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平价与培育机制》的文本阅读法主要通过对古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近现代与公民身份制度相关的代表性历史文献的阅读,考察、概括公民意识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并归纳出公民意识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The text-reading method of Citizenship Parity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mainly examines and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citizenship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summarizes the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reading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documents related to citizenship system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as well as in the Middle Ages and in modern times.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5.[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9.[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德克·布迪、克拉伦斯·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3.[德]菲迪南·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容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加拿大]菲利普·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日]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何勤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8.[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9.[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0.[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2.[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治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英]昆廷·斯金纳、[瑞典]博·斯特拉斯:《国家和公民——历史·理论·展望》,彭利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9.[美]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0.[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下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3.[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4.[英]露丝·里斯特:《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5.[美]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6.[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8.[德]奥特弗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9.[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40.[美]彼得·雷森柏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41.[美]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3.[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和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5.[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美]唐(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8.[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9.[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0.[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 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Ⅻ:迷途帝国》,郑维欣译,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版。
5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7.[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徐晓晴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9.[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0.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变革中的法观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9.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毛兴贵:《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秦树理等:《公民意识读本》,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孙国华:《法律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74.沈宗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5.沈明明等:《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6.石亚军等:《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数据评析与对策建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万斌文集》第1—4卷,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78.吴潜淘:《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的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9.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0.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严洁:《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4.《书斋里的革命:朱学勤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85.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6.秦华:《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7.陈福平:《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88.陈鸿莹:《英国公民教育简述》,《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89.陈朋、齐卫平:《后农业税时代农民政治认同类型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90.蔡宝刚:《为权利而斗争的价值——以重庆“钉子户”事件为例的法理省思》,《法学》2007年第6期。
91.戴健林、李朝旭:《中国人法律概念的心理结构探究:一项对词的自由联想结果的内容分析》,《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
92.戴健林:《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种本土化的解释》,《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93.戴健林:《公民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学术研究》1996年第9期。
94.董敏志:《论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2期。
95.董璠舆:《中日韩的法律意识调查及其比较研究举例》,《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
96.段文阁、袁和静:《村民自治伦理价值追求的困境与超越》,《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3期。
97.邓秀华:《长沙、广州两市农民工政治参与问卷调查分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98.杜承铭:《“珠三角”居民的政治参与价值取向与政治关切度之实证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99.冯仕政:《法社会学:法律服从与法律正义——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100.冯留建:《论中国公民教育复兴的文化阻滞力》,《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01.高迎晖:《和谐社会建设和公民意识培养》,《新视野》2007年第4期。
102.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103.高湘泽:《道德责任意识建设: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
104.郭正林:《农民政治认知与参与的定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5.郭星华、王平:《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冲突和互动——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3第1期。
106.郭星华:《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我国城市居民法治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07.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08.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09.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5年第1期。
110.胡杰:《北京市区人大代表的政治动机和公民权利意识调查》,《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111.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12.黄辉详:《村委会选举:农民工的参与现状与原因分析——以武汉市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113.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14.姜涌:《公民的主体意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第3期。
115.蒋传光:《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16.贾西津:《以私权的名义:公民意识崛起》,《决策》2008年第4期。
117.刘丹:《政府官员法律情感倾向调查与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18.刘丹:《领导干部宪法意识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19.刘旺洪:《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0.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121.刘圣中、周耀敏:《乡村变革中的公民意识——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的文化动力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2.刘保刚、郑永福:《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123.刘颖、丁社教:《浅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4.李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25.李萍:《论公民道德的日常性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26.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中中国公民意识培育基础初探》,《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127.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年第4期。
128.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29.李保强:《从道德哲学看责任和公民责任教育》,《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130.林莉红、常晓云、严彩艳:《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看湖北城市居民权利意识现状》,《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31.林火旺:《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2004年12月1日,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http://life.ascc.net)。
132.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33.蒯旭光:《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5区县30个村的农户调查》,《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第1期。
134.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年第3期。
135.孙永芬:《政治心态与影响因素间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36.孙昕、徐志刚、陶然、苏福兵:《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37.孙育玮:《对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
138.绍龙宝:《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年第5期。
139.师凤莲:《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冷漠现象探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年第1期。
140.童怀宇:《论公民和公民意识》,《唯实》2000年第3期。
141.唐琼一:《强势民主的公民教育思想简析》,《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142.唐克军:《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43.万明钢,王文岚:《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44.万夷芳:《公众法律意识问题浅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45.魏健馨:《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146.吴斌:《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现状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47.吴俊:《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148.吴威威:《追求公共善:当代西方对公民责任的研究》,《唐都学刊》2007年第1期。
149.吴琦:《公共精神: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2期。
150.王佐龙:《关于西部农民基本法律意识结构的调查分析——以西宁市Y村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51.王玲:《道德:公民的责任》,《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
152.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53.徐长安、宋新夫:《传统法律心理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二重作用》,《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154.杨宜音:《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55.杨明:《中国公众法律知识水平现状之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年第3期。
156.杨育谋:《网络催醒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4期。
157.杨翠萍:《何种原因在阻碍农村妇女参与选举——村委会选举中妇女参与现状及原因调查》,《调研世界》2001年第4期。
158.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159.易联树、吴佩林:《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年第6期。
160.张积家、刘国华、王惠萍:《论公民意识的结构及其构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4年第4期。
161.张敏:《依法治国与公民权利意识》,《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62.张平、李国青:《论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培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63.周林刚:《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深圳A区的问卷调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164.周叶中、司久贵:《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65.周春明:《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前线》2003年第11期。
166.周义程、梁莹:《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67.赵黎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三个维度》,《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168.赵庆鸣、田瑞华:《基层法院的执法效应与公民的法律意识》,《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
169.曾坚:《对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70.郑少羽中:《从美德到权利——儒家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异质及其共生之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年第4期。
171.Abramson,Paul R.,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1983.
172.A.Podgorecki et al.,Knowledge and Opinion about Law,London:M,Robertson,1973.
173.Amy Gutmann,Democratic Educ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7.
174.Campbell,Angus,GeraldGurin,& Warren E.Miller,The Voter Decides,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54.
175.D.Engel,How does Law Matter in the constitution of Legal Consciousness?in How Does Law Matter? eds.B.Garth and Sarat,1998.
176.Engin F.Isin&Bryan Turner,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
177.MaryKaidor,“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in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eds.),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78.Hans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179.J.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6.
180.Lane,Robert E.,Political Life: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59.
181.Nie,Norman H.,JaneJunn,& Kenneth Stehlik-Barry,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in Americ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182.P.Ewick &S.Silbey,The Common Place of Law: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183.Robinson,J.P.,P.R.Shaver,& L.S.Wrightsman,Measures of Political Attitudes,London:Academic Press.1999.
184.Sabine,G.H.,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London:Harrap,1973.
185.S.E.Merry,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186.Turner,Bryan,Citizenship and Social Theory,Newbury Park,Calif:Sage,1993.
187.Tom R Tyler,Why people obey the law,Yale University,1990.
188.Terry L.Cooper,An Ethic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189.T.Regan,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3.
190.Verba,Sidney,& Norman H.Nie,Participation in America:Social Equality and Political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1972.
191.William A.Galston,Liberal Purpos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1.
192.Abramson Paul R.,“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Trust Among Black Schoolchildren:Two Explanations”,Journal of Politics,Vol.34,No.4,1972.
193.A.Sarat,“Studying American Legal Culture An Assessment of Survey Evidence”,Law & Society Rev,Vol.11,No.3,1977.
194.Alan Acock,Harold D.Clarke,Marianne C.Stewart,“A New Model for Old Measures:A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of Political Efficacy”,The Joural of Politics,Vol.47,No.4,1985.
195.Austin,E.W.& Pinkleton,B.E.,“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political disaffection on the less experienced voter”,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lectronic Media,Vol.39,No.21995.
196.Balch,George I.,“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Political Methodology,Vol.1,No.2,1974.
197.Barber,Benjamin R.,“A Proposal for Mandatory Citizen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Service”,Michigan: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Vol.1,No.1,1994.
198.Bagozzi R.P.,Heatherton T.F.,“A general approach for representing multiface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Application to state self-este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Mutidisciplinary Journal,Vol.1,No.1,1994.
199.Bobo,Lawrence,& Franklin D.Gilliam.Jr,“Race,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 Black Empowerment”,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4,No.2,1990.
200.D.trubek,“Where the Act Is:Critical Legal Study and Empiricism”,Stanford Law Rev,Vol.36,No.1/2,1984.
201.Easton,David,&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Political Effic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1,No.1,1967.
202.Finifter,Ada W.,“The Friendship Group as A Protective Environment for Political Deviant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8,No.2,1974.
203.Feigert,Frank B.,“Political Competence and Mass Media Us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40,No.2,1976.
204.Gandy,O.H.,Metabane,P.W.,“7 Omachonu,J.O.Media Use,Reliance,& Active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14,No.6,1987.
205.Herman vanGunsteren,“Admission to Citizenship”,ethics,Vol.98,No.4,1988.
206.L.B.Nielsen,“Situating Legal Consciousness:Experience and Attitudes of Ordinary Citizens about Law and Street Harassment”,Law &Society Rev Vol.34,No.4,2000.
207.Leshner G.,& Mckean M.L.,“Media Use,Reliance,and Active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14,No.6,1987.
208.Leshner G.,& Mckean,M.L.,“Using TV news for Political information during an off-year election:effects o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cynicism”,Jour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Vol.74,No.1,1997.
209.Miller,H.Arthur,Edie N.Goldenberg,&Lutz Erbring,“Type-Set Politics:Impact of Newspapers on Public Confid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3,No.1,1979.
210.M.Victoria Costal,“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the Complexity of Civic Virtue”,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42,No.2,2004.
211.Newhagen,John E.,“Media Use and Political Efficacy:The Suburbanization of Race andClas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45,No.6,1994.
212.Norris,Pippa,“Does Television Erode Social Capital? A Reply to Putnam”,P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9,No.3,1996.
213.Robinson,J.P.,&Dennis,K.D.,“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Watergate Crisis”,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1,No.4,1974.
214.Rorbert Weissberg,“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Illuss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37,No.2,1975.
215.Somers,M.,“Citizenship and the Place of the Public Spher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No.5,1993.
216.Semetko,Holli A,& Patti M.Valkenburg,“The Impact of Attentiveness on Political Efficacy:Evidence from A Three-Year German Pane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Vol.10,No.3,1998.
217.White,Elliott S.,“Intelligence and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in Children”,Journal of Politics,Vol.30,No.3,1968.
儿童的幸福与无奈:对中国早期教育的反思
Children's Happiness and Hopelessness: Reflections on Early Education in China新时代中国道德治理研究
Research on Mor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 the New Era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Legitimacy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新中国人权保障发展六十年
Sixty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New China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
The Silk Road and Northwestern Peopl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