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在梳理百年语言学的相关专著、论文、教材的基础上,对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进行概述、提炼,立足文献,注重史论。本书以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为基础,特别重视在传统的语言学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关于语言学思想史的史论来进行论述。作者认为,从语言学出发来谈语言学思想史才是真正的语言学思想史,语言学思想史研究不能不顾语言学*述的相关文献这一基础。本书适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阅读。
薄守生,赖慧玲(著): 暂无简介
[丹]H.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丹]V.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瑞]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苏]契珂巴瓦等:《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高名凯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
[苏]B.A.谢列勃连尼柯夫:《有关语言学的几个问题》,群力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章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R.H.Robins:《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迁与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薄守生、赖慧玲:《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薄守生:《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蔡震:《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岑麒祥:《语言学》,广州心声社1938年版。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岑麒祥:《普通语言学人物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898—1998》,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陈德鸿:《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陈望道:《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邓明:《陈望道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版。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杜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陈望道诞辰一百周纪念文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文集》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修辞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何容:《中国文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何九盈:《语言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侯精一:《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胡范铸:《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华劭:《语言经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黎锦熙:《比较文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开:《汉语语言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泉:《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李安宅:《意义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李葆嘉:《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如龙:《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仕春:《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恕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
李无未:《日本汉语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李新魁:《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梁敏:《侗台语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林文金、周元景:《语法修辞结合问题》,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语文出版社2012年版。
林祝敔:《语言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上海)益群书社1920年版。
刘复:《中国文法讲话》,(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版。
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刘叔新:《语言学和文学的牵手:刘叔新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国尧:《语言学文集:考证、义理、辞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部1950年。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骆小所、太琼娥:《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马瀛:《国学概论》,(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
马重奇、林玉山:《编辑和语言——庆贺张斌先生八十华诞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庆株:《忧乐斋文存——马庆株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潘悟云、邵敬敏:《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言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彭聃龄:《汉语认知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秦德祥等:《赵元任 程曦 吟诵遗音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语文现代化》,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邵敬敏、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沈步洲:《言语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兼士(著),葛信益、启功(整理):《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申小龙:《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20世纪中国语言学思辩录》,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盛林、宫辰、李开:《二十世纪中国的语言学》,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束定芳、刘正光、徐盛桓:《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1949—200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孙宏开:《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孙汝建:《汉语性别语言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陶秀璈、姚小平:《语言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王均:《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王易:《国学概论》,(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
王辅世:《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功龙:《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
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建军:《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黄山书社2003年版。
王立达:《汉语研究小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文逸:《语文论战的现阶段》,(上海)天马书店1934年版。
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语言学研讨会:《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邢福义、汪国胜:《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语言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徐烈炯:《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徐烈炯:《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思益:《语言研究探索》,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宣浩平:《大众语文论战》,(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34年版。
闫苹、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杨福绵:《中国语言学分类参考书目》,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于全有:《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版。
乐嗣炳:《语言学大意》,(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宜:《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章太炎(撰),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疏证·小学略说》,中华书局2008年版。
章太炎(讲),曹聚仁(记):《国学概论》,(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章士钊:《初等国文典》,(上海)普及书局1907年版。
赵蓉晖:《普通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赵荫棠:《等韵源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郅友昌:《俄罗斯语言学通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钟泰:《国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苏联大学“语言学史”课程的讨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书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斌、马琳:《中国书法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周辩明、黄典成:《语言学概要》,长汀国立厦门大学,1945年。
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周小兵:《句法·语义·篇章:汉语语法综合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朱林清:《汉语语法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朱瑞平:《孙诒让小学谫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朱晓农:《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褚孝泉:《语言哲学:从语言到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褚孝泉:《语言科学探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宗廷虎、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宗廷虎、李金苓:《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薄守生:《民国语言学初编》,山东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13年。
白鸽:《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
陈茜:《台湾国语推行现状与国语推广方略研究》,南开大学,2013年。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四川大学,2004年。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段满福:《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何英:《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南开大学,2013年。
何婷婷:《语料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康盛楠:《杨树达文字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刘晓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刘元春:《唐代字样学研究——以社会实物用字为参照》,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复旦大学,2005年。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
任翔宇:《〈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古音思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
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从节奏、嗓音和呼吸角度》,北京大学,2012年。
余跃龙:《〈等韵精要〉研究》,山西大学,2010年。
张楚:《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山西大学,2013年。
朱乐川:《章太炎语源学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陈华:《杨树达〈词诠〉的虚词观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陈伟:《沈兼士字族理论研究》,西南大学,2006年。
陈旭晓:《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陈志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汉字书法艺术》,西北大学,2012年。
杜冬梅:《〈中国音韵学研究·古音字类表〉所用反切考》,温州大学,2011年。
郭凤杰:《一部具有鲜明结构主义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评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黄娟娟:《章太炎〈文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李玉萍:《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训诂研究》,吉首大学,2013年。
:《拉丁化新文字及其运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刘红岩:《孙常叙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金红:《〈积微居金文说〉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刘瑞红:《黄侃手批〈尔雅义疏〉研究》,新疆大学,2009年。
刘智锋:《〈文始·一〉同族词词源意义系统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马瑞霞:《杨树达〈论语疏证〉研究(一)》,兰州大学,2010年。
王佳琪:《现代汉语演讲的修辞艺术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吴婧:《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吴叶霞:《〈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述例》,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许良越:《当代音系理论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应用初探》,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宣璐:《威妥玛之〈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探讨》,浙江大学,2013年。
杨乐:《蒋善国先生汉字学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杨玫:《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袁玫:《民国时期中日两国侨民母语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詹红:《傅斯年思想研究——从观念史的角度分析》,云南大学,2013年。
张晶:《陈独秀的文化思想研究》,渤海大学,2013年。
张岚:《演讲有声语言研究》,安徽大学,2011年。
张璐:《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张婷:《赵元任艺术歌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赵红玲:《朱德熙语法思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曾露珠:《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美]Hans Aarsleff:《语言学史与乔姆斯基教授》,徐烈炯摘译,《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3期。
[美]Roman Jakobson:《二十世纪欧美语言学:趋向和沿革》,顾明华译,《国外语言学》1985年第3期。
[美]王士元:《汉语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张文轩译,《兰州学刊》1991年第2期。
[加]H.H.Stern:《论外语教学史的研究》,朱治中译,《国外外语教学》1991年第3期。
[加]K.凯尔纳:《现代社会语言学史》,宫琪译,《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苏]维诺格勒多夫:《苏联语言学走上了新的道路》,余元盦译,《科学通报》1952年第4期。
[苏]A.H.Cлюcopeвa:《法国语言学家论语言的社会本质》,丁一夫译,《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
白玛俄色:《蒙古语言学史研究要籍介绍》,《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
白俊骞:《一部语言学通史的力作——林玉山教授〈世界语言学史〉简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包和平、王学艳:《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情报杂志》2002年第6期。
边兴昌:《方光焘与我国的理论语言学》,《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薄守生:《〈汉语言学初探〉书后》,《现代语文》2010年第2期。
薄守生:《我读“语言学是什么”》,《语文知识》2011年第4期。
薄守生:《民国时期的语言学概论类教材史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薄守生:《〈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散步〉:关键词写法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之开篇》,《语文知识》2012年第2期。
薄守生:《〈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后记》,《现代语文》2012年第2期。
薄守生:《关于“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的学术交流》,《现代语文》2012年第7期。
薄守生:《关于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四点困惑》,《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薄守生:《语言学史视域下的30年代大众语运动》,《文艺争鸣》2014年第2期。
薄守生:《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初阶》,《汉字文化》2014年第2期。
薄守生:《起步、融合与创新:语言经济学在中国》,《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3期。
蔡少莲:《对比语言学的新成果——〈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评介》,《外语教学》2007年第2期。
蔡元培等(86人):《国语研究会征求会员书》,《新青年》1916年8月第3卷第1号。
曹峰:《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岑麒祥:《应当学一点语言学史》,《汉语学习》1985年第1期。
岑运强:《语言研究的分期和特点》,《福建外语》1989年Z2期。
岑运强:《试析语言学史与人类学史的“五二三理论”——兼论语言学、人类学与哲学的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岑运强、程玉合:《言语学还是言语的语言学——兼论修辞学在语言学中的主体地位》,《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陈峰:《傅斯年、史语所与现代中国史学潮流的离合》,《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陈辉:《耶稣会士对汉字的解析与认知》,《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陈娟:《〈西方语言学史概要〉简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陈平:《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陈炳迢:《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辞书研究》1990年第5期。
陈玳玮、冯立昇、李龙:《赵元任与民国时期的播音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陈海洋:《〈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的历史意义》,《汉字文化》2014年第1期。
陈满华:《评〈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陈满华:《〈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陈明娥:《20世纪的敦煌变文语言研究》,《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
陈炜湛:《论传统语言学的分合及其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学术研究》1989年第1期。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陈亚川:《罗常培》,《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陈寅恪:《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青鹤》1932年第3期。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岭南学报》1949年第2期。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学衡》1931年第74期。
陈志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
程克江:《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导向预测——评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池昌海:《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储诚志:《〈中国文法要略〉今评》,《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1期。
储一鸣:《〈语言学史概要〉(第三版)述评》,《语文学刊》2009年第11期。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崔希亮:《汇集精粹,开卷有益——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戴庆厦:《第23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2期。
党怀兴:《文献发掘与学术史的研究问题——兼谈王宁先生有关学术史研究的一些看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
邓文彬:《试论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代〈中外语言学史〉序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
邓文彬:《试论在大学本科开设语言学史课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邓文彬:《最近20年来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研究述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刁彦斌:《现代汉语修辞史刍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刁彦斌:《评价黎锦熙语法思想的几个重要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刁晏斌:《〈新著国语文法〉在语法研究上的贡献新论》,《辽东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49)》,《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丁崇明:《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的提炼与升华——评陈保亚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语文研究》2001年第4期。
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1期。
丁治民、杜冬梅:《〈中国音韵学研究〉讹夺举例》,《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董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读后(一)》,《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1期。
杜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
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方环海:《二十世纪中国大陆〈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年第5辑。
方环海、杨亦鸣:《依人写史 开启后学——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
方经民、吴勇毅、陈国芳:《国外理论语言学的翻译和介绍》,《外语界》1985年第2期。
方孝岳:《关于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些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学术研究》1964年第Z1期。
冯蒸:《论魏建功先生对北京话语音史研究的贡献——兼论北京话音系历史来源的几种学说和有关音变理论》,《汉字文化》2011年第4期。
冯蒸:《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上)》,《汉字文化》2012年第3期。
冯蒸:《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下)》,《汉字文化》2012年第4期。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
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对理论语言学的挑战》,《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
符岚:《国学大师杨树达》,《书屋》2012年第6期。
傅杰:《章太炎与汉语修辞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高名凯、姚殿芳、殷德厚:《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高天如:《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
高万云:《吕叔湘的修辞学思想浅析》,《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郝斌:《〈语言理论和语言学史上的语法描述类型〉》,《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
郜峰:《一部学术性与平易性兼备的力作〈西方语言学史概要〉评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二:语言、人脑与心智》,《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4期。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88年第2期。
郭明仪、亢世勇:《西方与我国语言研究之比较》,《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
郭彦成:《20世纪下半叶中国理论语言学的四次讨论》,《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郭在贻:《〈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
何九盈:《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刍议》,《语言科学》2002年第1期。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
何自胜:《中国人关于世界语言学的再思索——读林玉山〈世界语言学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郜元宝:《1942年的汉语》,《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侯丽红:《语言观的演变和语言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
胡春燕:《大力加强学科范畴史的研究——关于对比语言学的定义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胡明扬:《当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向》,《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胡明扬:《中国语言学:一个世纪的回顾和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2期。
胡裕树:《学习〈修辞学发凡〉,为促进修辞学的繁荣贡献力量》,《修辞学习》1982年第4期。
胡裕树、王希杰:《方光焘教授与汉语语法学》,《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现代外语》1997年第4期。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华学诚:《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华学诚:《吴金华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治学精神》,《语言科学》2014年第3期。
黄伯荣:《岑麒祥教授和语言学系》,《语文建设》1994年第7期。
黄俊民:《〈中国语言学大辞典〉若干缺陷透视》,《辞书研究》1996年第5期。
黄岭峻:《从大众语运动看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黄婉梅:《重评〈新著国语文法〉对省略现象的研究》,《武陵学刊》2011年第1期。
霍四通:《“明斯顿”的修辞观——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一个悬案之解决》,《修辞学习》2009年第1期。
霍四通:《民国修辞著作中的学术腐败和几本书的评价问题》,《语言研究集刊》2009年第6期。
霍四通:《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1期。
霍四通:《〈修辞学发凡〉用例的当代学术价值》,《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4期。
霍四通:《〈修辞学发凡〉语文论述解析》,《语言研究集刊》2011年第8辑。
贾洪伟:《王古鲁与语言学的译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贾洪伟:《〈新著国语文法〉思想溯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2期。
贾艳琛:《〈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和〈音韵学初步〉的比较》,《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姜同绚:《文字学和书法关系论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江林昌:《〈切韵〉系统诸韵书的复活——读姜亮夫先生〈瀛涯敦煌韵书卷子考释〉》,《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
蒋重跃:《回应挑战 启迪深思——〈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读后》,《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蒋绍愚:《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蒋绍愚:《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焦立为:《二十世纪汉语语言学研究文献索引指南》,《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京梅:《读〈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有感》,《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亢世勇、刘艳:《马建忠及〈马氏文通〉的开拓创新精神》,《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
凯恩:《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语言学资料》1966年第2期。
劳宁:《日本语言学者关于普通语言学的著作及译著》,《语言学资料》1965年第2、3期。
黎千驹:《二十世纪的〈说文〉字体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芳:《现代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长白学刊》1994年第4期。
李静:《胜义纷披 掷地有声——〈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读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李开、刘艳梅、焦冬梅:《中国语言学史的几种研究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开:《中国哲学史的再开拓:语言哲学》,《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李明:《瑞典汉学发展述略》,《国际汉学》2009年第1期。
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评述》,《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8期。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
李葆嘉:《论20世纪中国汉语转型语法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李葆嘉:《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李晗蕾:《〈国语学草创〉与现代语言学》,《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李炯英:《现代语言学史研究的又一朵奇葩——〈语言学理论与流派〉评介》,《外语教学》2004年第6期。
李如龙:《百年中国语言学的两度转型》,《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李仕春:《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史研究刍议》,《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李铁范:《学术性、实用性与通俗性兼得的西方语言学史著作——评〈简明西方语言学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李文中:《中国英语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各体英语:一部社会语言学史〉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李熙宗:《学界泰斗、治学楷模——从〈修辞学发凡〉不同版本的修改,看陈望道的治学精神》,《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李秀琴:《语言学研究的当前动向——第15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述评》,《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4期。
李亚明:《20世纪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李延瑞:《二十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现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李运富:《汉语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李子君:《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与〈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1949年。
廖秋忠:《一九八二年美国语言学会年会》,《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4期。
林茂灿:《汉语语调与声调》,《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方言》1980年第3期。
刘坚、曹广顺:《建国以来近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文建设》1989年第6期。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刘江:《〈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武陵学刊》2011年第4期。
刘江:《从〈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谈语言学治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刘利、符永兰:《〈中国语言学史〉评介》,《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
刘纳:《新文学何以为“新”——兼谈新文学的开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刘宝俊:《民族语言学论纲》,《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刘丹青:《重温几个黎氏语法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刘国辉:《研读西方语言学嬗变之启示:观察、描写和阐释》,《中国外语》2010年第3期。
刘利民:《苏联语言学史给我们的警示——〈世初有道〉中译本序》,《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4期。
刘丽群:《章太炎〈文始〉研究综述》,《励耘学刊》2012年第1期。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刘青松:《以专驭通 史论结合——读李开先生〈汉语语言研究史〉》,《怀化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刘艳梅:《章炳麟古音学声调与入声韵考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刘又辛(署名刘赐铭):《临清音系》,《益世报·读书周刊》1935年第8期。
刘月华:《高名凯》,《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
柳作林:《国学大师黄侃的传奇人生》,《书屋》2013年第8期。
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鲁国尧:《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鲁国尧:《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鲁国尧:《“振大汉之天声”——对近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大势的思考》,《语言科学》2006年第1期。
鲁国尧:《愚鲁庐学思脞录:“智者高本汉”,接受学与“高本汉接受史”——为〈刘坚先生诞辰75周年纪念刊〉而作》,《历史语言学研究》2010年第3辑。
鲁国尧:《学思札记九则》,《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鲁国尧:《古诗文吟诵·我学习古诗文吟诵的经历》,《甘肃高师学报》2013年第4期。
鲁国尧、吴葆勤:《〈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再申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
鲁健骥:《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陆俭明:《新中国语言学50年》,《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4期。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外国语》2004年第2期。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陆俭明:《〈史〉重要〈史〉难写——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汉语学习》2010年第4期。
陆俭明:《探索与创新——王力先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基本精神》,《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陆宗达:《书序两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罗志田:《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2期。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马国凡:《总挈一个世纪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巨构——〈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评介》,《汉字文化》1999年第1期。
马毛朋:《当代西方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毛玉玲:《云南语言研究五十年(1940—1990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茅盾:《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它》,《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创刊号。
眸子:《中国的理论语言学——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聂炎:《语法与四个世界关系之断想》,《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聂蒲生:《抗战时期迁居昆明的语言学家对地方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聂珍钊:《论“文艺”与“文学”概念的意义含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聂志平:《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
聂志平:《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辨》,《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宁春岩:《简述美国当代理论语言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1期。
牛汝极:《〈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评介》,《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潘杰、李晓春:《重读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裴宰奭:《宋代入声字韵尾变迁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
彭华:《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彭敏:《1930年代我国高校文科教师》,《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0期。
彭泽润、袁先锋、丘冬:《中国20世纪以来关于语言结构的理论研究》,《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濮之珍:《论语言的社会本质》,《复旦学报》1959年第7期。
濮之珍:《我们是如何编写〈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一书的》,《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
濮之珍、高天如:《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濮之珍:《我与〈中国语言学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钱进:《披沙拣金 高树一帜——评朱林清〈汉语语法研究史〉》,《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钱军:《认识洪堡特——〈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钱军:《语言学史的空间——〈共同语言的魅力:雅柯布森,马泰修斯,特鲁别茨科伊和布拉格语言小组〉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钱军:《语言学史学:问题与思考——以语言学史学对雅柯布森与索绪尔关系的研究为例》,《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钱宗武、李仕春:《论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乔永:《黄侃古本音观念研究》,《汉语史学报》2007年第7辑。
仇志群:《傅斯年的语言决定论》,《兰州学刊》1997年第3期。
任铭善:《我如何讲训诂学》,《国文月刊》1946年第49期。
邵敬敏:《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邵敬敏:《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语文建设》1993年第5期。
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6年第2期。
邵敬敏:《关于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
沈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方言》1994年第3期。
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沈家煊:《“糅合”与“截搭”》,《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语言科学》2009年第1期。
申小龙:《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3期。
申小龙:《语言学的领先与滞后》,《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期。
申小龙:《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汉字文化》2007年第1期。
盛炎:《周法高先生传略》,《晋阳学刊》1988年第5期。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史锡尧:《语文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纪念黎锦熙先生100周年诞辰》,《语文建设》1990年第1期。
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舒克:《从新的视角看语言学史——读〈思想的流派:从葆扑到索绪尔的语言学发展史〉》,《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束定芳:《语言学史的第三种写法——以〈英国语言学:个人说史〉为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4期。
司芳、吴礼权:《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宋绍年、郭锡良:《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1期。
苏新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史大有可为——〈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得失谈》,《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
苏新春:《“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孙强、谢龙:《明代北京话音系的不对称研究序论》,《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孙竹:《从〈民族语文〉刊载的论文看中国蒙古语族语言研究》,《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孙建伟:《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几点思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孙建元:《论研究宋人音释的意义和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孙汝建:《中国为何没有语言学流派?——关于建构中国语言学流派的思考》,《云梦学刊》1991年第1期。
孙玉文:《〈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读后(二)》,《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唐作藩、张双棣:《〈中国语言学史〉介绍》,《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滕吉海、杨秀君:《中国语言学文献概述》,《松辽学刊》1989年第4期。
宛新政:《汉语语法研究的百年总揽——读〈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3期。
汪启明:《黄侃方言学思想表微》,《汉语史研究集刊》2009年第12辑。
汪少华:《从〈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看汉语史研究方法》,《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
王力:《中国语言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语文》1957年第3期。
王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王宁:《魏建功先生的两种文字学论著——〈魏建功文集〉的学术价值》,《出版广角》2002年第3期。
王寅:《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的再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王海棻:《〈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王洪君:《历史音变面面观——〈历史语言学:方音比较与层次〉评介》,《语言科学》2011年第6期。
王红梅:《理性主义在语言学史中的地位》,《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嘉龄:《〈剑桥语言学综览〉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
王露杨、顾明月:《我国语言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2000—2011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王铭玉:《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上、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6期。
王铭玉、赵蓉晖:《普通语言学史述要》,《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王培基:《一个新突破 三面新进展——评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王启龙:《民国时期的藏语言文字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王启龙:《钢和泰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启涛:《近五十年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王斯敏、杨谧:《严把学术尊严的“关卡”》,《光明日报》2014年1月6日第11版。
王希杰:《重读李安宅〈意义学〉谈学风问题》,《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王希杰:《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及其争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希杰、何伟堂:《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修辞学谈学术规范和学术腐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王希杰:《略说胡以鲁对中国理论语言学的贡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语文研究》2006年第2期。
王秀丽、梅涛:《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1911—1949)》,《法国研究》2013年第2期。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外国语》2001年第6期。
王志文:《国际音标在清末民国时的东渐之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
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温云水:《王璞先生与其〈注音字母发音图说〉》,《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1期。
吴安其:《关于历史语言学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1998年第4期。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汉语学习》2003年第2期。
吴为章:《吕叔湘的“系”分类——“向”理论的中国根》,《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吴世雄:《关于〈语言学和文学〉的思考——兼评鲁枢元先生著〈超越语言〉》,《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6期。
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伍铁平:《论比较和语言接触学——为〈汉语学习〉创刊十周年而作》,《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
伍铁平:《论语言和语言学的重要性(上)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语言学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方法论学术讨论会论文》,《外语研究》1991年第3期。
伍铁平:《论语言和语言学的重要性(下)》,《外语研究》1991年第4期。
伍铁平:《〈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论文集〉和出席大会的部分语言学家简介》,《福建外语》1992年第1—2期。
伍铁平、孙逊:《评鲁枢元著〈超越语言〉中的若干语言学观点——文学言语学刍议》,《外语学刊》1993年第2期。
伍铁平:《八〇年以来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回顾与反思》,《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4期。
伍铁平:《再评徐通锵教授著〈历史语言学〉》,《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伍铁平:《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伍雅清:《对语言学批评的批评》,《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
晓鸣:《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整体出新——评“现代语言学丛书”》,《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5期。
萧三:《祝中苏文字之交》,《文字改革》1959年第21期。
肖双荣:《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娄底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谢之君:《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2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徐沫:《语言底本质和起源》,《语文》1937年第1期。
徐枢:《〈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介绍》,《中国语文》2001年第1期。
徐海铭:《美国人类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更替及其主要特征——美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之一》,《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
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汉语语法现象》,《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徐胜利:《历史、文化、学术背景下的〈中国小学史〉——以训诂学史为中心来谈》,《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徐时仪:《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徐思益:《方光焘与中国现代语言学》,《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徐思益、王希杰:《索绪尔、索绪尔学说和中国理论语言学》,《语言科学》2006年第1期。
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84年第2期。
徐通锵:《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许宝华、汤珍珠:《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
许高渝:《我国90年代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述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6期。
宣:《语言学史参考书目》,《国外语言学》1985年第3期。
许良越:《〈文始〉的音韵学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许良越:《章太炎的古音学成就及其影响》,《西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严辰松:《乔姆斯基理论的目的、方法及语言能力先天论——读书问答》,《现代外语》1991年第4期。
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外国语》1995年第5期。
杨辉:《评〈西方语言学史概要〉》,《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杨悦:《简述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主要流派的特征》,《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杨光荣:《中外语言学说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语文研究》1993年第4期。
杨启光:《中国文化语言学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暨南学报》1995年第2期。
杨荣祥:《读〈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
杨荣祥:《杨树达先生学术成就述略》,《荆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杨润陆:《〈文始〉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杨文全、李韵:《赵振铎先生辞书学成就述论——以传统小学精华为基石 以理论实践互证为指归》,《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杨亦鸣:《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
杨永林、司建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现代外语》2003年第4期。
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西方语言学流派〉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2期。
姚小平:《〈中国理论语言学史〉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3期。
姚小平:《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姚小平:《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外语教学》1995年第2期。
姚小平:《语言学史学基本概念阐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3期。
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拾遗》,《外语学刊》1997年第1期。
姚小平:《写到一半的历史——〈语言理论史〉略叙》,《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姚小平:《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 中西语言学史断代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姚小平:《语言学与科学的历史姻缘——17—19世纪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上)》,《福建外语》1998年第4期。
姚小平:《语言学史研究诸方面——罗宾斯〈语言学简史〉(1997)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姚小平:《论语言和人文研究中实证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外语学刊》2003年第1期。
姚小平:《先秦语言思想三题》,《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叶斌:《论黄侃“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叶蜚声:《评一部国外语言学史的新著》,《语文建设》1991年第4期。
叶文曦:《高名凯语言学学术思想介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叶文曦:《简评黎锦熙先生的〈比较文法〉》,《武陵学刊》2010年第5期。
殷孟伦:《从〈尔雅〉看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
俞约法、李锡靖:《读〈语言学漫步〉》,《现代外语》1987年第4期。
余颂辉:《许宝华的汉语方言研究及学术思想述略》,《暨南学报》2013年第3期。
余幼宁:《西班牙科学史学会第一次大会》,《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
于全有:《一部切合传统语言学研究特征的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读后》,《文化学刊》2006年第2期。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曾德万:《小论林语堂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播》,《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曾昭聪:《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读〈中国语言文字学通史〉》,《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
査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张法:《“文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定型》,《文艺研究》2013年第9期。
张帆:《“有学”“无学”之辨:20世纪初“科学”标准下的中学自省》,《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张敏:《〈现代语言学流派〉评介》,《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
张宜:《中国当代语言学史的口述研究》,《外语学刊》2008年第6期。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张伯江:《被字句与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张公瑾:《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张积家:《章太炎心理学思想初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张后尘:《语言学研究与现代科学发展》,《中国外语》2008年第1期。
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张寿康:《读〈新著国语文法〉札记》,《汉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张思齐:《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张卫东:《近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张卫中:《倾斜的坐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策略及影响辨析》,《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
张渭毅:《章太炎和他的〈国故论衡〉》,《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张向东:《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运动与现代文学的历史关联——以语言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叙述为例》,《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第2期。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张玉来:《近代学术转型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赵亮、杨利芳:《历史维度中宏观视野下的俄罗斯语言学——〈俄罗斯语言学通史〉评介》,《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第4期。
赵丽明:《附庸与反附庸的“小学”——“小学”在历代书目著录分类中的地位》,《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赵敏俐:《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外语研究》1999年第3期。
赵世开(译):《苏联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副博士基础考试提纲》,《语言学资料》1962年第9期。
赵世开:《语言学的过去和现在》,《外国语》1979年第2期。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中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简评40年来语言学理论研究在中国》,《语文建设》1990年第2期。
赵振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读后》,《四川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郑敏:《浅谈语言学研究的演进——〈语言学简史〉和〈语言学史概要〉读书笔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郅友昌、赵国栋:《苏联语言学史上的马尔及其语言新学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钟久英:《王易〈修辞学通诠〉的当代阐释》,《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钟艳萍:《语言学中的心理学传统——从语言学史的视角来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仲元:《白话文的清洗和充实》,《申报·自由谈》1934年8月20日。
周成、辛尚奎:《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再认识——读濮之珍〈中国语言史学〉》,《广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周辨明:《携手一同走上拼音文字的大路》,《语文》1937年第3期。
周冰清:《对我国语言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周海霞、杨海蓉:《浅析沈兼士的方言研究理论》,《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周建设:《汉语研究的四大走势》,《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周庆生:《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4期。
周溪流:《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周欣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二十世纪中西学术史中的赵元任先生》,《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周有斌、邓传芳:《濮之珍先生撰写的〈中国语言学史〉评介》,《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周有斌:《“中国语言学史”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
周仲远:《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的开创之作——读〈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文教资料》2000年第2期。
褚红:《清代民国河南方志方言著述的编排体例及价值》,《学术交流》2012年第3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
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朱晓农:《历史语言学的五项基本》,《东方语言学》2006年第1辑。
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朱自清:《论意义》,《新生报》1948年10月12日。
邹文德:《汉语史及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以正统与非正统的学术理念为例》,《学术交流》2006年第10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