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美]布朗芬伯伦纳:《收入分配理论》,方敏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美]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美]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熊瑜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白暴力、白瑞雪:《物价总水平上涨系统模型的构建——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的因素与原因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白暴力、梁泳梅:《世界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形成与效应——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白文周、吴义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
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蔡文著、黄中伟:《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陈廉、林汉川:《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有效组织载体》,《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9期。
陈彦斌、唐诗磊等:《货币供应量能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丁守海:《工资与物价会螺旋波动吗?》,《统计研究》2010年第9期。
段禄峰、魏明:《以色列基布兹农业合作社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世界农业》2017年第11期。
高帆、龚芳:《国际粮食价格是如何影响中国粮食价格的》,《财贸经济》2012年第11期。
高强、刘同山等:《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经济学家》2013年第6期。
高树印:《资源价格形成基础与资源价格改革》,《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郭庆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
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3期。
韩长赋:《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求是》2013年第7期。
贺雪峰:《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 》,《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侯石安、赵和楠:《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胡草、范红忠:《高房价抑制新企业进入了吗?——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胡培兆:《中等收入“陷阱”与高收入“黑洞”》,《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胡晓春:《我国高收入群体消费结构探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黄季焜、王晓兵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黄季焜、杨军等:《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
黄仕伟、王钰:《中国特色家庭农场:概念内涵与阶段特征》,《农村经济》2014年第10期。
黄延廷:《现阶段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最优模式:家庭农场经营——兼谈发展家庭农场经营的对策》,《理论学刊》2013年第10期。
黄祖辉:《居民收入倍增的难点与现实路径》,《改革》2012年第11期。
惠国琴:《农业现代化:模式之争与路径整合》,《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3期。
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4期。
金鑫:《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改革》2011年第10期。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改革》2014年第5期。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李春海、郭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和机制设计》,《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李尚勇:《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兼谈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
李首涵、杨萍等:《中国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潜力——基于中美日的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16年第10期。
李卫华:《均衡价格理论剖析》,《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3期。
刘超、朱满德等:《美国农业国内支持与WTO规则一致性分析》,《世界农业》2017年第1期。
刘德娟、周琼等:《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调整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9期。
刘洁、祁春节:《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2期。
刘骏民、李宝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刘亮、章元等:《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统计研究》2014年第9期。
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年第2期。
鲁靖、邓晶:《中国粮食贸易特征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5期。
鲁可荣、朱启臻:《对农业性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马草原:《非农收入、农业效率与农业投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的反思》,《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5期。
孟延春:《省直管县要合理划定行政区划》,《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7期。
倪慧、龚春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农业经济》2015年第8期。
宁阳.《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潘石:《“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之机理、效应及对策》,《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彭彦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合作与行政权协调》,《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6期。
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6期。
秦愚:《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7期。
宋洪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宋亚平:《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吗?》,《江汉论坛》2013年第4期。
孙立平:《“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孙新华:《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比较与路径选择——以全员生产效率为中心》,《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孙新华:《我国应选择哪种农业经营主体?》,《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唐啸:《绿色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述评》,《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王军:《中国农民合作社变异的经济逻辑》,《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1期。
王石、王华等:《资源价格波动、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2期。
王宋涛、温思美等:《市场分割、资源错配与劳动收入份额》,《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王香花:《后老人农业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理论探讨》2015年第6期。
王雅龄、刘玉魏等:《劳动成本变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纵深回顾》,《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翁伯琦、张伟利:《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吴晨:《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3期。
吴遵杰、陈勇:《一般均衡理论批判》,《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1期。
伍开群:《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伍业兵、覃聪:《关于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思考》,《农村经济》2013年第10期。
武彦:《沙特自主农业40年回到起点》,《环球时报》2018年7月26日第13版。
肖斌、付小红:《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若干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
杨光勇、计国君:《构建基于三重底线的绿色供应链:欧盟与美国的环境规制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杨俊青、王淑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杨林生、论卫星:《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属性及其企业化升级》,《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6期。
杨培源:《农业功能拓展与城乡融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9期。
杨晓东:《危机后世界粮食贸易发展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第3期。
余芳东:《国际价格水平的趋同效应及其成因分析》,《统计研究》2016年第2期。
余陶生、胡爽平:《评“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的统一”论》,《经济评论》2007年第3期。
余莹、汤俊:《美国粮食战略主导下的粮食贸易规则》,《国际观察》2010年第1期。
苑鹏:《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制度的变异现象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3期。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张光、吴进进等:《农业福利国家的理论与经验》,《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张紧跟:《从区域行政到区域治理: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向》,《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张利庠、张喜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期。
张群群、王振霞:《2013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张习宁:《成本视角下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8期。
张艳清、林野:《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分析与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企业经济》2012年第1期。
张屹山、张可等:《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物价水平关系的经验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7期。
张予、林惠凤等:《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2015年第7期。
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年第2期。
张正斌、徐萍等:《粮食安全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第10期。
赵黎:《欧洲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赵司空:《金融资本、食利者意识与劳动观念的回归》,《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郑祥江、杨锦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钟甫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期。
钟勉:《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8期。
钟水映、王雪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再思考与顶层制度设计》,《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周批改、何柳:《农业劳动者利益保护与惠农政策完善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朱萌、齐振宏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1期。
朱启臻、胡鹏辉等:《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7期。
邹心平:《论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求实》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