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学 研究 中国 1949-2019
2019-09-01
978-7-5203-4925-3
42
扫码阅读
This book is compil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udy of minority languages has developed from scratch from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ethnopaleographic literature research t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ncluding sociolinguistics, cultural 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experimental phonetics and many other sub-disciplines. From 13 research fields, the book comprehensively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isciplinary achievements of ethnic language research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AI翻译)
尹虎彬:(主编)
尹虎彬,男,朝鲜族,辽宁宽甸人,1960年5月生。1982年6月于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
[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苗汉英大词典》编委会编:《苗语词汇调查》,2013年(未刊)。
《佤汉大词典》编纂组编:《佤汉大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编委会编:《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编委会编:《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力提甫·托乎提、张定京主编:《阿尔泰语系语言传据范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阿里木·珠玛什:《简明哈萨克族语言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安俊:《赫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白碧波主编:《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白萍:《跨境俄罗斯语——新疆俄罗斯族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白音门德:《巴林土语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薄文泽:《佯僙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薄文泽:《木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巢宗祺、余伟文:《连南八排瑶语》,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朝克、李云兵等:《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朝克、卡佳:《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朝克、卡丽娜:《阿荣鄂温克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朝克:《鄂温克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朝克:《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朝克:《楠木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朝克:《鄂温克族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陈保亚:《论语言接触和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898—1998》,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国庆:《克木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陈国庆:《克蔑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陈国庆:《孟高棉语次要音节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陈海宏、谭丽亚:《怒苏汉简明词典》,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陈康:《彝语方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其光:《苗瑶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相木、王敬骝、赖永良:《德昂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陈宗振:《西部裕固语研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程适良主编:《突厥语比较语言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戴光宇:《三家子满语语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戴庆厦,岭福祥:《彝语词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戴庆厦、顾阳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戴庆厦、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戴庆厦、汪锋主编:《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戴庆厦:《语言和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戴庆厦:《仙岛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戴庆厦:《语言调查教程》,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戴庆厦等:《藏缅语十五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戴庆厦等:《浪速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戴庆厦主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戴庆厦主编:《跨境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戴庆厦主编:《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庆厦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书海出版社1998年版。
戴庆厦主编:“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系列丛书:《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西摩洛语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元江县羊街乡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云南里山乡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耿马县景颇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云南德宏州景颇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澜沧拉祜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云南绿春县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勐腊县克木语及其使用现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戴庆厦主编:《泰国阿卡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戴庆厦主编:“跨境民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系列丛书:《泰国万伟乡阿卡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泰国清莱拉祜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老挝琅南塔省克木族及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戴庆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戴庆厦主编:《片马茶山人及其语言》,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戴庆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戴庆厦主编:《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戴庆厦主编:《云南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戴庆厦主编:《语言国情调查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刀洁:《布芒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德力格尔玛、波·索德编著:《蒙古语族语言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二):汉藏、苗瑶同源词专题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三):汉藏语研究的方法论探索》,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上古汉语侗台语关系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丁椿寿:《彝语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丁石庆、张铁山、周国炎主编:《从有序到浑沌——庆贺张公瑾教授八十华诞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丁石庆:《达斡尔语言与社会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丁石庆主编:《社区语言与家庭语言:北京少数民族社区及家庭语言调查研究之一》,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丁石庆主编:《莫旗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丁石庆主编:《社区语言与家庭语言及相关分析:北京少数民族社区及家庭语言调查研究之二》,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多丽梅、朝克:《通古斯鄂温克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朵示拥汤、徐悉艰、毛勒端:《汉载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额尔敦初古拉等:《现代蒙古语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恩和巴图:《满语口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菲达·乌乌尔别克:《维吾尔语历史演变》,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版。
傅懋勣:《傅懋勣先生民族语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华年:《彝语语法》,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永奇:《莽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高永奇:《布兴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格西曲扎:《藏文词典》,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群虎:《扎巴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研究室黔东方言组: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编,《苗汉简明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编:《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哈申格日勒:《蒙古语族语言指示代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哈斯巴根:《蒙古语族语言语音比较研究》,内蒙古人民族版社2001年版。
哈斯巴特尔:《蒙古语和满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哈斯巴特尔:《敖鲁古雅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哈斯额尔敦、包满亮主编:《蒙古国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哈斯额尔敦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海峰:《中亚东干语言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呼格吉勒图:《蒙古语族语言基本元音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书津、王诗文:《藏语文化语言学发凡》,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胡书津:《简明藏文文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胡增益、朝克:《鄂温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胡增益:《鄂伦春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胡振华:《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黄布凡:《拉坞戎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良荣、孙宏开:《汉嘉戎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黄勇:《汉语侗语关系词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姬安龙:《苗语台江话参考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纪嘉发:《彝语方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季永海、屈六生:《满语语法》,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江荻、龙从军:《藏文拉丁转写规范》,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江荻、周学文、龙从军:《藏文识别原理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江荻:《藏语语音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江荻:《义都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江荻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标注文本”丛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2017年版。首批共10本:《藏语拉萨话语法标注文本》(江荻)、《土家语语法标注文本》(徐世璇、周纯禄、鲁美艳)、《哈尼语语法标注文本》(白碧波、许鲜明、邵丹)、《白语语法标注文本》(王锋)、《藏语甘孜话语法标注文本》(燕海雄、江荻)、《嘉戎语卓克基话语法标注文本》(林幼菁)、《壮语语法标注文本》(蓝利国)、《纳木兹语语法标注文本》(尹蔚彬)、《水语语法标注文本》(韦学纯)以及《维吾尔语语法标注文本》(王海波、阿力木江·托乎提)。
金鹏:《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孔江平:《论语言发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蓝庆元:《壮汉关系词的历史层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大勤:《格曼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李大勤:《苏龙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李道勇、聂锡珍、邱锷锋:《布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李方桂:《龙州土语》,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六,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方桂:《武鸣土语》,“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方桂:《水话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7年。
李方桂:《剥隘土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锦芳:《布央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锦芳:《仡央语言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锦芳:《西南地区濒危语言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锦芳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锦芳主编:《双语和双语类型转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锦平:《黔东方言·苗语俗语小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李锦平:《苗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黔东方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淑兰、仲谦、王庆丰:《锡伯语口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李树兰、仲谦:《锡伯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李旭练:《俫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李旭练:《都安壮语形态变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李永燧:《桑孔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永燧:《缅彝语音韵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李永燧:《李永燧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李宇明主编:《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李云兵:《拉基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云兵:《苗语方言划分遗留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云兵:《布赓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泽然:《哈尼语词汇学》,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李增祥:《突厥语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力提甫·托乎提主编:《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力提甫·托乎提主编:《哈萨克斯坦维吾尔族及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敏、张均如:《临高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梁敏、张均如:《标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梁敏:《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梁敏:《毛难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林涛主编:《东干语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林向荣:《嘉戎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凌纯声等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出版社1947年版。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中西书局2017年版。
李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丹青主编:《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刘光坤:《麻窝羌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岩:《孟高棉语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龙国贻:《藻敏瑶语语音研究》,中西书局2016年版。
龙耀宏:《侗语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陆绍尊:《普米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陆绍尊:《门巴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罗安源:《现代湘西苗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罗常培、邢公畹:《莲山摆彝语文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1950年;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语法)》,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罗有亮:《苗语语法(川黔滇方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马丽雅、孙宏开、李旭练、周勇:《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马学良:《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毛宗武、李云兵:《炯奈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宗武、李云兵:《优诺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毛宗武、蒙朝吉、郑宗泽:《瑶族语言简志(含拉珈语)》,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毛宗武:《瑶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蒙朝吉、蒙凤姣主编:《瑶汉词典(布努语)》,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蒙朝吉:《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蒙元耀:《壮语熟语》,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孟达来:《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木乃热哈主编:《甘洛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木玉璋、孙宏开:《傈僳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木玉璋:《傈僳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娜佳:《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倪大白:《侗台语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欧阳觉亚、程方、喻翠容:《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欧阳觉亚、孙宏开、黄行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欧阳觉亚:《村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潘永行、韦学纯:《水语词汇与常用语典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普忠良:《纳苏彝语语法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
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瞿霭堂、谭克让:《阿里藏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瞿霭堂:《藏语韵母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萨希荣:《简明汉语鄂伦春语对照读本》,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石如金:《苗汉汉苗词典》,岳麓书社1997年版。
舒化龙:《现代瑶语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四川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彝汉大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苏金智、卞成林主编:《跨境语言与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孙宏开、列文译:《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孙宏开、刘璐:《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孙宏开、陆绍尊、张济川、欧阳觉亚:《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白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孙宏开等:《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孙宏开:《羌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孙宏开:《独龙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孙宏开:《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兼述嘉陵江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孙宏开:《白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孙宏开:《八江流域的藏缅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宏开:《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孙宏开:《西夏语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索郎降村、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索朗多杰等:《藏语敬语词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覃晓航:《壮语词汇学》(英文版),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田恒金:《土家语历史比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图奇春、杨震远:《锡伯语语法》,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土登尼玛:《藏汉双解格萨尔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王春德:《苗语语法(黔东方言)》,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王锋:《昆明西山沙朗白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锋、王双成主编:《白语研究论文集》,中西书局2013年版。
王辅世、毛宗武:《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辅世、赵习:《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王辅世:《苗语古音构拟》,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4年。
王敬骝主编:《佤语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王庆丰:《满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王远新:《突厥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韦景云、何霜、罗永现:《燕齐壮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翁建敏、朝克:《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乌拉熙春:《满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乌拉熙春:《满语语音研究》,日本京都玄都文社1992年版。
巫凌云、杨光远:《傣语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西田龙雄、孙宏开:《白马译语研究》(中文、日文),日本京都松香堂,1990年。
鲜松奎:《新苗汉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向日征:《吉卫苗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邢公畹:《汉台语比较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邢凯:《汉语和侗台语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
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和焦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思益等编著:《语言的接触与影响》,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徐悉艰、萧家成、岳相昆、戴庆厦编著:《景汉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许伊娜:《新疆—青海撒拉语维吾尔语词汇比较》,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颜其香、周植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杨光荣:《藏语汉语同源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杨汉基、张盛:《简明侗语语法》,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杨立权:《白语发生学研究:白语的历史层次分析和异源层次的发生学关系》,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杨通银:《莫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通银:《通道侗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杨再彪:《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易斌:《现代维吾尔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尹蔚彬:《业隆拉坞戎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于道泉:《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余金枝:《中泰跨境苗语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喻翠容编著:《布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喻世长:《布依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喻世长:《论蒙古语族的形成和发展》,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袁家骅:《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袁明军:《汉白语调查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岳相昆、戴庆厦、萧家成、徐悉艰编著:《汉景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云南楚雄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彝汉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曾晓渝:《汉语水语关系词研究》,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收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起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思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张惠英:《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张晋智:《简明彝汉字典》,云南民族出版2014年版。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均如、梁敏和欧阳觉亚等:《壮语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张均如:《水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张伟权:《土家语探微》,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张伟权编著:《土家语汉语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张伟权编著:《汉语土家语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赵阿平、朝克:《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赵凤珠主编:《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赵杰:《现代满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赵岩社、赵福和:《佤语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赵岩社:《佤语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衍荪、徐琳编著:《白汉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赵元任:《广西瑶歌记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
照日格图:《蒙古语与突厥语族语言词汇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2005年版。
郑贻青:《靖西壮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6年。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13年第2版。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布依语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文、英文两种版本),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1990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中国突厥语族语言词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毛宗武编:《汉瑶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蒙朝吉编:《汉瑶词典(布努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王春德编:《汉苗词典(黔东方言)》,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向日征编:《汉苗词典(湘西方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编:《苗瑶语方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周德才:《他留语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生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周国炎主编:《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周毛草:《玛曲藏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周庆生、王洁、苏金智主编:《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庆生:《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周庆生主编:《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周庆生主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列,包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上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与侯敏合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周庆生主编:《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周庆生主编:《语言变化与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周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周耀文、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语音词汇文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周有光:《中国的汉字改革和汉字教学》,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植志、颜其香:《佤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周植志、颜其香、陈国庆:《佤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格林伯格著,陆丙甫、陆致极译:《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
[苏]A.C.契科巴瓦著,俞敏译:《民族语言、文学语言跟地域方言》1954年第6期。
[苏]格·谢尔久琴柯:《关于中国民族和语言的分类问题》,《中国语文》1958年第3期。
[苏]格·谢尔久琴柯,刘涌泉口译,施政记录:《壮族文字同壮族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中国语文》1955年第7期。
阿不都若夫·普拉提:《现代维吾尔语ɑ、ε变为e、i的音变现象及其原因》,《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阿拉坦:《阿嘎布里亚特方言和霍里布里亚特方言复合元音语音实验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阿里甫·库尔班等:《维吾尔语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标记集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2期。
艾金勇、陈小莹、刘泽国:《藏语自动标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能计算机语应用》2015年第6期。
艾金勇、陈小莹:《藏语拉萨话塞音过渡音征研究》,《理论与探索》2015年第11期。
艾斯卡尔·艾木都拉:《从实验语音学角度探析维吾尔语鼻音的声学特征》,《中文信息学报》2012年第1期。
安成山、焦建英:《简论锡伯语口语语音》,《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4期。
安成山:《修订锡伯语口语复合音探析》,《语言与翻译》2001年第2期。
安俊:《赫哲语概况》,《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敖敏、熊子瑜、呼和:《蒙古语标准话朗读话语韵律短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巴莫阿依:《凉山彝语地名初探》,《民族研究》1987年第6期。
巴且日火:《凉山彝族非血缘称谓试析》,《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
白碧波、许鲜明:《元江县白族与周边哈尼族的语言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白玛措、汪青:《藏语方言敬语对比试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包·吉仁尼格:《蒙古语族语言动词态诸形态的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包桂兰、哈斯其木格、呼和:《基于EPG的蒙古语辅音发音部位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3期。
包桂兰、呼和:《蒙古语标准音辅音组合的协同发音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1年第4期。
包桂兰:《蒙古语辅音发音时长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包力高:《关于蒙古语族诸语言的长元音和复合元音》《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包敏娜:《蒙古语传媒语言文本语料库的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包敏娜等:《基于影视剧语料库的蒙古语话语标记标注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包晓荣等:《基于依存语法的蒙古语语义角色分类及其标记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4期。
鲍怀翘、周植志:《佤语浊送气声学特征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斌巴:《关于蒙古语族诸语言人称代词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布和:《东乡语的元音和谐现状分析》,《民族语文》1983年第4期。
才让加:《藏语语料库词语分类体系及标记集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09年第4期。
才让加等:《基于藏语语料库的词类分类方法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蔡崇尧:《数字在维吾尔语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色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蔡美彪、刘璐:《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字》,《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曹翠云:《黔东苗语状词初探》,《中国语文》1961年第4期。
曹翠云:《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民族语文》1988年第5期。
曹道巴特尔:《蒙古语二元对立文化语义语音选择》,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曹广衢:《壮侗语趋向补语的起源和发展》,《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曹晓燕:《藏语敬语简论》,《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
曹志耘:《论语言保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常山、文化:《满语方位词dergi、wargi词源考证》,《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
朝克:《关于鄂温克语语音归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83年第1期。
朝克:《鄂温克语各方言的语音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朝克:《鄂温克语词汇特征》,《蒙古语言文学》(蒙文版),1986年第3期。
朝克:《论满—通古斯语形容词的级》,《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朝克:《论呼玛鄂伦春语元音结构》,《满语研究》1992年第1期。
朝克:《论日本阿夷奴语和阿尔泰诸语代词的关系》,《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
朝克:《满通古斯诸语的音变规则》,《满语研究》1996年第2期。
车谦:《从gcig谈起》,《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陈保亚、何方:《略说汉藏语系的谱系结构》,《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陈保亚:《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
陈保亚:《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兼说古代越、濮的族源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陈保亚:《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
陈国庆:《柬埔寨语佤语前置音演变初探》,《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陈国庆:《柬埔寨语与佤语的构词形态》,《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陈国庆:《孟高棉语人称代词的形态特征》,《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陈国庆:《孟高棉语前缀》,《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陈国庆:《孟高棉语Cl-、Cr-类复辅音声母》,《民族语文》2016年第3期。
陈嘉猷、鲍怀翘、郑玉玲:《三个少数民族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光盘版)介绍》,《新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第五届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康:《白语促声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陈康:《论台湾南岛语言的语流音变》,李壬癸、林英津编《台湾南岛民族母语研讨论文集》,台湾“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员会,1994年。
陈康:《彝语自动词与使动词形态标志及其由来》,《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陈康:《彝语支调类诠释》,《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陈康:《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陈康:《彝语a、e的地域推移》,《民族语文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陈康:《论彝语支声调系统的发生与裂变》,《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
陈鸣晓:《英语与朝鲜语语音初步对比》,《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
陈乃雄:《中国蒙古语族语言的构词附加成分》,《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陈乃雄:《蒙古语族语言的感叹词》,《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陈其光、李永燧:《汉语苗瑶语同源例证》,《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陈其光:《苗瑶语入声的发展》,《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陈其光:《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陈其光:《古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在现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类型》,《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陈其光:《苗瑶语浊声母的演变》,《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
陈其光:《炯奈语在苗瑶语族中的特殊地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6年。
陈其光:《苗瑶语鼻音韵尾的演变》,《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
陈其光:《苗瑶语族语言的几种调变》,《民族语文》1989年第5期。
陈其光:《苗汉同源字谱》,《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增刊,1990年。
陈其光:《苗瑶语前缀》,《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陈其光:《汉藏语声调探源》,《民族语文》1994年第6期。
陈其光:《巴哼语》,《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陈其光:《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的构拟问题》,《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陈其光:《巴那语概况》,《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陈士林:《西康彝语文工作报告》,《科学通报》1951年第4期。
陈顺强等:《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彝文分词系统设计与开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陈相木、赵福和、赵岩社:《佤语巴饶克方言与阿佤方言比较研究》,《云南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陈小莹、艾金勇、于洪志:《藏语拉萨话单音节嗓音声学参数分析》,《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3期。
陈小莹:《藏语拉萨话元音时长与能量声学分析》,《西藏科技》2015年第9期。
陈雪等:《哈萨克语句法分析辅助特征提取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8年第8期。
陈玉忠等:《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陈玉忠等:《基于格助词和连续特征的藏语自动分词方案》,《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
陈子丹、郑宇、武泽淼:《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的几点思考》,《档案学通讯》2016年第4期。
陈宗振:《论西部裕固语的带擦元音》,《民族语文》1986年第2期。
程默:《载瓦语的声调》,《中国语文》1956年第4期。
程适良:《新疆的跨境民族语言研究论略》,《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崔军民:《藏语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内涵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达胡白乙拉:《蒙古语基本动词短语自动识别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戴光宇:《论赫哲语的钝音加se/te词尾》,《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戴红亮:《走整体把握和协同合作的民族语言保护之路》,《民族翻译》2014年第3期。
戴庆厦、傅爱兰、刘菊黄:《关于我国藏缅语的系属分类》,戴庆厦主编《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庆厦、傅爱兰:《关于我国藏缅语族系属分类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戴庆厦、傅爱兰:《论“跨境语言”》,戴庆厦主编《跨境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是非疑问句》,《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方言》2001年第4期。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戴庆厦、和智利、李旭芳:《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共和村的语言和谐》,《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戴庆厦、胡素华:《彝语支语言的颜色词》,《语言研究》1993年第4期。
戴庆厦、胡素华:《凉山彝语的体词状语助词——兼论彝语词类中有无介词类问题》,《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戴庆厦、蒋颖:《从词源关系看藏缅语名量词演变的历史层次》,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语言学论丛》第34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戴庆厦、蒋颖:《论藏缅语的反响型名量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戴庆厦、黎意:《藏缅语的述补结构——兼反观汉语的述补结构特点》,《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戴庆厦、李春风:《语言和谐与边疆稳定——云南省文山州都龙镇各民族语言关系的理论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戴庆厦、李洁:《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戴庆厦、李洁:《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戴庆厦、李洁:《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戴庆厦、刘菊黄:《藏缅语族某些语言的音节搭配律》,《民族语文》1988年第5期。
戴庆厦、刘岩:《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声调语言的起源及演变》,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戴庆厦、刘岩:《中国德昂语广卡话声调分析》,《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
戴庆厦、乔翔、邓凤民:《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戴庆厦、邱月:《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汉语学报》2008年第2期。
戴庆厦、邱月:《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的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
戴庆厦、邓佑玲:《濒危语言研究中定性定位问题的初步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戴庆厦、田静:《濒危语言的语言状态——仙仁土家语个案分析之一》,《语言科学》2002年第1期。
戴庆厦、田静:《濒危语言的语言活力——仙仁土家语个案研究之二》,《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戴庆厦、田静:《从共时差异看语言濒危——仙仁土家语个案研究之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戴庆厦、王玲:《景颇语弱化音节语音性质的实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戴庆厦、余金枝、余成林、林新宇、范丽君:《片马茶山人和谐的多语生活——语言和谐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个案剖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戴庆厦、张景霓:《濒危语言与衰变语言——毛南语语言活力的类型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选择疑问范畴句法结构的演变链》,《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
戴庆厦、朱艳华:《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戴庆厦:《我国藏缅语族松紧元音来源初探》,《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戴庆厦:《彝语支语言的清浊声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戴庆厦:《藏缅语族某些语言弱化音节探源》,《民族语文》1984年第2期。
戴庆厦:《阿昌语的清鼻音》,《民族语文》1985年第2期。
戴庆厦:《景颇语的声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戴庆厦:《我国民族语文工作与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1987年第5期。
戴庆厦:《藏缅语族某些语言的音节搭配律》,《民族语文》1988年第5期。
戴庆厦:《载瓦语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戴庆厦:《缅彝语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戴庆厦:《藏缅语族辅音韵尾的发展》(与马学良合写),《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1989(4)。
戴庆厦:《论语言关系》,《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戴庆厦:《藏缅语松紧元音研究》,《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戴庆厦:《景颇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分析》,《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术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戴庆厦:《彝缅语鼻冠音声母的来源及发展——兼论彝缅语语音演变的“整化”作用》,《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
戴庆厦:《关于纳西语的松紧元音问题——兼论彝缅语语音历史演变的研究方法》,《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戴庆厦:《景颇语动词与藏缅语语法范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戴庆厦:《藏缅语的声调》,《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庆厦:《藏缅语个体量词研究》,《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庆厦:《藏缅语的“名+形”(修饰)语序》,《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使动范畴的历史演变》,[美]《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29卷第1期。
戴庆厦:《关于汉藏语法比较研究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戴庆厦:《景颇语“形修名”的两种语序对比》,《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戴庆厦:《景颇语单纯词句尾词形成的结构机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研究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1期。
戴庆厦:《景颇语的述补结构》,《民族语文》2004年第6期。
戴庆厦:《濒危语言研究在语言学中的地位》,《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
戴庆厦:《语法比较的几点思考》,《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1期。
戴庆厦:《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戴庆厦:《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和谐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戴庆厦:《“濒危语言热”二十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戴庆厦:《开展我国语言和谐研究的构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民族翻译》2014年第3期。
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2期。
戴庆厦:《语言国情调查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15年第1期。
戴庆厦:《科学理智地深入开展濒危语言保护的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戴庆厦:《论跨境语言的和谐与冲突——以中缅景颇语个案为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2期。
戴庆厦:《语言保护与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典籍文字研究》2016年第2期。
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理论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戴庆厦:《中国的语言传承工作能够为世界提供参考》,《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3期。
戴庆厦:《宏观把握 微观入手——老挝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体会》,《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刀洁:《白傣语与泰语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道布:《蒙古语的元音和谐与元音音位对立的中和》,《民族语文》1984年第2期。
道布:《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
德·萨日娜:《蒙古语句子切分知识库的建立与应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邓方贵:《现代瑶语浊声母的来源》,《民族语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邓浩:《区域语言学和我国的突厥语族语言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邓浩:《论原始突厥语的结构类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邓浩:《突厥语后置词形成问题质疑》,《语言与翻译》1993年第3期。
邓晓华:《从语言推论壮侗语族与南岛语系的史前文化》,《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邓晓华:《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邓晓华等:《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地里木拉·吐尔逊、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中清化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5期。
丁邦新:《古卑南语构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9本,1978年。
丁崇明、荣晶:《汉语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法类型学上的部分共性特征》,《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丁石庆、孟德腾:《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60年:回顾·反思·展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丁石庆:《达斡尔族亲属称谓的文化透视》,《黑龙江民族论丛》1998年第1期。
丁石庆:《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丁石庆:《莫旗达斡尔族语言兼用现状的历史背景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丁石庆:《初始与分叉:达斡尔族姓氏的历史演化》,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丁石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料资源的质量、价值和效用——以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暨南学报》2018年第10期。
丁石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进程、问题与相关策略》,《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东主才让:《藏族古代部族与藏族姓名浅谈》,《国家图书馆学刊》1997年第1期。
董为光、曹广衢、严学宭:《汉语和侗台语的亲属关系》,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No.22,1984。
杜楠楠、赵晖:《维吾尔语情感语音韵律转换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年第19期。
杜若明:《藏缅语动词使动范畴的历史演变》,《语言研究》1990年第1期。
多结仁欠:《现代藏语元音特征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多结仁欠:《藏语元音声学实验分析》,《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多丽梅:《通古斯鄂温克语的元音系统》,《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范俊军、张帆:《面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档语言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再论——OLAC技术规范及其适应性》,《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三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四论——关于语料采录和加工、技术培训等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范俊军:《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数据规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范俊军:《中国濒危语言自然话语转写规则(试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范俊军:《少数民族语言数字遗产的保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范俊军:《中国的濒危语言保存和保护》《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
方小兵:《语言保护的三大着眼点:资源、生态与权利》,《民族翻译》2013年第12期。
飞龙、高光来、王宏伟:《基于词干的蒙古语语音关键词检测方法的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6年第1期。
冯蒸:《试论藏文韵尾对于藏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影响——兼论藏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傅爱兰:《怒语的声调》,戴庆厦主编《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傅爱兰:《怒苏语的卷舌化声母》,《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傅爱兰:《藏缅语的a音节》,《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傅爱兰:《普米语复辅音初探》,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傅懋勣、刀世勋、童玮、刀忠强:《云南省西双版纳允景洪傣语的音位系统》,《科学通报》1955年第9期。
傅懋勣、王均:《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使民族语文工作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语音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第1卷。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语法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2卷。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词汇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3年第3卷。
傅懋勣:《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的基本情况和我们的任务》,《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傅懋勣:《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改进和改革文字工作的情况和问题》,《科学通报》1956第2期。
傅懋勣:《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和亲属称谓》,《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
傅懋勣:《建国三十五年来民族语言科研工作的发展》,《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盖兴之、姜竹仪:《彝语支语言的小舌音》,《缅彝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盖兴之:《试论缅彝语言的谱系分类》,《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盖兴之:《藏缅语的松紧元音》,《民族语文》1994年第5期。
高定国等:《回顾藏语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高定国等:《“大型藏文基础语料库”数据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高华年:《黑彝语中汉语借词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第二种,1943年。
高华年:《黑彝语法》,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第三种,1944年。
高华年:《扬武哈尼语研究初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高莲花:《生成句法框架内的蒙古语动词及其句法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高廷丽等:《傣文自动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6期。
高永奇:《几种南亚语的词源统计分析》,《民族语文》2005年第1期。
格拉吉丁·欧斯满、校仲彝:《论突厥语族四种语言的元音》,《语言与翻译》1985年第1期。
格桑居冕:《藏语动词的使动范畴》,《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姑丽加玛丽·麦麦提艾力等:《结合分层条件随机场与标点符号的维吾尔语韵律边界预测》,《计算机工程》2015年第11期。
古力努尔·艾尔肯、祖丽皮亚·阿曼、地里木拉提·吐尔逊:《维吾尔语三音节词中元音和谐的声学特征分析》,《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4期。
古丽拉·阿东别克等:《现代哈萨克语词级标注语料库的构建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郭龙生:《媒体语言中的跨境语言规划研究》,《文化学刊》2014年第3期。
郭庆:《浅论锡伯语重音现象及其规律》,《语言与翻译》1996年第4期。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哈斯巴特尔:《关于蒙古语族诸语言格的范畴》,《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哈斯巴特尔:《蒙古语族语言领属格和宾格关系及其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哈斯巴特尔:《初论满语元音曲折现象》,《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
哈斯巴特尔:《满语辅音c/j探源》,《满语研究》2005年第2期。
哈斯巴特尔:《关于鄂温克语语音》,《满语研究》2006年第1期。
哈斯巴特尔:《鄂温克语敖鲁古雅方言的元音》,《满语研究》2015年第1期。
哈斯其木格、呼和:《蒙古语边音/l/的声学和生理研究》,《民族语文》2012年第2期。
哈斯其木格:《蒙古语标准音辅音音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哈斯其木格:《蒙古语词内元音音长分布模式》,《民族语文》2015年第4期。
海峰:《东干语概况》,《民族语文》2002年第1期。
韩明明、巴图格日勒、格根塔娜、德格吉呼:《青海土语乌图美仁话边音l的声学特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韩瑛等:《小学藏语文课本词汇计量统计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何大安、杨秀芳:《南岛语与台湾南岛语》,《台湾南岛语言丛书·导论》,远流出版社2000年版。
何天贞:《土家语的支属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何雪娟:《赫哲语语音系统》,《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3期。
和即仁:《谈谈白语的系属问题》,《彝缅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贺嘉善:《仡佬语的系属》,《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侯云红:《现代维吾尔语情感对话语音数据库的设计研究》,《语言与翻译》2018年第4期。
候尔瑞:《雅库特语与柯尔克孜、维吾尔语语音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呼格吉勒图:《蒙古语族语言基本元音的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呼格吉勒图:《古突厥语语蒙古语语音比较研究》,《民族语文》2002年第1期。
呼和、曹道巴特尔:《蒙古语察哈尔土语词末弱短元音的声学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3期。
呼和、陈嘉猷、郑玉玲:《蒙古语韵律特征声学参数数据库》,《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呼和、周学文:《基于PAS的蒙古语标准话辅音气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呼和:《蒙古语元音的长度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7年第3期。
呼和:《关于蒙古语的音节问题》,《民族语文》1998年第4期。
呼和:《关于用声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蒙古语辅音的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4期。
呼和:《关于蒙古语语音的连接问题》,《蒙古语文》1999年第4期。
呼和:《蒙古语词重音问题》,《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呼和:《再论蒙古语词重音问题》,《民族语文》2014年第4期。
呼和:《蒙古语标准话词首辅音谱特征分析》,《满语研究》2015年第2期。
呼和:《蒙古语标准话塞音塞擦音声学分析》,《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
呼和:《鄂温克语词首音节短元音声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呼和巴尔:《蒙古语族语言名词的人称领属形式》,《蒙古语言文学》1986年第5期。
呼和巴日斯:《基于蒙古语族语言复数词缀的对比谈起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呼和巴日斯:《蒙古语族语言实体名词复数词缀及其意义》,《蒙古语文》1985年第6期。
胡书津、罗布江村:《藏语白色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胡司乐土、巴图格日勒、格根塔娜、德格吉呼:《基于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的东乡语元音i音位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系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胡坦、戴庆厦:《哈尼语的松紧元音》,《中国语文》1964年第1期。
胡坦、瞿霭堂、林联合:《藏语(拉萨话)声调实验》,《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胡坦:《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胡坦:《藏语的语素变异和语音变迁》,《民族语文》1984年第3期。
胡坦:《有声调藏语和无声调藏语之比较》,Languages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Kyoto/Shokado,1988。
胡增益:《鄂温克语概况》,《民族语文》1984年第1期。
胡增益:《阿尔泰语言中的经济原则》,《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华侃:《安多藏语声母的几种特殊变化》,《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
华侃:《甘肃夏河、玛曲藏语中复辅音声母比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华却才让等:《基于判别式的藏语依存句法分析》,《计算机工程》2013年第4期。
华却才让等:《判别式藏语文本词性标注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2期。
华沙宝:《蒙古语语料库建设现状分析和完善策略》,《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布凡:《古藏语动词的形态》,《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
黄布凡:《十二、十三世纪藏语(卫藏)声母探讨》,《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
黄布凡:《藏缅语的“马”与古汉语的“駹”》,《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黄布凡:《藏缅语的情态范畴》,《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黄布凡:《藏缅语声母对韵母演变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1991年。
黄布凡:《藏语方言声调的发生和分化条件》,《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黄布凡:《藏缅语动词的趋向范畴》,《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黄布凡:《原始藏缅语动词后缀-s的遗迹》,《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
黄布凡:《同源词比较词表的选词范围和标准——以藏缅语同源词比较表的制订为例》,《民族语文》1997年第4期。
黄布凡:《原始藏缅语动词使动前缀s-的遗迹》,《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第2期。
黄布凡:《藏缅语“指代→名”偏正结构语序》,《藏语藏缅语研究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才贞:《俫语简况》,《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黄成龙、李云兵、王锋:《纪录语言学——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科学》2011年第3期。
黄成龙:《羌语动词的前缀》,《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
黄成龙:《羌语音节弱化现象》,《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黄成龙:《羌语名词短语的词序》,《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
黄成龙:《语法描写框架及术语的标记》,《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
黄成龙:《羌语子句的关系化手段》,《民族语文》2008年第4期。
黄成龙:《数字多媒体记录汶川县羌语资料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唐远益、陈兴龙主编《羌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黄成龙:《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黄成龙:《羌语方言多媒体资源库》,张曦、黄成龙主编《地域棱镜: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黄成龙:《汶川县羌语资源库建设》,徐平主编,《汶川十年:抗震救灾与社会文化重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
黄行、唐黎明:《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黄行、许峰:《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2期。
黄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黄行:《广西龙胜勉语的语音变异》,《民族语文》1990年第1期。
黄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序类型》,《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黄行:《论语言结构分布的普遍性和有序性》,《语文研究》1997年第2期。
黄行:《我国民族语言关系状态的系统分析》,《语言与翻译》1997年第3期。
黄行:《语言的系统状态和语言类型》,《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黄行:《苗瑶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民族语文》1999年第3期。
黄行:《确定汉藏语同源词的几个原则》,《民族语文》2001年第4期。
黄行:《我国汉藏民族语言的语法类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黄行:《第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马丽雅等编著《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黄行:《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法律法规的比较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3期。
黄行:《汉语拼音与少数民族文字拼音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
黄行:《科学保护语言与国际化标准》,《民族翻译》2014年第2期。
黄行:《汉藏语系语言区域性特点形成机制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黄行:《科学保护语言与国际化标准》,《民族翻译》2014年第6期。
黄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黄行:《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语言政策》,《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年第2期。
黄行:《我国与“一带一路”核心区国家跨境语言文字状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黄行:《论中国民族语言认同》,《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
黄行:《中国语言资源多样性及其创新与保护规划》,《语言学研究》2017年第1期。
黄行:《跨学科视域下的语言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黄行:《汉语拼音方案与拉丁化民族文字字母设计》,《语言文字应用》2018年第4期。
黄行:《中国民族语言识别:分歧及成因》,《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3期。
黄平、李春风:《论景颇族和谐语言生活的特点和成因》,《民族翻译》2012年第1期。
黄锡惠:《满语口语研究的重音问题》,《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
黄勇:《我国少数民族人名“父子连名”制的语言文化分析》,《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黄晓琴:《浅析朝鲜语数词与阿尔泰语的关系》,《语言与翻译》2001年第4期。
惠红军,金潇骁:《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季荣:《关于蒙古语族语言几个后置词起源的探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季永海:《满语格位范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贾晞儒:《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贾晞儒:《试论新形势下海西蒙古族的语言观念》,《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
江荻、孔江平:《藏语合音现象的词汇扩散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江荻:《藏语sr-声类变化的扩散及中断》,《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江荻:《藏语复杂声母系统及复杂演化行为》,《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
江荻:《藏语db-音类的演化过程及时间层次》,《民族语文》1997年第5期。
江荻:《论声调的起源和声调的发生机制》,《民族语文》1998年第5期。
江荻等:《论藏文的序性及排序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00年第1期。
江荻:《藏缅语言元音的上移和下移演化》,《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江荻:《缅甸语复合元音的来源》,《民族语文》2002年第3期。
江荻:《现代藏语组块分词的方法与过程》,《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
江荻:《现代藏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分类及相关语法句式》,《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第1期。
江荻:《藏语述说动词小句宾语及其标记》,《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第4期。
姜锐、衣马木艾山·阿布都力克木、祖丽皮亚·阿曼、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中塞音、塞擦音VOT的实验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年第10期。
蒋颖、胡素华、余金枝:《泰国万伟乡阿卡族母语使用状况兼与中国哈尼族母语使用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蒋颖、朱艳华:《耿马县景颇族和谐的多语生活——语言和谐调查研究理论方法的个案剖析》,《暨南学报》2010年第4期。
金理新:《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金理新:《苗瑶语的阴声韵母系统》,《语言研究》2007年第3期。
金理新:《借词的形式版别标准——以苗瑶语中的汉语借词为例》,《民族语文》2008年第5期。
金鹏、谭克让、瞿蔼堂、林向荣:《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语言研究》1957—1958年第2、3期。
金鹏:《Etude sur le Jyarung(嘉戎语研究)》,《汉学》1949年第3辑第3、4期合刊。
金鹏:《藏语动词屈折形态在现代拉萨话里衍变的情况》,《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金万平:《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制定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第5期。
竟成:《汉语和藏缅语的一种是非问句》,《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卡丽娜:《论鄂温克语结构特征》,《满语研究》2000年第2期。
康才畯:《藏语分词与词性标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孔江平:《苗语浊送气的声学研究》,《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
孔江平:《哈尼语发声类型声学研究及音质概念的讨论》,《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孔江平:《凉山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特征》,《民族语文》2013年第2期。
兰正群、吴西愉:《彝语松紧元音对立的生成机制研究》,《民族语文》2017年第4期。
蓝庆元:《汉语与侗台语的几个词族》,《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乐·色音额尔敦:《关于蒙古语族诸语言的副动词》,《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乐·色音额尔敦:《蒙古语族语言中一些副动词附加成分的来源及构成方式》,《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黎意:《壮侗语与汉语述补结构的对比分析及其类型学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李兵、贺俊杰:《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语音学分析》,《民族语文》2010年第5期。
李兵:《论通古斯语言元音和谐的语音学基础》,《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李兵:《锡伯语唇状元音和谐的从属音系学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兵:《满语元音系统的演变与原始阿尔泰语元音系统的重新构拟》,《民族语文》1999年第3期。
李兵:《元音和谐的类型学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李兵:《舌根后缩元音和谐系统中性元音的可透性》,《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
李兵:《通古斯语言唇状和谐形式特点与比较》,《民族语文》2000年第3期。
李炳泽:《苗语方言比较研究中寻找同源词的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
李炳泽:《汉藏语系说的主要论据》,戴庆厦主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李炳泽:《苗瑶语辅音前缀的音节化和实词化及其变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李炳泽:《苗语跟周围语言的借词研究》,戴庆厦、顾阳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李炳泽:《苗语色彩词及其搭配》,《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李春风:《跨境克木人母语使用情况对比分析》,《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李春风:《论泰国优勉族群的文化及语言使用——以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为例》,《华侨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李大勤:《藏缅语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数”——藏缅语“数”范畴研究之一》,《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李道勇:《中国的孟—高棉语族概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李道勇:《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李得春:《漫谈朝鲜语和满语的共同成分》,《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1—2期。
李得春:《漫谈朝鲜语汉字音舌音的演变》,《延边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李得春:《近代朝鲜文献中的汉朝对音转写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李方桂:《莫话记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3年。
李锦芳、艾杰瑞:《越南恩语与布央语的初步比较》,《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
李锦芳、艾杰瑞:《中越红仡佬语比较》,《民族语文》2007年第3期。
李锦芳、韩林林、韦名应:《中越边境红仡佬语的系属地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李锦芳、阳柳艳:《中越仡佬语多罗方言比较研究》,《民族语文》2019年第1期。
李锦芳:《论百越地名及其文化蕴意》,《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李锦芳:《布干语和俫语关系初探》,《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
李锦芳:《越南拉哈语与仡央诸语言的初步比较》,《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李锦芳:《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语言学新证》,《民族语文》1999年第3期。
李锦芳:《仡央语言的动词虚化》,《民族教育研究》(副刊),1999年。
李锦芳:《户语概况》,《民族语文》2004年第5期。
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锦芳:《论中越跨境语言》,《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认定及保护研究工作规范》,《广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李美玲:《土族语长元音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李批然:《哈尼语量词研究》,《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李启烈:《谈朝鲜文字改革问题(拼音文字和汉字的比较)》,《中国语文》1954年第7期。
李壬癸:《汉语和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吗?》,李锦芳译,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李森:《维吾尔文字的改革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2期。
李世康:《彝语的宾语后置》,《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
李淑兰:《鄂伦春语概况》,《中国语文》1965年第3期。
李淑兰:《锡伯语的藻饰词》,《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李树兰、胡增益:《满—通古斯语言语法范畴中的确定/非确定意义》,《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
李树兰:《锡伯语的领属范畴》,《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李树兰:《锡伯语概况》,《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李素琴、杨炳均:《云南省濒危民族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方法探讨》,《大理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李亚超等:《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藏语自动分词方法研究与实现》,《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4期。
李永燧、陈克炯、陈其光:《苗语声母和声调中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1959年第4期。
李永燧:《苗语声母和声调中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1959年第4期。
李永燧:《关于苗瑶族的自称——兼说“蛮”》,《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
李永燧:《试论哈尼语汉语动宾词序的异同》,《民族语文》1984第3期。
李永燧:《汉语藏缅语人称代词探源》,《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1984年。
李永燧:《哈尼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
李永燧:《藏缅语名词的数量形式》,《民族语文》1988年第5期。
李永燧:《彝缅语唇舌音声母研究》,《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李永燧:《缅彝语言声调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李永燧:《缅彝语语素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李永燧:《论缅彝语调类及其在彝南的反映形式》,《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李永燧:《共同缅彝语声母类别探索》,《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李永燧:《彝语先喉塞音声母考——兼论缅彝共同语鼻音声母的分类》,《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李永燧:《缅彝语调类: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民族语文》1996年第5期。
李永燧:《羌缅语群刍议》,《民族语文》1998年第1期。
李永燧:《论缅彝语》,《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李永燧:《共同缅彝语韵类刍论》,《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
李永燧:《论藏缅语黏着语素与语言类型学》,《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
李永燧:《缅彝语:一种声调祖语》,《民族语文》2008年第3期。
李余芳、苏洁、胡文君、潘文林:《基于HTK的普米语孤立词的语音识别》,《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李宇明、赵蓉晖、黄行:《跨学科视域下的语言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李宇明:《语言保护刍议》,深圳语言所编:《双语双方言(五)》,汉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宇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5期。
李宇明:《和谐语言生活,减缓语言冲突》,《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2期。
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第7版。
李宇明:《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第1期。
李云兵:《苗瑶语声调问题》,《语言暨语言学》2003年第4期。
李云兵:《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
李云兵:《苗瑶语的非分析形态及其类型学意义》,《民族语文》2006年第2期。
李云兵:《苗语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李云兵:《论苗瑶语名词范畴化手段的类型》,《民族语文》2007年第1期。
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东方语言学》2007年第1期。
李云兵:《中国南亚语系语言构词形态的类型学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云兵:《语言接触对南方一些民族语言语序的影响》,《民族语文》2008年第5期。
李云兵:《论苗瑶语的连读变调》,《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
李云兵:《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民族语文》2017年第3期。
李泽然:《哈尼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
李钊祥:《现代侗台诸语言声调和韵尾的对应规律》,《民族语文》1982年第4期。
力提甫·托乎提:《生成语法框架内的维吾尔语句法》,《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廉光虎:《十五世纪以朝鲜语敬语表现形式的考察》,《民族语文》1998年第1期。
梁金宝:《藏语历史文献词汇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3年。
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送气清塞音声母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1993年第5期。
梁敏:《俫语概况》,《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梁敏:《壮侗语族诸语言名词性修饰词组的词序》,《民族语文》1986年第5期。
梁敏:《壮侗诸语言表示领属关系的方式及其演变过程》,《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梁敏:《关于俫语的系属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
梁敏:《仡央语群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廖青:《关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的立法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7期。
林莲云:《我国阿尔泰语的谐音词》,《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林莲云:《撒拉语裕固语分类问题质疑》,《民族语文》1997年第3期。
林涛:《东干语的语法特点》,《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
林涛:《中亚东干语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当代语言学》2016年第2期。
刘丹青:《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
刘光坤:《羌语辅音韵尾研究》,《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刘光坤:《羌语中的长辅音》,《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刘光坤:《羌语复辅音研究》,《民族语文》1997年第4期。
刘光坤:《藏缅语中的羌语支试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刘光坤:《论羌语声调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1998年第2期。
刘景宪:《关于满语复数研究》,《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
刘景宪:《论满语元音和谐》,《满语研究》1995年第2期。
刘菊黄:《独龙语动词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刘菊黄:《独龙语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刘文、杨正辉、孔江平:《新寨苗语单字调及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民族语文》2017年第2期。
刘文性:《对维吾尔族人名的文化透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刘岩:《布朗语关双话声调初探》,《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
刘岩:《德昂语广卡话的双音节名词》,《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
刘照雄:《浅谈蒙古语族中动词的特点及句法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
龙从军:《藏语语义角色自动标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龙从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龙从军等:《基于藏语字性标注的词性预测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5期。
龙从军等:《基于句法树的藏语最长名词短语识别》,《中文信息学报》2019年第3期。
龙国贻、龙国莲:《藻敏瑶语的j声母》,《民族语文》2016年第5期。
罗安源:《苗语(湘西方言)的“谓—主”结构》,《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罗秉芬:《古藏语复辅音韵尾中d-的演变——从古藏文手卷P、T、1047看古藏语语音演变》,《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罗常培:《从语言上论云南的民族分类》,《边政公论》1942年第1卷7—8期合刊。
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边疆人文》1944年第3—4期。
罗常培:《云南之语言》,《云南史地辑要》,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44年版。
罗常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人民日报》1951年第3月31日。
罗常培:《关于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报告》,《科学通报》1952年第7期。
罗常培:《贡山俅语初探》,《国学季刊》1952年第7卷第3期。
罗常培、傅懋勣:《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中国语文》1954年第3期。
罗常培:《遵照政务会议的指示,展开帮助尚无文字各民族创立文字的工作》,《科学通报》1954年第7期。
罗常培:《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文字改革》1958年第1期。
罗季光:《关于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罗季光:《广西瑶语》,《中国语文》1953年第9期。
罗季光:《岩帅卡瓦语音位系统》(油印稿),1957年。
罗美珍:《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罗美珍:《傣语长短元音和辅音韵尾的变化》,《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罗美珍:《黎语声调刍议》,《民族语文》1986年第3期。
罗美珍:《台语长短元音探源一得》,《语言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罗美珍:《二论台语的系属问题——与本尼迪克特博士商榷》(A Second Discussion of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Kam-Tai Languages:A Reply to Benedict.Papers on Tai Languages,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s.In Honour of William J.Gedey on his 77th Birthday.1992)。
罗美珍:《汉藏语言的韵母研究》,《民族语文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罗美珍:《三论台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1994年第6期。
罗美珍:《有关建立汉藏语系的几个认识问题》,《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
罗润仓:《敬语是“贵族语言”吗?》,《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马磊、周庆生:《吉尔吉斯斯坦哨葫芦村东干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双语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马学良、戴庆厦:《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文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
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马学良、戴庆厦:《语言和民族》,《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马学良、乌拉熙春:《满语支语言中的送气清擦音》,《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马学良:《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马学良:《汉藏语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
毛佑全:《哈尼族父子连名制新探》,《民族学与现代化》1987年第4期。
毛宗武、蒙朝吉:《博罗畲语概述》,《民族语文》1982年第1期。
毛宗武、蒙朝吉:《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中国语言学报》1985年第2期。
梅花、呼和:《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短元音之间的协同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8年第4期。
蒙朝吉:《瑶族布努语1′与4′调的形成和发展》,《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蒙朝吉:《畲语属苗语支补证》,《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
蒙斯牧:《印尼语和侗台语的关系词》,《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蒙斯牧:《侗台语与南岛语的历史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孟和宝音:《原始蒙古语辅音构拟的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孟和达来、黄行:《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关系词的词阶分布分析》,《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
米娜瓦尔:《撒拉语与土库曼语的关系——兼论撒拉语发展简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莫鑫泉、徐文堪:《汉藏语言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假设》,《第30届汉藏语言国际会议论文提要集》,1997年。
木乃热哈、毕青青:《凉山彝语的互动态》,《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
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短语语序》,《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穆晔骏:《阿勒楚喀满语语音简论》,《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
拿木四来:《蒙古语族语言人称代词比较研究》,《蒙古语文》1982年第9期、1983年第1—2期。
那日松等:《基于CRF模型的蒙古文分词及词性标注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娜孜古丽·吐斯甫那比:《哈萨克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研制方法》,《民族翻译》2015年第2期。
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倪大白:《中国壮侗语与南岛语》,《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倪大白:《侗台语声调的起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语——语言类型转换的活标本》,《中央民族学院建院4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倪大白:《南岛语与百越诸语的关系》,《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倪大白:《汉藏语系语言的系属问题》,《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1995年。
倪大白:《侗台语复辅音声母的来源及演变》,《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牛汝极:《新疆地名中的文化透视》,《语言与翻译》1989年第2期。
牛汝极:《试论维吾尔语名词的数及其历史演变——从语言间的差异性论其历史发展》,《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1期。
努尔麦麦提·尤鲁瓦斯、张力文、吾守尔·斯拉木:《说话人自适应技术在维吾尔语语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6年第3期。
潘悟云:《对华澳语系假设的若干支持材料》,王士元主编《中国语言学报》增刊第8卷,美国加州柏克莱,1995。
潘悟云:《汉藏语、南亚语与南岛语——一个更大的语言联盟》,《云南民族语文》1995年第1—2期。
潘正云:《彝语阿都话唇软腭复辅音声母比较研究》,《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盘承乾、邓方贵:《瑶语构词中的几个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盘承乾:《论苗瑶语辅音韵尾的演变问题》,《民族语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盘承乾:《瑶语语音初步比较》,《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盘金祥:《云南瑶族勉话发展变化的特点》,《瑶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裴春宝:《藏语数字语音识别仿真实验及测试方法分析》,《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齐木德·宝音胡日雅克琪、刘景欣:《论民族语言权》,《中外法学》1995年第3期。
祁坤钰:《基于依存关系的藏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乔翔、余金枝:《论四川省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秦添、赵晖:《维吾尔语可视语音合成的唇部动画系统》,《计算机工程》2016年第12期。
清格尔泰、确精扎布:《关于蒙古语辅音》,《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59年第1期。
清格尔泰:《满语口语语音》,《内蒙古大学学报》(建校25周年专刊),1982年。
清格尔泰:《蒙古语塞音q、k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
清格尔泰:《蒙古语族语言中的音势结构》,《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邱锷锋、李道勇、聂锡珍:《佤语概况》,《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邱锷锋、聂锡珍:《谈谈布朗语的形态变化》,《云南省语言学会会刊》1985年第2辑。
屈六生:《满语中的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满语研究》1986年第2期。
瞿霭堂:《藏语的复辅音》,《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
瞿霭堂:《谈谈声母清浊对声调的影响》,《民族语文》1979年第2期。
瞿霭堂:《藏语的声调及其发展》,《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瞿霭堂:《藏语韵母的演变》,《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2年。
瞿霭堂:《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
瞿霭堂:《藏语的复元音韵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瞿霭堂:《藏语古调值构拟》,《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1988年。
瞿霭堂:《论汉藏语的声调》,《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1994年第1期。
曲木铁西:《试论彝语名量词的起源层次》,《民族语文》1994年第2期。
热娜古丽·达古提、艾斯卡尔·艾木都拉、地里木拉提·吐尔逊:《维吾尔语CVC型音节韵律特征声学分析》,《计算机工程》2011年第9期。
芮逸夫:《赫哲族的语言》,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第三章,第331—380页,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年。
芮逸夫:《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7年。
芮逸夫:《西南民族语文教育刍议》,《西南边疆》1938年第2期。
芮逸夫:《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民族学研究集刊》1943年第3期。
芮逸夫:《中国边疆之语言文字及其传授方法》,《中国边疆》(复刊号)1947年第3期。
桑塔、姚云、兰正群:《安多藏语塞音的VAT研究》,《中国语音学报》,2015年。
森格:《蒙古语族语言辅音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沈原、赵志强:《满语元音简论》,《满语研究》1995年第1期。
石德富:《汉语借词与苗瑶语固有词的语义变化》,《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石德富:《苗瑶民族的自称及其演变》,《民族语文》2004年第6期。
石德富:《烧排苗语的语音特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石锋、周德才:《南部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表现》,《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石林、黄勇:《汉藏语系语言鼻音韵尾的发展演变》,《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
石林、黄勇:《论汉藏语系语言塞音韵尾的发展演变》,《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
史晓东等:《央金藏语分词系统》,《中文信息学报》2011年第4期。
斯·劳格劳:《现代蒙古语依存句法自动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斯钦朝克图:《蒙古语五种牲畜名称语义分析》,《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斯钦朝克图:《生殖器名称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民族语文》1999年第6期。
斯钦朝克图:《阿尔泰诸语人体部位名称比较》,《民族语文》2004年第2期。
宋晖:《语言文字事关国家安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80期。
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宋金兰:《汉语和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宋洋、努尔买买提·尤鲁瓦斯、吾守尔·斯拉木:《维吾尔语韵律调节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苏向东等:《蒙古文依存句法分析》,《计算机科学》2014年第8期。
孙宏开、江荻:《汉藏语言系属分类之争及其源流》,《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孙宏开:《羌语(藏缅语)动词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
孙宏开:《羌语支属问题初探》,《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孙宏开:《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孙宏开:《藏缅语若干音变探源》,《中国语言学报》创刊号,1983年。
孙宏开:《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兼论嘉陵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民族学报》第3期,1983年。
孙宏开:《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名词的人称领属范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孙宏开:《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孙宏开:《藏缅语复辅音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方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
孙宏开:《藏缅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云南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孙宏开:《语言识别和民族》,《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孙宏开:《试论中国境内藏缅语的谱系分类》,日本松香堂《东亚的语言和历史》,1988年。
孙宏开:《我国开展语言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孙宏开:《原始藏缅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以“马”为例》,《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
孙宏开:《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中国语言学报》第3卷,1989年。
孙宏开:《从词汇比较看西夏语与藏缅语族羌语支的关系》,《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孙宏开:《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
孙宏开:《试论藏缅语中的反身代词》,《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孙宏开:《再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孙宏开:《关于汉藏语分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3期。
孙宏开:《藏缅语疑问方式试析——兼论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
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孙宏开:《论藏缅语中动词的命令式》,《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
孙宏开:《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使动范畴》,《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
孙宏开:《藏缅语复辅音研究》,《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1999年第1期。
孙宏开:《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一》,《民族语文》1999年第6期。
孙宏开:《原始汉藏语的辅音系统——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二》,《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孙宏开:《关于濒危语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孙宏开:《论藏缅语中的羌语支语言》,《语言暨语言学》2001年第1期。
孙宏开:《原始汉藏语中的介音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三》,《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
孙宏开:《开创新世纪民族语文工作的新局面》,《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
孙宏开:《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
孙宏开:《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改进和改革》,《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孙宏开:《重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和保护》,《满语研究》2006年第1期。
孙宏开:《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暨南学报》2006年第5期。
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孙宏开:《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方案,促进彝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孙宏开:《藏缅语族语言里的“数”及其表达方式》,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考察》第24—3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孙宏开:《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
孙宏开:《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孙宏开:《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的理论思考》,《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孙宏开:《拯救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多样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5月7日。
孙宏开:《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S1期。
孙宏开:《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看保护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民族翻译》2014年第2期。
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百年议》,《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孙宏开:《阿侬语的二十年变迁:由濒危走向严重濒危》,《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4期。
孙明:《锡伯语口语中动词变化的特点》,《民族语文》2015年第1期。
孙善通等:《彝文网页文本分词平台》,《计算机系统应用》2016年第11期。
孙文访:《“有、是、在”的跨语言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孙竹:《语言关系研究的某些问题》,《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覃晓航:《从汉语量词的发展看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词序变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覃晓航:《壮侗语数词deu1、so:ng1、ha3考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覃晓航:《壮语南部方言-p、-t、-k的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谭克让:《阿里藏语中的复元音》,《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谭克让:《夏尔巴藏语的声调系统》,《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
谭群瑛:《中越边境多族群语言兼用与壮语语言功能的变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7期。
唐留芳:《福贡傈僳语的松紧元音》,《民族语文》2018年第2期。
腾延江、苗兴伟:《文献记录语言学研究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田恒金:《龙山坡脚土家话韵母ong的一个来源》,《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
田恒金:《土家语舌尖擦音声母的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田恒金:《坡脚土家语鼻音韵尾的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田静:《藏缅语宾语句法标记比较研究》,《民族语文》2014年第2期。
通拉嘎:《论语料库用现代蒙古文标注规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吐尔根·依布拉音等:《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中文信息学报》2011年第6期。
托和提:《关于制定我国民族语言文字法的法律依据》,《学术论坛》1992年第1期。
汪锋:《白语方言中特殊发声类型的来源与演变》,《汉藏语学报》,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汪锋:《白语中送气擦音的来源》,《民族语文》2006年第2期。
王蓓:《彝语清浊辅音对基频的影响》,《民族语文》2011年第4期。
王蓓:《彝语中清浊塞音对声调的影响》,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天津,2010年。
王朝晖:《仙岛语与阿昌语的元音对应关系》,《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王成平等:《基于既定词表的彝文自动分词技术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第10期。
王春德:《苗语黔东方言清鼻音声类的口音化》,《民族语文》1984年第3期。
王春德:《古苗语mbr在黔东方言的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2期。
王德温:《原始侗泰语声母系统中的mb和nd》,《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
王尔松:《哈尼语和汉语关系字初探》,《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王芳:《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王锋:《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王锋:《白语的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王锋:《初值与沿流:语言演变的浑沌性质》,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锋:《试论语言在族群认同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以白语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王锋:《白语南部方言中来母的读音》,《民族语文》2013年第3期。
王锋:《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条件下的语言发展和演变——以浑沌学为视角》,《从有序到浑沌——庆贺张公瑾教授八十华诞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锋:《新的语言观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王锋:《非线性科学视野中新时期的语言发展和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第4期。
王辅世、王德光:《贵州威宁苗语的方位词》,《民族语文》1982年第4期。
王辅世、王德光:《贵州威宁苗语的状词》,《语言研究》1983年第3期。
王辅世:《苗族文字改革问题》,《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王辅世:《台湾高山族语言概况》,《中国语文》1954年第9期。
王辅世:《贵州威宁苗语量词》,《语言研究》1957年第2期。
王辅世:《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油印本),第12届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论文,1979年。
王辅世:《苗语方言划分问题》,《民族语文》1983年第5期。
王辅世:《苗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民族语文》1986年第1期。
王辅世:《苗语古音构拟问题》,《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王桂荣、金小峰:《语音段中朝蒙单元音概率分布的对比分析》,《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
王海波等:《基于功能词缀串的维吾尔语词性标注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5期。
王辉、赵悦、刘晓凤、徐晓娜、周楠、许彦敏:《基于深度特征学习的藏语语音识别》,《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敬骝、陈相木:《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
王敬骝、陈相木:《佤语词的形态变化》,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4年第1期。
王敬骝、石锋:《俫语调查报告》,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9年第5期。
王敬骝:《中国孟高棉语研究概况》,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5年第4期。
王敬骝:《莽语调查报告》,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6年第4期。
王敬骝:《克木语调查报告》,《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王敬骝:《华夏语系说》,和少英主编《汉藏语研究——第34届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王静如:《关于湘西土家语的初步意见》,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1955年。
王均:《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1951年第3期。
王均:《吸取苏联先进经验研究少数民族语文》,《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王均:《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王均:《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王均:《民族语文工作中的若干认识问题》,《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
王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王均:《〈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2期。
王均:《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
王利宾、傅懋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成就》,《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王连清:《京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1期。
王连清:《三岛京语和河内京语语音初步比较》,《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王玲、王蓓、尹巧云、刘岩:《德昂语布雷方言焦点编码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王米利、佘玉梅、苏洁、刘敬凤、潘文林:《基于非特定发音人拉祜语孤立词语音识别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鹏林:《蒙古语族“附加成分”的问题》1983年第1期。
王庆丰:《爱辉满语概况》,《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王荣德:《天峻藏语复辅音的特殊现象》,《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王士元、邓晓华:《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王士元:《美国语言学家谈历史语言学》,《语言学论丛》第13期,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王士元:《词汇扩散理论:回顾和前瞻》,《中国语言学论丛》1996年第1期。
王曙光:《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检索平台建设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9期。
王双成、沈向荣、张梦翰:《藏语的清化鼻音》,《民族语文》2018年第2期。
王双成:《藏语鼻冠音声母的特点及其来源》,《语言研究》2016年第3期。
王贤海:《国内几种少数民族语言擦音送气实验研究》,《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王小虹、郭美兰:《锡伯语口语音位系统》,《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
王新青、池中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语言状况考察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王尧:《藏语的声调》,《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
王远新:《试论突厥语族语言连接词的发展》,《语言与翻译》1986年第1期。
王远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界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与翻译》1987年第4期。
王远新:《突厥语族语言的后置词与词类分化》,《民族语文》1987年第5期。
王远新:《突厥语族语言基数词的历史演变》,《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王远新:《突厥语的分类及历史分期问题》,《满语研究》1994年第2第。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王远新:《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远新:《新疆喀什古城的语言生活——高台民居社区居民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王远新:《“一寨两国”的语言生活——云南省瑞丽市云井村村民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韦树关:《越南中越跨境壮侗语族语言的变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韦树关:《中国京语的变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魏萃一:《试论我国突厥语的特点》,《民族语文》1983年第5期。
闻宥:《倮罗译语考》,《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
闻宥:《么些象形文字之初步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人类学集刊》第2卷,1941年。
闻宥:《民家语中同义字之研究》,《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
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
闻宥:《论嘉戎语动词之人称尾词》,《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4卷,1944年。
闻宥:《记西昌彝语的元音》,《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
闻宥:《台语和汉语》,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辑,1957年。
乌拉熙春:《满语元音的演变》,《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乌拉熙春:《满语支语言中的送气轻擦音》,《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乌兰等:《蒙古语短语结构树的自动识别》,《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5期。
乌日格喜乐图、哈斯其木格,呼和:《鄂温克语短元音声学分析》,《满语研究》2010年第4期。
乌日格喜乐图:《基于“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的鄂温克语辅音研究》,[日]《实验语言学》2013年第2期。
乌日格喜乐图:《鄂温克语元音和谐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乌云那生、呼和:《蒙古语阿拉善话短元音声学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吾买尔·尼亚孜:《试论朝鲜语同维吾尔语在语义上的亲属性印迹》,《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吴安其:《从汉印尼几组词的对应看汉南岛的关系》,《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吴安其:《论朝鲜语中的南岛语基本成分》,《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吴安其:《藏缅语的分类和白语的归属》,《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吴安其:《苗瑶语核心词的词源关系》,《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吴安其:《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及其历史——兼论南岛语数词反映的南岛语史》,《世界民族》2004年第5期。
吴安其:《侗台语中的南岛语词》,《南开语言学刊》第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安其:《南岛语的创新和分类》,《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
吴安其:《史前华南地区的语言接触》,《民族语文》2008年第3期。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关系小句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基于接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分析》,《语言研究》2009年第2期。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吴福祥:《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吴海燕:《我国跨境语言发展与安全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吴宏伟:《影响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的几个因素》,《民族语文》1990年第1期。
吴宏伟:《关于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性质问题的探讨》,《语言与翻译》1991年第1期。
吴宏伟:《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的类型》,《语言研究》1991年第2期。
吴宏伟:《突厥语族语言的分类》,《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1期。
吴宏伟:《关于突厥语族一些语言部分词首辅音演变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吴宏伟:《突厥语族语言双音节词中元音的相互适应与相互排斥》,《语言与翻译》1993年第1期。
吴宏伟:《突厥语族语言的词重音问题》,《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
吴宏伟:《论突厥语族语言的长元音》,《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吴宏伟:《突厥语族语言的领属范畴》,《民族语文》1998年第4期。
吴铮:《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武·呼格吉勒图:《关于鄂伦春语和蒙古语的长元音、复合元音及音组的某些对应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武自立:《本甘语初探》,《云南民族语文》1992年第2期。
奚兴灿、李绍尼:《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鲜松奎:《苗语同源字探索》,《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2—3期。
鲜松奎:《贵州紫云水井坪苗语和望谟新寨苗语的连读变调》,《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
冼文婷、吴宇晴、唐七元:《仫佬语声调的声学分析》,《河池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向日征:《苗语湘西方言的词头tɕi44》,《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向日征:《湘西苗语的并列四字结构》,《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
萧家成:《景颇族各支系亲属称谓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肖可:《颜色词“白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义》,《满语研究》1995年第1期。
肖玉芬、陈愚:《佤语“烟草”语源考》,《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肖则贡:《佤语中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谢广华:《拉萨藏语的句法结构》,《民族语文》1985年第6期。
谢志礼、苏连科:《藏缅语清化鼻音、边音的来源》,《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邢公畹:《远羊寨仲歌记音》,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人类学专刊乙集第1种,1942年昆明油印。
邢公畹:《汉语“子”“儿”和台语助词luk试释》,《国文月刊》1948年第68期。
邢公畹:《汉藏系语言及其民族史前情况试析》,《语言研究》1984年第2期。
邢公畹:《论汉语台语“关系字”的研究》,《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邢公畹:《台语-am,-ap韵里的汉语“关系字”研究》,《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邢公畹:《关于汉语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述评补证》,《民族语文》1991年第3—5期。
邢公畹:《汉台语比较研究中的深层对应》,《民族语文》1993年第5期。
邢公畹:《汉台语舌根音声母字深层对应例证》,《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邢公畹:《汉苗语语义学比较法试探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6期。
邢公畹:《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
邢公畹:《说“深层对应”——答丁邦新、聂鸿音两位先生》,《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
邢公畹:《论“汉台苗语”调类的分化和再分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1期。
邢欣、邓新:《“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构建》,《双语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熊玉有:《谈谈我国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熊仲儒:《彝语名词短语内部语序》,《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徐宝龙、努尔麦麦提·尤鲁瓦斯、吾守尔·斯拉木:《关于维吾尔语口语语料的三音子选取方法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2期。
徐慧、胡阿旭、于洪志:《浅析蒙古短调的声学特性》,《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徐荣强:《民族与民族语的关系问题》,《中国语文》1958年第11期。
徐世鹏、杨鸿武、王海燕:《面向藏语语音合成的语音基元自动标注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年第6期。
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
徐世璇:《彝缅语几种语言的声调比较》,《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徐世璇:《缅彝语几种音类的演变》,《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徐世璇:《缅彝语言塞擦音声母初探》,《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
徐世璇:《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徐世璇:《汉藏语言的派生构词方式分析》,《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徐世璇:《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徐世璇:《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和留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徐世璇:《论濒危语言的文献纪录》,《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1期。
徐世璇:《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历程和前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徐世璇:《语言中的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论濒危语言典藏和语言博物馆建设》,《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徐通锵、陈保亚:《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民族语文》1998年第5期。
徐悉艰:《景颇语的同族词》,《民族语文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徐悉艰:《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许峰:《民族语言拉丁化的规范问题》,《第九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
许红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档案建设的可行性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
许伊娜:《阿尔泰诸语句法类型及副动词范畴》,《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宣德五:《中古朝鲜语元音[]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85年第4期。
严学宭:《谈汉藏语系同源词和借词》,《江汉语言学丛刊》1979年第1期。
严学宭:《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化模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颜其香、周植志:《佤语动词的时貌系统》,《云南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颜其香:《崩龙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5期。
颜其香:《关于佤语词序问题》,《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
艳红等:《基于HMM的蒙古文自动词性标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2期。
燕宝:《黔东苗语中出现的音变现象》,《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燕海雄:《加强语法标注资源建设,推进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3日。
杨将领:《独龙语使动范畴语法形式的演变发展》,《民族教育研究》增刊《动词研究专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将领:《藏缅语数量短语从CN到NC型的演变机制》,李锦芳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娟、刘云:《彝族语言中的量词分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杨柳新、于洪志:《听觉条件下蒙古语元音和谐的偏侧化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杨毛措:《不丹宗卡方言及其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初探》,《中国藏学》2014年第2期。
杨应新:《论大理白语和凉山彝语的异同》,《彝缅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杨再彪:《湘西苗语腭化、卷舌、清化成分的来源及演变》,《吉首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杨再彪:《现代湘西苗语声调演变的几个规律》,《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易先培:《论湘西苗语名词的类别范畴》,《中国语文》1961年第3期。
尹巧云:《从佤语中的傣语借词看古傣语声母》,《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尹铁超、张力:《满语元音a音值研究》,《满语研究》2016年第2期。
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游汝杰:《中国语言系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1996年第3期。
于洪志等:《融合音节特征的最大熵藏文词性标注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5期。
于辉:《朝鲜语塞音的语音实验分析》,《民族语文》2008年第3期。
余金枝:《湘西苗语被动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俞敏:《汉藏同源字谱稿》,《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俞敏:《汉藏同源词谱稿(续)》,《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玉素甫·艾白都拉等:《维吾尔语句法描述和分析方法》,《中文信息》1996年第4期。
喻世长:《参加中央西南访问团调查贵州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1951年第8期。
喻世长:《布依文为什么和壮文“联盟”》,《中国语文》1958年第3期。
喻世长:《有关民族语言方言划分的几点意见》,《中国语文》1960年第2期。
喻世长:《元音和谐中的三足鼎立现象》,《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袁家骅:《窝尼语音系》,《学原》1947年第1卷第11期。
袁家骅:《峨山窝尼语初探(语法提要)》,《边疆人文》第4卷,1947年。
袁家骅:《广西壮语方言分布概况和创制文字的途径》,《中国语文》1952年第6期。
袁家骅:《壮族语文问题》,《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
袁家骅:《汉藏语声调的起源和演变》,《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袁明军:《汉语苗瑶语阳声韵深层对应试探》,《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袁胜龙、郭武、戴礼荣:《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藏语识别》,《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5年第3期。
扎西次仁:《藏文的排序规则及其计算机自动排序的实现》,《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
张公瑾:《论汉语及壮侗语族诸语言中的单位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张公瑾:《傣语和汉语的一个语序问题》,《语言研究》1981年第3期。
张公瑾:《社会语言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张公瑾:《中国文化的共同渊源及其多民族特点》,《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张公瑾:《语言的文化价值》,《民族语文》1989年第5期。
张公瑾:《文字的文化属性》,《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张公瑾:《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汉字文化》1991年第4期。
张公瑾:《文化环境与民族语文建设》,《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张公瑾:《走向21世纪的语言科学》,《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
张贯虹等:《融合形态特征的最大熵蒙古文词性标注模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年第12期。
张济川:《藏语拉萨话声调分化的条件》,《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
张济川:《古藏语塞音韵尾读音处探》,《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
张济川:《藏语声母(lh-)的来源和演变》,《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张济民:《拉基语与仡佬语的关系》,《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张建梅:《基于语料库的现代蒙古语简单陈述句句型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张军:《藏缅语表施动和受动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90年第2期。
张军:《藏缅语表限定、工具、处所、从由和比较的结构助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3期。
张军:《中国跨境语言生活国内研究综述》,《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4期。
张均如:《原始台语声母类别探源》,《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
张均如:《壮侗语族语言演变的趋向性、阶段性、渐变性》,《民族语文》1986年第1期。
张均如:《标语与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张均如:《拉珈语的鼻化韵》,《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张均如:《侗台语族轻唇音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张琨:《苗瑶语声调问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
张琨:《瑶语入声字》,《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张连生:《藏文号码代字及其计算机排索》,《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
张亮:《中国突厥语名词格的比较》,《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张宁:《克木语使用状况调查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张泰镐:《新疆锡伯语口语音位系统》,《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张鑫:《论绿春哈尼族和谐双语生活的特点及成因》,《民族翻译》2013年第4期。
张雨江:《拉祜语量词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元生:《壮汉关系浅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赵阿平:《论满语词汇特点》,《满语研究》1990年第1期。
赵斌:《中国各民族语言的语序共性分析》,《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
赵富荣、蓝庆元:《佤语中的傣语和汉语借词》,《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赵建东等:《基于历史模型的蒙古文自动词性标注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5期。
赵杰:《锡伯语满语语音演变的比较》,《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赵杰:《满语词与朝鲜语语系归属》,《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赵金春:《瑶族勉语复辅音的演变》,《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赵金萍:《德昂语借词的变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赵明鸣:《突厥语族语言与格类型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
赵珀璋:《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设计原则》,《中文信息学报》1987年第7期。
赵生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研究》,《图书馆建设》2014年第2期。
赵盛利:《辨析满语的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动态》,《满语研究》1989年第1期。
赵世举:《跨境语言的资源价值》,《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6年第2期。
赵斯琴等:《蒙古语语料库的研究与建设》,《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5期。
赵小兵等:《信息处理用现代藏语词性标记规范(草案)》,《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006》,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赵岩社:《佤语的前置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赵衍荪:《白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赵燕珍、李云兵:《论白语的话题结构与基本语序类型》,《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郑桓:《哈萨克语元音i音位的实验语音学分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郑慧仁:《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郑亚楠等:《基于词向量的藏文词性标注方法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7年第1期。
郑贻青:《黎族的亲属称谓和人名》,《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郑贻青:《原始台语声类在靖西壮话里的反映》,《民族语文》1987年第6期。
郑贻青:《论回辉话声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郑宇:《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
郑玉玲、哈斯、白音门德:《蒙古语语音动态腭位数据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技术与语言资源库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
郑玉玲:《民族多媒体信息系统及其语言数据》,《民族语文》2003年第6期。
郑玉彤、李锦芳:《濒危语言的调查记录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郑张尚芳:《汉语与亲属与同源词词根及附缀成分比较上的择对问题》,《中国语言学报》单刊8号: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Edited By W.S-Y Wang,1995年第8卷。
郑张尚芳:《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支独立语言》,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张尚芳:《汉语与亲属语言比较的方法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03年第1期。
郑之东:《朝鲜的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6年第7期。
郑宗泽:《大坪江勉话边音和遍擦音来源》,《民族语文》1990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苗语小组:应琳编,《苗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瑶语小组:毛宗武、周祖瑶编,《瑶族语言概况》,《中国语文》1962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瑶语小组:《汉语在瑶族语言丰富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61年第10期。
钟进文:《简述裕固族族称和突厥语地名的关系》,《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1期。
钟智祥:《论缅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周国炎:《“越、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周国炎:《侗台语共时语音系统中无序现象的浑沌学解释》,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明甫:《〈汉语拼音方案〉是创制少数民族新文字的共同基础》,《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S1期。
周庆生:《傣族人名的等级结构与社会功能》,《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周庆生:《西双版纳傣语亲属称谓语义成分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周庆生:《语言交际变体模式——以傣语亲属称谓为例》,《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周庆生:《语言和谐思想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8期。
周庆生:《全国民族语文工作会议与国务院32号文件》,马丽雅等编著《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周庆生:《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周庆生:《中国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类型》,《文化学刊》2014年第3期。
周庆生:《语言保护论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周庆生:《论东干语言传承》,《民族语文》2018年第2期。
周学文、呼和:《语音声学参数自动标注/提取系统简介》,《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3期。
周学文:《彝语辅音谱特征分析》,《中国语音学报》(第四辑),2013年。
周雁、赵栋材:《基于HMM模型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年第5期。
周耀文、方峰和:《壮语傣语名量词的差别及其缘由》,《民族语文》1984年第2期。
周耀文:《略论白语的系属问题》,《思想战线》1978年第3期。
周耀文:《关于我国民族语文使用和发展方面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1985年第4期。
周耀文:《〈汉语拼音方案〉与我国少数民族新创的拼音文字方案》,《语文建设》1988年第4期。
周耀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的使用和发展关系》,《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周有光:《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演变》,《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周植志、颜其香:《从现代佤语的方音对应看古代瓦语的辅音系统》,《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周植志、颜其香:《布朗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周植志、颜其香:《论古代佤语的元音系统》,《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
周植志:《佤语细允话声调起源初探》,《民族语文》1988年第3期。
周植志:《佤语语音比较中的几个问题》,《云南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周祖瑶:《瑶族勉语的复辅音[pl、kl]》,《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邹中正:《汉族和藏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
朱文旭:《凉山彝语复辅音声母探源》,《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朱文旭:《彝语句法中的语序问题》,《民族语文》2004年第4期。
朱晓农、刘劲荣、洪英:《拉祜语紧元音:从嘎裂声到喉塞尾》,《民族语文》2011年第3期。
朱晓农、龙从军:《弛化:佤语松音节中的元音》,《民族语文》2009年第2期。
朱晓农、周学文:《嘎裂化:哈尼语紧元音》,《民族语文》2008年第4期。
朱晓农:《十五调和气调——侗语榕江县口寨方言案例》,《民族语文》2016年第5期。
朱艳华:《中泰跨境民族拉祜族兼用本国通用语现状之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朱艳华:《缅甸克钦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当代语言学》2016年第2期。
朱艳华:《论跨境语言资源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珠杰等:《基于藏文编码GB的藏文排序方法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Austin,Peter K.2006.,eds.,by Gippert et al.87-112.
Austin,Peter K.2007.,Vol.4:12-25,ed.,by Peter K.Austin.London:Hans Rausing Endangered Language Project.
Baber,Colborne E.1882..London: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Supplementary papers 1,1.
Bird,Isabellal L.1899.,by published G.P.Putnam’s,J.Murray in New York,London.
Davies,Henry.R.1909..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ppert,Jost,Himmelmann,Nikolaus P.and Mosel,Ulrike (eds.).2006..Berlin:Mouton de Gruyter.
Himmelmann,Nikolaus P.2006.?Essentials of Language Documentation,eds.,by Gippert et al.1-30.
Hodgson,Brian H.1847..Calcutta:Baptist Mission Press.
Hosie,Alexander.1900..London:George Philip & Son.
Klaproth,Julius Heinrich.1826.,geographiques et philologiques sur les peuples de l’Orient.
Li,Fanggui.1937..,,pp.58-65.
Shearer,Walter and Sun,Hongkai.2002..Ne York:Edwin Mellen Press.Sun,Hongkai and Liu.Guangkun.2009..Leiden:BRILL.
Thieberger,Nicholas.2004..Language Documentation and Description,Vol.2:169-178,ed.by Peter K.Austin.London:Hans Rausing Endangered Language Project.
Woodbury,Tony.2003..Language Documentation and Description,Vol.1:35-51,ed.,by Peter K.Austin.London:Hans Rausing Endangered Language Project.
Zhou,Minglang and Hongkai Sun (eds.),2004,1949,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Antti.I & Huhe,H.2005.Acoustical comparison of the monophthong systems in Finnish,Mongolian and Udmurt.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35/1,pp.1-13.
Benedict,P.K.1944.Thai,Kadai and Indonesian:A New Alignmentin Southeastern Asia,American Anthropologis 44 (4),pp.576-601.
Himmelmann,Nikolaus P..1998.Documentary an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s 36:161-195.
Labov,William.1981.Resolving the Neogrammarian controversy.Language 57:2,pp.267-308.
Wang,William S-Y.1969.Competing Change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 45:1,pp.9-25.
Li,Fanggui.1973.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1,pp:1-13.
Liu,Huidan,Minghua Nuo,Longlong Ma,Jian Wu and Yeping He.Tibetan Word Segmentation as Syllable Tagging Using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i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PACLIC-2011):168-177.
Lees,Robert B.The Basis of Glottochronology,Language,1953,29,pp.113-127.
Li,Paul Jen-kuei.Morphophonemic Alternations of Formosan Languages,“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7年第48本第3分册。
Sagart,Laurent.Chinese andAusrtonesian are genetically related,Paper of 23rd ICSTLL,1990.
Sagart,Laurent.Chinese and Austronesian are Genetically Related.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0,U.S.A.
Sagart,Laurent.1990.Chinese and Austronesian are genetically related.Paper of 23rd ICSTLL.
Sun,Hongkai.1986.Notes on Tibeto-Burman consonant clusters.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9:1-21.
Wang,L.,Wang,B.,Xu,Y.2012.Prosodic encoding and perception of focus in Tibetan(Amdo Dialect)Speech Prosody 2012.Shanghai.
Zhang,Menghan,Shi Yan,Wuyun Pan,Li Jin.2019.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Nature(IF 41.577) Pub Date:2019-04-24,DOI:10.1038/s41586-019-1153-z.
Zhang,X.X.,Wang,B.,Wu,Q.2012.Prosodic realization of focus in statement and question of Tibetan(Lasa).Interspeech 2012.Portland,USA.
Zhou,Qingsheng.1992.Aspect of Chinese ethnosociolinguistic studies:A report on the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97:59-73.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