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南天书局2002年版。
李学勤:《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李学勤:《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李学勤:《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李冀、侯甬坚:《先秦时期中国北方野象种类探讨》,《地球环境学报》2010年第1卷第2期。
李永迪:《史语所安阳大连坑发掘所见的王室手工业生产活动及其相关问题》,李永迪编:《纪念殷墟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版。
李有恒、韩德芬:《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学报》1978年第16卷第4期。
李志文、孙丽、王丰年:《全新世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气候变迁的古生物学证据》,《热带地理》2015年第2期。
刘昶、方燕明:《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刘莉、杨东亚、陈星灿:《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刘莉、盖瑞·克劳福德、李炅娥、陈星灿、马萧林、李建和、张建华:《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考古》2012年第1期。
刘源:《花园庄卜辞中有关祭祀的两个问题》,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刘源:《读殷墟村中南近出甲骨札记》,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
刘兴林:《论商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刘兴林:《农田杂草考古研究的意义》,《古今农业》2016年第2期。
林巳奈夫:《从商、西周时期动物纹饰中所见的六种野生动物》,陈起译,《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林沄:《花东子卜辞所见人物研究》,陈昭容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版。
林小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漫议》,《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隆定海:《关于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研究》,《经济问题》2006年第12期。
楼劲:《汤祷传说的文本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六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罗琨:《甲骨文“来”字辨析》,《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罗琨:《殷商时期的羌和羌方》,《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蒙文通:《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史学杂志》1930年第2卷3—4期合刊。
孟宪武、李贵昌:《殷墟四合院式建筑基址考察》,《中原文物》2004年第5期。
孟宪武、李贵昌、李阳:《殷墟都城遗址中国家掌控下的手工业作坊》,《殷都学刊》2014年第4期。
孟宪武:《试析殷墟墓地“异穴并葬”墓的性质》,《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孟蓬生:《释》,中国古文字学会编:《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
内田纯子:《殷墟西北冈1001号大墓出土雕花骨器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3年第84本第4分本。
宁镇疆:《周代“籍礼”补议——兼说商代无“籍田”及“籍礼”》,《中国史研究》2016年版。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续),《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连载),《农业考古》,发表在1988—1994年,合12期。
彭明瀚:《浅议殷人的田祭》,《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彭明瀚:《田字本义新释》,《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
崎川隆:《甲骨文“长”字字形的重新整理》,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30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祁国琴:《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兽骨》,《古脊椎动物学报》1977年第15卷第4期。
秦岭:《中国农业起源的植物考古研究与展望》,《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曲英杰:《“工商食官”辨析》,《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
任相宏:《岳石文化的农具》,《考古》1995年第10期。
商艳涛:《西周金文中的族军》,《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
沈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字用为“登”证说》,《中国文字学报》(一),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沈培:《甲骨文“巳”、“改”用法补议》,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四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版。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宋兆麟:《我国的原始农具》,《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期。
宋镇豪:《甲骨文中反映的农业礼俗》,《东方学报》第71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9年版。
宋镇豪:《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宋镇豪:《五谷、六谷与九谷——谈谈甲骨文中的谷类作物》,《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
宋镇豪:《花东甲骨文小识》,《东方考古》(第四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宋镇豪:《商代军事制度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
宋镇豪:《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孙亚冰:《读〈村中南〉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古文字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4年版。
宋艳波、燕生东:《阳信李屋遗址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报告》,《海岱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宋艳波等:《鲁北地区殷墟时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海岱考古》(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孙机:《古文物中所见之犀牛》,《文物》1982年第8期。
唐兰:《获白兕考》,《史学年报》1932年第4期。
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具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
唐际根、荆志淳、岳洪彬等:《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水网》,《考古学报》2016年第3期。
唐钰明:《、又考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云明:《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陶大卫、吴倩、崔天兴、赵珍珍:《郑州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植物资源的利用——来自石器残留淀粉粒的证据》,《第四纪研究》2016年第2期。
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王光镐:《正足不同源不同字补正》,《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王贵民:《商代农业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王贵民:《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王室田庄》,《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王辉:《正、足、疋同源说》,《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王娟、张居中:《圣水牛的家养/野生属性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
王祁:《殷墟文化分期及相关诸问题再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1期。
王祁、史云征:《河北邢台柏乡县赵村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华夏考古》2019年第1期。
王祁、唐际根、岳洪彬、岳占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大司空村、新安庄三个遗址点出土晚商植物遗存研究》,《南方文物》2018年第3期。
王青、李慧竹:《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
王庆瑞、敦德勇:《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1984年第7期。
王绍武、龚道溢:《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2000年第4期。
王慎行:《卜辞所见羌人考》,《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王树芝、岳洪彬、岳占伟:《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王宜涛:《紫荆遗址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环境考古研究》(第1 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99页。
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
王宇信、杨宝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讨》,胡厚宣主编:《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王子杨:《甲骨文“”(郁)的用法》,《文史》2016年第3辑。
魏特夫:《商代卜辞中的气象纪录》,陈家芷译,《大学》1942年第1卷第1、2期。
文焕然、何业恒、江应梁、高耀亭:《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思想战线》1979年第6期。
文焕然、何业恒、高耀亭:《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湖北大学学报》(自科版)1981年第1期。
吴振武:《说“苞”“”》,《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吴振武:《“”字的形音义——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而作》,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吴文婉、张继华、靳桂云:《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到汉代聚落农业的植物考古证据》,《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又可参考正式报告《登封南洼——2004—2006年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吴燕:《甲骨文“黍”字考》,《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S1期。
谢明文:《释甲骨文中的“叔”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10月31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957。
徐中舒:《耒耜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2本第1分册。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2本第1分册。
徐中舒:《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成都工商导报·学林副刊》1951年12月23日。
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严文明:《喜读〈淅川下王岗〉》,《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
杨树达:《耐林庼金文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6期。
杨杨:《田猎卜辞中的动物》,《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第1期。
杨玉璋、袁增箭、张家强等:《郑州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记录的夏商时期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1期。
杨钟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4册。
酉代锡:《从甲骨文所见试论殷代的农业经济》,《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2期。
游修龄:《殷代的农作物栽培》,《浙江农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于省吾:《商代的榖类作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
于省吾:《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农田垦殖》,《考古》1972年第4期。
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馹传制度》,《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5年第2期。
袁靖、徐良高:《沣西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袁靖、唐际根:《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2000年第11期。
岳洪彬、岳占伟:《殷墟宫殿宗庙区内的墓葬群综合研究》,《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秉权:《殷代的农业与气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2分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
张秉权:《商代卜辞中的气象纪录之商榷》,《学术季刊》1957年第6卷2期。
张秉权:《甲骨文所见人地同名考》,李方桂主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清华学报社1967年版。
张秉权:《卜龟腹甲的序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28本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年版。
张秉权:《论成套卜辞》,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版。
张光裕:《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文物》2009年第2期。
张军涛:《释甲骨文“斧枲”——兼论殷商大麻栽培技术》,《中国农史》2016年第5期。
张明华:《浙江菱湖一亚洲象臼齿的记述》,《古脊椎动物学报》1979年第2期。
张鸣环:《商周没有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吗?——与陈文华同志商榷》,《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张惟捷:《殷商武丁时期人物“雀”史迹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4分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年版。
张席褆:《中国纳玛象化石新材料的研究及纳玛象系统分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学报》1964年第3期。
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仇士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考古》2003年第2期。
张雪莲、仇士华、钟建、梁中合:《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墓地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考古》2012年第9期。
张雪莲、徐广德、何毓灵、仇士华:《殷墟54号墓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考古》2017年第3期。
张雪明:《释“尼田”——与张政烺先生商榷》,《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8年第4期。
张玉萍、宗冠福:《中国的古菱齿象属》,《古脊椎动物学报》1983年第4期。
赵平安:《“达”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赵世超:《殷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说质疑——与陈振中同志等商榷》,《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赵志军:《从兴隆沟遗址浮选结果谈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赵志军:《两城镇与教场铺龙山时代农业生产特点的对比》,《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志军:《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考古》2005年第7期。
赵志军、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34卷第1期。
赵志军:《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曾雄生:《食物的阶级性——以稻米与中国北方人的生活为例》,《中国农史》2016年第1期。
郑慧生:《“殷正建未”说》,《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郑若葵:《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郑振香:《论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钟华、赵春青、魏继印、赵志军:《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农业考古》2016年第1期。
朱凤瀚:《先秦时代的“里”——关于先秦基层地域组织之发展》,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处编:《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朱凤瀚:《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朱红林:《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号。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朱彦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植物考古学的个案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陈逸文:《商代农业卜辞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7年。
丁思聪:《殷墟墓葬的用玉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宫玮:《济南大辛庄、刘家庄商代先民食物结构研究——植物大遗存与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年。
贾世杰:《郑州商城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06年。
李冀:《先秦动物地理问题探索》,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吴文婉:《中国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生业经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钟华:《中原地区仰韶中期到龙山时期植物考古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
DY Yang,L Liu,X Chen,CF Speller,Wild or domesticated:DNA analysis of ancient water buffalo remains from north China,,2008,35(10),pp.2778-2785.
Guiyun Jin,Wenwan Wu,Kesi Zhang,Zebing Wang,Xiaohong Wu,8000-Year old rice remains from the north edge of the Shandong Highlands,,Vol.51,2014,pp.34-42.
Hafsten U,A sub-decision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period on a synchronous basis,intended for global and universal usage,,1970,7,pp.279-296.
Harris,D.R.,,Walnut Greek,California:Left Coast Press,2007.
Lu Houyuan,Zhang Jianping,Liu Kam-biu et al,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Vol.106,No.18,2009,pp.7367-7372.
Paul L-M.Serruys,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Vol.60,Livr.1/3(1974),pp.12-120.
Paul L-M Serruys,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中央研究院”1981年版,第313—364页。
P.E.McGovern,J.Zhang,J.Tang,Z.Zhang,G.R.Hall,R.A.Moreau,A.Nunez,E.D.Butrym,M.R.Richards,C-S.Wang,G.Cheng,Z.Zhao,and C.Wang,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Vol.101,No.51,2004,pp.17593-17598.
Smith B.D.,Niche construction and the behavioral context of plant and animal domestication,,Vol.16,2007,pp.188-199.
Wang Jiajing,Li Liu,Terry Ball,Linjie Yu,Yuanqing Li,and Fulai Xing,Revealing a 5,000 y-oldbeer recipe in China,,Vol.113,No.23,2016,pp.6444-6448.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