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19、26、4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 译著
[1][美]托马斯·黎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蒋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2][美]迈克尔·休斯:《社会学和我们》第7版,周杨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芳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德]理查德·维尔特:《国家竞争力》,刘波等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6][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8][美]罗伯特·查尔斯·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鲁克俭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美]克劳德·布里斯托:《信念的魔力》,陈艳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4][英]安东尼·古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美]弗洛德·J.福勒:《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蒋逸民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 中文著作
[1]侯惠勤、范希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八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
[3]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
[5]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本书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本书编写组:《从严治党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8]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谢春涛:《历史的轨迹》,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10]朱志敏:《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12]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韩丽颖:《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4]宋希仁:《道德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8]周长春:《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张艳涛:《知识与信仰 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2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26]何云春:《中国红诗精选》,线装书局2013年版。
[27]梁启超:《梁启超散文》,上海科学文化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
[2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9]葛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0]金国华:《现代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
[31]韩震:《全球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3]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4]孙秀民:《中国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5]谭德礼:《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7]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张训彩:《人民军队革命精神读本》,蓝天出版社2007年版。
[3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刘金田:《红色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1]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陈继安:《思想工作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43]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44]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马新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8]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49]李安葆:《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50]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1]黄国华:《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2]范树成:《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3]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5]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王军:《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肖月:《教育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3]杨叔子:《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浦卫忠:《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周振国:《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6]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7]罗国杰:《中国革命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8]余伯流:《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卢丽江:《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3]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李钢:《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76]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7]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8]罗国杰:《中国革命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9]李小三:《中央革命根据地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0]金民卿:《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81]胡国挺:《共和国之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82]凌步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3]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4]景杉:《中国共产党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85]余源培:《邓小平理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86]权宗田:《人民观视角下的毛泽东执政思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7]赵国敏:《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8]王予霞:《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文兵:《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雷莹:《不朽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嬗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9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93]腾飞:《“国学”中的教育》,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四 中文论文
[1]霍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黄波粼、刘霏:《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力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3]李文瑞、胡龙华:《“中国梦”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嬗变》,《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
[4]钱梅根:《论“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通讯》2006年第1期。
[5]侯惠勤:《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红旗文稿》2013年第6期。
[6]陈水林:《红船精神与中国梦》,《嘉兴学院学报》2013年第13期。
[7]陈军莲:《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党史文苑》2009年第29期。
[8]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理论导报》2009年第3期。
[9]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0]刘文彬:《苏区精神研究述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1]季正聚:《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12期。
[12]陈军莲:《苏区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根据地研究》2009年第6期。
[13]张勇:《论长征精神的成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14]曾睿:《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公共管理》2015年第60期。
[15]李文海:《延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4期。
[16]韩延明:《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7]孙会岩、邹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同内涵及时代意义》,《理论园地》2011年第57期。
[18]刘义贤:《延安精神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19]魏清源:《党的革命精神的最初孕育》,《石油政工研究》2009年第9期。
[20]徐珊珊:《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及其启示》,《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2期。
[21]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22]邓国峰:《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4期。
[23]王祖强:《论“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嘉兴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24]石翼平:《政党与革命党之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25]韩延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研究》,《高校辅导员》2011年第5期。
[26]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27]卢丽刚、时玉柱:《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8]李捷:《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北京支部生活》2013年第2期。
[29]陈文阁:《中国共产党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与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0]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31]金延锋:《弘扬革命精神与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0期。
[32]王维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障碍》,《理论导刊》2013年第2期。
[33]王文晓:《简述西柏坡时期党的职业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34]王丽荣:《试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6期。
[35]程竹亭:《简析西柏坡时期在中共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8期。
[36]王文晓:《西柏坡时期党的职业教育实践摭谈》,《职教论坛》2010年第13期。
[37]王淑荣:《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
[38]姚桓:《创新思想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9]姚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40]袁广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6期。
[41]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2]陈自才:《中国共产党党章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
[43]唐志龙:《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唯实》2011年第4期。
[44]李成旺:《西柏坡精神与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党史博采》1998年第7期。
[45]卢丽刚:《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6]兰晓程:《井冈山红色文化及其对根据地建设的历史作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7]刘志山:《长征精神及其德育价值》,《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48]李文瑞:《“中国梦”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嬗变》,《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49]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50]李晓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思考》,《前沿》2010年第12期。
[51]叶玉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52]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53]邱小云:《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54]王锐:《革命精神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及其渗透路径》,《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55]仲祖文:《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成功实践》,《党建》2012年第11期。
[56]程伟礼:《永葆党的革命精神与创新活力》,《上海市社会主义学报》2011年第4期。
[57]孙会岩:《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同内涵及时代意义》,《松州学刊》2012年第2期。
[58]陈世润:《革命道路 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59]姚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视野》2012年第1期。
[60]张春丽:《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知晓与认同状况调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61]卢丽刚:《论南昌红色旅游资源的品位提升及深度开发》,《党史文苑》2007年第10期。
[62]刘爱章:《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7期。
[63]陈丽芬:《西柏坡时期法制建设初探》,《党史博采》2012年第12期。
[64]张艳娥:《是“社会本位”还是“党政本位”》,《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12期。
[65]喻志勇:《践行井冈山精神争创统战新业绩》,《中国统一战线》2013年第6期。
[66]罗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之魂》,《军事文摘》2015年第10期。
[67]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68]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5期。
[69]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70]简福:《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71]刘志超:《探索接受规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五 报纸文章
[1]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4日第4版。
[2]李立红:《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30日第3版。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第11版。
[4]傅云:《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江西日报》2008年10月17日第6版。
[5]徐京跃:《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人民日报》2009年6月12日第2版。
[6]胡锦涛:《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07年7月2日第13版。
[7]黄宏:《弘扬革命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光明日报》2007年8月14日第1版。
[8]丁凤云:《沂蒙精神唱新声》,《人民日报》2010年1月19日第2版。
[9]孙守刚:《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第1版。
[10]戴娟:《弘扬革命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重庆日报》2011年6月18日第1版。
[11]周航:《弘扬革命精神 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光明日报》2013年7月29日第2版。
六 外文著作和论文
[1]Amanda Ball,Social Accounting and Public Management:Accountabilitty for the Common Good,New York,2011.
[2]Roderick M.Kramer,Ann E.Tenbrunsel,Max H.Bazerman,David M.Messick,Social Decision Making:Social Dilemmas,Social Vslues,and Ethical Judgments,New York,2010.
[3]Dewy J.Moral,Principles in Education,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5.
[4]Amartya K.Sen,Inequality Reexamin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Judith Wagner DeCew,Personal Autonomy in Society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Tallahassee: Jan.2009.
[6]David Popenoe,Sociology,New York,ON:Prentice Hall Inc.,1995.
[7]Lawrence Kolberg,“Moral Education Reappraised”,The Humanist 38,1978.
[8]John Schwarzmante,Citizenship and Identity:Towards a New Republi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
[9]Charles Taylor,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y Paper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 lAssoeiatio,The Student Leaming Imperative: Im 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Washington D.C.:Amerie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eiation,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